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普通高中实施情感教学的策略探讨
摘 要:如何更好地以情施教,是每个教师必须面对的一大难题。文中重点探讨了高中物理教师在实施情感教学时,应该掌握的三大策略。
关键词:情感教学;策略;物理
是一门,而艺术的核心是“情感”。因此,能成为名师或优秀教师的人,绝大多数情商都很高。他们在施教过程中,尤其关注师生的情感问题,使自己的教学妙趣横生、充满艺术的魅力。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可见,教学本身就是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的有机统一体,在新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必须实现的三个主要目标之一,把当代中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否健康、和谐发展,作为评价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权重。由此看来,要想做一名成功的物理教师,就必须在关注学生求知的同时,多关注教学中的“情感”问题、多研讨实施情感教学的有效策略。下面,笔者和大家探讨一下这方面的实践和体会,以求抛砖引玉。
一、教师要关注以情施教的策略
古语云:亲其师,信其道。如果教师自身匮乏情感,那么就不能让学生觉得亲近,不能在教学中建立一种稳定而和谐的“情感场”,学生往往会怀疑其教导的正确性和真实性,师生的情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很难“共鸣”。学生对于教师的谆谆教导,可能会口服心不服。反之,教师若能以丰富的情感“感染”或“征服”学生,那么,教师的赞扬则会引起学生的内心愉快和深深的满足,教师的忠告和批评会激起学生改正错误的决心和信心,使他们真正感觉到老师不是有意刁难,而是一种善意的批评和忠告,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具体来说,可以关注以下三个方面策略。
1.教师要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感染学生
教师上课时应设法调节自己的情绪状态,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使自己处于快乐、饱满、振奋的良好情绪状态之中。在课上,教师需要平静时能如湖面无风,激动时则要能风驰电掣,始终以最佳的状态感染学生。当然,要想达到这样的境界,决非一朝一夕之功。一名教师从走上三尺讲坛,到娴熟地驾驭自己的施教情感,有人可能只要几年,有人却可能需要一辈子。但是,无论如何,驾驭自己的情感应该是我们做教师的一项基本职业技能,我们应该定好目标、孜孜以求。
只要我们耐心研究一下那些广受学生欢迎的名教师,无论是高校的、中学的、小学的还是幼儿园的,他们身上都有共同的特征:施教时都能用良好的情绪状态感染学生,善于以“情”煽“情”,注重学生情感的形成和培养。这些教师中可以说各种气质类型的人都有,因此,无论是何种气质类型的教师,只要在这方面努力,都会有所收获。笔者觉得,要想提高自己驾驭施教时情感的本领,除了多向这些成功的名教师学习以外,还可以研究一些名主持人的特点,如中央台的几位名主持,他们的性格、气质并非相同,但是却各有千秋,都能以不同的方式拨动观众的心弦。我们在施教时,从某种程度上讲,教师就是一名特殊的“主持人”,学习他们“拨动观众的心弦”策略,对提高自己驾驭情感的技能肯定有益。还有,一些有名的小品演员、相声演员,他们调动观众情绪的一些技能也值得我们借鉴。
2.教师要用自己的高尚情操陶冶学生
常言道:正人先正己。我们要实施情感教学,必须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高尚情操陶冶学生,用自己的情感催生学生的情感。具体来说,教师教学时不仅要和学生一起不断学习、共享进步、共同克服困难与挫折,还要和学生一起共同体会、欣赏物中的美,感受物理学中渗透的人文精神。
比如,教师要想通过引领学生欣赏物理学之美来丰富他们的情感,教师自己就应带头学习,弄清楚物理学中常见的几种美:简单美、奇异美、真理美、对称美、和谐美、统一美等。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美,才能用自己对美的欣赏打动学生,让学生在欣赏中获得美好的情绪体验。
再如,教师要想通过引领学生感受物理学中渗透的人文精神来丰富他们的情感,教师自己就应该向学生多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感受。一些深为学生熟知的物理学家,如牛顿、爱因斯坦、麦克斯韦等人,他们的成长历程、诸多令人寻味的逸事,其中有许多闪光点可用于学生的情感教育。但是,教师要想利用这些素材,就需以身作则,自己先去研习物理学中渗透的人文精神。
总之,教师要用自己的高尚情操陶冶学生,就要以实际行动熏陶学生,就要发挥自己的“榜样”功能,以“情”生“情”,让学生心悦诚服,这样才能对丰富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情操有事半功倍之效。
3.教师要善于情感性地处理教学内容
物理学具有丰富的内容和深厚的内涵,中学课程中有不少知识点隐藏着丰富的情感。我们若能加以开发、利用,对培养学生的情感可能有“出奇制胜”之效。
比如在进行“天体运动与航天”教学时,人教版新课程中有航天飞机失事的例子,笔者教学时建议师生起立,一起为人类献身的宇航员默哀三十秒。结果是一呼百应,学生的神情专注。时间虽短,大家却都在尽力表达自己对那些宇航员的尊敬。再如,在“受力分析”教学时,可以从中让学生体会到,做事有时犹如受力分析,不能多、不能少、不能偏,要严谨认真、一丝不苟。在“质点模型的教学”时,可以教育学生:处人处事也是一样呀!就应该像建立质点模型那样,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
二、教师要关注以教求趣的策略
苏联教育家赞科夫在《教学与发展》一书中指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有效的作用。”在教学中,我们如果能调动各种变量和手段,在教学生求知的过程中使学生产生快乐的情绪体验,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这将对催生学生的情感有积极作用。学者卢家楣认为:“寓教于乐”是教师情感教学时应遵循的一条核心原则。因此,为了更好地实施情感教学,我们应该关注“以教求趣”的策略。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起。
1.选择合适内容,满足学生求知需要
笔者通过实践发现,在教学中选择合适的内容,满足学生求知需要和心理需求,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快乐和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比如,我们中学物理课程中实验相对偏少,针对这点,笔者在教授某些内容时,补充一些趣味的实验,总是可以收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进行反冲教学时,和学生一起制作“水火箭”,或者利用酒精燃烧获得反冲力制作一个火箭模型,学生在看到精彩的实验现象时,激动不已,兴奋的表情难以掩饰。在学习流体的有关知识时,和学生一起做一个水顶球实验,实验现象引得学生目瞪口呆。再如,物理学中有许多奇异的现象或精彩的事实,可以给学生带来“震撼”的感觉和“强烈”的吸引力。在进行共振现象教学时,让学生观看并不强烈的风“吹倒”坚固大桥的影视片段,教室里顿时发出一片惊叹之声。在进行热学有关内容教学时,播放一部低温世界的科普片,学生在观看时简直目不转睛。又如,在教学中,抓住高中生的心理特征──已初步完成从具体思维为主到抽象思维为主的过渡,开始理智地思考问题,但时常需直观的、感性经验的支持……设计一些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完成,能刺激学生更加投入到物理学习中。诸如此类的做法,充分考虑了学生的求知需要和心理需求,让学生产生了满足感和快乐感,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他们的情感。
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我们选择的教学内容,是否合适,是否能满足学生求知需要,是否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催生学生情感,笔者认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可以作为我们判断的重要标准。如果我们的教学内容能更多地符合该理念,学生将更容易接受,对学生也更有吸引力。另外,“情境教学”、“愉快教学”中的不少乐学原则也值得我们借鉴。
2.灵活选择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无论是生活常识还是心理学研究都告诉我们,如果长时间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人们往往会感到压抑和不快,而且会越来越讨厌这样做。反之,如果做自己喜欢的事,人们不仅会在当时感觉痛快、惬意,而且可能越来越喜欢做该事。假如高中生能在学校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那么他们可能对学习产生积极的体验,对学习内容越来越感兴趣,自然就可以获得愉快的情绪、丰富自身的情感。
有学者曾经做过调查:中学生最喜欢的学习方式依次为实验、用电脑、读课外书、课上参与讨论,等等。这与不少教师喜欢采用的单一、注入式教学法──“讲授”,有天壤之别。看来,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情感,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从而合理选择教学方式。既然学生非常喜欢实验,那么在高中物理教学中,除了带领学生完成明文规定的学生分组实验外,看来还应该多增加些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如果可能的话,可以增加一些趣味性强的探究性实验,也可以南京师范大学刘炳昇等教授的研究成果,指导学生利用身边的简易器材做实验。另外,对课程中传统的演示实验,我们也可以进行适当的创新、或借鉴别人的研究成果,如进行电场线教学时,有的教师制作了一顶“皇帝的新冠”──用铝箔做的顶漂亮的式乌纱帽,帽子上又镶嵌了足够多的细绸丝。上课时让学生戴上该“新冠”,再让学生带上足够多的静电,电场线就跃然“头”上。学生自然是兴趣盎然!还有,大家不妨试试引导学生对做过的实验进行反思,往往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具体请参考笔者的研究成果《关于实验反思的实践与研究》(《物理实验》,2006年第7期)。对于用电脑学习,有条件的话可以在教学中为学生多提供些机会,比如,在学习“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新课标人教版)时,就可以为学生编写一个上网检索指导提纲,然后让学生借助学习,课后再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检索成果。这样一来,学生不仅非常有兴趣,而且学到的东西比课本中介绍的丰富得多,我们何乐而不为?又如,课本中出现的许多著名物理学家,教师如果指导学生上网去检索学习一下,那么,学生将能学到很多书中没有的东西,他们将会对这些物理学家有更多认识,甚至还可能受到这些物理学家精神的熏陶呢?至于读书,现在有许多和物理相关的课外书,有趣味现象的、物理学史的,等等,都值得学生好好读读,但是需要教师作适当的指导。至于让学生在课上参与讨论,只要教师创设好情境、选择好话题、控制好难度,并能对学生合理的分组,笔者发现无论是初中生还是高中生,他们确实挺喜欢这种方式的。难怪有不少课程专家提倡教学中要注重“交流”、“沟通”,可能正是因为该学习方式比较符合中学生心理特征吧。
总之,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就可以通过调查等手段发现自己的学生到底喜欢什么样的教学方式,然后我们尽量多采用学生喜欢的方式,肯定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对培养学生的情感有益。
3.创造合适机会,满足学生成功需要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这样告诫教师: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时时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为了实现以教求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目标,我们时时刻刻都应创造机会,满足学生成功的需要。
在目前还没有大范围实施更的评价体系情况下,在目前的教学过程中,许多学校的教师往往是无可奈何、功利性地、片面地追求升学率,导致许多简单的事情变得不简单,正常的事情变得不正常,以至许多高中生觉得学习索然无味,很少有成功的满足感。在单纯的应试教育下,对这部分学生来说,犹如芒刺在背,又哪来什么美好体验、良好的情感?出现这种不良状况,并非大多数教师所愿,但是这种情形想在短期内要有什么大的突破,恐怕很难。不过,笔者建议大家不妨试试一些新课程评价方式,或者参考多元智能理论研究的相关研究成果,在追求“升学”的同时,多创造一些机会──与“成绩”看似无关,但是却对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真正有益的,比如让学困生担任小组学习时的组长,培养他们的组织能力,等等。这些“机会”多提供一些给哪些成绩上的“后进生”,让他们也能有成功的体验,既能丰富他们学习中的情感需求,又有利于营造班级积极的学习氛围,值得一试。
4.善于挖掘知识内涵,变“枯燥”为有趣
毫无疑问,物的内容是博大精深的,不仅包含许多物理知识,也蕴藏着许多人文精神。但是,在中学物理课程中,编者不可能像写文学作品那样编写每一个知识点──既很好地处理物理知识科学性的一面,又能兼顾另一面,将所编内容“情感化”或“化”处理,让学生觉得非常有趣。因此,中学物理课程中的诸多内容,学生学起来往往觉得枯燥乏味。
为了培养和丰富中学生的情感,我们可以从挖掘知识内涵入手,将“枯燥内容”进行“情感化”或“艺术化”处理,让学生对“枯燥内容”也能产生浓厚的兴趣。怎样才能使得中学课程中的“枯燥内容”变得“情感化”或“艺术化”呢?笔者认为并没有唯一答案。教师操作时可以针对自己的个性、特长、环境等因素,选择最有利的策略。比如,将“枯燥内容”和物理学史有机结合起来教学,让学生体会诸多物理前辈的兢兢业业、孜孜以求、不畏艰辛等探索过程和献身精神,“枯燥内容”将一点也不“枯燥”;或将“枯燥内容”和学生的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教学时会增添不少魅力……就拿“α粒子的散射实验”来说,单纯讲一下该实验的现象、结论或重要性,学生学起来不容易产生兴趣。但是,如果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书中的“1909年”和“1911年”这两个年头说明了什么?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很快就会发现,卢瑟福研究这个问题竟然花了几年时间,其研究之艰辛可窥一斑。至此,学生似乎已透过“枯燥内容”看到了科学家做实验时忙碌的身影。再拿“物质波”的教学来说,由于大多数学生对“吉尼斯世界纪录”很感兴趣,笔者在上这节课时,一开始就对学生设疑:你们知道吗?在本节课里就有三件事可以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请大家找找看。学生是面面相觑,不知何意。笔者此时揭示迷底:布罗意德是第一个做学生(博士)时研究成果就获得诺贝尔奖的,此事堪称“世界纪录”;G.P.汤姆逊因为率先验证了物质波的存在而获得诺贝尔奖,此事也堪称“世界纪录”;德国科学家卢斯卡利用物质波的原理制造了实用的显微镜,使人们第一次可以看到病毒,此事同样堪称“世界纪录”。可想而知,接下来的教学,“枯燥”已遁于九霄云外,取而代之的是学生的兴趣和享受。
三、教师要关注“以交促情”的策略
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的一种特殊交往活动。在这种交往活动中,师生间可能形成多种多样的关系。然而无论何种关系,作为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交往双方──教师和学生,都会有情感因素的参与。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探寻和实施“以交促情”的策略,对培养学生的情感应是一种重要的补充。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教师要用爱心滋润学生的情感世界
毫无疑问,深受学生喜爱的教师更容易影响学生,当然对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非常有益。那么,被学生喜欢的教师通常都具备哪些特征呢?仔细搜索一下就会发现,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学者的研究结果往往有所不同,但是也有不少共同点,如要求教师对学生一视同仁、善于激励学生、学识渊博、宽容、理解、尊重学生、态度友善和蔼且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等等。纵观这些“特征”,绝大多数“特征”都需要教师用“爱心”去“书写”。因此,我们要促进学生的情感,必须把“爱心”放在第一位。只有做到这一点,教师才可能成为被学生真正喜欢的人。只要做到把“爱心”放在第一位,并把“爱心”作为实施情感教学的重要策略,那么教师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学生,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教师和学生的交往都将有利于学生的情感发展。
2.教师要促进学生之间的人际情感交融
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课程专家提出教师必须处理好三对关系,即探究式学习和接受学习的关系、合作学习和独立学习的关系、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指导学习的关系。在探究式学习和合作学习方式中,学生学会处理人际交往是必修的一课。因此,在实施新课程的同时,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处理好人际交往也将成为一门必修的学问。而学生间的人际交往又必然伴随着“情感”因素,所以,教师研究如何促进学生之间的人际情感交融,更是顺理成章地成为实施新课程必须解决的问题。学生间良好的人际交往,不仅对适应新的学习方式有利,对学生的情感发展也会有所促进。那么教师应该怎么做呢?笔者认为至少要做以下几方面:
第一,培养学生健康的人际交往观。针对高中生普遍具有“封闭性”和“独立性”的特点,教师应长期引导学生乐于向同学表达自己的见解、感受,还应在学生间倡导并形成相互关心、团结互助、既竞争又友爱的良好氛围。
第二,为学生间的交往多创造机会。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并非一无是处,但是,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课内学习缺乏交流、合作的机会,自然也缺乏培养学生情感的机会。所以,教师要借助课堂教学来发展学生的情感,就必须学会使用灵活的教学方式,为学生间的交往多创造机会,增加他们课内沟通、讨论的频度。
第三,建立适当的评价和激励措施。对学生进行多元评价,是新课程实施的一大亮点。教师要想通过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丰富他们的情感,就可以结合本校实情,为学生量身定做一套评价方案,把学生的情感因素纳入其中。
3.教师要注重教学之外师生情感的发展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无课内课外之分。从学角度来说,“延续性”是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因此,实施情感教育,教师还必须注重教学之外师生情感的发展策略。现在的高中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更需要别人关爱,也特别需要学会关爱别人。教师要善于捕捉教学之外发生的一些事,激励学生在相互关爱中丰富自己的情感。
笔者曾经任教的班级,有学生腿摔伤了、头摔破了……笔者及时发动学生帮助他们,当然,自己首先以身作则。从早上进校门到下午出校门,始终有同学轮流培护出问题的学生。事后发现,学生出意外反而促进了师生间友情的发展,坏事变成了好事。在互助的过程中,可以说每位学生的情感都得到了丰富。
看来,教师要想关注教学之外师生情感的发展,就得多了解学生的信息,多多反馈。笔者曾经设计过一份《师生交流表》,在表中包含五大项目:
(一)今日提醒──这个栏目又分为6个小栏目:
1.今天预习了吗? (横线留给学生自我评价,以下几项都有横线,被省略)
2.今天复习了吗?
3.今天听课认真吗?
4.今天还有疑难问题没解决吗?
5.今天的学习计划完成了吗?
6.今天心情好吗?
(二)敞开心扉──这个栏目以学生的自勉为主,可以是学生的自勉语(如名人名言),但也可以是学生自己提出的近期目标,还可以是学生自己提出的奇思妙想或学习计划等。只要是学生愿意提的,都可以敞开心扉对老师说一说。
(三)求助热线──这个栏目又分为两个小栏目:
1.突出反馈学生在预习时存在的问题。
2.学生反馈在生活中或学习中的其他事,如心理问题、交友问题等。
(四)给老师的建议。
(五)今日学习。这份表格,能很好地促进师生间沟通,让老师及时倾听到学生的心声,对促进师生情感发展大有裨益。
笔者曾经对学生使用《师生交流表》的情况作过认真地统计,结果发现,85%的学生对使用“交流表”持认可和赞赏的态度。笔者也深有感触,师生太需要交流和沟通了!因为使用这份表格,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又获得了学生的尊重,更重要的是还丰富了师生间的情感!
:
[1] 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