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畿與道教——陽明學者對道教內丹學的融攝
提要:中晚明是儒釋道三教高度融合的時代,而陽明學與佛道兩家的關係,構成儒釋道三教關係研究的重要內容。但陽明學者與道教關係的研究迄今仍不免薄弱,至於陽明之後中晚明陽明學發展核心人物王龍溪與道教的關係這一課題,更是尚未見有全面與深入的專題研究。本文首先考察王龍溪與道教人物的交遊以及龍溪對道教修煉法門的實踐,除此歷史與實證性的研究之外,本文尤其在思想理論的層面上探討了龍溪對道教一些基本觀念與命題的吸收。在筆者看來,儘管龍溪與道教人物多有交遊,對道教法門有親身修煉,並在自己的理論話語中大量使用了道教內丹學的用語,但龍溪顯然是站在陽明學的基本立場上,力圖將道教的一些基本觀念與命題融攝到其良知教的系統內部。由於經過了龍溪自己創造性的詮釋,在龍溪的整個思想系統中,道教的那些基本觀念與命題顯然具有了不同以往的涵義。通過這一具體的個案解析,我們可以不限於外部的行迹,而進一步從思想的內部去瞭解,道教對以龍溪爲代表的陽明學者的影響究竟是在什麽意義上而言的。
關鍵字:王龍溪 中晚明陽明學 道教內丹學
一、前言
佛道兩家對於宋明理學的發生與發展,歷來被視爲重要的相關因素,在中晚明三教高度融合的情況下,陽明學中更是滲透了許多佛道兩家的成分。相對而言,明儒尤其陽明學與佛教的關係以往較爲受到研究者的重視,而明儒與道教關係的研究則未免薄弱。事實上,正如柳存仁先生較早注意到的,在佞奉道教的官方意識形態下,明儒尤其陽明學者對道教委實涉入甚深。[1]不過,對於陽明學者與道教的關係,除了與道教人物的往來,以及在文集、語錄中對道教用語的大量引用這些歷史現象之外,對道教一些觀念與命題在陽明學者的思想系統中究竟佔據怎樣的地位,我們還需要進一步深入到思想理論的層面上加以考察,如此才能對陽明學者與道教的究竟關係,作出較爲全面與準確的判定。
王畿(字汝中,號龍溪,1498-1583)是中晚明陽明學發展中一位會通三教的核心人物,被時人稱爲“三教宗盟”。黃宗羲曾謂龍溪“良知既爲知覺之流行,不落方所,不可典要,一著工夫,則不免有礙虛無之體,是不得不近於禪。流行即是主宰,懸崖撒手,茫無把柄,以心息相依爲權法,是不得不近於老。”[2]而無論是晚明以降的儒家學者還是現代的儒學研究者,幾乎皆沿襲其說,認爲龍溪思想中夾雜佛道。但對龍溪思想與佛道二教的關涉究竟如何,學界迄今尚缺乏較爲專門的論述。[3]至於龍溪與道教的關係,似乎更未見有全面與深入的專題研究。[4]以下,本文便首先考察龍溪與道教人物的交遊、對道教法門的修煉,然後再探討龍溪對道教若干主要觀念與命題的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