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TNT理论模型论中国如何走出金融危机困局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田永杰 时间:2013-03-22
    [摘 要]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引起了全球性的金融风暴,世界各国的经济都陷入了严重的衰退之中,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也是拥有“世界工厂”之称的中国也受到巨大冲击。中国2008年的国民生产总值较上年同期增长9.0%,增速大大低于2007年。在金融危机影响到实体经济的第四季度,增速仅为6.8%,大大低于2007年第四季度修正前的11.2%。关于我国如何走出目前的金融危机困境,政府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推出了4万亿元财政刺激计划来干预经济,但是如何应用这4万亿元也成为一大焦点,本文将通过TNT模型(Tradable and Nontradable)解释造成当前我国经济陷入经济减速的原因,并指出如何使用这4万亿元的财政刺激方案来避免经济进一步减速甚至衰退。
  [关键词]TNT模型;产业分类;结构调整

  1 结合中国实际情况的TNT模型
  
  TNT模型,即可贸易和不可贸易模型,在一般理论中我们一般假设所有的商品都可进行跨国贸易,但是对经济运行有深远影响的一个简单而重要的事实是:这就是一些商品是不可贸易的,不可贸易商品只能在生产国消费,不能出口和进口,不可贸易的商品出现影响了经济的方方面面从价格决定到产出结构,再到宏观经济政策效果。我们假设母国生产和消费两种商品,可贸易商品T和不可贸易商品N,我们首先假定这两种商品的生产过程仅使用劳动力,各个部门的生产都是劳动投入的线性函数:
  QT=AT×LT (可贸易商品),QN=AN×LN(不可贸易商品) QT可贸易产出,QN不可贸易产出,AT,AN分别为系数,表示两种商品生产中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因为生产是LT和LN的线性函数,所以这两个系数也代表了劳动的平均生产率和边际生产率,这个模型最重要的一步是推导出生产可能性边界,假设劳动力是充分就业的,我们可以得到L=LN+LT,根据上述等式我们可以用产出水平和生产率系数表述上式,即:L=QT/AT+QN/AN,这个方程可以进一步表述为QN是QT的一个函数:QN=AN×L-AN/AT×QT这就是我们要得到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的表达式,它表示对应经济中的每一个生产水平QT,可以生产的QN的最大数量,例如如果QT=0,及所有的劳动力都在不可贸易部门工作,那么QN=AN×L,一般来说,两部门都雇用一定数量的劳动力。
  我们已经讨论了经济中的总供给方面,现在我们转向总需求,这里只研究消费决策不考虑投资支出,这是因为我们并没有区分经济中的私人部门和政府,因而C在这里应被视为总消费。之所以这样处理因为有利于我们讨论该模型的新东西。总吸收等于在可贸易和不可贸易的商品支出之和,即A=PT×CT+PN×CN,这里的A表示总吸收,CT和CN是可贸易和不可贸易商品消费的实际数量,吸收是在这两种商品之间的分配。我们会想到的是每种商品的消费依赖于吸收总水平和两种商品的相对价格,我们可以继续简化并假定不管相对价格如何居民都以固定的消费比例消费CT和CN,即总支出增长时CT和CN按同样比例增加;当总支出减少时,CT和CN按同样的比例减小。如图1所示,我们可以用OC线表示居民的消费选择,当总吸收较低时位于OC上的A点,在该点处所对应的CN2和CTA都比较低,当吸收较高时总支出位于D点,该点对应的CN和CT都相对较高,只是要注意的是我们的吸收只是沿着OC线上升和下降,CN/CT这一比例是固定地应用了我们刚才的假定。
  TNT模型中的一个关键假设是认为由于N没有进出口,N的国内消费必须等于N的国内生产,而这一关键假定基本符合我们的实际情况,例如就理发师而言,当国内需求减少时他无法向国外提供这种劳务。相反可贸易商品能够进出口,因而T的国内消费可以异于国内生产,我们有以下重要的关系:QN=CN;TB=QT—CT在这里TB表示贸易余额。TB等于可贸易的生产超出可贸易的消费部分。
  图2显示了2004年以来我国国家外汇储备的变化,可以根据宏观经济理论得出CA=TB+rB-1(其中CA代表经常项目,TB和上述的一样代表贸易余额,其中的rB-1代表对净外国资产的利息支付)由于通常情况下,相对于贸易余额来说,rB-1很小,所以经常项目余额与贸易余额是相等的。因此我们可以假设贸易余额和经常项目余额是相等的,我们可以用国家外汇储备的变化间接的表示我们国家的贸易余额的变化,反映在图1中我国的处在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的B点更贴近我国目前的现实,而吸收点处于A点,在这一点上不可贸易的商品的消费为CN2,可贸易商品的消费为CTA,因为当不可贸易商品的消费是CN2时,不可贸易的商品的生产必须等于CN2,这是根据QN=CN而得来的,更准确地说,对应于吸收点A的生产点必须是和A点位于同一水平线上的B点,显然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我国位于的生产B点时,QTB>CTA,该经济体存在贸易顺差,图2正是反映我国日益增加的贸易顺差。现在我们考虑下在吸收点为D的情况下,这种情况下生产必须是F点,F点和D点位于同一水平线上,这样不可贸易商品的市场是均衡的,而在此吸收点上的情况和美国的实际情况确实是吻合的。当总吸收高时,对不可贸易和可贸易商品的需求较高,但是由于不可贸易商品的不可贸易性,要满足对不可贸易商品的更大需求必须由本国的生产来满足,这样就要求资源必须从可贸易商品的部门流向不可贸易的生产部门,所以更高的总需求导致了不可贸易商品的增加和可贸易商品的生产下降,这种对称也反映了我国的一个现实。我国过去十几年由于可贸易部门的迅速发展,大大超过了不可贸易生产部门。当然这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但是这种发展是不平衡的,尤其是当外部需求下降时,我们的可贸易部门就会受到极大冲击,这存在一种内部力量使得可贸易的生产资源转向不可贸易的生产部门转移,而针对2009年年底的中小企业的倒闭潮主要是我国的可贸易生产部门的过度发展以及外需的严重下降所引起的,而图1中PPF与OC线上的交点E是可贸易商品和不可贸易商品的生产和消费均相等的点,而在这点贸易账户是平衡的,就是说可贸易商品的消费CT等于可贸易商品的生产QT,而E点就被称为内部与外部的均衡点,内部均衡是对于不可贸易的需求等于其供给,这一点由于前面的假定始终是相等的,外部均衡指的就是贸易账户余额为0的情况。
  
  2 针对可贸易性和不可贸易性的产业分类
  
  针对上述讨论便会有这种疑问哪些商品可以归于可贸易商品,而哪种商品又属于不可贸易的商品,实际上有许多商品和劳务我们难以分类,但是我们可以对商品做个粗略的分类,大多数国家都在采用被广泛接受的联合国的标准产业分类(Standard Industrial Classification,SIC),根据SIC,商品和劳务根据主要产业分类,被分为以下9种:
  (1)农业、狩猎业、林业、渔业;
  (2)采矿业;
  (3)制造业;
  (4)电力、燃气和水;
  (5)建筑业;
  (6)批发和零售业、餐饮和旅馆;
  (7)运输仓储和通信;
  (8)金融、保险、房地产和商业服务业;
  (9)社区、社会与个人服务。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