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与氨溴索联合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解备卿,郝青梅 时间:2010-07-11

【摘要】  目的:探讨在基层进行双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与盐酸氨溴索联合应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疗效及临床价值。方法:对23例NRDS患儿进行CPAP通气的同时给盐酸氨溴索静脉注射加雾化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的血氧饱和度、X线胸片和临床效果。结果:与用药前相比,用药后6 h SpO2即明显升高,至12 h、24 h、36 h SpO2仍持续稳定在较高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用药6 h,呼吸窘迫症状消失4例(17.4%),明显改善18例(78.3%),未减轻3例;48 h后,X线胸片显示肺野透明度明显改善18例(78.3%)。23例中治愈20例(87%),1例死亡,2例家属签字放弃治疗。结论:CPAP与盐酸氨溴索联合应用治疗NRDS临床效果满意,有效,依从性好,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

【关键词】  盐酸氨溴索;肺表面活性物质;双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呼吸窘迫综合征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是由于早产儿因缺乏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S)所致,是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中早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在西方发达国家及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大都采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S,固尔苏)+机械辅助通气进行治疗,但是在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基层医院,绝大多数家庭无法承受PS的高昂代价。我院NICU 4年来采用双鼻塞持续正压通气(CPAP)和盐酸氨溴索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的临床效果,而且由于其价格低廉,也取得了较好的依从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为2003年1月~2007年6月我院NICU收治的23例NRDS患儿,其中男19例,女4例;胎龄31~35周,平均(33±1.3)周;体重1 500~2 500 g,平均(1 650±260)g;入院日龄0.5~13 h,平均(6.2±1.3)h,分娩18例,剖腹产5例。

    1.2  诊断依据

    全部病例均为35周以下早产儿,出生后不久即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呻吟、三凹征乃至呼吸暂停或呼吸衰竭,具有比较典型的肺部X线变化。根据《实用儿》标准[1]胸片分为4级:Ⅰ级,两肺野普遍透亮度降低(充气减少),可见均匀散在的细小颗粒(肺泡萎缩)和网状阴影(细支气管过渡充气);Ⅱ级,除一级改变加重外,可见支气管充气征(支气管过度充气)延伸至肺野中外带。Ⅲ级,Ⅱ病变加重,肺野透亮度更加降低,心缘、膈缘模糊;Ⅳ级,整个肺野呈白肺。X线分级情况:Ⅱ级15例,Ⅲ级6例,Ⅳ级2例。

    1.3  CPAP使用方法

    CPAP机采用TKR?400A电脑婴幼儿高频呼吸机(江西特力)具有流量可调、空氧混合、加湿化装置、气道压力测定及声光报警系统。鼻塞采用软硅胶双鼻塞,其工作原理为鼻腔内安置细小的供气喷口,吸气相时通过Venturi现象,使鼻腔内压力降低,气流加速,从而增加供气量,减少呼吸功[2],高频喷射通气(HFJV)工作原理是利用高压气源产生的高速气流,通过线路的自动控制,将气体喷入气道,使肺扩张,达到气体交换的目的,通过开放式针座与呼吸道连接,在较低的气道平均压下,通过提高氧分压、排除CO2以维持良好的气体交换[3]。初调参数:吸入氧浓度(FiO2)0.45~0.8,CPAP压力0.39~0.69 kPa。使用方法:患儿入院后尽量吸净气道内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1.4  盐酸氨溴索治疗方法

    盐酸氨溴索注射液(沐舒坦,德国勃林格殷翰国际公司),每日用药总量以婴儿体重,30 mg/kg分4次给药,应用微量注射泵(浙江医科大学)给药,静脉注射时间至少5 min,同时按5 mg/kg加入呼吸机所带湿化瓶中,用生理盐水稀释至20 mL,湿化率5 mL/h。

    1.5  观察项目

    包括临床症状,治疗前30 min、治疗后6 h、12 h、24 h、36 h及以后根据病情每6~12 h进行血氧饱和度(SpO2)、FiO2、CPAP/kPa监测,治疗前0.5 h,治疗后48 h、72 h摄X线胸片。

    1.6  统计学方法

    数据以±s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

    与用盐酸氨溴索前比较,用药后6 h,23例患儿中紫绀明显减轻21例(91.3%),气促、呻吟、三凹征等呼吸窘迫症状消失4例(17.4%),明显改善16例(69.6%),未减轻3例,听诊两肺呼吸音显著增强17例(73.9%),SpO2升至85%~90% 21例(91.3%)。

    2.2  血氧饱和度改变

    与使用盐酸氨溴索前比较,用药后6 h SpO2即明显升高,持续至12 h、24 h、36 h SpO2仍高于用药前水平,P均<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  CPAP参数调节

    后6 h FiO2由(0.69±0.01)迅速降至(0.49±0.14),此后各观察点的FiO2与用药前比较P均<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6 h CPAP压力由(0.60±0.14)kPa降至(0.46±0.12)kPa,此后各观察点的CPAP压力与用药前比较,P均<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用药前后各项指标比较(±s)

    指标用药前用药后6 h12 h24 h36 hSpO20.76±0.100.85±0.150.90±0.10.96±0.020.98±0.02FiO20.69±0.010.49±0.140.42±0.070.41±0.080.30±0.06CPAP/kPa0.60±0.140.46±0.120.36±0.080.34±0.080.30±0.07

    2.4  胸部X线变化

    CPAP与盐酸氨溴索联合治疗前0.5 h摄胸片:15例肺野透亮度显著降低,呈颗粒状、网状阴影及支气管充气征,6例除上述影像外,心缘与膈缘模糊,2例整个肺野呈白肺。治疗后48 h复查胸片:18例Ⅱ、Ⅲ级NRDS显示肺野透亮度改善,颗粒网状阴影减少或消失,3例无改善,2例Ⅳ级NRDS中1例白肺病变有改善,1例无改善。72 h复查胸片,23例患儿中20例均显示两肺充气明显改善,心缘清晰。

    2.5  转归

    患儿病情稳定,FiO2<0.25,CPAP压力<0.29 kPa,SpO2维持正常1~2 d后,予撤离CPAP,改用头罩吸氧(FiO2比CPAP时升高0.05~0.1)直到停氧过渡到正常呼吸。23例中治愈20例,其中1例改为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家属放弃2例,死亡1例。

    3  讨论

    盐酸氨溴索联合CPAP是治疗NRDS除PS外较为有效的方法。本组资料显示,盐酸氨溴索和CPAP联合应用可以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基层,这种方法更容易取得家属的依从性。治疗时先静脉给予盐酸氨溴索,同时加入高频呼吸机湿化瓶中经双鼻塞采取CPAP的方法吹入双侧肺泡,并保持双侧肺泡的膨胀状态,盐酸氨溴索能刺激肺泡Ⅱ型细胞合成、分泌内源性PS[4],在使用CPAP持续通气的状态下,保持患儿的肺通气换气的功能正常,从而为PS的自身合成赢得宝贵的时间。

    盐酸氨溴索是一类快速排痰的药物,除了常规促进排痰及改善呼吸状况外,还有促进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合成和分泌的药理作用[5]。另外CPAP通过持续气道正压给氧,使得肺泡在呼气末端保持开放,增加功能残气量,从而减少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消耗。因此两种疗法联合应用,可在整个呼吸周期维持充分的气体交换,更有效的提高肺氧合能力,改善肺的顺应性。氧合功能的改善又可以促使肺泡自身产生PS,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有利于病情恢复。

    NRDS患儿主要由于Ⅱ型肺泡上皮细胞发育不成熟,生后72 h内PS的生成和释放量无法满足呼吸的需要,外源性供给PS又易被肺泡内存在的多种物质如蛋白质渗液所灭活,并随着呼吸消耗,消耗后不久症状就可能会重新加重,往往需要较大剂量、多次重复给药才能维持疗效[6]。但是PS价格高昂,盐酸氨溴索就成为基层医院及患儿家庭的选择,除了价格便宜外,氨溴索主要是促进生成内源性PS,故不存在被灭活而减少的情况,因其盐酸氨溴索与CPAP联合应用是一种较为经济有效的治疗方法。

    本组使用的CPAP机,可通过调节氧流量而调节压力,可以在0.21~1.00之间调节吸入的氧浓度,避免因用纯氧正压通气造成的早产儿氧中毒,能防止新生儿视网膜病变,还可以防止压力过高而影响回心血量及产生气压伤。CPAP通气相对无创,简便易行,副作用少,是治疗NRDS的常用技术,但是在联合应用盐酸氨溴索时仍需要调节适当压力,控制吸入氧气的浓度。本文结果显示,盐酸氨溴索应用后患儿的SpO2升高及FiO2下降均比较明显并持久,呼吸窘迫症状亦随之好转,说明患儿对CPAP联合盐酸氨溴索治疗反应良好。

    综上所述,CPAP与盐酸氨溴索联合应用治疗NRDS临床疗效满意,有优势互补作用,能有效的改善NRDS肺换气、通气的功能和肺泡充气程度,可有效的降低机械通气的比率,减少了各种呼吸机相关并发症,因其有效、经济、依从性好,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

【】
  [1] 胡亚美, 江载芳. 实用儿[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 458?461.

[2] Moa G, Nilsson K. Nasal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experiences with a new technical approach [J]. Acta Pediatr, 1993, 82: 210?211.

[3] 吴 熙. 高频喷射通气在心肺脑复苏中的应用[J]. 临床儿科杂志, 1994, 12(1): 8.

[4] 陈正珊, 项素素, 吴少华, 等. 雾化吸入博利康尼联合氨溴索对毛细支气管炎的治疗作用[J]. 儿科药学杂志, 2006, 6 (3): 15?17.

[5] 付学明, 余加林. 盐酸氨溴索和地塞米松对胎鼠肺表面活性蛋白的基因表达的影响[J]. 中华儿科杂志, 2004, 42(6): 452.

[6] Speer CP, Robertson B, Curstedt T, et al. Randomized European multicenter trial of surfactant replacement therapy for severe 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single versus multiple doses of Curosurf [J]. Pediatrics, 1992, 89: 1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