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职业教育大发展的有效切入点
[摘要]在整个体系中,还有许多深层次的问题需要解决,构建“职业教育示范性实训基地暨职业培训指导与就业促进中心”体系,是打破条块分割、部门封锁和地区间封锁,深化体制改革,促进职业教育健康、快速、协调的有效切入点。
[关键词]职业教育 实训基地 就业促进体系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初、中、高相互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初步建立,培养了各层次的专门人才,为我国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但同发达地区相比,我们的职业教育发展还有很大差距,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还处于比较薄弱的环节,还有许多深层次问题需要解决:职业教育系统处于唱“独角戏”的尴尬局面,社会有偏见、关注少,其他部门和行业参与少;职业教育“三条腿”协调发展的问题没有解决;高技能人才紧缺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严格的就业准人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还有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每年面临对几千万人次的劳动力专项技能和专门技术的培训压力;由于地区间发展差异较大,吸纳能力有限,全国各类就业人员和各类毕业就业人员的压力特别大。
一、体制不顺是制约我国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的根本原因
制约全国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的因素主要有认识不足、政府投入不足、办学条件较差、教师整体素质偏低等。而且,没能打破原有人才培养条块分割、部门间封锁、地区间封锁的局面,没能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职业教育体制,是阻碍全国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的根本原因。
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最大的特点在于“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走产学研结合之路”的办学方向,在于以推行“双证书”制度为有效切人点,通过产学研结合,以能力为本位,培养学生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职业能力,提升其就业能力,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高技能人才支持和技术支撑。正是基于这些特点,从发达国家和沿海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来看,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全过程,应该从一开始就由教育、劳动、人事、用人部门、用人行业、用人单位来紧密合作、共同完成。这不仅能确保人才培养目标同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职业要求、同用人单位的能力要求紧密结合,而且是实现人才培养模式转变、提高人才培养效率的体制保障。
但是,很多省区现行职业教育体制,存在人才培养部门只管教育,忽视用人主管部门和用人单位的职业标准和能力要求,忽视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忽视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要求,造成人才培养与需要脱节和毕业生就业困难的情况;劳动、人事等用人主管部门,重视劳动力和人才的使用标准,但存在忽视对人才培养的系统性、性要求,尤其是对高等职业教育缺少指导和参与,造成其毕业生发展能力和职业能力低下的情况;用人部门、用人行业和用人单位各自为政,进行行业、部门封锁,热衷于推行行业证书以获得局部利益,政出多门,既给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就业准人制度的推行造成困难,也损害了自身的长远利益。这种条块分割、部门封锁、地区封锁、“占山为王”的认识和做法,违背了职业教育的规律和特点,是制约和阻碍各省区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的根本原因所在。
教育部强调,从事职业教育的各类院校要学会“三条腿”走路,即:全日制学历教育、非全日制学历教育、面向在岗职工和社会的职业技能培训三者并重、协调发展。国外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也证明了这一点。要实现“三条腿”走路,主要由二个方面的因素决定:一是学校须有丰富的实践办学经验和优越的办学条件,尤其是较好的实训教学条件;二是形成了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专项技术培训紧密结合的规范市场,没有部门和地区间的封锁和垄断,各部门、各地区、各单位按市场规律自愿接受它所提供的相关服务;三是政府及主管部门在市场的形成过程中,主要发挥宏观调控和指导性作用,培植和促进市场的生长,规范其运作,而具体的运行与经营主要靠实施者根据其供求关系自发调节。很多省区职业教育没能实现“三条腿”走路,一是受到实训条件的限制;二是受条块分割、部门封锁、地区封锁的制约;三是缺少政府的统筹和主导,市场难以形成。
二、构建“职业教育示范性实训基地暨职业培训指导与就业促进中心”体系
(一)“上海职业培训指导与就业促进中心”的基本情况及启示
1.基本情况。为便于开展社区服务,“中心”地处上海市中心地带的天山路,占地面积二十多亩,投资两亿多元,建有培训指导中心和新兴产业、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等三大职业技能培训、鉴定中心,能够承接上百种职业工种的培训、鉴定。其功能主要是:用财政补贴免费为在校学生、市民和下岗职工提供就业和再就业职业技能培训;承接外来求职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承接相关培训机构组织进行的职业技能培训;按国家收费标准开展一百多个职业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投资及运作方式:政府投资为主(土地及建筑物),各职业工种培训、鉴定室委托或引进各高校和进行投资、管理、经营,或采用合作经营、股份制经营等形式。
2.启示。(1)“就业指导与促进中心”为求职者“量体裁衣、量身定做”,根据求职者的具体情况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岗位和创业指导,在此基础上再提供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通过鉴定后持证上岗或持证创业,并为其提供全过程的相关指导性咨询服务;(2)“中心”免费为学生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有效地解决了许多学校实训条件不足的问题;(3)委托和引进学校进行投资、管理、经营,将职业教育同职业技能培训、鉴定有机结合,有利于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促进了“双证书”制度的推行;(4)“中心”免费为相关人员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正确引导学生、市民和失业人员参加培训和鉴定,有效提升了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 (5)主要由政府投资,体现了“中心”的社会公益性;多渠道投资、多形式经营,调动了各方积极性,减轻了政府压力,形成了良性的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6)以“中心”为平台,整合各方资源,开展集中的示范性培训、鉴定服务,打破了条块分割、部门封锁和地区间封锁,以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推行为纽带,将教育、劳动和人事用人主管部门,各部门、各行业、各单位等用人部门有机地联结在一起,构建了一个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鉴定紧密结合的体系;(7)“中心”集聚了一大批从事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鉴定的专门人才,发挥着“双师”队伍师资库和师资培养集散中心的功能;(8)“中心”在职业技能培训、鉴定的标准执行上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全上海所有的培训机构有了统一的参照标准,知道了怎么做,有效提升了上海市职业技能培训、鉴定的质量,推动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就业准人制度实施,促进了就业。
(二)教育部“职业教育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的相关政策
其一,切实加大实践教学的投入,今明两年继续投入20亿引导资金,建设2000个实训基地。其政策核心精神是“锦上添花”、扶优不扶贫,主要对地方政府重视、支持,并对前期建设有投入、建设效果明显的实训基地给予补助和奖励。
其二,“示范性基地”要能够发挥资源共享的功能,即能为周边学校和省内外学校提供相关教学实训共享的功能,能够展开国家职业技能培训鉴定的功能、面向社区展开相关服务的功能。
其三,“示范性基地”的设施、设备及规范管理要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对其他职业院校的实践教学和实训基地建设发挥典型示范作用,以带动地区内职业教育的整体发展。
(三)构建“职业教育示范性实训基地暨职业培训指导与就业促进中心”体系
结合教育部“职业教育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政策,借鉴“上海职业培训指导与就业促进中心”的运作经验,将“职业教育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和“职业培训指导与就业促进中心”合二为一,构建各省区“职业教育示范性实训基地暨职业培训指导与就业促进中心”体系,是打破条块分割、部门封锁和地区间封锁,深化体制改革,促进职业教育健康、快速、协调发展,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现代教育体制的有效切人点。
1.基本思路。按政府统筹和主导、多方参与、学校实施的原则,分省、市、县三级,结合产业(第一、二、三产业)和文科、理科类院校的特点,构建各省区“职业教育示范性实训基地暨职业培训指导与就业促进中心”体系。(如图所示)

3.建立政府统筹、主管部门主导、行业和社会多方参与、学校实施的“职业教育示范性实训基地暨职业培训指导与就业促进中心”分级管理体制。省一级:由省人民政府和相关主管部门选择1—2所(结合产业分文、理)骨干高等院校,加大投资并给予相关政策支持,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的办法,重点建设好“省级职业教育示范性实训基地暨职业培训指导与就业促进中心”。该“中心”主要对省内职业院校和市一级、县一级的“示范性基地暨就业指导促进中心”提供示范性业务指导和管理人员培训、师资队伍培训;对中心地区高等院校和职业学校提供教学实训服务;面向中心城市展开职业培训、鉴定和就业促进的社区服务;面向省外高校展开合作性教学实训和职业技能培训业务。市一级:由市人民政府和相关主管部门选择1所高等学校或中等职业学校,在省财政给予适当补贴性、奖励性的资金引导和政策支持下,由市人民政府负责多渠道筹集资金投入,重点建设好“市示范性基地暨就业指导促进中心”。在“省级示范性基地暨就业指导促进中心”的业务指导下,对县一级的“示范性基地暨就业指导促进中心”提供示范性业务指导和管理人员培训、师资队伍培训;对本市范围内的高等学校和职业学校提供教学实训服务;面向本市范围展开职业培训、鉴定和就业促进的相关服务,并积极展开面向“三农”、脱贫致富的专项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面向省内各高校和职业学校展开合作性教学实训和职业技能培训业务。县一级:由县人民政府和相关主管部门选择1所中等职业学校,在省、市财政给予适当补贴性、奖励性的资金引导和政策支持下,由县人民政府集中力量和多渠道筹集资金投入,重点建设好“县级示范性基地暨就业指导促进中心”。在“省级示范性基地暨就业指导促进中心”和“市示范性基地暨就业指导促进中心”的业务指导下,对本县范围内的职业中学和相关培训机构提供示范性业务指导和管理人员培训、师资队伍培训;面向本县范围内开展就业促进的相关服务;对本县范围内的职业学校和职业中学提供教学实训服务;面向“三农”、面向农村劳动力转移、面向脱贫致富展开专项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面向全省和市级范围内各职业学校职业中展开合作性教学实训和职业技能与实用技术的培训业务。
4.“体系”的主要功能。其一,改革创新职业教育体制与机制的功能。深化改革,促进职业教育大发展有效切人点的功能;政府统筹、主管部门主导、行业和社会多方参与、学校实施的体制与机制创新示范性功能;打破条块分割、部门封锁和地区间封锁,将教育、劳动和人事用人主管部门,各部门、各行业、各单位等用人部门有机的联结在一起,构建职业教育体系的功能。
其二,“职业教育示范性实训基地”功能。按教育部“职业教育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的标准和要求来建设;资源共享,实现“三条腿”走路的功能;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典型示范功能。
其三,产学研结合示范性功能。教学实训基地与国家职业技能培训、鉴定机构有机结合的示范性功能;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示范性功能。
其四,职业技能的培训、鉴定功能在财政适当补贴的基础上,具有向学生、城镇居民、失业人员、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员免费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功能;按国家标准进行职业技能鉴定的功能;在职业技能培训、鉴定的国家职业标准执行上发挥典型示范功能。
其五,就业指导与就业促进功能。具有为职业院校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与创业指导的功能;具有为求职者提供有针对性的岗位和创业指导的功能;为就业、再就业,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和专项技术培训的功能。
其六,面向“三农”和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服务的功能。为农村富裕劳动力和新增劳动力转移提供专项技能和专门技术培训的功能;面向“三农”,提供专项技能、专门技术和脱贫致富技术培训的功能。
其七,职业教育骨干人才集聚和培养基地的功能。将分散在各学校、各单位的“双师”素质人才相对集中地集聚到一起,建成人才库,发挥团队力量和优势的功能;借助骨干力量和设施条件培养“双师”人才。
其八,信息传播中心功能。就业供求信息发布中心功能;职业技能培训、鉴定标准咨询及相关信息发布中心功能;职业教育相关政策和信息发布中心功能;国家相关的“三农”和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发布中心功能。
三、构建“职业教育示范性实训基地暨职业培训指导与就业促进中心”体系的重要意义
(一)为建立职业教育体制找到了切入点
为打破条块分割、部门封锁、地区间封锁,深化体制改革,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相适应的现代职业教育体制找到了有效切人点。以“示范性基地暨就业指导促进中心”为平台,以就业准人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推行为纽带,相对集中地展开教学实训、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就业指导和就业促进,面向“三农”和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服务,打破了部门、地区各自为政的传统格局,将教育、劳动和人事用人主管部门各部门、各行业、各单位等用人部门有机地联结在一起,构建了一个集教育、培训、就业、服务为一体的科学体系,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牵牛鼻子工程”。
(二)为职业院校实现“三条腿”走路扫清了体制障碍并创造了条件
“示范性基地暨就业指导促进中心”的建立,能够有效改善职业院校的实训教学条件,有利于形成职业教育的规范市场,打破了条块分割、部门封锁、地区封锁,为实现“三条腿”走路扫清了体制性障碍。
(三)为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的推行建立了固定的宣传和示范性基地
“示范性基地暨就业指导促进中心”的建立,为学生、市民和广大择业者提供了一个就业准人制度、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相关宣传咨询的基地,起到规范和宣传各省区职业培训、鉴定职业标准的作用,形成一种正确的导向机制。
(四)建立了稳定、权威的就业指导与创业指导平台
“示范性基地暨就业指导促进中心”的建立,具有信息传播中心的功能,能够提供权威的就业供求信息,能够为职业院校毕业生、城市居民、失业人员、进城务工农民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与创业指导,以人为本,为其提供便捷的、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和专项技术培训,有效提高相关人员的就业能力。
(五)形成了骨干人才集聚基地秕“双师”人才培养平台
“示范性基地暨就业指导促进中心”的建成,能将分散在各学校、各单位的“双师”素质人才相对吸引、集聚到一起,建成较为稳定的骨干人才库,能够有效发挥其人才库的集团优势和团队力量,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工作、开展就业指导与促进工作、开展专项技能和技术培训工作提供有效服务。同时,能够通过人才库同优越的硬件设施条件相结合,为“双师”人才的培养提供了重要平台。
(六)为面向“三农”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建立了又一重要基地
各省区面向“三农”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相关培训基地条件较差、能力较弱,面对巨大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压力和脱贫致富的专项技能和专门技术要求,“市级示范性基地暨就业指导促进中心”和“县示范性基地暨就业指导促进中心”的建立,尤其是“县示范性基地暨就业指导促进中心”的建立,能够从根本上改善培训基地条件较差、能力不足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它还能够发挥规范培训、规范服务、有序转移的典型示范作用。
(七)是职业教育实现产学研结合的最有效的创新之路
产学研结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如何实施产学研结合在国内职业教育领域尚缺少有效的途径和办法。各省区构建“职业教育示范性实训基地暨职业培训与就业促进中心”体系,以就业准人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推行为纽带,相对集中地展开教学实训、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就业指导和就业促进,面向“三农”和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服务,打破了部门、地区各自为政的传统格局,将教育、劳动和人事用人主管部门,各部门、各行业、各单位等用人部门有机地联结在一起,构建了一个集教育、培训、就业、服务为一体的科学体系,是对实现产学研有机结合的重要探索和重大突破。
(八)促进投资体制改革,提高投资效益
原有投资体制采取的是把资金分散投资到各个行业、各个项目上,项目只能发挥某一方面的单一功能,造成投资分散、重复投资、投资效益低下的状况。构建“职业教育示范性实训基地暨职业培训与就业促进中心”体系,起到了“一石多鸟”的功能,它把教学实训基地、职业培训鉴定中心、就业指导与创业指导中心、“三农”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等平台的建设集于一身,既达到了减少投资资金需要量的目的,又发挥了资金集中投入的引导性作用,同时还保证了项目建成后的多功能发挥,增强了项目的典型示范和辐射作用,有效提高了资金投入的效益。
[]
[1]高职高专教育改革与建设(2001—2002年高职高专教育文件资料汇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高职高专教育改革与建设(2002—2003年高职高专教育文件资料汇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高职高专教育改革与建设(2003—2004年高职高专教育文件资料汇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