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政治整合问题研究现状综述
[关键词]整合;研究;综述
[论文摘要]我国学术界直接标明对政治整合问题进行研究的论文最早要追朔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进入新世纪以后学术界对其研究渐趋活跃,尽管学术界目前在这方面研究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在这方面研究也存在明显的不足。
政治整合是进入新世纪以后学术界研究比较活跃的领域,但是目前学术界对其研究现状迄今为止还没有进行过梳理,本文权且抛砖引玉给以后的研究者提供一个索引。
一、政治整合问题目前研究现状
我国学术界对政治整合问题的研究从期刊网上所反映的信息来看,最早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的是清华大学孙立平教授(当时他在北大社会学系),1990年他在《学习与探索》第6期上发表了《异质性社会-政治整合-政治稳定》一文,该文是目前从期刊网上检索到的最早在标题中直接标明有政治整合术语的文章。在该文中孙立平教授提出对于多极社会的政治整合应走出“专制-民主”的情结,超越二者的纷争,结合实际采取务实的措施。此后唐秀玲在《广西师院学报(哲社版)》1996年第3期发表了《论转型时期的利益分化与政治整合》一文,1999年桑玉成教授(当时他在上海师范大学工作)在《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版)》第28卷上发表了《政府间交易对于政治整合的影响》一文,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对于政治整合研究的文章目前可查的只有上述三篇。
进入新世纪以后学术界对政治整合的研究渐趋活跃,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有关政治整合方面的文章数量大幅增加,据我在期刊网上检索的结果,当前可以检索到的文章大约六十多篇,除前面提到的三篇以外,其余的都发表在2000年以后。2.研究政治整合领域的作者构成成分呈现多元化,他们中既有象曹沛霖、王邦佐、宁骚、孙立平、周平等学术界早已知名的学者,也有一般的普通的高校教师,还有一大批博士生、硕士生。 3.对政治整合问题研究的学术群体亦有所显现,比如说复旦大学国政系、吉林大学行政学院、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在这方面就比较突出。复旦大学国政系在这方面的文章目前就有七篇之多,其中目前有关这方面可查的三篇博士论文中复旦大学国政系就有两篇,它们分别是曹沛霖教授指导的标明时间为2004年4月20日,由胡位钧所写的《国家中的政治沟通——社会政治整合的变迁》,王邦佐教授指导标明时间为2006年3月,由郭剑鸣所写的《晚清绅士与政治整合研究——以知识权力化整合模式为路径》;吉林大学行政学院自从2003年以来在这方面的文章则多达十一篇之多;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在这方面的文章则有八篇,其中包括硕士论文一篇。统计上述三个学校所发表的文章,其总和占目前期刊网上可查文章的40%以上,这说明对政治整合的研究在某种程度上已出现群体化的现象。4.年轻学者在这方面逐渐占主导,在对政治整合的研究方面除了前面所列举的学者外绝大部分是青年学者,其中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博士生胡锐军在这方面所发表的七篇文章,对我国传统的道家、法家、墨家等学派在政治整合方面的思想所作的现代解读有一定的深度;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硕士生侯万锋、庄锋也在这方面发表了多篇文章,其中前者发表了五篇,后者硕士论文写的就是有关这方面的内容。5.在目前可查的文章中涉及的范围较为广泛,比如说,有从宏观社会变迁和具体某一社会机构层面来探讨这一问题;也有结合特定时期、特定区域的来探讨这一问题;还有从种族和族群以及民族与国家的关系的层面来探讨,此外,从与统一战线、党的执政能力相联系以及对传统资源现代解读的方式来探讨这一问题的学者也大有人在。从宏观社会变迁和具体的某一社会结构层面探讨这一问题的文章,除前面提到2000年以前的三篇文章外,还有复旦大学桑玉成教授发表在《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上的《群际分化与政治整合》,复旦大学博士后谢岳发表在《天津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上的《组织结构的制度化重建:开放社会的政治整合》一文,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博导王彩波等发表在《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第4期上的《论制度化政治整合》以及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系)谈正好、侯万锋和庄锋所写的几篇文章等;复旦大学曹沛霖教授指导的胡位均所写的标题为《现代国家中的政治沟通》的博士论文则从对社区这一社会基本结构的考察来探讨政治整合问题。结合特定时期、特定区域的历史来探讨这一问题的文章有:复旦大学王邦佐教授指导的郭剑鸣所写的标题为《晚清绅士与政治整合研究》的博士论文,新疆社科院贾秀慧所写的发表在《新疆地方志》2006年第1期上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新疆的政治整合》的文章,浙江工商大学张绪忠发表在《玉西溪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10期上的《威权主义政治整合的流失---以民初北京军阀政权为例》的文章,湖南师范大学毛东进硕士发表在《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3月的第8卷第2期上的《中国民主革命时期的政党政治整合及其启示》,云南民族学院陈德顺发表在《云南乡村政治:阶层分化与政治整合》等等文章。以种族、族群和民族以及民族与国家的关系层面探讨这一问题的代表文章有:云南大学政治系博导周平教授发表在《政治学研究》2005年第2期上的《中国族际政治整合模式研
二、政治整合问题研究现状评述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学术界对政治整合问题的研究渐趋活跃,的势头喜人,但是总的来说目前我国学术界在这方面的研究还处于经验式描述的初始状态,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
其一,目前我国学术界缺乏从总体上对政治整合问题的理论把握,对政治整合的研究多属于经验现实的描述,缺乏理论的提炼和升华。当前从网上可查的有关政治整合问题的文章来看,还没有一篇文章的理论深度超过孙立平教授1990年所写的那篇文章,复旦大学桑玉成教授所写的有关这一问题的两篇文章写得很好,他提出了许多的真知灼见,但他文章中的这些灼见更多的是对现实状况经验层次的洞见;复旦大学胡位钧所写的博士则主要侧重与政治沟通尤其是社区单位的政治沟通;复旦大学郭剑鸣所写的博士论文则侧重于对晚清绅士借助知识权利整合社会作用和路径的描述;北大宁骚教授指导的由曾勇明所写的标明时间为2003年所写的标题为《协商民主的政治决策和政治整合功能分析》的博士论文则主要从比较政治学的角度对三种不同民主模式的决策和整合功能的比较;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社会学系庄锋所写的标明时间为2004年5月,标题为《论我国社会转型期政治整合机制的变迁与调适》的硕士论文,从客观上来说作者确实力图想从总体上把握转型时期的国家的政治整合模式的变迁,但是由于作者文章篇幅的限制,(该文大约4—5万字),作者不能也不可能对这一问题作深入的展开和研究,同时作者毕竟是学社会学的,其对政治理论的掌握和运用的能力有限,再加上从他论文后所提供的主要看,其所借用的知识资源较为有限,所以客观上该文对转型时期我国政治整合机制的变迁和调适的论述从理论上来说还略显粗糙,当然作为一个硕士生能把这样的文章的框架构建起来也的确难得。
其二,当前学术界对政治整合问题的研究过于宽泛,主要还停留在抽象层面上的对一般性的现象的论述,缺少用深入到一般性现象背后的个性材料及其分析来论证和分析转型期政治整合机制的变迁的必要性和重构的合理性,正由于此,目前在这方面的文章的观点尽管文字表述各有不同,但始终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比如说在论述转型期利益分化对政治整合机制的冲击、影响和再构建的问题上,似乎总能看到唐秀玲在《广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版)》1996年第3期上所发表的《论转型时期的利益分化与政治整合》一文中的观点,这种现象表明目前我国学术界在这方面的研究还较为肤浅,对政治整合问题的研究还滞留在一般性的抽象层面,当然复旦和北大的三篇博士论文在这方面的研究的确是有所突破,但总的来说目前学术界在这方面的研究还是较为薄弱。
其三,目前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理论分析工具较为单一。从网上可查的信息看,目前对这一问题的分析和研究主要采用的方式是经验式的现实问题描述和资料的展现,大部分的论述和分析只是局限于就事论事,就史说史的状况,缺乏从理论的角度对其把握。当然,清华孙立平教授在其文中运用了政治学和社会学相关的理论对这一问题作了有益的探讨,但孙教授在此之后从网上反映的信息看再没有写有关这方面的文章,安徽财经大学胡晶老师在其前面所提到的文章中曾运用伊斯顿和李普塞特的观点来探讨这一问题,可是其理论论述似乎亦显得有点单薄。前面所提到的南开大学博士生陈纪他在文章中尝试用社会学知识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诠释,应该说还算有一定理论性,不过像他这样在当前对政治整合问题的研究的论文中还是极为少见。因此,当前在这方面进行研究的文章总体上来说理论视觉过于单一,理论工具的运用过于缺乏,更不用说从多维的理论层面对其进行全方位的交叉学科的研究。当然随着研究的深入我相信这种现象将会不断地得到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