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培养国际一流人才之路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万大林 时间:2010-08-17

摘要:我国急需培养国际一流人才。印度在培养国际一流人才方面的经验是全教学。在大学、高中、初中和小学实施全英语教学实验方案,有助于我国国际一流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国际一流人才;全英语教学;方案

 

我国化建设急需国际一流人才。国际一流人才是国家的栋梁之才,他们知识渊博、具有远见卓识,是各个学术领域的带头人。培养国际一流人才是我们工作的目标之一。尽管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做出巨大的努力,但是应该相信,如果提供幼苗成长的肥沃土壤,精心培育,在大批高素质人才的成长过程中,国际一流人才(包括诺贝尔奖得主)会脱颖而出。

在国际一流人才应必备的条件中,下面三条应是至关重要的。1.接受过严格的、系统的学校教育,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并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位。2.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能密切跟踪国内外科技前沿课题的进展,并在重大课题上有所创新和突破。3.精通英语,能够快速阅读大量资料,快速撰写英文,在国际会议上用标准语调宣读英语论文和讲演,在国际会议上听懂各国代表即席发言和自己作即席发言,用英文著书立说。

怎样才能尽快地培养出大批国际一流人才,是我们急需解决的课题。笔者认为印度的全英语教学经验可供借鉴。为加快我国培养国际一流人才的进程,根据我国教育现状,本文冒昧地提出大学、高中、初中和小学的全英语教学实验方案。

一、印度如何培养国际一流人才

(一)印度国际一流人才济济

在近、现代,印度在自然和社会科学领域培养国际一流人才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引人瞩目。他们普遍接受过系统的西方教育,尤其英语水平高,便于跟踪世界各个领域的,在融合东西方文明的基础上,在各自专长的领域为印度的独立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印度已经有6人获得诺贝尔奖:文学奖(1913年)、物奖(1930年)、医学奖(1968年)、和平奖(1979年)、物理学奖(1993年)、学奖(1998年)。独立前选入英国皇家学会的印度科学家有18人。独立后选入英国皇家学会的印度科学家有17人。美籍印度科学家获诺贝尔奖的有2人。[1](40)

在科技领域,印度现有科技人员350多万,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居世界第三位。印度已具有相当规模的科研基础设施,在第三世界国家中名列前茅。印度出版的科技著作居世界第8位,有18种科学杂志被收入具有世界高水平的《最新刊物目录》。据1995年统计,印度学者在国际权威科学刊物上发表的论文相当于亚洲其他发展家发表论文的总和。[1](58)

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专家学者达数万名。印度高等院校开设的人文社会科学系在1000个左右,攻读社会科学学位的学生占学生总数的1/3以上。全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组织均数以百计,刊物达千余种。文学、学、考古学、人类学、、宗教学、语言学、学等传统学科依然是研究的重点。学、国际关系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人口学、社会学、心理学、女性学等弱势学科或新兴学科也发展并强大起来。

在教育领域,大学师资力量达到34.2万人,中学教师127.7万人,小学教师190.3万人。此外,印度有一支庞大的国家公务员队伍。新闻、出版、、影视、文学、艺术等方面也人才济济。多年来,印度的人力资源十分丰富,学科齐全,水平上乘,赢得了世人的广泛赞誉。

(二)印度的英语教学传统由来已久

印度近代宗教哲学家、社会改革家、学者、教育家罗姆?摩罕?罗易(1772—1833)和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文学家和英国议会议员迈考利爵士,为印度的近、现代教育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罗姆·摩罕·罗易认为西方有先进的教育、科学技术和政治制度,主张在印度普及西方的教育,融合东西方文明精华。他在1817年创办被称为印度第一所现代类型的“印度学院”,传授欧洲的语言和科学。[1](15)

1834年迈考利爵士作为总督府法律参事第一次来到印度。1835年他向英国政府提交了著名的《迈考利备忘录》,要求政府在印度实施正规的西方高等教育体系,使用现有的学校,用英语向印度传授欧洲的文学和科学。该备忘录被称为现代印度教育的奠基石,他被称为现代印度教育之父。[1](14)

在英国人统治时期,印度教育的重点放在高等教育上,主要吸收社会上层的子弟入学,直接为殖民主义统治提供人才。后来教育的受益人群不断扩大。全英语教学使印度学生大开眼界,学到了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方方面面的新思想、新文化、新观念。在20世纪,一批具有现代意识的知识分子涌现出来,成为领导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先锋和建设新印度的骨干。

有理由认为,印度的英语教学传统对培养国际一流人才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印度开办的英语学校是培养国际一流人才的摇篮。

(三)国家教育政策强调英语教学

独立后,英语被列为印度的官方语言之一。印度政府长期实施高素质人才培养计划,高度重视英语教学,为印度培养国际一流人才奠定了扎实基础。

印度《国家教育政策》(1968)指出,要特别强调学习英语和其他国际语言。在当今世界,知识的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领域。印度不仅要保持自己的发展趋势,而且还要对此作出更大的贡献。为此,我们要加强英语的学习。[1](284)

《国家教育政策》(1986)(1992年修订)指出,高等教育要特别重视语言能力。最重要的是必须加强教育金字塔的基础,保证在20世纪结束之前让10亿人受益。同样非常重要的是,要保证攀上金字塔顶的每个人都成为世界上最优秀的人才。[1](299,310)

(四)培养大量学习英语的学生

由于历史的原因,当今印度在基础教育阶段,教学语言实行双轨制:一小部分学校是英语作为教学语言,大部分学校是印地语/地方语作为教学语言。

根据1993年9月30日第六次全印教育普查的数据(详见表一),从全国看,把英语作为教学语言的,在初小阶段(5年)有2.09%的学校(15337所);在高小阶段(3年)有4.25%的学校(10148所);在初中高中阶段(2年+2年)有6.57%的学校(6201所)。

表一:英语作为教学语言的学校数量

英语作为教学语言的学校,从一年级到十二年级用英语讲授各门学科,同时开设一门印地语/地方语和英语课。由于每门课的英语词汇由少到多、复现率高、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学生经过努力可以掌握。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必须用英语交流,当然难免夹杂印地语/地方语作为辅助。印地语/地方语课主要是让学生系统学习文法,培养听说读写四会能力。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必须用印地语/地方语,所以学生仍有许多机会培养和锻炼应用印地语/地方语的能力。英语课主要是让学生系统学习英文文法,培养英文听说读写四会能力,无疑这又促进各门课英语教材的学习。高中毕业生一般都能较好地掌握两门语言,英语能够与国际直接接轨,为大学深造打下扎实的基础,同时具备印地语/地方语的四会能力。因为有英语的优势,几乎所有毕业生都能被高等院校录取,只是院校的档次有高低之分而已。

1998—1999年度,印度的中学学校数量增长到11万所。如果按照1993年9月30日第六次全印教育普查的数据93.43%与6.57%的比例,1998—1999年度印地语/地方语作为教学语言的学校应增长到102265所;英语作为教学语言的中学学校应增长到7735所,其中包括:私立学校6415所(私人办)、中央学校874所(政府办)和示范学校446所(政府办)。

实际上,私立学校、中央学校和示范学校都是从初小阶段、高小阶段到初中高中阶段把英语作为教学语言的英语教学一条龙学校,设施好,师资力量强。这些学校简况如下。

私立学校,约有6415所,数量还在不断增加。私立学校是私人办的学校,设备好,师资好,收费高,2500—4000卢比/年(500—800元人民币)。上层阶层和殷实家庭一般都选择私立学校,家长最看重的就是各科英语教学一条龙。

中央学校,共计874所。从一年级到十二年级的一条龙全英语学校,面向印度政府官员、外交人员和军人的子女。由于国家公务员和军人经常跨邦和跨国调动工作,为了使随行子女及时转学,根据国防部、中央有关部门和中央政府职工福利委员会的建议,1962年印度政府批准在各地组织建立中央学校计划。1963年,教育部(现为人力开发资源部)接收了20所部队学校。不久,就建立了独立的中央学校机构。1965年12月成立了中央学校协会。同时,在俄罗斯的首都莫斯科和尼泊尔的首都加德满都各建立了一所中央学校。截至2000年底,中央学校增加到874所。中央学校要为表列种姓和表列部落分别保留17%和7.5%的名额。中央学校的各科英语教学一条龙最利于学生转学插班上课。[1](169)

示范学校,共计446所。从一年级到十二年级的一条龙全学校,面向家境困难的英才儿童。根据1986年《国家政策》,印度政府开始实施在每一个邦建立一所示范学校计划。目的是对英才儿童特别是的英才儿童提供最好的化教育,其关键所在就是各科英语教学一条龙。进入示范学校的学生必须通过国家教育研究与培训委员会的选拔。示范学校为男女同校,采取寄宿制,学生食宿全部免费。根据规定,对农村的学生要保留75%的名额,女生尽量保持在1/3。对表列种姓和表列部落应按其人口比例,给予一定名额的保留。示范学校与中央教育委员会有密切的工作联系。示范学校提供、、贸易、商业事务等作为教学内容,这种教育持续到十二年级。目前,印度33个邦和直辖区已有446所示范学校(1985—1986年度仅有2所实验学校),每年约有3万名新生入学。现在在校生已有12.7万人,其中33%是女生。[1](168)

即使我们保守地按照1993年印度教育普查的比例,每年全英语初小毕业生也约有463.5万人,高小有57万名,高中有45万名。为保障提高英语教学质量,中央英语和外语学院还通过各地区教育中心管理着“大量培养英语教师”的项目。大量英语人才的储备为印度产生国际一流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教育金字塔顶上的育才经验

印度的教育结构为10+2+3的金字塔式。10代表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可分为小学8年(初小5年,高小3年)和初中2年,称为普通教育,采取共同必修科目制。2代表高中教育,称为分科教育,根据学生的爱好、兴趣、个性、能力实行差别化教育。3代表高等教育。

现在,印度有259所大学,其中16所中央直属大学,27所农业大学,10所医科大学,49所科研院所,11089所学院。大学在校生741.8万名(122.5万人在大学系里,619.3万人在附属学院里),师资力量达到34.2万人。在大学系里的76587名教师中,17385人是教授,27188人是高级讲师/副教授,30558人是讲师,其余是助教和助手。在附属学院里,高级教师是71588人,讲师189309人,其余是助教和助手。

1.大量采用版教材

在印度高等院校,理科全部采用英语授课,文科有的采用英语,有的采用印地语或其他当地语言讲授。印度高等院校大量采用英文版教材,强调学生要多读书,力争对本学科有全面透彻的了解。教授在授课时给学生开列一系列必读书目和书目,其中有传统书目,也有最新英文原版书目。课后学生便纷纷到图书馆去借,到书店去买。教授在下一次讲课时,对学生进行答疑解惑。大学生读了大量的最新英文原著,对本学科的最新动向就会有透彻的了解,对社会科学和科学就会有总体把握。这是进行基础研究的资本,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在深入了解各个流派理论和实践的前提下,才能有以后的创新。让学生饱览群书、新书,从长远看,是整个国家智囊思想库的一项基本建设。

2.重点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英语写作能力

印度高校学期考试着重考查学生对所阅读的各种有关原著的理解。要求学生把知识条理化,通过逻辑思维,提炼出要点,用自己的语言阐述。一般说来,一次笔试往往要求学生在2—3小时以内,从10个问答题中选5题书面作答。学生可以用英语或印地语作答,一般人愿意用英语作答,因为教材都是英语的,已经习惯英语思维。通过大量地阅读英文原著,学生大大提高了英语水平,英文词汇量可扩大到25000—50000,特别熟悉本专业技术术语的英文习语和表达方式。学生的写作能力随之大大提高,正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考场上,学生写得飞快,一般人都要把10页纸双面写满,有的人还需要向监考教师举手示意加纸。

(六)有利于国际一流人才成长的其他条件

1.在国内方面,印度长期以来在中上层社会通行英语,形成了一个全方位的英语环境,政府文件都有英文版本,报纸、杂志、图书资料大多也是英文的。所以这十分有利于印度各界知识分子的锻炼、提高、发展和创新。

2.在国际交往方面,印度每年举办许多国际研讨会,也派人到国外参加许多研讨会。印度专家学者在国际舞台上如鱼得水,听说读写译样样在行。一些印度人的英语文笔之优美、口才之儒雅,甚至能得到英语国家专家学者的广泛认同。

3.由于印度人只要接受教育就要学习英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都能够熟练掌握英语,从小就养成了英语思维方式。他们可以大量阅读英文原著,全方位了解外部世界,并不断更新知识,与时俱进。

4.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各个领域,研究人员人人精通专业英语,他们能够查询英语资料,密切跟踪科技前沿的最新动态,展开科学研究。他们发表大量的英文和专著,充分阐述自己的观点和发现,参与国际研讨和竞争。他们人数众多,经过长期努力,也许是几十年的艰苦奋斗,肯定会有佼佼者脱颖而出,成为世界上最优秀的人才。

二、探索我国培养国际一流人才之路

(一)在国内的一部分学校实行全英语教学

1.必要性

目前,我国的国家公务员、科技人员、大学教师等知识界人士的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与印度、新加坡、南非等许多亚非国家同行相比差距较大,不能适应国际发展的需要,不能很好地与国际接轨,不利于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的相互沟通和借鉴,因此我国急需提高英语水平。

现在,英语的重要性已经深入人心,英语学习的热潮风靡全国。短时期内提高英语能力,有各种应急补救办法,如开办英语培训班、英语考级、口语辅导、托福考试等等,一般也会起到临阵磨枪的作用,但是基础不扎实、知识不系统,交了不少学费,花费了许多宝贵时间和精力,甚至不堪重负影响了健康,却难以培养出当代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国际一流人才和诺贝尔奖得主。

的优秀运动员、戏曲表演艺术家、舞蹈表演艺术家、钢琴演奏家、小提琴演奏家、杂技演员都是从幼年开始训练的。他们的技能是天长日久的学习、消化、吸收才逐步积累起来的,非一日之功。假设让普通的高中毕业生半路学艺或改练项目,即使天分很高,也很难出成就。同理,培养国际一流人才也必须从娃娃抓起。印度在独立前就认识到培养训练有素的人才是开展科学技术活动、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先决条件,独立后则从娃娃抓起。[1](260)印度、新加坡、南非等许多亚非国家在培养国际一流人才方面都是开办以英语为教学语言的学校,从娃娃抓起。这些国家在英语教学方面已经做到自力更生、自给自足。我国应该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在英语信息量占绝对优势的时代,只有英语先行,学生才能养成英语的思维方式,牢固掌握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最基础的知识,密切跟踪科技的最新进展,同时结合本国国情,才有希望成长为国际一流人才。

2.可行性

可以把现有的一些重点学校和高等院校附中附小改为全英语学校。教材可以引进原版教材,支付版税,也可以使用我国现行教材的英译本。汉语可作为一门学科学习,有社会和家庭的文化熏陶,学生完全可以具备熟练的汉语四会能力。关于师资问题也不难解决。现职的各个学科教师,经过培训完全可以胜任英语讲课。各个学科用英语讲课,对教师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过去,从师范院校毕业后到学校任教,大部分教师的英语慢慢就荒废了。现在所有学科教师的英语技能都有了用武之地。此外,还可以聘请英美澳加印等国教师任教。

3.优越性

首先,有利于国家。按照中国的教育方针计划培养国际一流人才。学生养成英语的思维习惯,同时熟练掌握汉语,在学习西方科技知识的时候,能够结合中国国情思考问题。这样就做到了少花钱,多办事,花小钱,办大事。其次,有利于家长。学费虽然高于国内普通学校,但大大低于自费出国费用,家长有能力承担。家长也不必为自费出国的各种风险而担惊受怕。最后,有利于学生本人。汉语英语都精通,而且不必吃自费留学的苦。

4.紧迫性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果从现在开始实施从娃娃抓起全英语教学战略,20年后中国才具备培养出国际一流人才和诺贝尔奖得主的新型后备人才库。所以,中国开办以英语为教学语言的学校刻不容缓。

(二)我国培养国际一流人才的方案

为加快我国培养国际一流人才,根据我国教育现状,笔者冒昧提出在部分学校实行全英语教学的实验方案。

1.我国培养国际一流人才的长远方案

在我国四个直辖市北京、天津、上海和重庆,以及各个省会城市,把部分中小学校改成全英语学校。学习英语的学生和教师的12年总体规划人数大致是: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各个年级学生50万名,教师2.5万名。总计学生600万名,教师30万名。

2042年我国全英语大学毕业生将累积达1000万名,如果那时中国有15亿人口,这些英语通将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6%。他们将扮演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之间信使的角色,有利于两个文明的沟通、融合和优势互补。其中首届50万名全英语大学生毕业生的年龄将在43—44岁之间,他们当中应该涌现出一大批各个领域的杰出人物。

2.我国培养国际一流人才的应急方案

印度的基础和中等教育(10+2)在突破英语语言障碍上取得了突出的成果,是在短期内突破语言障碍的范例。外国留学生来华进修学习,一般第一年是汉语文化课,从第二年开始学习专业课,外国留学生所学的汉语扫盲知识基本上够用,然后边用边学边提高。此外,我国也有一些在更短的时期内突破语言障碍的实例:

·20世纪50年代建国初期,中国一些高中毕业生在北京外语学院留苏预备部参加俄语短期培训,紧接着就到苏联上大学课程。

·也是在20世纪50年代建国初期,中国大批优秀的有工作经验的工农兵干部先上速成识字班、速成中学,扫除了汉语语言障碍,紧接着就上大学课程。

·近一二十年,我国一些高中毕业生自费到国外留学,先到国外语言学校学习一段时间,然后读当地的大学。

上述实践证明,用一年时间集中粗通一门语言是完全可能的。在我国四个直辖市北京、天津、上海和重庆,以及各个省会城市,把部分高中改成全英语学校。学生和教师的3年总体规划人数大致是:初中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各个年级学生50万名,教师2.5万名。总计学生300万名,教师15万名。提倡和鼓励高等院校各个专业多采用国外课程和最新英文版教材,制定并实施教师培训计划,同时聘请英美澳加印等国教师任教。

印度的私立学校、中央学校和示范学校,根据学生家长的支付能力和学生本人的天资智力,分别满足了中上层家庭、公务员家庭和平民百姓家庭对子女进行全英语教学的需求,构成了培养国际一流人才的庞大基础。这十分有利于大批高级人才的培养和国际一流人才的脱颖而出。印度、新加坡、南非等许多亚非国家自力更生开办全英语学校培养国际一流人才的成功经验表明,英语是攀登现代知识金字塔的梯子,他们的英语教育教学值得我国借鉴。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一些老一辈政治家、科学家、专家学者幼儿时在上海等地外国人办的教会学校学习,自小学习英语,汉语英语两不误,双丰收,互相促进,终生受益。他们最能体会双语教学的甘甜和实惠。这说明我国曾经有过全英语教学,效果很好。

综上所述,如果长远方案和应急方案得到采纳,预期到建国100周年之际,一定可以结出累累硕果。

参考:

[1]张双鼓,薛克翘,张敏秋.印度科技与教育发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