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的教育起源思想初探
根據傳統的說法,《周易》的産生經歷了幾個關鍵的階段。第一、在遠古時代,伏羲根據他對界的理解,畫出了八卦,上可通神明之德,下可類萬物之情。第二、八卦産生之後,後人將其兩兩相重,形成六十四卦,進入夏朝以後,六十四卦的最初形態《連山》易形成,《連山》以艮卦爲首卦,象徵“山之出雲,連綿不絕”;第三、進入商朝,演變成《歸藏》,首卦是坤卦,象徵“萬物莫不歸藏於其中”,即萬物始發端於大地,終又歸藏於大地。《連山》《歸藏》早已失傳,在近年的考古中發現了《歸藏》的殘本。第四、商周之際,“文王拘而演《周易》”,周文王對《易經》的卦序做了調整,以乾卦爲首,並選擇古代具有代表性的卜辭寫在每一卦的後面,其子姬旦由對爻辭進行了整理。第五,春秋時期,孔子以及其弟子做《象傳》《系辭》《文言》《說卦》《序卦》《雜卦》。傳本《周易》之中,文王、周公所作部分稱爲的《易經》,孔子及門人所作部分成爲《易傳》。《經》和《傳》構成了《周易》的基本內容。現代有很多學者對易經和傳的産生過程提出質疑,提出種種說法,不是本文所探討的話題,在此從略。
《易》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儒家將其列爲群經之首。從歷史的角度看,《周易》本來是一本蔔筮之書,隨著中華文明的發展,逐漸演變成一本以“推天道明人事”爲基本理念的文化典籍。《周易》肇端于上古,成書于商周之際,完善於春秋戰國。《周易》中包含有豐富的古代起源和發展的資料。
一、以筮爲教
易本蔔筮之書,上古社會非常注重蔔筮的教育。據《周易,系辭》記載:“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古人認爲,八卦即是人類與神溝通的工具,也是聖人對萬物規律的總結,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先秦典籍《屍子》記載:“伏羲始畫八卦列八節而化天下。”這清楚的表明,伏羲畫卦可以教化天下。在夏商周時期,卜筮成爲教育的主要內容之一。
1、卜筮是殷商以前和教育活動的主要內容
蔔和筮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兩種術數活動。當時人們決定重大事項之前,要用火灼龜甲或牛的肩胛骨,根據灼開的裂紋來推測人事的吉凶,這種占法即是龜蔔。史載最早的蔔的資料,是商周時代刻有卜辭或占卜符號甲骨。而筮是《易》占的方法,根據《系辭》記載:“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爲二以象兩,挂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奇於扐以象閏,故再扐而後挂。……是故,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周易》之中用五十根蓍草來占卜,占卜過程中有複雜的數位的變化,古人認爲,這些蔔筮過程和數的變化都是行鬼神之道,展示鬼神的奧妙和其對人間萬事的力量。用五十根蓍草按照一定的規則進行演算,得出一個卦象,根據卦象和卦爻辭判斷吉凶。龜蔔的産生年代要早於占筮,龜蔔的內容比較簡單,而占筮則引進了數學概念,有著比較複雜的演算過程。《易》占提出了一套富有辯證思維的數學模型,還具有濃厚的人文意識,《易傳》提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