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青少年使用熟人虚拟社区的调查分析:以某大学生班级校友录为例
『内容摘要』 随着青少年使用人数的不断增多,许多原来追求与陌生人交流的人也开始在网上寻找自己的熟人虚拟社区。这种趋势正在带给青少年人际交流、社会化过程以新的改变。本文以某大学生班级校友录为例,主要通过参与观察法和访谈法对其进行研究,描述并分析了这个虚拟社区是如何促进成员交流的,并在此基础上对这一社区中的交流进行了进一步的思考和分析。包括熟人虚拟社区中经常出现的小圈子交流问题、现实组织解散带来的该虚拟社区信息有效异质化、以及校友录社区对其成员的同辈群体意义、熟人虚拟社区的祥和氛围产生原因等,以期以个案研究的方法探索此类问题。
『关键词』
青少年 班级 校友录 交流
熟人虚拟社区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number of adolescent Internet users, lots of them begin to look for own acquaintance virtual communities, even though some of them once only pursued communication with strangers on Internet. This kind of trend is bringing new changes to human communication and socialization of these young people. In the article, one virtual community of college students’ alumni record has been taken to as an example, and the communications of the members in the community have been described and analyzed. On this base, four further opinions have been advanced for especially exploring communication in this kind of community.
序
论
一.研究缘起:
网络刚刚大行其道时,人们欣喜地发现网络为人际间的交往带来了里程碑式的转折,几千年“熟人社会”的局限终于被打破,人们可以在网络上跟任意多数的陌生人展开交流。人们欣喜于这种划时代的改变,“在网络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这一度是人们获得自由后的口号。
然而,逐渐地,日渐成熟的网络使用者不再象他们刚开始接触网络时那样张开好奇的怀抱,拥抱每一个来与他交流的人。人们开始在网络上重新找寻他们熟悉的群体。
我们知道,人的重要特点就是——流动。在现代社会,人们的流动性大大加强,面对面的亲身交流往往不可企及。而网络恰好就为这些希望能够经常交流的人们提供了加强联系,增进交流的机会。学者吴齐殷这样说:“有些原本即已互相熟识的网民,藉电脑网路无远弗届的犀利与方便,如今已可以轻易克服空间的障碍与阻隔,而能够继续维持彼此间的密切关系。……它意谓著在传统真实社会中,因迁徙他处而被迫中断或因空间距离过于遥远之故久而久之中止的友好熟识关系,在当代的网路社会中,可藉电脑网路之力得以轻易地继续维持。如此一来,一些彼此从小时候即悉心培养起来的情感友谊,或经历长时间锻练的社会关系,即可不因外在客观因素的变动而横遭切断。换言之,网民的意义他人(significant others)可能因而变得更为重要,更为可靠,更可依赖而更可信任。即使那个人在空间的意义上并不在身边。”①
我们在此讨论的校友录就是基于的一种熟人虚拟社区,是许多青少年上网者最常去的虚拟社区之一。这是一个现实组织在网络上的延伸,其创建目的就是为了组织成员更好的交流,那么它的交流作用实现的怎样?作为现实的班级组织必然走向解体,那么它在成员四处分散的情况下社区交流将何去何从?又是什么原因促使它有今天这样的交流景象?
二.研究方法:
1.参与观察法。这一人类学惯用于社区调查的方法在此也基本适用,它有利于真实可靠地反映社区中的各种动态。
2.访谈法。由于被访谈人居住地分散性极强。在此次调查中主要通过QQ软件、电话等方式对一部分成员就校友录使用情况和使用体会进行访谈。
三.基本架构:
1.第一和第二部分通过现实组织和校友录虚拟社区的对比,以及虚拟社区中使用者的个案展示描述该校友录虚拟社区的基本自然情况,为下文的分析立论打好基础。
2.第三和第四部分重点分析校友录虚拟社区在成员交流中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的理论思考。
现实中的98新闻班与虚拟社区中的98新闻班比较
名 称
所在地点(隶属)
目 的(主要功能)
人 数
内部管理者及其权力
外部管理者及其权力
现实中的98新闻班
XX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系98级新闻班
XX省会城市长安大街125号XX师范大学
以学习知识、培养有用人才为目的
48人
班长两人,团支书、学习委员、委员、文艺委员等各一人。他们负责组织班级成员的德智体美等活动,传达学校的要求和指示
直接辅导员一名,院系直至学校各级分管老师。他们通过各种指示和政策调节班级情况。如规定每周六晚点名或就业政策等。管理相对严格
98新闻班的虚拟社区
光芒四射魅力无穷男生比女生更靓女生比男生更帅的98新闻班
SOHU.>CHIANREN>校友录
以班级成员交流为目的
69人(多余的马甲和少数非本班成员的加入是版面人数显示增多的原因)
版主一人、版副两人,他们拥有删贴、撤销某成员资格、张贴班级宣言等权力,除此之外与普通成员没有更多区别
SOHU.>CHIANREN>校友录网站。他们主要负责维护系统的稳定。网络监督,负责清理版面上出现的违反网络安全的内容,但该校友录上不曾出现过此类内容。
需要补充的是:(1)现实中的98新闻班是98新闻班校友录虚拟社区存在的前提和稳固基础。(2)现实中的98新闻班因现实的限制,存在时间仅为1998年9月到2002年7月这段时间,而虚拟社区98新闻班尽管创建时间晚——2001年2月24日由MJP创建——但是只要SOHU.>CHIANREN>校友录继续存在,它就会一直存在下去。(3)在现实的98新闻班中,发言稍纵即逝,且多是ONE TO ONE的表达,而虚拟社区则以文字形式保存成员发言,且发言可以被每个登录者看到,使发言有机会被浏览和回味。
校友录的使用者
尽管该班级在校友录上的成员有69人之多,但根据2003年5月25日到7月30日的登录记录,有34位成员在这两个月间登录该班级。人数占总人数的一半。在这些人中登录数超过50次以上的有6人,登录过1-2次的人有11人。本次研究主要以这部分成员为研究对象。以下我们通过几个校友录的使用者提供给读者对该社区的一个感性认识。
个案1:YS,女,现为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在读。校友录三大管理员之一。在宿舍有自己购置的电脑。她喜爱网上生活,在多个BBS中均为表现积极者。在98新闻班的虚拟社区中她发帖积极,几乎登录必发。下面这个帖子可以反映出她的一些态度:“鹌鹑,不要总是拿登陆次数说事,依我看,登陆次数少至少还说明你忙得没空来,而登陆多次不留言,这个可是觉悟问题了! ”
在现实的98新闻班中尽管她不曾担任任何职务,但因性格活泼开朗,在宿舍或偶尔的公共场合发言中敢于表达自己的主张和看法,相对较为同学熟悉。校友录建立之前她在班级内的人际交流以本宿舍同学为主,校友录建立之后其交友圈有所扩大。
校友录是她善于表达自己的一个天地。在刚刚被创建后,她就经常在其中发言。尽管开始时她的发言大部分指向于同舍舍友,但事实上接收信息的是每一个登录校友录的人,这样就给了大家了解她的机会,更多的同学因为注意到她风趣幽默的发贴而与她交谈。在访谈中,很少与本班女生交往的CHQ说:“YS是98新闻班最鲜活的人”。笔者:“你很少跟她交往怎么对她有这样的印象?”CHQ:“我看她经常发言所以这样说”。
个案2:ZCH,女,现在《天津青年报》做记者,在单位有自己可以随意使用的电脑。经常登录校友录(目前登录数已累计1088次,是版内最高的),但相对与她的登录数来说,发贴并不多。她曾在一次发言中表示自己属于这样一种BBS使用者:“每天的工作就是对着电脑,实在没事可做的时候来这里看一眼,然而又剧懒无比,手都张成鸭掌那样的,分不开瓣,只能看,不能留言了。” (剧、张——原文如此,应为“巨”“长”)
在现实中的98新闻班中她也不曾担任过任何职务。她性格文静、为人随和,很少公开发表自己的看法,与YS是同一个宿舍的形影不离的密友。她进入校友录完全是受到了YS的影响,最初的发贴主要是和YS或其他本宿舍好友互相戏谑,而现在在社区中的互动对象已不局限于本宿舍好友,开始更多的与版内的其他活跃者进行对话。
个案3:CH,男,现在《华商报》做记者,有报社配备的笔记本电脑。在观察期间他基本上每天登录校友录,发贴数尚可。在现实中的98新闻班他曾担任过班长,性格开朗活泼,爱参与班级活动、爱与人交谈,且交往对象并不仅限于本宿舍同学,主动与班级中的其他同学交往。毕业后他经常在校友录上诉说工作和生活中的苦乐。如:
长安无雨暮色春,客舍青青柳色新。劝虎路上莫凄苦,南下秦岭无故人。我已经下汉中记者站,一个人孤苦伶仃的上了火车,现向大家打个招呼,因为走的匆忙,没有给大家仔细说。描诗一首献自己以上是三个校友录的经常使用者。我们再来看两个较少使用校友录的班级成员。
个案4:CHQ,CHQ即前面将YS评价为“98新闻最鲜活的人”的那位男生。现在在广州军区惠州某部工作。在校期间他专心于文学创作(是陕西省作协委员),很少与非本宿舍同学交流。工作之初上网机会较少,大致一周到两周时间上一次网。这段时间他很少去校友录,也很少发言。以下是2003年7月5日的QQ访谈记录:
2003-07-05 09:43:50笔者
你一般(从军营)出来去校友录吗?
2003-07-05 09:43:25 CHQ
很少去。有时候去。
2003-07-05 09:44:40 笔者
为什么不去?因为男生很少在上面说话?
2003-07-05 09:44:48 CHQ
我的时间很紧。而且在校友录上的人都是很成功的人。我不好意思去献丑
2003-07-05 09:46:13 笔者
不会吧。你觉得自己不成功?你怎么区分成功?
2003-07-05 09:46:39 CHQ
至少不是在过一种折磨自己的生活,至少离梦想近点。我出来一般是打印软盘中的文字
2003-07-05 09:56:04 笔者
你好像在学校时也很少去校友录啊。为什么?
2003-07-05 09:56:36 CHQ
我有一种自卑的感觉。我说过我是光脚赛跑的人。不喜欢张扬和欢乐的方式
2003-07-05 09:58:00 笔者
那为什么连看看都很少呢?
2003-07-05 09:58:42 CHQ
里面都是些我不太感兴趣的东西,好象是吧。我以后如果有机会上网,我会看的。2003-07-05 09:59:18 CHQ
你是不是很喜欢校友录啊
2003-07-05 10:02:36 笔者
还好。咱们班女生一般都喜欢在上面说话。我当然会看啦
2003-07-05 10:02:32 CHQ
这跟你现在的生活有关系。像我整天忙的要死,那有心情。
2004年之后CHQ被北京《解放军报》选派去工作一段时间,开始有了方便上网的电脑,他的留言逐渐多了起来。笔者于2004年4月20日再次对他进行了访谈:
笔者:是不是有了方便使用的电脑就会更多使用校友录?我记得你以前不怎么去校友录啊。
CHQ:不是。我是觉得自己总与别人不交流会得痴呆症,反正听别人说话对我也有很多启发。
笔者:现在经常上网吗?经常去别的BBS吗?
CHQ:(上网)主要发邮件投稿搜集军事信息。我平时特忙,很难得上网,尽管机器就在手中。
笔者:是不是放松的时候才去校友录?我看你有时是晚上留的言。
CHQ:不是。我前天让LHL帮忙看师大分数线才留的言,顺便看到YZJ留言就回了他。
个案5:MJP,校友录的创建者,现实的98新闻班中的团支部书记。现在在东莞某高级中学任教,教学任务不重,有供自己随便使用的办公电脑。他说,他创建校友录是受本专业94级、95级的影响——“看别人都办得挺好的,我也给咱班建一个” 。目前,他对这个社区的情况很满意——“没想到现在我们班是最热闹的”。但他很少登录校友录,YS曾发贴这样评价他 :“老马回娘家次数之少已经激起公愤了!”CH也表示“老马是被台风刮跑了吧,可怜的老马”。在访谈中MJP表示他最近比较烦,懒的上去,上去看看,“知道大家都好我就很开心了”。他曾在一个帖子里说:“喜欢创建后抽身而退的感觉”。
98新闻班校友录虚拟社区的作用
我们在前面提到,98新闻班校友录虚拟社区的主要功能是为现实的该班成员提供一个网上交流的家园。也许它的建立之初只是一种游戏之举,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确为班级成员的交流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社区为成员间的沟通提供平台
当2002年7月以前现实中的98新闻班仍然存在时,校友录虚拟社区是这个现实组织的非正式交往平台。它给每一个班级成员都提供了平等的发言机会,增进了成员间的了解,打破了男女间、宿舍间的交流界限,加强了成员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的,也为他们之间在网下的进一步交流提供了契机。例如:个案6:YY,男,现在XX市XX邮电学院校报工作。2000年9月他由专升本在大三上半学期进入98新闻班,通常情况下这种同学容易受到隐性排斥,但他通过积极在校友录上发言及结交同班朋友,很快使当时的登录者都了解并熟悉他,进而打开了下的交往局面,很快便基本融入这98新闻班。
当98新闻班随着毕业解体后,其成员仍有强烈的交流需要。这种需求的存在就成为推动“光芒四射魅力无穷男生比女生更靓女生比男生更帅的98新闻班”这个虚拟社区继续存在的动力。目前从版面上发贴内容来信息可以粗略分为两类,包括功能性信息和非功能性信息。功能性信息的帖子如:
2004-04-20 22:52:58 YLJ
还有兴趣做电视的兄弟姐妹有好消息了! 深圳电视台要上卫星,招聘200有编制的正式员工,内部人士称月薪在15000块大洋以上。具体可以查看深圳电视网站!
2004-04-20 16:58:51 DWH
有件事想问问大家,现在在媒体工作的兄弟姐妹多吗?有事咨询。
非功能性信息的帖子如:
2003-7-518:09WGF
这几天也不知电信局在搞什么鬼,总是上不了网,郁闷的要死。天气太热,加上进了几次荔枝园,让蚊子美餐了几顿,鄙人身上已经体无完肤了,唉!老姜,工作是要痴迷的,家庭也一样哦。
2003-7-820:54YYQ
dragon兄,何时显身了,我还以为你从世界蒸发了啦,现在过得好吗?好久不见,想起大学的你,都有些遥远了,记得常联络啊.
二.社区为成员重塑自我提供机会
吴齐殷说,‘身体缺场’为人们的羞感提供了一层保护膜,极大地冲淡了人们的害羞和尴尬的心理。这使人们能以更为开放、更为大胆的姿态,介入到网络社区中心”。②
在现实的98新闻班中,公共发言在客观上受到发言机会、议题要求等的限制;在主观上又受到语言操控能力、主要性格、班级身份、个人形象等影响。而在校友录虚拟社区中,这几个因素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比如,⑴贴主可以随便发表自己感兴趣的言论,包括工作、婚姻、饮食、等。⑵成员的次要性格也得到了展示的机会。例如。个案7:JL,女,现在《宁夏日报》工作。在现实的98新闻班中她是一个腼腆的女孩,较少与非本宿舍的人交往。但毕业后她在校友录上表现出一种泼辣、潇洒的发言风格。最初这种风格令大家都大吃一惊,但随即纷纷表示欢迎她的发言。在得到不断的回应和鼓励后,她目前成为校友录的主要发言人之一。⑶在校友录中,言论成为他人对贴主评判的主要依据。
三.社区为成员感情宣泄提供场所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们在满足了生理和安全需要后会追求归属需要和自尊需要的满足。作为刚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工作生活的压力和融入社会的不易使他们倍感艰辛,心理上常常处于郁积状态,非常需要有可靠的、有共同话题的、对自己有一定了解的群体以倾吐工作生活中的痛苦、艰辛,分享工作生活中的快乐,得到他人的抚慰或肯定。此时,大学时代的班级虚拟社区则是满足这种需求的恰当地方。如上文所摘CH 2004年03月18日 13:47分关于自己被派驻某地市级记者站的留言,又如上文所摘WGF对上网和荔枝园的报怨。以下几条留言也属于典型的情感宣泄型:
2003-7-28 20:16 ZT
虽然天是热的,但是难得见到西安有那么蓝的天,白的云,蓝得白得那么纯粹,有些刺眼。在广电中心的楼上可以清晰看见秦岭,终南山,骊山……这是一个酷热的季节,这是一次眼睛的饕餮。
2004-04-19 21:26:40 CHQ
我还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到广东。也不知道自己今后的路在哪里。我现在更像是一个在篮球场上给人家擦皮球的人。不过偶尔也有开心的时候,比如上周来一口气发了5篇豆腐干,心情就好多了。
2004-04-10 10:36:42.0 YZJ
外面的世界真精彩!!!!!!!!!
看来,98新闻班的虚拟社区对于它的成员来说是一个温馨的休憩港湾、一个排解压力的调节阀。
进一步的思考与分析
一.信息的同质与异质
1973年格拉诺维特提出强关系和弱关系的概念,其中他暗示当传受双方所拥有的信息资源同质性很强时,很难为双方提供所需的信息;而当传受双方拥有的是异质性信息资源时,常可为信息寻求方提供与其他系统信息接触的桥梁,使信息寻求者扩大信息资源视野,获得信息满足。③
回到我们分析的校友录虚拟社区中来。当98新闻班里的成员在四年的大学生涯中共同生活奋斗在校园中时,他们面对着同样的信息资源,信息同质性极强,而且他们也是这一有限信息资源的争夺者,争夺到更多信息的人更有可能在同学中脱颖而出,所以他们在校期间有用信息的交流并不多。
但当98新闻班的成员随着毕业而四散祖国各地时,一方面他们开始面对不同的生活,有了不同的信息资源;另一方面,他们也不再是相互间的信息资源争夺者,相反四年大学生活培养出来的同窗感情成为他们互相间交换有用信息的可靠基础。在这一虚拟社区中类似于上文所摘YLJ和DWH这样提供功能性信息和寻求功能性信息的帖子很多。
对CHQ的访谈中也可以看出:(1)他认为与原来班级的同学交流是可靠的。(大学四年CHQ与LHL几乎没有什么交往,但他确信LHL会帮他,而LHL确实也帮他查到了师大分数线并把这一信息在校友录上反馈给了他。)(2)在校期间,校友录上都是些他不太感兴趣的话,而现在他认为,与班级同学的互动不仅能给他现实的帮助也能使他在精神上得到启发。
二. 同辈群体的作用
同辈群体也可以称为同龄群体,或者伙伴群体。它是由地位相近,年龄、兴趣、爱好、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大体相同的儿童组成的一种非正式群体。社会学认为这一群体对青少年社会化有重要的影响,群体成员相互提供理解和支持,也相互交流各自的社会经验和价值观、世界观。
98新闻班里的成员如同所有这个时期的大学生一样,有着这样一些特点:他们出生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大多是独生子女或仅有一个兄弟/姐妹,成长中受到父母相当的重视,生活经历简单,生活中同学/朋友对他们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角色。一方面当他们刚刚踏入社会,面对陌生而又巨大的压力时,他们既迫切需要从处于同一人生梯段的同辈群体那里获得各种信息和心理支持,也迫切需要了解同辈的工作/生活进展、生活态度以相互进行并调整自己的生活步伐和心态。另一方面,而四年的大学生活使98新闻班的大部分成员将这个班级视为成员的“娘家”,将这个班级中的成员视为自己的“兄弟姐妹” 或“战友”。(均可见98新闻班校友录社区中的贴子)这样,为了现实的目的组织的班级成为了其成员投入相当感情的非常重要的同辈群体。所以,情感交流和信息交流在该校友录社区中长盛不衰。
三.小圈子交流的兴衰
Chinaren>校友录上各贴是堆栈式排列的,即每一条新的贴子都被排列在旧贴子的上面,版面允许的情况下所有的留言都可以被登陆者直接看到,这使98新闻班虚拟社区成为了该班的公共话语空间。然而非常奇怪的是,从该虚拟社区被创建那一天起,许多本可以在现实中说的话都被拿到了网上去说。最为明显的是有的同一寝室的人在里面对话对的热火朝天。而且有趣的是,这种贴子往往使用“暗语”或“昵称”将自己“遮蔽”起来。例如前述YS将她的好友ZCH在版上称为“鹌鹑”,又如YYQ将他的好友称为“dragon”。再如, 333宿舍SY生日那天,该寝室两个同学在里面的对话:
2003-6-22 14:36 YS
师傅!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小华,还不给太傅拜寿!
2003-6-22 21:10 ZXS
是,小的今天冗事缠身,才来报到,恭祝太傅青春常驻,童心永在。多多发稿,多多挣钱,没事想想我——这可是保健秘诀。(一般人我不告诉他)
这种话语使用只有该小圈子人才知道的称谓和话语资源,排他性极强,令非当事人不知所云,不知该如何插入话语,往往与版面产生隔膜感。创建者兼管理员MJP就曾呼吁某宿舍在校友录上的谈话要有“博爱”精神,希望大家都能分享话题。但是,观察发现,这种帖子的神秘感和戏谑味也极大地活跃着版面气氛,引来更多的浏览者。如成员LXL就曾说过:(看这种帖子)很有趣,好像看电影一样。就发贴者来说,小圈子交流的意义在于,她们通过与最熟悉的人对话,在所有班级成员面前从事了一次谨慎而又大胆的重塑自我、展示自我的表演,的确推动了其他班级成员对发贴者的了解,如前所述个案1和个案2,以及个案6和个案7都是通过这种方法使更多的人了解自己的。此外,这种带有“暗语”仿佛受到遮蔽的帖子更方便发贴者的感情宣泄。
不过,随着毕业后分离时间的推移,小圈子的成员互动机会减少,创造新的称谓没有了生活背景,话语资源也开始减少,圈子成员对其他同学有了了解和对话的需要……这些都使小圈子交流逐渐减少。但是小圈子交流目前仍然存在,毕竟,小圈子的成员有更多共同的话题,他们在网下的交流也更多一些。
四.平和的交流天地
根据观察,一般的校友录虚拟社区中,气氛总如世外桃源般祥和,各成员互相关心、和平共处。这样平和的氛围非常有利于班级成员保持凝聚力,推动社区繁荣。那么为何在现实生活中人际摩擦不断,陌生人聚居的虚拟社区里板砖横飞、叫骂不断的情况下,校友录虚拟社区却与众不同呢?对于这种现象,试析之也并不奇怪,大概有以下几点原因:
(1) 熟人社区的限制。98新闻班的虚拟社区是一个现实组织在网络上的延伸。它的使用成员相互间是熟悉的。虚拟性只是虚拟社区的表象,实在性却是它的灵魂。所以它的成员交往打上了许多现实中熟人社区交往的烙印。在熟人聚集的社区中公然与他人发生矛盾被视为不给别人面子,容易遭到其他成员的排斥。
(2) 发贴的自主性。校友录虚拟社区的发贴不像QQ聊天需要立即回复,更非真实交往有身体在场。发贴往往是经过考虑的,甚至是反复修改过的,而且许多人更会在有发生争论时选择沉默。总之,在个体较强控制下的表达也抑制了冲突的发生。
(3) 交流连贯性的缺乏。按照网络学家的说法,电脑网络最初的用途是用来传送信息,而不是用来对谈的一个媒介。因此从技术上来说,电脑辅助传播有两个先天的缺陷,一个是由于缺乏视听感知线索,使得交流双方无法实现即时反馈;另一个是由于电脑辅助传播是信息早到早贴,而不管帖子的指向,这就使得谈话轮次容易被打断。SusanHerring(1999)的研究发现,电脑辅助传播(CMC)具有过程易中断、交换信息易重叠、话题易衰变等特点。④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校友录的发言是以堆栈式排列的,每一条新的发言排列在旧的发言之上,版面有限,一般一版只能发低于10条的留言。这种发贴方式便于使各留言一览无余,但是比一般上使用的主从贴综合的“交互式发贴”更不利于议题的形成,缺乏共同探讨的话题,就降低了争议的可能性。
结
语
校友录这样的虚拟社区是现实组织的一个网络延伸,它以的网络技术为基础为社区成员提供了可以“千里共婵娟”的虚拟交流空间。在社会流动日渐增加的今天,这类熟人社区将是虚拟社区的一个重要类型。值得关注的是,它正在改变着我们的交往方式和人际关系。其结果如何?让我们拭目以待。
『注释』:
①《虚拟社区的“生活经验”对真实生活的影响》吴齐殷著 中央研究院社会学研究所筹备处
②同上
③《弱关系的力量》[美]马克·S·格拉诺维特著
张文宏译 《国外社会学》1998年第2期。
④《BBS议题的形成与衰变———对人民网强国的个案研究》陈彤旭 邓理峰
《新闻与传播研究》2002年第1期
『参考』:
①《创建第五维生存空间——从Chinaren网站看虚拟社区》 连哓东等
②《网络传播概论》杜骏飞主编 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3年版
③《社会不可忽视的一个新群体———论流动儿童所面临的畸形社会化》张翼 风笑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