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民族问题及其影响下的对外政策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8-10
一 土耳其民族问题的基本表现形式及其原因
1、民族主义诱发下的民族问题。所谓的政治民族主义就是强调国家力量,主张强化国家的政治控制力和主权的权威性、神秘性,用国家的形式去实现民族的远大抱负。3民族成员忠诚于他们自己的民族共同体并希望成为独立的国家。如土的库尔德人的「建国梦」,土耳其人希望与塞浦路斯的土族人相统一的「统一梦」,还有土的「泛突厥梦」都反映了民族主义的政治属性。
2、民族自决民族分离主义影响下的民族问题。这是土境内最主要的、也是最具影响力的民族问题。最典型的就是土的库尔德人问题。从国际大环境看,西方国家和某些国际组织以保护人权和人道主义为理由,推行新干涉主义政策,鼓吹人权高于主权的理论。如美国公开支持伊拉克北部反政府的库尔德人武装力量,不仅加剧了原有民族问题的复杂程度,甚至引发了严重的人道主义灾难,刺激了土库尔德民族主义的反弹和民族问题国际化的。二十世纪70年代以来,库尔德人成立了土耳其库尔德社会主义党(SPTK)、库尔德工人先锋队(PPKK)等库尔德人自治组织,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库尔德工人党」PKK(PKK是土耳其语Partiya Karkaren Kurdistan的缩写)。该党认为,土耳其统治阶级在库尔德聚居的东部和东南部地区推行殖民化政策,剥夺库尔德人正当的民族权利,使这一地区沦为土耳其殖民地。因此党的任务是发动和领导库尔德人民推翻土耳其的殖民统治,用游击战确保政府对库尔德斯坦的承认。
3、民族回归主义催化下的民族问题。这种思想核心内容就是要求散布于各国的同一民族寻求建立本民族独立的国家或回归以本民族为主体民族的国家。比如土的库尔德人希望在土耳其、伊朗、伊拉克和叙利亚四国交界处的库尔德人居住区建立一个「独立的、不结盟的共和国」,保加利亚的土耳其人希望从保分离出来与土建立一个土耳其国家。还有土耳其竭力倡导的泛突厥主义思想民族观。
4、泛突厥主义影响下的民族问题。这是土耳其的民族问题的主要特点,其目的是以「泛突厥跨界人民」为基础、建立新的单一民族国家。泛突厥主义十九世纪80年代产生于俄国境内的鞑靼知识阶层,主张通过改革和语言,团结使用突厥语的民族,复兴突厥民族。泛突厥主义产生后,很快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接受并篡改,转而成为具有强烈宗教狂热和民族沙文主义思潮,成为一种超阶级、超国家、超民族的极端宗教观和民族观。「青年土耳其党」提出了泛突厥主义,试图「建立一个在奥斯曼帝国苏丹统治之下的、包括从博斯普鲁斯到阿尔泰全部突厥语系各民族在内的大帝国」。极力宣扬所谓「突厥民族至上」论,散布民族对立和民族仇视思想,主张突厥民族实现「语言、行动和思想的统一」。冷战的结束后,引发了意识形态领域内的真空,民族主义乘机抬头,许多国家的少数民族分离意识增强,对本国主体文化和疆域的否定意识上升,产生了民族分离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泛突厥主义者认为苏联解体是「突厥民族」复兴的大好时期,土政府在事实上也不自觉并不同程度地实施着大突厥民族主义思想。土右派民族主义行动党和繁荣党都具浓厚的泛突厥色彩,在事实上影响着土政府的决策,认为土有责任帮助帮助中亚突厥语民族在政治模式、经济和社会方面取得良好的发展成就。土政府以历史上同源或同一个民族为依托,利用语言、宗教和文化习俗等多方面的同一性,宣扬历史上曾有过的帝国辉煌,图谋实现大民族国家或建立大民族共同体。4公然提出「21世纪是突厥人的世纪」的口号,竭力拉拢中亚诸国,旨在营造一个以土为首的包括各操突厥语国家及民族在内的地跨欧亚的突厥国家联合体,其范围包括土耳其、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六个独立国家以及俄罗斯的车臣、鞑靼斯坦和的新疆地区。二十世纪90年代初土耳其扬言要重建一个「由中国长城延伸到巴尔干半岛的突厥世界」。泛突厥主义实际上大民族主义,它强调主体民族在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而往往忽视其他民族的应有权利,从而导致民族之间产生矛盾和冲突。
5、泛伊斯兰主义影响下的民族族问题。宗教与民族和民族主义有着本质上的渊源关系。此类民族问题就是指以伊斯兰教理念为思想核心,以共同的宗教信仰为联系纽带,以同一宗教的信徒为民众基础,并以这种宗教为载体而释放出来的民族主义。这种民族主义以共同的信仰为号召,要求信徒为本教派或本教信徒的集体利益而奋斗──即所谓「圣战」。土国内的世俗主义和原教旨主义之间的斗争就是泛伊斯兰民族问题的集中体现。
6、种族主义影响下的民族问题。这种思想是「根据种族不平等的概念并为一个种族统治另一个种族进行辩护的政治理论,它往往夸大自己人的美德并轻视和贬低圈子外的人」。5它是民族主义最为野蛮和血腥的存在形式。土政府对其少数民族实行的同化政策和其倡导的泛突厥民族思想都是种族主义引发下的民族问题。1923年以来,土耳其历届民族主义政权对库尔德人采取了彻底取缔的政策。所有的字典、图书里都删去了与「库尔德人」、「库尔德斯坦」相关的词条,库尔德语、库尔德被禁止,就连姓名、地名也被强令改为土耳其语。强调「土耳其领土内没有库尔德族人,因而也不存在库尔德问题」。
7、历史或战争遗留下的跨界民族问题。从广义上讲「跨界民族」(Trans-border Ethnicity),亦称「跨境民族」(Transnationality)或「Trans-nationlism)6,是指跨两国乃至多国边界而居的同一民族。这些民族因地理界限日渐模糊和国家间的政治界限或民族本身和民族传统聚居地被国家分隔,或因移民成为跨界而居的民族。或因战争中的领土分割、民族迁徙和国家裂变产生的跨界民族问题。如保加利亚与土耳其之间关于保加利亚国内的土耳其人问题,土耳其国内的亚美尼亚人问题。民族边界与国家边界不重合它,基本限定于那些因传统聚居地被政治疆界分割而居于毗邻国家的民族。跨界民族基本上是少数民族。其基本表现就是,民族利益高于国家利益,民族认同超乎国家认同,其极端形式就是一种民族分离主义。也表现这对逝去的民族历史的追寻和建构、对「民族-国家」的假想,比如泛突厥主义、大土耳其主义等。它最直接的成因与国家势力和国家错误的政策和行动有关。在土耳其最典型就是土境内的库尔德人与散居在伊朗、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的库尔德人构成的跨界民族问题。历史原因也促成了土民族问题的产生,尤其是跨界民族问题。如1919年-1922年希土战争,使希腊人从二十世纪初150万人流失至现在12万。从十九世纪开始,土耳其执行狭隘的民族政策,对境内的少数民族权益进行践踏。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的头几年,土耳其使七十多万亚美尼亚人丧命。
另外,土在民族政策上的偏差造成的民族族问题。土从建国初期开始,就抹煞了国内少数民族的文化、民族特性,根本不承认境内有少数民族的存在,国家民族政策明显带有大民族沙文主义和民族歧视的色彩,企图搞「民族同化」,各少数民族的权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对待民族矛盾简单粗暴,甚至武力镇压,政策上的失误给民族关系投下了阴影。土耳其历届政府不承认其境内存在库尔德民族,不准许库尔德人使用民族语言,认为库尔德人仅仅是「土耳其山地人,强迫他们从东部向内地迁居。1982年宪法第66条宣布「凡是通过公民资格的纽带隶属于土耳其国家的人都是土耳其人」7,第42条规定:「在教育和训练机构中, 不得把土耳其语之外的任何一种语言作为母语传授给土耳其公民。」经济上严重存在利益分配不公、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刺激了民族问题的产生和发展。据统计,80年代初期,占土耳其总人口的1/5的库尔德人,生产总值仅占全国的3%,失业率是全国平均数的3倍,6岁以上的儿童入学率仅为33%(其中女孩19%),远远落后于土耳其60%的全国平均入学率。
二 土耳其民族问题对其对外政策的影响
土民族问题复杂化给土的、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一方面严重影响土的领土完整与国家统一,使国家政局不稳,跨国犯罪和暴力冲突不断,社会治安恶化。外资、出口和对外锐减,国家外汇严重短缺,经济建设严重滞后。另一方面,它也使民族间的怀疑、不信任、威胁感、敌视和对立增强,8诱发国际争端,甚至是地区冲突。
1、以泛突厥主义为借口,以经济合作为手段,以政治为目的,积极向中亚地区渗透。
在中亚五国中,除塔吉克人外,哈萨克人、乌兹别克人、土库曼人和吉尔吉斯人与土耳其人同属突厥民族,在语言、习俗上有许多共同之处。这种「突厥情结」,使「土耳其把自己看作是一个松散的突厥语大家庭的潜在领袖。每届「突厥语国家与族群团结首脑会议」,土均以领袖自居。土利用其相对较高的化水平、语言上的接近以及它的经济手段,力图在目前这一地区的国家建设过程中把自己确立为最有影响的力量。」9泛突厥主义打着语言、种族和宗教的旗号,在外高加索中亚地区进行扩张和渗透。文化上,土耳其通过卫星无偿地向中亚国家播送电视节目,并出资6500万美元帮助哈萨克斯坦在土尔克斯坦市,按照土的模式援建建立亚萨维大学,接收来自中亚和其他突厥语国家的学生约7000名;出资1700万美元帮助哈萨克斯坦维修著名的亚萨维陵墓和建设清真寺等。专门为中亚国家设立文化机构,为它们培养留学生以及提供贷款。土还试图创建一种「共同语言文字」,1993年3月阿塞拜疆、哈萨克、土库曼、吉尔吉斯、乌兹别克五共和国的代表在土耳其首都安卡拉一致同意废除前苏联强加于它们几十年的西里尔字母,而采纳以现行土耳其文为基础的统一新拉丁字母。政治上,土耳其认为,它可凭着共同的突厥语言和共同的伊斯兰宗教信仰,建立起一个以土耳其为中心,囊括中亚国家(塔吉克斯坦除外)和阿塞拜疆的大突厥统一体,或仿效阿拉伯联盟体制,建立一个突厥国家联盟。1992年土倡议召开了第一届「突厥语国家首脑会议」,至2001年6月已举行了7次。2001年8月,土国家安全会议正式出台了对中亚地区的「积极参与」战略,力图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宗教方面对中亚诸国施加更大影响。1991年12月16日,哈萨克斯坦宣布独立时,土耳其便立即宣布承认哈萨克斯坦。苏联解体前《阿拉木图报》就曾刊文公开号召「成立包括苏联和所有操突厥语民族的突厥斯坦,或伊斯兰共和国」。乌兹别克斯坦的「团结会」曾向莫斯科要求建立突厥语民族联盟或中亚穆斯林联盟。经济上,土努力推销自己的市场经济模式,勒紧裤带对中亚国家进行「经济援助和投资」,以谋求政治、军事和经济利益,特别是着眼于中亚和里海地区的石油资源开发,力争建设成巴库-第比利斯-杰伊汗石油输出管道。1992年土成立了「土耳其国际合作机构」(TICCA),旨在从经济、文化和技术方面,更加有效地协调和指导对突厥语国家实施援助,涉及农业、、中小型、能源、游泳、民航和保险领域等。到2001年土同中亚国家签定了400多个条约和协议。到1995年6月,仅哈萨克斯坦的土耳其公司就达269家,项目金额达10亿美元。10另外,土耳其还积极介入中亚地区的能源开发和输油管道的铺设,并得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大力支持。1998年10月29日,土耳其、格鲁吉亚、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阿塞拜疆的五国总统同美国能源部长共同签署了《安卡拉宣言》。土耳其的扩张,使俄罗斯和伊朗感到不安。因为泛突厥主义要求将伊朗境内的阿塞拜疆人划入其梦想的突厥国家,威胁伊朗的领土完整和安全。为此,1992年、1993年土与伊朗签定了安全协议。1994年两国还签定了有关边境安全和镇压对方国家领土内的本国反对派协议。伊朗和土耳其还在中亚进行了一场激烈但鲜为人知的「文化战」:两国都向中亚各国免费赠送大量打字机──只不过土耳其的机器用拉丁字母,而伊朗则是阿拉伯字母。俄罗斯境内本身就有突厥人,而中亚和外高加索地区的突厥语国家本身就是俄罗斯的势力范围,土耳其的扩张使「俄罗斯和乌克兰感到沦为三流国家,而土耳其则将继承连接亚欧的超级大国」。11
2、以打击分裂恐怖主义为由,多次进入伊拉克、伊朗和叙利亚境内进行围剿库工党游击队,威胁三国领土和主权的完整统一。
二十世纪初奥斯曼帝国崩溃之后,库尔德地区被割裂,分别划进土耳其、叙利亚、伊拉克和伊朗版图。1920年土耳其建国后,库尔德人同土耳其中央政府的矛盾一直十分尖锐。1979年库尔德工人党成立,宗旨是在土、伊、叙交界处的库尔德人居住区建立一个独立的「库尔德斯坦共和国」。土耳其认为这其中原因,主要是他们得到了伊朗、伊拉克和叙利亚的财力与武器援助。因此,长期以来土耳其与上述三国关系比较紧张。从1983年起,土多次调动大批军队和飞机坦克围剿伊拉克北部地区的库尔德工人党反政府武装。1991年5月,土耳其政府军深入伊拉克境内50公里,1997年5月又越过土伊边界,在长达380多公里的地带,向伊拉克北部地区的土耳其库尔德工人党游击队发动进攻。土的军事行动,不仅恶化了土伊两国关系,而且不利于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伊拉克前外长萨哈夫分别致信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和安理会主席,要求联合国进行干预,制止土对伊领土的侵犯。与此同时,土还在土与伊朗,土与叙利亚边界地区集结军队。
与此同时,库尔德民族问题也影响了土与美国和欧洲的关系。2003年3月20日,美国打击伊拉克前夕,多次要求作为其盟友的土耳其给美国军队开放领空和领海。但因土担心美国推翻萨达姆权后,会导致伊拉克北方的库尔德人的独立,刺激土境内1000万库尔德人的自决热情,而遭到土议会的否决。另外,欧盟多次指责土耳其政府的库尔德政策违反民主和人权原则,要求土耳其政府承认库尔德民族,并赋予其广泛的自治权利。欧盟还强烈要求土耳其政府以民主和政治的方式和平解决库工党问题,并将解决此问题与其加入欧盟挂钩,在达到西方人权标准之前不接纳其入盟。
3、以保护土耳其人为借口,插手塞浦路斯问题,与希腊关系紧张。
所谓塞浦路斯问题是指塞浦路斯希腊族和土耳其族的矛盾以及与此有关的国际纠纷。塞浦路斯是一个9000多平方公里的岛国,希腊人最早移居于此,16世纪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土耳其人开始移入该岛。奥斯曼帝国解体后,英国占领了塞浦路斯,并利用土耳其人制约希腊人的独立建国运动,导致希、土两族的矛盾激化。1963年底希、土两族发生了大规模的武装冲突。希腊(派军4000多人)和土耳其(派军1000多人)出兵为希、土两族助阵,最终导致1974年土、希两国在塞浦路斯岛上的战争。土耳其军队在塞岛北部占领了37%的领土,1975年塞岛土耳其族成立「塞浦路斯共和国土族邦」,选举了邦总统,建立了邦议会。1983年11月15日土邦议会通过了独立决议,宣布成立「北塞浦路斯土耳其共和国」,土耳其随即予以承认并与之互派大使。12希腊领导人则指责土耳其鼓励塞浦路斯土族的分裂行动,要求土耳其政府撤销其承认,并呼吁美国等西方国家对土耳其进行「经济制裁」。1996年10月,希腊与塞希族、土耳其与塞土族分别举行了规模较大的联合军事演习,土、希两国均派出战机飞临塞岛上空,进行投弹和轰炸等实战演习。1997年8月,土耳其同北塞土族就合并问题签署了一项具体协议。希土矛盾再次激化。2004年月1月,在联合国和其它国际组织努力下,塞浦路斯统一出现了转机,为土希关系的改善奠定了基础。
4、以保护民族同胞为由,以宗教为旗帜,积极向北高加索地区渗透,粗暴干涉中东欧伊斯兰国家的事务。
首先,以同情本民族和宗教信仰为借口,积极介入俄罗斯车臣问题。土耳其与车臣有着密切的联系,约7%的土耳其人(500万)是车臣人的后裔,并且双方都是穆斯林。这种宗教和渊源使得一些土耳其人同情车臣人的独立运动。因而车臣独立分子选择土耳其作为他们从事政治活动的阵地,他们甚至将与俄罗斯作战受伤的车臣战士送往土耳其医治。据报道,目前大约有80个车臣组织在土耳其境内活动,约有2.5万名车臣人在土耳其生活。二十世纪90年代,车臣杜达耶夫进行分裂活动时也得到了土耳其的支持,为车臣提供的武器、筹集资金、提供志愿兵,其结果是与俄罗斯的关系恶化。
其次,参与亚美尼亚一阿塞拜疆争端。1991-1992年双方暴力冲突加剧时,土耳其人要求政府支持其种族同宗教的阿塞拜疆人。一位土耳其官员说:「当你的兄弟遭受杀害之时,你不可能无动于衷」;另一位官员补充道:「我们感到了压力。我们的报纸上充满了这些暴行的照片……我们或许应当让亚美尼亚人看看,这个地区还有一个强大的土耳其。」土耳其总统奥扎尔则说:土耳其「应当吓唬吓唬亚美尼亚人」。为此,土拦截了经过土耳其运往亚美尼亚的粮食和其他物资,结果使亚美尼亚人在1992-1993年冬天濒于饥荒。并为阿塞拜疆提供了财政和物质援助,为其训练军队。
另外在亚美尼亚人问题上,土与美国的传统战略关系受到挑战。亚美尼亚认为,奥斯曼土耳其1915年对土耳其领土上的亚美尼亚人实施了种族清洗,约150万人被屠杀,并且把这段历史写进教科书。但是,土耳其不承认这个种族灭绝事件,认为这是对其祖先的诬蔑。亚美尼亚人利用其海外移民的影响来争取国际社会对这段历史的承认。美国是其首选国家。2001年9月21日,是亚美尼亚的独立日。美国国会众议院国际关系与人权分委会(众院专门委员会下属机构)通过了一项谴责奥斯曼土耳其在1915年对亚美尼亚人施行种族灭绝的决议。使土美关系陷于低潮。
第三,以保护穆斯林为由,积极介入波黑战争。1878年至1908年,波斯尼亚一直是奥斯曼帝国的一部分。波斯尼亚移民和难民占土耳其人口的将近5%,波黑危机暴发后,土耳其政府强调对所有巴尔干穆斯林负有特殊的责任,表示对波斯尼亚、科索沃和马其顿的穆斯林的命运表示了担忧13。并不断地推动联合国进行军事干预,保护波斯尼亚的穆斯林。1993年8月,由土耳其外交部长率领的伊斯兰会议组织代表团游说(联合国秘书长)布特罗斯·布特罗斯·加利和(美国国务卿)沃伦·克里斯托弗,要求支持北约立即进行空袭,保护波斯尼亚人不受塞尔维亚人的进攻。1994年夏土耳其军队进入了波斯尼亚。另外,因1990年初保加利亚出台的民族同化政策,土耳其族人批评保加利亚人搞民族沙文主义,并悬挂土耳其国旗,呼吁马上恢复土语学校。导致两个民族冲突不断,这不仅造成土大量土耳其人逃往土耳其,而且使保、土两国关系恶化。
5、支持中国东突民族分裂恐怖分子,使中土关系严重受阻。
长期以来,土在美国政府的支持下,积极支持分裂我国的东突民族分裂分子,可以说土耳其的东突厥政策对我国东突民族分裂分子的恐怖分裂活动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土耳其是我国东突民族分裂恐怖分子的基地和摇篮。二十世纪50年代中期,老牌分裂分子伊敏、艾沙及其追随者大都移居土耳其,得到了以泛突厥主义为基础的土历界政府的支持。1992年土总统奥扎尔会见了定居在土耳其的东突民族分裂分子艾沙·尢素福、阿尔普太金。同时期,一土政要说,「在东突厥斯坦至少有3000多万我们的兄弟在中国的压迫下,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1993年,「东突厥斯坦慈善基金会」成立时,得到土耳其有关政府部门的支助。当新疆的伊宁和乌木齐发生暴乱时,土国防部长告诫中国政府在处理这一问题时要「小心」。14土政府的支持下,1999年「东突厥斯坦民族中心」和「世界维吾尔青年联盟」等组织,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召开了「世界维吾尔人代表大会」。另外,我国国内的许多东突分子都受到过土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东突厥斯坦慈善基金会」的领导人是苏里唐·马木提,「东突厥斯坦民族代表大会」的领导人安尼瓦尔江(曾是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馆二秘),东突厥斯坦国际信息中心的领导人阿布都吉利里·卡拉卡西都是受到土政府的支持先后叛逃到土耳其从事分裂我国的恐怖活动。目前,西亚有14个「东突」组织,其中土耳其13个。
同时,土政府的许多政要和组织都是东突分裂分子的支持者或同情者。如,曾担任过土总统第二秘书的土耳其军队的少将旅长穆汗默德·热扎彼肯是「东突厥斯坦民族中心」的领导人,该组织是西亚地区影响最大的新疆民族分裂主义组织。土耳其民族行动党就是东突工作的重点,正义和党及其领导人埃尔多昂是东突工作的重要对象,土的一些大学、研究机构和新闻媒介都是东突的支持者,如哈杰泰大学,安卡拉大学、加齐大学、国家广电公司(TRT)、欧洲战略研究中心及一些民营电视台。
总之,大民族主义及其引发的民族问题短期内仍将会影响土耳其对外政策的走向。土耳其在民族问题上的野心,不但受制于现实政治力量的对比,更受制于自身经济力量的制约。土的民族问题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在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的今天,必须协调和处理好民族关系,必须承认民族和文化的多样性。坚持世界各民族无论大小、强弱、一律平等的原则,在和平共处、互不干涉内政、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基础上,进行广泛的对话和接触,共同协商处理好国家间的民族矛盾,才能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
注释
1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斯大林选集》,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页64。
2 金炳镐:《民族理论通论》(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页167-68。
3 Ernest Gellner, Nations and Nationalism (Oxford : Blackwell, 1983), p.53.
4 《大百科全书·民族》(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页118。
5 伯恩斯(Edward McNall Burns)著,曾炳钧译:《当代世界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页444-45。
6 Ethnic and Racial Studies 22, No.2 (March 1999), p.218.
7 《世界宪法大全》(上卷)(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9),页431。
8 Benyamin Neuberger, "National Self-determination:Dilemmas of a Concept", Nations and Nationalism 1, No. 3(1995), pp.297-325。
9 布热津斯基(Zbigniew K. Brzezindki)著,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译:《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页180。
10 《东欧中亚研究》,2000年第1期,页78。
11 佩尔尼(Hooman Peimani)著,王振西译:《虎视中亚》(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页87。
12 中国国际关系研究所民族与宗教研究中心:《全球民族问题大聚焦》(北京:时事出版社,2001),页338。
13 Regina Cowen-Karp, ed.,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 The Challenge of Transi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 p.35。
14 王大刚:〈甚么是「东突」?〉(http://news.cn.tom.com),2001年10月19日。
下一篇:多产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