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中国新闻文体变迁(二)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许燕 时间:2010-08-13

关键词: 新闻 文体 30年 改革

[摘要]:新闻文体的兴替变易是传媒改革的重要部分。大转型时期(1978-1982)——多元化时期(1983-1989)——分众化时期(1990-1998)——化时期(1999-2008),三十年的中国新闻文体从新闻报道理念、文体结构布局、语言修辞风格和文体表现方式等方面都随着社会环境的迅速变化而不断变化。

  (接上)

  四、网络化时期:新旧媒介报道体式的博弈、交互与融合

  新世纪至今,互联网人群在中国覆盖日益广泛,其特有的散播、互动、及时等特点迅速影响了新闻报道,造成了新闻文体的重大变动。与以往几种报纸或文类做主导的时代不同,此时主导性文体开始分流,各种媒体在愈加残酷紧密地竞争下迅速博弈,形成了根据受众的年龄、专业、喜好、特点、性别等诸多特点进行区分的媒介结构。近几年新兴的都市类、财经类报纸的定位体现出注重新闻信息的整合,加强新闻信息的解读,精选有效信息,分类服务目标读者群的做法。力争新闻报道定位准确,始终保持新闻传播与目标读者需求的切合。

  1、新闻意识理念:融合化-多元化:“消解差异,构建人本”

  与西方国家互联网主要用于个人通信和商务不同,中国是网站充分介入新闻传播领域,民众充分用来表达观点。导致中国呈现出融合化多元化的新闻意识。新闻采编主体的多元化,话语权不再为媒体独占,任一组织或个人都可成为新闻传播者。新闻传播形式多元化。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网页、邮件、短信、订制;新闻、、主页、博客皆进入新闻表达形式。传播方向出现多极化特点,双向、多向、辐射、无极和互动各种向度同时存在。传播结构多边化,新闻采访报道的多边化和跨媒体组合报道成为惯习。

  信息本身和文化传播的融合,为在传统媒体传播活动中处于末端或者次要位置的受众提供了更人本的信息产品以及话语权。这一改变,正在影响传统的、集中在主流媒体身上的“意见领袖”身份,并打破其垄断地位。由介质的物理优势衍生的人文优势成为网络时代的新闻传播的灵魂:互动交流的生态、自由平等的精神、新闻价值的回归。起来,新世纪网络传播给新闻报导带来“消解差异,构建人本”的明显优势,即消解传统新闻传播中媒体之间、国别之间、社群之间、行业之间、人际之间的壁垒和差异,构建以人为本、凸显新闻价值本位的传播文化。

  2、文体结构布局:电视新闻≥文字新闻≥图片新闻≥网络新闻>广播新闻

  新世纪来,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迅猛和激烈竞争,造成了新闻文体具有明显的融合性特征。各大媒体的新闻报道,很容易通过新技术平台进入其他媒介视野,被后者在采编过程当中选用、重读、解释和批评。比如,《朝闻天下》和《凤凰早班车》都是读报的电视节目,诸多网友评论往往针对传统媒体信息的网络转载,而虚拟世界形成的新闻信息又影响或成为传统媒体的组成部分。各大媒体都在借鉴其他媒体的传播优势,同时根据自身的特点专向定位,形成了某些文体形式共享,某些文体形式独有的特殊分布结构。

  在争夺受众“眼球”的竞争中, “图文并重”成为新闻报道的一种重要编排理念。 “读图时代”,图片新闻在数量、功能、版面占有率等方面急剧上升,几乎占据了报纸版面的半壁江山。这时的图片更大,更清晰,不仅能够显示结果,而且还常常报道动态的发展过程,给读者带来更强烈的视觉冲击。即便是保守的党报,都开辟了专门的图片版面。这些图表新闻扩展为现场录像、照片、图形、表格、地图、卡通、漫画等,嫁接了电子传媒的传播手段,又集美术、摄影、线条、色块、文字、数据于一体,视觉强势凸现,信息张力扩大,并且简明、直观、形象、精确,起着解释、说明,视觉诱导引导,美化装饰等复合作用。

  电视新闻不仅栏目众多,形式多样,而且在互动性、融合性方面发展迅速。98年凤凰卫视开通“凤凰早班车”,陈鲁豫以具有个性特质的说谈新闻方式有所创新,强调口语化和样态不受限制。2003年,以央视新闻频道的开播为标志,中国的电视又面临一个新的改革门槛。911、两会、伊拉克战争的报道当中,现场直播全天滚动报道,开放式报道平台保证第一时间播发重大新闻、动态消息和其他突发消息,权威专家就热点话题发表评论,电话连线方式答疑释惑,各种知名栏目立体参与,中国电视的专题直播做到了联动融合。

  流动性、交互性、时效性的特长,使新世纪的广播峰回路转。各种台、台、台应运而生。新闻的城市化愈发明显,对移动人群的传播优势越来越突出。各家电台纷纷开设网站,作为自己节目的新型传播平台,实现在线收听与在线点播。新浪、网易、腾讯、21CN等都投入巨资开办了自己的网络电台,“青柠音乐台”等独立品牌的网络电台也颇具影响力,自助式的播客则由用户选择收听收看的内容、时间,并能选择以何种方式让其他人也有机会收听或收看。

  网络新闻,一方面继承了传统新闻文体的表现方式和思维理念,一方面又整合了报纸、杂志、视频、音频等多媒体手法,并由于新舆论信息空间的出现产生了新的新闻体式和文体特征。网络新闻体裁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去实现,比如时讯栏目、专题栏目,甚至论坛和博客;也可以用不同的手段,比如文字、图片,还有音频和视频。现场即时性报道(快讯)、横向综合报道、纵向深度报道等不同类型立体化地存在。在各种门户网站或虚拟社区,集中了大量网友的帖子,形成了聚焦式的网络舆论平台和即时反馈渠道,也形成了新的新闻信息源。

  进入新世纪的报纸,快不过广电,广电快不过网络,只有在深度上、观点上多做文章,才能赢得竞争的主动。新闻时评应运而生并渐成气候。在《中国青年报》“冰点时评””的带领下,各晚报、都市报纷纷开设时评专版,刊登了大量时效性强、立意深、可读性评论,使得新闻评论这一古老而传统的新闻文体形式焕发出新的生机。一些作者积极性大大提高,百家争鸣,改变了以往报纸评论由自己的评论人员撰写的单调局面。

  滚动式报道、追踪式报道、精确新闻成为报纸新特色。滚动式报道的频率快,节奏感强,正适应当今信息传播加速发展的时代要求。在首都举行40周年国庆大典的两个多小时里,新华社连续发了39条滚动式报道,如同影片中一个又一个镜头,全景般反映出首都军民欢庆国庆的盛况。追踪式报道,关注事态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全过程。在俄罗斯核潜艇号事故发生的一个多星期里,新华社坚持每天报道进展情况,满足了广大读者时时关注突发事件的心理需求。随着财经类报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精确新闻有了新的载体和发展平台。借助方法进行新闻报道,更具有普遍性、说服力。

  近几年出现的手机短信,超越了时空等的限制,具有移动快、收发便捷、经济实惠等特点,而且还可以传递图像、声像等,用综合的报道方式进行多方位的新闻传递,以增强传播的亲和力与视觉效果。从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的失事新闻传播可以看出短信的优势。2003年2月28日晚22点10分,新浪网信息中心收到通讯社发来的关于美国哥伦比亚航天飞机与地面失去了联络的消息,10分钟后,新浪向手机短信订户发出了第一条消息,这是国人最早收到的关于航天飞机失事的消息。

  3、语言修辞风格:目标对象化、细分化、草根化

  随着市场细分原则,每个媒介都根据自己的受众定位决定自己的语言风格,新闻报道的语言修辞前所未有的丰富多样。从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的报纸格外重视目标读者人群的阅读兴趣、阅读心理及审美诉求,采用 “适销对路”的原则制定板块。版面和栏目的设置无法独有,新闻的题材挖掘以及表达新闻内容的形式不断创新。每个版定位明确,每天都要经营自己的亮点。版面一般分为新闻、娱乐、副刊、专版四大序列。版式怎么排、用什么样的字号,都有规定。其目的是在规范的基础上实现多样性,使版面包装更美观。

  同类报道当中,依然存在分众状况。以财经报道为例,除了地域性的划分外,不同社会阶层的投资者对应的媒介也不相同。《21世纪经济报道》明显定位于高端财经管理人,其报纸偏重讨论深度的财经理论问题,因此深度的专业学术探讨占据大量篇幅。往往敢用较为概括抽象的专业性语言,不畏惧生涩深奥。与对应中产阶级白领阶层的《经济观察报》相比,后者明显更通俗晓畅,更多举例证说明问题。也更注意报纸的图片信息和版面的美化。只有这样,低端一些的经济报道接收者才更容易理解,也更乐于阅读。

  网络新闻语言的口语化草根化突出。新网民动用自己智慧形成了许多新语言形式——如火星文,新俚语、新组合。如,ONZ(膜拜),“无语”“泪奔”,BH(彪悍),以及很多图像符号。这些新语言有可能在经过洗练后成为新闻核心语系的一部分。新的网络语言符号、图片、动漫、音频、视频、短信等形式的添加,使网友评议文体融合了新技术新观念,独树一帜。

  4、文体表现方式:政府或行业代言人 /启蒙知识分子/市井身份/草根身份

  分众观念影响了文体表达。多元化多层次的叙事立场,标示出新世纪传媒工作者多样化的身份定位。主流媒体叙事者的“政府或行业代言人”身份,民生新闻叙事者的“启蒙知识分子”身份, 都市报消费类新闻叙事者的“市井”身份,以及社区新闻叙事者浮现的“草根”身份,共同构成了多元复杂的叙事者结构。他们从不同的视角关注新闻事件,尝试从各种角度报道信息,解读信息,点对群地传达不同报道目的的信息。由于每一叙事者的社会角色的多样性,也导致各种层级之间复杂的融汇关系。即便对象性明确的媒体,也依然要注意视角的多元化。新闻从未有过如此丰富的报道层面和意见需要。

  风险社会给新闻报道带来了危机报道的新内容,舆论监督功能被予以广义的理解。新世纪民生新闻由于触摸到了生活的实质而受到欢迎。叙述者的身份,不再是为民代言的知识分子,而是自身为民的媒介专业人士。信息舞台上的故事主角直接就是“老百姓的钱包”,它关乎读书、看病、房价、就业、社会保障、社会治安……让人在社会真实的进步中感受到了媒体的踏实与成熟。2008的地震报道遵循以人为本的报道理念,将各个普通的人作为报道对象,成为重大新闻和民生报道的典范。

  真正的草根叙事者来自网络新闻信息。这些不吃报社饭的信息传播者,并不一定不具备良好的新闻报道素养。借助博客、手机、聊天工具,游戏、邮件、网络社区、交易平台、聊吧等信息出口,不同身份行业的网民径直以隐身叙事者“我”的身份从不同的栖居地发布或转达新闻,将鲜活的真实的信息即时传达。语言直白,个人风格突出,视角多样,文本、摄影、照片皆可,林林总总。

  小结

  在这三十年中,市场化和新技术是新闻文体变革的主要推动力。的影响最为直接,往往借助国家政策法规等直接影响了新闻信息的表达;方面直接造成媒介财经制度的变化,间接导致新闻文体的变化;而技术因素影响一直具有连贯性,并日积月累具有突发能量。以电视潮和网络潮为两大主要波峰。新闻业界在多方力量的推动下,跨入全球化行列,逐步进入世界新闻理念、媒介行业互动、竞争的环境当中,也影响了新闻媒体的生存环境,导致报道方式的变化、文体的革新。

  从任一层面来看,30年新闻文体变革依旧是传统沿袭与变革的复合产物。一方面,30年当中中国新闻文本在文体方面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体现出了打破旧框架旧模式,重建叙事方式和程序,体现创新性、个性化的追求。与此同时,新闻文本的大众化特性,为取得与接受者的亲近感和认同感,也使得传统模式的遵循和顺从实质为主流。

  总而言之, 以叙述主体、文章体裁、语言体式、价值观念为线索,30年的中国新闻文体变革在各方面都变异丰富。

  (1)多元化的视角、逐渐下降的视线,显示出新闻报道主体的新闻理念的不断变化。30年当中,报道主体由原来平面、单向度的思维转而为立体思维,静态思维转为动态思维,单性传播的思维转为互动思维(单波,1994)。叙事者身份,从文革时期的政府代言人、真理代言人形象,转向知识分子、文化精英身份,再转向平民身份市井身份,再增加了弱势群体身份、草根身份等多种身份。写作视角也从单一视角向多元视角转变。正是由于在全知全能视角叙述之外增加了人物限知视角、纯客观视角和复合视角的叙述才使新闻展示的社会生活图景拓展了,也使叙述更生动,阐释更客观。记者作为出场叙述者,或第一人称新闻明显增多,并经历了介入事件由浅到深又由深到浅的曲折过程。这一叙述策略的调整加强了新闻叙述主体见证人功能。

  (2)越来越重视新闻价值。从最初偏于喉舌工具性,而后逐渐以“事实性”“客观性”为旨归。强调真实性,加强时效性,再到看中与读者的接近性、公正平衡等等,尔后随着新闻业竞争的逐渐添加了“冲突性”“名人效应”“反常性”“重要性”等等新闻价值点。

  (3)除了消息、通讯等类型之外,增加与融合出了许多新文体类型。各种文类从单一走向多元——散文化消息、章回体通讯、新闻连载等等。即便是保守的消息通讯也随时代变化,新华体的消息逐渐发展为客观性报道;通讯逐渐接近深度报道等等。各种类型在创新过程当中,传统文学手法、西方经典手法、网络创新手法都对文类元素有很大影响,造成了新的文类出现——视觉新闻、深度报道、滚动报道等。

  (4)更加贴近受众,更注重从接受角度去调整新闻语言、新闻结构和思维方式。为读者、观众和听众服务成为大多数记者的写作信条。可读性、即时性、视觉化、互动性也成了新闻作品的风格追求。

  (5)语言的不断丰富生动,新闻结构形式的多样化。变革文件化、公报化的概括性新闻语言,向信息化、主体化的流变性新闻语言转化。原先的那种新闻八股调开始逐步被抛弃,而体现出个体风格极强的语言。新闻语言系统的信息容载量不断扩大。无论从表层的语词、语句、语法、段落,还是从中层的语言结构、语言法则,还是从深层的语言内在观念,都在不断融合适应变化当中。


[]
方汉奇,陈业劭.中国当代新闻事业史[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2.
陆晔,赵民.当代广播电视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甘惜分. 新闻学大辞典[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张惠仁.新闻写作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陶东风.文体演变及其文化意味[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李良荣.中国报纸文体发展概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
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穆青.新闻散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6.
中国社会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中国新闻出版年鉴[Z].1982, l(l)~ .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1982~
韩元.新时期报纸文体改革研究 [D].万方中国学位全文数据,复旦大学,2006.
张百宁.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南方周末》二十年改版初探 [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暨南大学,2003.
胡韵.新时期广州报纸文体创新研究[D].万方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暨南大学,2006年
闵正文.分化与整合——九十年代我国文化环境及传媒变迁 [D]. 万方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武汉大学,2001.
李良荣.中国新闻改革20年的三次跨越[J].新闻界,1998(6)
李良荣.十五年来新闻改革的回顾与展望[J].新闻大学,1995(1)
李良荣.改一改我们的报道理念、模式和笔法[J].新闻与写作,2004(10)
廖声武.新闻文体创新的演进 [J].新闻前哨,2006(8)
单波.新闻文体新论[J].新闻大学,1994(2)
赵刚建. 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报纸新闻的文体革新[J].黄山学院学报2005(1)
吴锦才.简约之中求创新——近年来新华社在新闻写作上的改进[J].中国记者,1998(12)
新华社基本文体的形成与发展[J].中国记者,1998(12)
尧小锋.两匹“黑马”的报道风格[J].新闻记者,2003(3)
张家恕.略论新闻文体创变[J].新闻界,2006(1)
朱强.论南方周末的文本创新[J].新闻记者,2004(5)
王敏.论新闻报道的文体特征——以主位结构理论为视角[J].科技资讯,2007(25)
高红铃.网络媒介带来新闻表现形式的变革[J].新闻爱好者2001(3)
孔详军.追溯新闻转型的轨迹——<中国现当代新闻业务史导论>的学术意蕴[J].新闻战线,20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