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色素变性的中医治疗概况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 时间:2010-07-11

                       作者:周瑞雪 程武波 朱鹏 黄秀蓉 

【关键词】  视网膜色素变性 中医疗法 综 述

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是一组以进行性感光细胞及色素上皮功能丧失为共同表现的遗传性视网膜变性疾病,属眼科疑难病之一。主要临床特征是早期出现夜盲、进行性视野缺损、视网膜骨细胞状色素沉着和视网膜电图显著异常或无波形等[1]。是眼底病致盲的重要原因之一。

    1  视网膜色素变性的中医认识

    中医无RP病名,但对RP的认识较早,《诸病源候论·雀目候》记载“雀目候,人有昼而睛明,至暝而不见物,世谓之雀目,言其如雀鸟,暝便无所见也”,称之为“高风雀目”。《秘传眼科龙木论·高风雀目内障》形容为“惟见顶上之物”,同时对其并发症也有一定的认识,说“多年瞳子如金色”。《世医得效方》称为“高风障”,指出“但才至黄昏,便不见物,经年瞳子如金色,名曰黄风,不治”,并与营养不良引起的“肝虚雀目”相鉴别。《原机启微》认为本病在病因病机方面属“阳衰不能抗阴之病”。《证治准绳·杂病·七窍门》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述,“雀盲,俗称也,亦曰鸡盲。本科曰高风内障,至晚不明,至晓复明也,缘肝有积热,肾经虚损,乃阳微阴甚也,天晚阴长,则天时之阳,助人身之阳,能视顶目之物,不能下视注物,至天晓阳长,则天时之阳,助人之阳,而眼复明矣”。病因由禀赋不足,命门火衰;肝肾亏损,精血不足;脾胃虚弱,清阳不升。诸种不足使脉道不得充盈,血流滞涩,目失所养,以致神光衰微,夜不见物,视野缩窄。《目经大成》称其为“阴风障”,并描述了“大道行不去,可知世界窄,未晚草堂昏,几疑大地黑”的管状视野及夜盲症状。《审视瑶函》认为:“此症俗呼鸡盲……至晚不明,至晓复明也。盖元阳不足之病”。《杂病源流犀烛·目病源流》指出:“雀目者,日落即不见物也,此由肝虚血少,……亦有生成如此,并由父母遗体,日落即不见物”,可见古代中医对本病的遗传性也有一定的认识。陈达夫认为,此病为先天禀赋不足,肝虚血少,或肾阳不足,肝肾两亏,致目失濡养。大多学者认为RP的病理特征是“以虚为本”,“虚”指禀赋不足,命门火衰;肝肾亏损,精血不足或脾胃虚弱,清气不升导致目失濡养,而且诸种亏损和不足均可使脉道不得充盈,血流滞涩而加重本病。其病理性质可概括为虚中夹瘀。

    2  视网膜色素变性的中医药

    2.1  辨证论治  孙艳等[2]将RP中医辨证分为肝虚血少型,方用补血养肝明目汤(熟地、当归、白芍、川芎、阿胶、谷精草、决明子、枸杞子、菊花);肾阳虚型,方用温补肾阳汤(熟附子、肉桂、生地黄、山药、山萸肉、泽泻、茯苓、丹皮、谷精草、夜明砂);肾阴虚型,方用滋阴补肾汤(熟地、山萸肉、山药、泽泻、枸杞子、谷精草、丹皮、茯苓、夜明砂),临床疗效满意。

    2.2  专方专药治疗  陈达夫在《中医眼科六经法要》中记载驻景丸加减方(楮实子、菟丝子、茺蔚子、木瓜、枸杞、车前草、五味子、紫河车粉、寒水石、生三七粉)临床广泛用于治疗肝肾亏损所致的眼科诸疾。RP与先天禀赋不足、肝肾精血亏耗有关,以驻景丸加减方加猪脊髓、鲜猪肝等血肉有情之品以补养精血,加夜明砂散血明目,炒二芽、鸡内金消食导滞、健脾开胃以顾后天脾胃[3]。韦玉英教授[4]经多年临床实践,筛选出夜视复明汤(党参、黄芪、升麻、葛根、白芍、柴胡、鸡血藤、菟丝子、覆盆子、紫河车、夜明砂、石决明)治疗阳虚型视网膜色素变性,取得满意疗效。汪国智等[5]应用夜明颗粒(黄芪、丹参、石菖蒲、白芍、枸杞子、当归、灵芝、何首乌、山茱萸等)治疗RP患者52例104只眼,总有效率84.6%。

    2.3  针灸治疗  周胜红等[6]辨证分型取穴,肝肾阴虚型取承泣、睛明、球后、肝俞、肾俞、光明、太溪、照海、行间;脾肾阳虚型取承泣、睛明、球后、脾俞、肾俞、命门、足三里;气虚血滞型取睛明、球后、心俞、膈俞、足三里、风池,治疗111例RP患者,总有效率为76.6%。刘坚[7]采用强针感的针刺手法(新明Ⅰ、Ⅱ、球后、上睛明、风池、翳明;新明Ⅰ、Ⅱ 为奇穴,分别位于翳风前上5分,耳垂后皱折中点及眉梢上1寸,外开5分凹陷处)结合脉冲刺激,通过促进眼底和眼周的气血运行,疏通眼底脉络,治疗RP患者65例,总有效率为70.8%,并认为针刺效果与患者年龄、病程、基础视力、视野有关。白鹏等[8]研究发现,电针对于改善RP患者的视力、视野,增强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电活动的功能以及视网膜光感受器层损伤的修复作用明显由于单纯针刺。王桂红等[9]采用麝香注射液行肝俞、肾俞穴位注射治疗RP,观察治疗前后视力及VEP等,结果治疗后患者PVEP示各波有明显改善,中心视力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高。

    2.4  中药配合针灸治疗  韩光等[10]以桃红四物汤为主方,肝肾阴虚者加山药、泽泻、牡丹皮、熟地、桑椹子、枸杞子、茯苓、丹参、水蛭粉;脾胃气虚者加党参、炒白术、陈皮、黄芪、当归、黄精、水蛭粉。同时应用脉冲刺激太阳、风池、攒竹等穴位,加以654?2注射液、红药注射液及VitB1、VitB12,取太阳、睛明、足三里、曲池等交替穴位注射。治疗后脑血流图提示供血改善,视力、视野改善,说明此法对视网膜色素变性减缓病情有一定作用。张惠等[11]以活血祛瘀通络、运脾健胃为治则,采用针刺(睛明、球后、光明、足三里、合谷、攒竹、太阳、瞳子髎等)和中药(当归、黄芪、首乌、白术、茯苓、丹参、川芎、水蛭、夜明砂、白蒺藜、甘草)治疗RP 13例22眼,总有效率为82%。李种泰[12]针刺睛明、球后、承泣、攒竹、太阳、风池、养老、光明、太冲、太溪、肝俞、肾俞,眼周穴位及肝俞、肾俞采用补法,四肢穴位平补平泻,眼周腧穴起针后施以悬灸,太阳、球后、肝俞、肾俞穴位注射复方麝香注射液,配合口服明目地黄丸,治疗RP患者29例,总有效率为89.7%。

    2.5  中西医结合  李传课[13]等检测RP患者的眼血流图、血液流变、球结膜循环等,发现存在不同程度的血瘀病理,出RP以虚为本,瘀为标,虚中兼瘀,瘀贯始终的病机。姜健丽等[14]采用内服补肝肾、益精血的色变一号方(熟地、丹皮、茯苓、怀牛膝、枸杞子、麦冬、制首乌、黄精、鸡内金、桑椹子、昆布、牡蛎)合静脉滴注灯盏花素粉针剂治疗RP45例90眼,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单纯西医的神经营养剂。魏忠燕等[15]采用VitA加葛根素加益气活血中药方(黄芪、当归、枸杞子、丹参等)加减,再配合针灸(球后、上明、风池、睛明、承泣、养老、手三里、足三里、足光明、三阴交),疗效显著高于单纯VitA加葛根素。刘锋祥[16]对RP患者25例50眼行巩膜板层部分直肌移植术,术后应用补益肝脾肾、益气活血、通络开窍明目之复明方(黄芪、丹参、石菖蒲、熟地、枸杞子、当归、夜明砂、白术、楮实子、芍药等)及肾俞注射VitB1或眼明,对照治疗前后的视力、视野、F?ERG结果,得出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早、中期RP患者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陈俊军等[17]进行针灸辨证,以睛明、球后、上明、合谷、养老、光明为主穴。脾肾阳虚型配百会、脾俞、肾俞、命门,采用灸法;肝肾阴虚型配太溪、照海、三阴交;脾虚气弱型配足三里、百会、胃俞,采用灸法;气虚血瘀型配肝俞、膈俞、太冲。同时配合耳穴(心、肝、脾、肺、肾、眼、目1、目2)王不留行子贴压、穴位注射当归注射液或复方丹参液、口服肌苷片及维生素,治疗后视力和视野有显著改善。刘中文等[18]采用复方血栓通胶囊(由三七、黄芪、丹参、玄参等组成)和西药血管扩张剂(复方路丁C)、VitA、VitB1治疗RP患者,总有效率为94%,疗效显著优于单用西药治疗。王静等[19]采用驻景丸加减,针刺睛明、球后、合谷、肝俞、肾俞、足三里、攒竹,复方樟柳碱双侧颞浅动脉旁皮下注射,葛根素静脉滴注治疗RP患者28例,总有效率87.5%,效果明显优于单纯西医治疗。

    3  展  望

    RP是一种呈进行性损害的难治性眼病,预后多不良。目前缺乏有效治疗方法,西医多采用维生素、血管扩张剂及神经营养剂,但疗效不肯定。近年出现了诸如基因治疗、视网膜移植、人工视网膜、视神经远祖细胞移植、生长因子治疗等新型疗法,药物治疗方面也有所拓展(钙离子拮抗剂、促红细胞生长素等),取得初步成效,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其功能构建尚存疑问。中医药综合治疗在临床普遍开展,积累了较多经验,但仍存在诸多不足。临床科研设计不够严谨,辨证论治不统一,关于中医药治疗RP的作用机制的基础研究工作开展甚少,循证医学资料不足,疗效评定标准不规范。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结合医学研究方法,从细胞分子生物学等水平去深入探求中医药抗视网膜色素变性感光细胞凋亡的机理,有利中医药治疗RP方案的开发。

【】
  1 Radtke ND,Seiler MJ,Aramant RB,et al. Transplantation of intactsheets of fetal neural with its 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 in retinitis pigmentosa patients. Am J Ophthalmol,2002,133:544?550

2 孙 艳,相晓军,宁英慧,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临床观察.实用医技杂志,2006,13(10)1758?1759

3 杨晓肖.驻景丸加减方在眼科的应用.四川中医,2000,18(4):50?51

4 贺义恒,韦企平.韦玉英教授治疗眼底病经验.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23(3):50?51

5 汪国智,丁淑华.夜明颗粒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52例.实用中医药杂志,2006,12(12):768?769

6 周胜红,裴利红,张俊华.针刺治疗111例家系视网膜色素变性临床观察.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27(3):200?201

7 刘坚,张 仁.电针治疗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65例.针灸,2000,(10):595?596

8 白 鹏,王 影,赵吉平,等.电针与单纯针刺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的临床对比研究.针灸临床杂志,2006,22(9):17?19

9 王桂红,郝小波,彭崇信,等.麝香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的观察.浙江中医杂志,2002,(2):86?87

10 韩光,韩文东.视网膜色素变性的中医治疗.吉林中医药,2006,26(10):41?42

11 张惠,郎福文.针药并用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13例.实用中医药杂志,2000,16(10):8

12 李种泰.针灸穴位注射和中药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29例.陕西中医,2006,27(4):477?478

13 李波.李传课教授眼底病辨证经验.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3,23(6):27?28

14 姜健丽,曾红艳,薛金山.灯盏花素注射粉剂合色变一号方治疗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疗效观察.中国中医药科技,2005,12(5):318?319

15 魏忠燕,胡世兴.三种疗法对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视功能改善的影响.中医杂志,2005,46(10):770

16 刘锋祥.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疗效探讨.九江医学,2001,16(1):15?17

17 陈俊军,马越华,吴建云,等.针灸辨证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的疗效观察.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03,13(2):96?97

18 刘中文,李勋赤,温树灶.中西医结合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的研究.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23):3308?3309

19 王 静,朱宁云,石 磊.针药并用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临床体会.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5,12(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