草原生态文明初探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包欣欣 时间:2010-08-12

  摘 要:草原文明作为化之前的既有文明,曾恪守一套环境可续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在这些传统方式之上形成的生态价值观,是草原生态文明价值观赖以生成的源泉。本文致力于发掘草原文明中的生态文明思想,结合现有诸多生态文明的既有经验,以促进草原生态文明建设,加快草原生态恢复和改善步伐,使草原踏上可持续的道路。?

  关键词:草原文化;草原生态文明;生态伦理; 价值?  

    Abstract: In prairie civilization, which is prior to industrialization, human beings abide by a set of environment?friendly rules in production and daily life, which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values of prairie civilization.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though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prairie civilization. In combination with experiences of othe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s, it is supposed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prairi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speed up the pace of restor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grassland, which is helpful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prairie.?
  Key words:prairie civilizati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of prairie; ecological ethic; value
  
  草原,作为生物圈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整个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环。千百年来,草原生态系统曾展现出温顺的一面,丰美的水草养育了匈奴、鲜卑、蒙古等众多马背上的民族,并孕育了北方民族丰富灿烂的草原文化。随着近代人为因素对草原生态系统的破坏,草原也展现出肆虐的一面,急剧的草场退化、惊人的草原沙漠化、可怕的沙尘暴和水资源的枯竭已经成为草原人民为了求得生存而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党的十七大鲜明地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全党、全体人民的长期战略任务,广大草原人民在面对草原生态危机带来的种种挑战时,应切实地抓住这一机遇,建设草原生态文明,还自己一个稳定、和谐的草原生态系统。千百年与草原的和谐共处中,马背民族创造了与中原文明遥相呼应的草原文明。这些朴素而精髓的草原文化,是草原人民尊重、顺应自然的集中体现,是草原人民与草原生态系统求得和谐的生态文明思想。如今,在草原人民建设生态文明的道路上,应当汲取草原文化中有益的精华,在发展观的指导下,构建一个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草原生态系统。
  
  一、 草原生态文明的概念与内涵
  
  (一)草原生态文明的概念?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所做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它表征着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进步状态,它是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系统相互关系的理念、态度及生活方式,是人类走出“人类中心主义”,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新的文明发展进程。[1]?
  草原生态文明是指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形成的正确认识和处理人类社会与草原生态系统相互关系的理念、态度及生活方式,以实现的人与草原的相互和谐,以及为达到这种和谐做出的所有努力和取得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总和。?
  (二)草原生态文明的内涵?
  草原生态文明内涵是极为丰富的,至少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解读:?
  1. 人与草原的互相尊重与平等?
  草原生态文明是人对自然的尊重。具体体现在人要尊重草原,认识草原自身的内在价值,把人与草原生态系统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霍尔姆斯•罗尔斯顿的自然价值论反对人类以主观主义的眼光来看待自然,承认生态系统本身具有超越工具价值与内在价值的系统价值。他认为,生态系统的创造性是价值之母,大自然的一切创造物,只有在它们是自然创造性的实现意义上,才是有价值的。生态系统是一个具有包容力的重要生态单元,整个生态共同体的完整、稳定和美丽比任何有机体都更加重要。[2]75-76?
  草原是生态共同体中的一个部分,而人类又是生态共同体中的有机体,因此,人类在一切活动中,都要从认知和行动上承认草原生态系统的系统价值,承认它的创造性价值,承认没有草原生态系统的价值就没有人类自己的价值。?
  以往,人们只承认草原为人所用的工具价值,更多地把草原的价值作为人类经济活动与其他活动的着眼点。因此,滥垦、滥牧、滥采等有悖草原生态系统自身的行为对草原造成近乎毁灭性的破坏。?
  要改变草原这种非生态的局面,首先应从认识上树立人与草原平等的观念。人类要尊重草原上的一切生命,尊重这些生命的价值和它们作为一个整体的价值。只有这样,草原人民才会得到草原造物主的尊重。?
  2. 人与草原关系化“对抗”为“和解”?
  进入近代以来,特别是最近的几十年,草原上的文明似乎随着工业化的脚步,一齐向前走着。但事实上,人类与草原之间的矛盾却从原有的和谐变得日益尖锐。弗腊斯认为:“文明是一个对抗的过程,这个过程以其至今为止的形式使土地贫瘠,使森林荒芜,使土壤不能产生其最初的产品,并使气候恶化。”[3]他认为文明是人与自然之间不可避免和无法解决的“对抗过程”。但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文明之所以同自然生态发生“对抗”,无法“和解”,从而遭遇困境,其根本原因在于“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生产方式”。人们一直在以主人的身份,与自然“奴仆”发生着对抗。这种对抗同样反映在人与草原关系之上。人与草原之间的矛盾之所以尖锐,是因为人们长期以来过分陶醉于对自然草原的改造和胜利,而忽视了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滥垦、滥牧、滥采等威胁草原生态系统稳定与和谐的生产方式,使得草原生态系统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草原生态文明理应成为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的题中应有之意。人与草原化“对抗”为“和解”,建立相互合作的伙伴关系,无疑是草原生态文明的核心内涵之一。?
  3.人——草原——社会的相互和谐?
  党的十七大提出构建和谐社会,而和谐社会的最终基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4]而这正是生态文明的重要内涵。草原生态文明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提倡人——草原——社会的相互和谐。人们不仅要注重尊重和敬畏草原,而且也应当科学和合理开发草原,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发展。同时,倡导自觉养护和补偿草原,使草原与人类协同进化,共同繁荣。如果没有人与草原关系,以及人与人关系的和谐,就不可能有草原生态文明的出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当然也就成为空中楼阁。
  
  二、草原文明中的生态伦理思想
  
  在马背民族创造的草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
  (一) 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的环境伦理思想?
  环境伦的创始人阿尔贝特•史怀泽创立了系统的“敬畏生命伦理学”,他提出“为爱一切动物的伦理学制订细则”和“善是保持生命、促进生命、使可发展的生命实现其最高的价值”[2]75-76。阿尔贝特•史怀泽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的理想,同样真实地反映在马背民族,特别是蒙古族的传统思想中。?
  马背民族在多年的游牧生活中,已经认识和感悟到人与草原上的一切生命共生共荣,草原生态共同体是生命的摇篮。因此在牧民的生产活动与生活中,无不体现着朴素的尊重自然、敬畏生命的?思想。??
  1. 对自然的尊重?
  在生产生活中,蒙古族禁止挖掘草地、蓄意破坏草场,禁止在草地上遗留火种,禁止在河流中泼撒脏水、洗涤污物;甚至在成吉思汗时期曾将这些上升到法令的形式。在宗教信仰上,马背民族信奉的萨满教主张万物有灵,它认为草原上的一草一木、飞禽走兽和河流湖泊都有灵性,不能轻易地扰动、射杀和破坏,人们必须予以尊重。在蒙古族的民歌中,他们把大地比做母亲,把草原比做摇篮,把河水比做乳汁。? ?   

  2.对生命的敬畏?
  游牧民族以肉为食,但不会随意宰杀动物,即使在宰杀时,也表现出对它们的感恩和怜悯。蒙古族在宰杀牛羊时,都有虔诚地诵读一番,以表示感念。在宰杀羊时,人们会用器皿将羊的血收集起来,因为蒙古人认为羊血里寄托着羊的灵魂。[5]287?
  蒙古族禁止在动物繁殖的季节狩猎,以促进它们生命的延续,并主张有节制地狩猎,禁止盗猎。甚至对危害羊群的狼,牧民都表现得十分宽容,使它们一直能在草原上繁衍,直到上世纪末。?
  (二) 人与环境和谐的生态伦理思想?
  草原上的马背民族在多年与草原的和谐共生中,形成了一系列与和谐共处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其中蕴含了诸多生态伦理思想。?
  游牧是马背民族的主要生产方式。游牧就是四季轮牧,牧民将草场分为四季营盘,按季节将牲畜转移到水草丰美且气候相宜的营盘内放牧。[5]28?
  这种生产方式不仅有益于牲畜防疫、长膘,还有益于保持草原生态系统的平衡。游牧可以避免牲畜长期在同一草场放养而造成对草场的破坏,又能使牧民在草原上得以生存,可以说达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牲畜与草场的和谐。在草场畜载量过大,草原破坏严重的今天,这种思想能够给予我们有益的启示。?
  在牲畜的养殖上,蒙古族采用“五畜共养”的方式。“五畜共养”是指牧民按照牛、山羊、绵羊等牲畜采食习性、放养方式与草场情况的不同,合理配置各种牲畜的比例并按情况的变化随时调剂,以达到合理地利用草场、防止对草场产生破坏。“五畜共养”实质上反映了牧民在生产中牲畜与草场相和谐的思想,体现了人与自然、动物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伦理思想。?
  在生活方式上,马背民族也反映了与自然相和谐的思想。牧民居住的蒙古包,只需要少量的木材和羊毛毡就能做成,把房屋对资源的消耗降到了最低,并且方便拆卸,不会长期占用草地,避免对草原造成破坏。在燃料的选择上,牧民使用牲畜的粪便,促进了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的循环。[6]?
  (三) 生活简约与消费的适度?
  马背民族生活在资源相对贫乏的草原上,朴素的生活方式和有节制地消费也就成为他们的美德之一。?
  马背民族历来知道有限的草场只能养育有限的牲畜,为了使牲畜可持续的繁衍,只能有节制的宰杀牲畜以满足对食物的需求。绝对不会强行地增加养畜量以满足食肉的欲望。蒙古族在宰杀牲畜后,会将肉风干以长期地保存;喝不了的牛奶也会将其制作成奶豆腐,绝对不会?倒掉。??
  马背民族不像拥有文明的人们那样,提倡大量生产、大量消费,以些来刺激的增长,他们深知这样的之路必将把自己引向穷途末路。毕竟,整个世界范围内的资源是有限的。
  
  三、草原生态文明的建构
  
  草原沙漠化、沙尘暴和水资源枯竭是21世纪草原生态系统向我们的抗议,抗议我们在过去几十年里走过的“黑色”发展道路。过度放牧、滥垦草原、滥采资源已经让整个草原生态系统伤痕累累。如果再不走一条人与草原和谐发展的绿色道路,人类终将彻底失去赖以生存的草原。?
   如何在草原上创建绿色的发展道路,生态文明的构建是重中之重。在构建草原生态文明的探索中,对既有文明所体现的优秀生态思想的博采,是必不可少的。这些蕴含在草原文明中的生态伦理思想,可以让我们认识到现今的理念、认识和生产生活方式的不足,为我们的草原生态文明建设指明方向并且提供方法论的指导。?
  在认识上,要培养草原生态文明意识,把对草原生态系统的尊重与敬畏作为我们展开一切活动的前提,树立对草原生态系统自身价值的尊重,摒弃只注重其工具价值的错误做法。?
  人们出于对自我利益的考虑,主要体现为经济利益获取,以经济的增长作为衡量草原价值的标准,草原成为人们获得经济利益的工具。人们贪婪地索取和对自然的无视,已经严重地损害了草原生态系统的内在价值——创造性价值,草原已经变得贫瘠,即将成为荒漠,这意味着,再这样下去,草原将失去它的创造性价值,人类将失去承载自己未来的基础。?
  草原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主体(政府、、个人),在决策与实施行动时,都要将草原生态系统自身的利益与人类的利益联系起来,人类的利益服从生态系统的利益。要认识到人类自我的利益只是眼前利益,整个生态系统的利益则是长远的利益。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避免人与自然的对抗。?
  我们必须将草原生态系统自身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切实地创造和维持草原生态系统的完整、稳定和美丽,哪怕是经济增长速度的减慢还是部分人经济利益的损失。?
  在行动上,要将人与草原生态系统的和谐作为草原生态行为的目标。建设草原生态文明,必须建立文明的生产方式。文明的生产方式体现对草原生态系统的保持与促进,现今的以经济增长为目标的农业、牧业与工业相结合的生产方式显然在破坏草原生态环境,是被生态文明所排斥的。在对马背民族生态伦理思想的考察中,我们发现,只有合理地发展牧业,采用符合草原生态规律的养殖方式才能被生态文明所欢迎。在广大的草原地区放弃效率低下的农业生产,进行单一的牧业生产,注意对草场的保持,从游牧和“五畜共养”相结合的生产方式中汲取有益的经验。这样做,既能保持经济的增长又可以避免破坏生态环境,完全符合草原生态的规律,值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得到采纳并加以推广。在城市地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逐步取代污染严重的工业,例如发展对环境影响较小的体验式,以促进经济增长。?
  建设草原生态文明必须建立文明的生活方式。主张适度消费、合理消费。发扬马背民族传统的简朴、节约之风,避免浪费资源的高消费生活方式。 ?
  草原生态文明的建设还需要依靠人类无尽的智慧和科技的力量,但更需要人类发自内心的对大自然的情感和热爱。一首《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充分体现了马背民族对大自然的这份情感:“父亲曾经形容草原的清香,让他在天涯海角也不能相忘。母亲总爱描摹那大河浩荡,奔流在蒙古高原我遥远的家乡”马背民族的文化是真正把他们的祖先,把他们的敬畏和伟大的情感同身边的大自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或许这样一种情感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如果我们13亿人都有同样的生态文明意识,无论是生产还是生活,在各个方面都注意环境保护,那么这样所积蓄的生态文明力量就不可比拟。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常把人的生态意识视为最大的生态资源,认为只要当今的地球人摆脱资产阶级价值观念的羁绊,普遍树立起生态文明意识,那么就能走出当今严重的生态危机。
  
  :?
  [1]薛晓源.生态文明研究前沿报告[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53.?
  [2]余谋昌,王耀先.环境伦[M].北京:高等出版社,2004:75-76.?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83.?
  [4]陈学明.生态文明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24.?
  [5]白音查干.内蒙古民俗概要[M].内蒙古: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9.??
  [6]陈寿朋.草原文化的生态魂[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