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孔子教育思想与洋思经验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8-15
“洋思经验”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兴起、九十年代、二十一世纪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得到进一步完善、得到专家肯定且全面推广的一种较为成熟的现代教育教学管理经验。由于“洋思经验”针对性强、有效性强,迄今为止已经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至少80万人次教育工作者参观、指导;同时,各地也掀起了学习“洋思经验”的热潮,洋思中学已应邀到全国600多处讲学、上课,与会人员超过了100万人次。
洋思经验是现代的、本土的、原创的,更是中国优秀传统教育思想,尤其是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的继承、发展和提升。
一、 “有教无类”与“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有教无类”是两千五百年前孔子提出的。作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的孔子,他开私人办学之先河,首先打破了“官学”的限制,使学术下移;他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克服重重阻挠,冲破了阶级的等级界限,使许多平民子弟得以接受教育。所谓“有教无类”,就是仟何人我都可以对他进行教育,没有任何类别之差,即变“学在官府”为“学在民间”,变“学在官府”为“学在平民”。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在教育面前人人平等,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人人都能通过教育得到转变和提高。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是洋思中学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一直坚持的办学理念。在刚提出这一理念时,就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质疑与批评:这是不切实际的,是胡夸,是纸卜谈兵,是海市蜃楼。但洋思中学却从没对此动摇过,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信条,坚定地走着自己的路,以自己的实践、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理念是正确的,是能够实现的。
洋思中学本是一个师资三流、设备三流、生源三流的偏僻、落后、薄弱的学校,而经过 27年的发展,现在却挺进了城市。学校由原先的五个班逐步发展到现在的65个班。全校3300多名学生中,仅有15%是本地生,其余的都是来自伞国各地的学生。是什么原因使洋思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其根本原因就是坚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确信每一位学生都能教好。在洋思求学的很多都是令家长头疼、无望的学生。试想一下:哪一个家长会轻易地把孩子送到千里之遥的地方读书呢?应该说,送小孩外出读书,那是没有办法的事,谁叫孩子“发育不良”呢?在孩子“求医无助”的情况下,他们东打听、西打听,想到了洋思中学,洋思中学不是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吗?他们把最后一线希望寄托在洋思中学卜。事实卜,他们选对了,洋思真的成为了这些家长最后的“救命稻草”,最终,洋思也让这些家长“满载而归”:孩子发展了,孩子变化了,孩子有前途了。
“有教无类”与“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是两种不同的表述,虽然各有内涵,但比较之,不难发现,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从人的发展的观点来看待活生生的人,它们都符合发展观的思想,符合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本质的观点。而洋思中学“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理念又是孔子教育思想的进一步提升与发展,是孔子思想的全面尝试与实践,从现代科学教育的角度诠证了“有教无类”的思想不是虚幻的,是通过努力完全可以实现的教育理想与目标。
二、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与“精彩的引导”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孔子关于教学方法的最重要的论述。“愤”是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又尚未搞通时的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适时给以指导,以帮助学生开启思路,这就是“启”。“悱”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有一段时间的思考,但尚未考虑成熟,处于想说又难以表达的另一种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发”。孔子关于“启”“发”的议论,就是我们今天“启发”一词的最早起源。这种启发式教育的精神就是,学习的主动权必须交给学生,教师只能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
“精彩的引导”是洋思中学对教师课堂作用的最为精要的概括。它要求教师在新课改理念的引导下,切实做到全过程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在学习中最大限度、最为准确地暴露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真正变“课堂”为“学堂”,变“教室”为“学室”,做到“我的课堂我主宰”,变“教师”为“导师”。洋思中学依据学生学习特点和新课改的理念,首先提出了新课堂教学“三不”教学原则:“自主而不自流,放手而不放任,互动而不浮动”。在洋思的课堂上,先是让同学们紧紧围绕本课的学习目标和任务进行自我实践、自我探究、自主学习,即“先学”;接着让同学们就“先学”中出现的问题相互探究、相互实践、相互学习,即“后教”;如果学生仍有不会,或理解不透,或总结不出,或找不到方法,则由教师“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地启发、点拨和诱导,即进行“精彩的引导”。“先学”----“后教”----“引导”,三步环环相扣、相辅相成,使学生不断地由知而能,由感性而理性,由表及里,由特殊至一般,举“一”而反“三”,由走进书本而走出书本,由“不知”到“知”,由“不会”到“会”,由“不能”到“能”,由“无情”到“有情”,最终达成“三维目标”,使学习成了快乐的生存方式。
怎样做到 “精彩的引导”呢?洋思中学要求,在课堂上,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真正当作学习的主人,还学生课堂学习权,做到全过程让学生学,全过程让学生思,全过程让学生探,全过程让学生实践。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以学生的“学”“教”“练”为主线,它要求教师要切实转换角色,做课堂教学的导演,而非“演员”。而教师的出场必须把握时机,把握火候,应该如同“琵琶女”一样,做到“千呼万唤始出来”,即只有当学生个体不能解决,群体又不能解决的情况下才出场。这种出场,不是解答,不是告知,不是传授,而是“精彩的引导”----“引导”要作为“问题”与“答案”“规律”“方法”“内涵”之间的最有效的桥梁与纽带,最终使学生学到知识、形成能力、找到方法、获得情感上的熏陶。洋思中学认为,“引导”不是“讲解”,而是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辅助”,也即是几何题中的“辅助线”,这个“辅助线”只有准确、到位,才能称之为精彩,才“实在、省时、高效”,所以,洋思中学把教师在课堂}是否有“精彩的引导”作为评判一堂课好坏的重要标志。
“愤启悱发”与“精彩的引导”虽是两种不同的表述,但表达的是同一种思想,也即都强调了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学习必须在教师的“引导”之前,都强调了教师的作用发挥必须建立在学生紧张、积极、认真、冥思苦想的基础七。而“精彩的引导”除强调个人必须先独立学习外,还强调学习的责任、集体的合作和教师的作用,也就是浅显的问题必须由学生个体解决,中档次的问题由学生集体解决,少数的高难度问题则由教师精彩的引导解决。这从另一方面,促进了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促进了学生学习的高效。
三、 “因材施教”与“吃自助餐”
“因材施教”是孔子的又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孔子指出,人的智力有智、愚、中之分,人的性格有鲁、之异,人的心理状态有勇进与退缩之别,而且每个人的才能有不同的趋势,教学中必须根据这些不同的心理特点因人而施教,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尽管“因材施教”这一概念并非孔子本人提出,是宋代朱熹在孔子教学方法时归纳出来的,但其“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对后世确实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吃自助餐”是洋思中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策略之一。它要求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要切实做到让每一个学生都发挥主观能动性,要能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尤其要针对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水平与能力、行为习惯等差异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反馈,也就是做到“我的课堂我做主”“我的命运我掌握”,使课堂成为学生自主提高的课堂,要求让学生全过程“吃自助餐”。在“先学”时,由于各人情况不同,有的学得快,有的学得慢,有的学得深,有的学得浅,有的学得全面,有的只限于局部,有的能前后贯通,有的则前后不联系,为了解决这个实际问题,教师要求学生自备一两本与课本相关的教材,或辅导用书,在需要用时,自取。这样,对于尖子生而言,他们可以在自己学好的同时,不受课堂学习的限制,自找内容,自学知识;对于后进生而言,如有不会的,则可以请教辅助资料,从而帮助解决问题,“先学”中的“吃自助餐”满足了不同学生的要求;在“后教”环节上,同样强调让学生吃好“自助餐”,好学生如有不明白的完全可以与其他好同学或教师一同研究,使自己得到更大的提高;差同学也可以与好同学一同研究,提高对问题的认识,这样各有所得、相得益彰;在“课堂训练”时,训练题一般由必做题、选做题和思考题三种题型组成。三种题型难度逐步升级,目的不一,作用不一,但满足了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必做题针对所有学生,务必全部会做;选做题在必做题的基础上完成,这种题型一般是中上等学生做的,教师鼓励中下生去做;思考题则是针对特尖生的,是一种高难度的题型,是拔尖的需要,但不排斥其他同学参与完成,这也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所吃的“自助餐”。由于课堂上有了“自助餐”,就能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使不同学生能够针对自己的实际,让好学生“吃得饱”,让一般学生“吃得了”,最终达到“水涨船高”,使我们的课堂更能走近学生实际,更人『生化、班本化、学本化和高效化,学生在“自助餐”的引领下就会变得好学、乐学,其效果能不断提高,真正让课堂成为“培尖补差”的主阵地,成为“因材施教”的主阵地。
“因材施教”与“吃自助餐”是针对学生实际教育的不同说法,都体现了“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针对实际教学”“针对问题教学”的思想。素质教育承认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并由此出发,针对不同的个性特点,施以有区别的教育即因材施教,使受教育者的个陛得到健康和完善发展。而洋思中学能够把“因材施教”与“吃自助餐”有机融通,不断实践,终于真正做到了“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实现了“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教育目标,赢得了家长的高度信任,促进了学校的发展。四“教学相长”与“互动生成”
“教学相长”是孔子从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教学经验和教学原则。所谓教学相长,就是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一种教学方式。他主张在发挥教师主导性的同时,倡导向受教育者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只有不断向他人学习,包括自己的学生,才能不断地充实自己,才能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使自己的教和学生的学真正得到提高,这样的教与学才会“事半功倍”。“教学相长”包含了孔子对人的发展的看法,他关注的不仅仅是学牛,还包括了教师。他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摒弃师道尊严,互相协调,共同促进,从而实现教师与学生都能提高的“双赢”局面。
“互动生成”是洋思中学高效课堂的一个重要特征。洋思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一方面要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自主探究,另一方面要时时不忘“互动生成”。为确保高质量的“互动”,教师要充分保证学生之间的人格平等与师生互爱,师生应处于同等地位,教师要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并且尽量使师生问情感交融,以营造一种良好的、有利于“互动”的氛围----这是“互动”的前提。其次,要坚持教学民主,除了要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并接受学生的正确意见外,还应注意“观点开放”----除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外,教师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解释和观点,即使有错误也不要直接否定,可以引用他的错误推导出显见的大谬大误,让学生自己理解错误所在,而不阻断学生的“言路”----这是“互动”的保证。再次,要求在充分有效地“互动”的基础上,实现高质量的“生成”,变课前“静态备课”“形式备课”为课堂上“互动备课”“生成备课”的“动态备课”,从而提高问题解决的针对性、有效性,实现课堂的高效----这是“互动的追求”。洋思还要求课前备课必须精心、充分、全面,教师要在“预设”上下功夫,把课堂看成“战场”,用心策划“作战方案”,切实为学生的课堂学习把好方向,设计好学习策略;在课堂上,教师要把课堂看成战场,一方面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先去研究,以最大限度地暴露与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不断加强巡视、观察和思考,从学生有效的生成问题人手,不断修正课前的备课,不断充实新的教学内容,将课堂卜学生所思、所感、所讲、所暴露的相关问题充实和融入到教学之中,并想出新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化静态的备课为面对面的活生生的动态备课。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进行一次这样的备课,要进行多次,不断调整、调适授课办法,生成二次备课、三次备课,通过多次从实际出发的备课,就能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教师在精彩的互动与有效的生成下,各方面的能力自然都能得到提高。学生能提供教师未知的知识,学生能提出教师未曾考虑到的问题,学生能解出教师不能解答的题目,这对教师来说,确实是一种最好的“业务进修”。在这种教学策略下,我们教师的教的本领和学生学的能力都能得到长足地发展与提高,可谓一举多得。
“教学相长”与“互动生成”是两种不同的说法,但两者都强调教师在教学中要依据学生学情有效地施教。“教学相长”范畴广泛,内涵丰富,包含了“互动生成”的因素。新课程理念也认为:教学是师生互动的活动,老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合作者、促进者和服务者;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学生发展的领路人;学生本人才是成长的主人,发展的主体,师生间应心灵沟通、亲密无问,只有这样,双方才能在有效的交流与合作中得到不断的提高。教学相长的主渠道就是课堂,课堂是师生双方都能够得到不断发展与提升的舞台,只有高度重视学生课堂上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切实做到、做好“互动生成”,学生的能力才能提升,这在另一个层面上也提高了教师教的能力与水平。所以,洋思的课堂教学是新课程理念的最充分的体现,更是孔子“教学相长”思想的具体实施。
“洋思经验”是丰富多彩的,孔子教育思想是博大精深的。由于洋思人能古为今用,有机融通教育先哲孔子的古老而的教育思想,并把其运用到具体的教育教学管理实践中,学校才得以由小而大,由弱而强,由落后而先进,成为中国普教系统的排头兵。今后,洋思人将继续加强研究,加强实践,为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作出自己新的更大的贡献。
上一篇:浅谈小学班级管理的实践经验
下一篇:校长形象与行为摭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