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中前进:少数民族新闻事业三十年跨越——写于中国新闻改革三十年庆典
关键词: 少数民族 新闻事业
[摘要]: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少数民族新闻事业与国家新闻事业在技术与制度方面经历了整体性跃迁。同时,因其独特的地域文化和民族特色,少数民族地区的新闻事业呈现出与内地和沿海相异的策略。此外,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都已在少数民族地区获得一定发展,并日益走向国际电视市场。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政策,国家各项事业在“文化大革命”浩劫后步入飞速发展新时期。新闻事业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将“解放思想”与“改革开放”口号身体力行,除将信息观念、“二重属性”引入新闻事业改革日程外,新世纪,面对媒体同质化现象,有人提出“二级电视、三级报纸、四级广播观念”。
少数民族文化异彩纷呈,以汉语文和民族语言文字为载体的少数民族新闻媒体,因受众特征和地域文化差异,除伴随国家新闻事业改革进行经历整体跃迁外,还呈现出与内地、沿海相异的改革策略:在频出“文化牌”的同时,进行地域联合。此外,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媒体由于贴近民族同胞,因此在少数民族生活中扮演着汉语文媒体无法取代的作用。
本文将对我国少数民族新闻事业改革进程的性事件进行简要梳理,从而为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发展提供历史借鉴。
一、新时期少数民族新闻事业里程碑事件
文化大革命后,“两报一刊”统治国家新闻事业的局面被打破,“千报一面”、消沉无色的新闻事业逐渐恢复生机。少数民族地区新闻事业除与全国新闻事业一起经历了信息增加、版面制作工艺提升等整体跃迁外,还摸索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迈入繁荣发展新时期的少数民族事业,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都经历着全方位改革创新。
第一,报刊类型多元化拓展
文化大革命时期“两报一刊”统治新闻界,地区党报版面减少,内容均为“两报一刊”的翻版或延伸。改革开放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口号的提出,以及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和邓小平“南巡讲话”,使科技新闻和经济新闻成为新闻改革的重点。以1979年为起点,少数民族省(区)级汉文和民族文字版科技报也陆续创立。在经济报道方面,除各少数民族地区新闻媒体加大相关报道外,1988年7月1日,我国第一张少数民族文字的商业报纸《新疆商业报》创刊,周刊。1984年都市报热潮开始蔓延至少数民族地区,为配合民族地区城市文化的发展,当年元旦,我国第一家少数民族文字晚报《乌鲁木齐晚报》维吾尔文版诞生。
在国家尊重民族语言文化政策的推动下,少数民族地区报刊日益注重民族文字的多元化。1988年国内唯一以汉、傣、景颇、傈僳、载佤五种文字出版的报纸——云南《德宏团结报》产生。
进入新世纪,2001年元旦,我国第一份中央级以少数民族为读者对象的报纸——《民族报》创刊,加强了民族宣传强势。同时,少数民族报刊开始谋略海外发展之路。首先是2003年《中国民族》杂志版创刊,足迹已远涉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5年《新疆经济报》维吾尔文版和韩文版远销中亚五国,《辽宁日报》朝鲜文版登录韩国。而《云南日报》创办的《中国·云南-东盟》专版,成为世界认识云南的信息窗口,探索出了党报走向世界的一条新路子。
第二,广播电视集约化经营
“文化大革命”时期,少数民族广播电视的命运与报刊截然相反,不仅少数民族广播事业呈全面发展态势,少数民族电视也诞生于“文化大革命”后期。1983年四级办广播电视开始实施,1998年和2000年,惠及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广播电视村村通”和“西新工程”起步,目前地处边疆的西藏和新疆,广播电视覆盖率达81%以上。
为应对四级广播电视伴生的同质化和资源浪费,2001年5月和6月,内蒙古电视台和新疆电视台通过与区内同级经济电视台和有线电视台合并,率先完成了有线与无线合并,且进行了频道专业化探索。目前,两台分别有7个和11个电视频道,服务不同民族语言受众群。
省(区)级卫视革新浪潮中,新世纪内蒙古、新疆与广西,三个自治区卫视分别以载歌载舞、草原文化和女性综合进行特色定位,打造了《天山艺苑》、《蔚蓝色的故乡》和《寻找金花》等品牌栏目,并将特色渗透至母台其余频道。
广播方面,少数民族广播经历了频率单一,向语言多元、频道专业化方向转变的过程。以新疆人民广播电台为例,文化大革命后,电台增加柯尔克孜语广播,成为国内开办民族语言种类最多的少数民族地区电台。五种语言广播再加上其汉语卫星经济广播、卫星广播,民族特色浓郁,又不乏性。
2001年五种语言广播在电台网站“新疆新闻在线”实现在线直播。2004年新疆台外宣工作取得重大突破,柯尔克孜语《中国之声》和维吾尔语《中国之声》节目分别在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国家电台主频率播出。
第三,新媒体异军突起
互联网、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移动电视相对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属于新型媒体。而上世纪80年代启动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处理工作,使少数民族语言文字顺利步入新媒体大军。
关于新闻网站。2000年5月,中国西藏信息中心()正式亮相,通过整合全国近50家涉藏媒体新闻资讯,对西藏进行全方位展现,网站设有中、英、藏三种文版,被全球3000多家网站链接。青藏铁路开通当天,它策划的《天路》专题是唯一使用汉、英、藏三种文字发稿的媒体。此外,内蒙古电视台网站的电视入口()提供母台全部节目的同步直播和往期点播。
随着手机的普及,手机已成为公认的“第五媒体”。以2006年4月内蒙古手机报创刊为标志,少数民族省(区)汉文彩信手机报陆续启动。当年11月,国内首部多民族文字手机诞生,为蒙古、藏、维吾尔等十种少数民族文字手机报的出现提供了技术支持。经过精心研制,次年11月,我国第一份藏文彩信手机报在甘肃诞生,为藏区群众提供每日实用新闻资讯。
此外,2004年五一黄金周期间,公交液晶移动电视在新疆乌鲁木齐八条景观公交线上出现,内容以新疆景点、民风民俗、人文历史等影片为主。
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少数民族新闻事业经过三十年变革取得了跨越式,目前,报刊、广播电视和新闻网站均已形成以中央媒体为核心的多层次、多语(文)种的新闻传播体系。在电视这一“第一媒体”的带动下,少数民族新闻事业表现形式日趋多元化,采编制作技巧日渐成熟。在广西卫视和内蒙古卫视的推动下,少数民族省(区)级媒体开始走上市场化经营路线,并致力于在国内与邻国进行媒介话语权建设。
下文将从内容制作、产业经营和技术革新三个方面对我国少数民族新闻事业在新时期的改革进程进行概述,从而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一,内容制作:注重自采自编,打造媒体品牌
改革开放后,媒体数量剧增,内容独创性成为媒体竞争力重要指标,自采自编内容的比例和质量受到媒体高度重视。在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地域资源、民族文化与内地和沿海汉族之间的差异,原先以编译和译播汉语言媒体信息的方式,早已无法适应改革开放新时期民族群众的在民族文化撞击下的收视心理和日益多元的信息需求。
进入新时期,少数民族新闻媒体获得新生,为提高信息服务水平,促进当地发展与稳定,少数民族媒体针对本地区文化差异和地域资源,纷纷加强本地新闻、实用农牧业资讯等方面自采自编,其中的民族文化和板块,促进了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和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报刊方面。1978年后,内蒙古日报的蒙古文版通过加强自编自采建设,目前自制稿件约占全部见报稿件70%左右。而2006年西藏新闻史上第一份号外——《西藏商报》号外“火车来了”,在青藏铁路运营当日的出色表现,体现出在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上,少数民族媒体已经有意识的加大自采量。该号外的第三版为记者亲历,全部为该报记者采写。
电视方面。由于电视的大投入和高技术等因素,少数民族电视在自采自编方面稍逊于报刊,但经过多次探索,广西卫视的《寻找金花》、内蒙古卫视的《蔚蓝色的故乡》以及西部十二省(区)、直辖市联播的《西部大开发》等栏目早已成为国内知名品牌。而广西卫视的《走进东盟》、内蒙古卫视的《索伦噶》也开启了一条少数民族电视媒体走出国门与邻国媒体合作的海外拓展之路。
第二,队伍建设,加强在职培训,塑造全能新闻人
为配合少数民族群众日益多元化信息需求等因素导致的自采自编比例增加,少数民族媒体和当地新闻出版和广电部门在加强新闻人意识培养的同时,将在职培训置于重要位置。通过组织采编、翻译和主持人业务培训班,为少数民族省(区)媒体培养政治思想过硬、新闻业务精良、民文汉语皆通的新闻工作者队伍,以便更好地为少数民族群众代言。
报刊方面。1996年6月,《内蒙古日报》蒙古文版开始实行编辑部量化考核办法。办法引入竞争意识、精品意识和质量意识,提高了蒙古文版新闻人的市场运作理念,并避免了遗留多年的“稿荒”现象。
广播方面。西藏人民广播电台实行不拘一格的人才使用战略和公开选拔、竞聘上岗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为年轻干部的成长创造了一个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竞争平台。目前,一支以藏族为主体的广播队伍已经成长起来,成为广播宣传战线的主力军。其汉语都市生活频率作为台里的试点频率,在用人机制上,率先实行聘用制。
电视方面。新疆电视台在对新闻从业人员的培训方面表现最突出。2006年,电视台受国家广电总局委托举办了第四期少数民族影视剧译制人员培训班。当年还举办了首次全疆蒙古语播音主持人培训班和全疆哈萨克语电视采编人员培训班。此外,电视台还与传媒大学合作,成立了中国传媒大学远程与继续学院新疆学院,致力于系统化培训建设。
第二,产业经营,引入广告理念,拓展多元盈利渠道
20世纪90年代,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建立,少数民族媒体在增强竞争意识的同时加强了广告刊发意识,并试水广告代理制和多种盈利渠道。
报刊方面。1994年,《内蒙古日报》蒙古文版结束了40余年的无广告,开始有意识地进行广告宣传,并制定了广告人员管理制度。图文并茂、形式多样的广告既美化了版面又成为报纸创收的重要途径。
电视方面。2003年,青海电视台和内蒙古电视台开始尝试广告代理制,分别将电视广告经营权委托至中央影视中心和上海开麦拉传媒。在具有稳定经费支撑的基础上,青海电视台推出首播剧场“润德剧场”,内蒙古电视台则致力于汉语卫视草原文化特色的深耕。
除广告代理制的收入外,少数民族媒体通过分类媒体整理资源,进行图书出版、光碟刻录等方式,构建了多元化的盈利渠道。
再次,技术革新,激光照排推广,卫星传输扩大覆盖
新时期,激光照排、胶印技术的采用,取代了存在千百年的活字排版方式,便利编辑操作程序的同时,使少数民族报刊呈现版面清晰,图文并茂等特点。1985年初,新疆日报率先从英国蒙纳公司引进一套激光照排机系统,次年投入生产。随后,激光照排技术在少数民族地区得以推广。
鉴于少数民族地区地处边远、不便、有线网络建设困难等因素,为消灭广播电视盲点,在1984年我国第一颗通讯卫星试验成功后,首先考虑少数民族省(区)广播电视的“上星”传输。1999年,CBTV卫星直播平台(即“村村通”工程)正式开通,保证了民族地区中央和各省(区)级卫星频道的信号覆盖。2004年,延边朝鲜语广播电视节目覆盖项目正式纳入“西新工程”,2006年延边卫视正式开通,成为国内唯一的朝鲜语卫星电视和唯一“上星”的地区级电视。
为方便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媒体的信息传输,20世纪80年代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处理工作启动。目前,不仅几乎所有少数民族文字都能进入电脑,大多数都可在windows系统运行。2002年我国首台蒙古文彩色电视机下线并进入内蒙古市场,2006年国内首部多民族文字手机正式亮相,民族文字输入系统和媒体平台建设,为少数民族新闻事业发展提供了便利。
结语:积极创新寻求发展途径
综观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改革发展进程,少数民族新闻事业虽然是在基础相对薄弱的情况上开始的改革探索,但在三十年的时间里,少数民族媒体在党和国家的关怀和支持下,经过少数民族新闻人的协力打拼,无论在采编业务还是产业经营管理方面都取得了飞速发展,探索出一条少数民族宣传之道。于是,我们不仅看到了少数民族媒体伴随国家新闻事业进行的整体式跃迁,更注意到,少数民族媒体利用文化资源和地域优势进行的特色宣传,以及对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和群众文化素质提高等方面产生的积极影响。
不容否认,少数民族媒体与内地、沿海等汉语文媒体之间存在巨大差距,虽然少数民族媒体经历了整体性跃迁,并通过卫星传输,但各媒体的影响力大多局限于本省(区),具有贴近性的少数民族文字报刊因经费短缺正经历着数目日益减少的阵痛。诸如新疆经济报系、内蒙古卫视、广西卫视等取得规模性发展的少数民族媒体少之又少。因此,在回顾三十年改革成就之时,运用创新思维探索少数民族媒体在采编业务和产业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未来改革途径,成为党和政府以及少数民族新闻人下一步的奋斗目标。相信在新闻改革四十年庆典之时,少数民族媒体的优秀改革案例有更多的内容值得我们大书特书。
[注释]
邱晓琴为本文的成稿付出了心血,特此致谢。
[]
白润生:《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通史》,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白润生:《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史》,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
白润生:《白润生新闻研究文集》,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
林青:《中国少数民族广播电视发展史》,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