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张世忠 时间:2010-08-15

       【摘要】坚持以人为本,搞好高校思想理论课教学,应做到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在教学理念上,坚持“以学生为本”,强化育人意识;二是在教学方式上,推行“主体性”,强化服务意识;三是在教育效果上,注重学生全面,强化质量意识。
       【关键词】“以学生为本”;思想政治理论课;“主体性教育”
     
  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是贯穿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始终的一条主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如何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积极探索教学新思路,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结合教学实践,我认为应该强化以下意识:
      一、在教学理念上坚持“以学生为本”,强化育人意识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要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而教师的教学体现着国家的意志,传授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而且思想政治理论课又是学生的必修课,不管老师讲什么,讲得怎样,学生都必须学,于是课堂教学成了“一厢情愿”的事情,学生的主动性被忽视,教学效果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不能被学生内化或进入头脑,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的发挥。之所以存在这种问题,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在主导思想上还未能充分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根本性要求,未能从根本上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以人为本”是对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的肯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以学生为本”,这就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考虑问题、推进教学改革时均要以怎样做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接受为出发点,要强化育人意识,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首先,学生是价值的主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努力寻求党的教育方针和学生的思想实际、成才成长要求、全面素质提高的结合点,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内化为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增强教学的时效性;
  其次,学生是评价的主体。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以学生喜欢不喜欢、满意不满意、接受不接受作为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
  再次,学生是自我教育的主体。“教育的完美形态是自我教育”。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教师在教学中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通过寻求教育要求与学生精神需求的结合点,教育、引导学生内在的思想政治需求,激发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兴趣,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通过独立感悟、思考获得自我教育和自我提升。
  二、在教学方式上推行“主体性教育”,强化服务意识
  “以人为本”,强调对人的理解和尊重,也就是强调尊重人、依靠人、为了人、发展人,其着眼点在于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创造力和提升人的素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求我们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要强化服务意识,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一切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通过采取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接受的教学方式,积极推行主体性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与学生进行观念的碰撞、心灵的沟通、感情的交流,来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具体体现在:
  第一,理解学生、尊重学生,注意启发学生的自觉性。把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贯穿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必须做到尊重和维护学生的人格和尊严,满足其被认可、受尊重的心理需求,这是由人的本质特性所决定的。尊重,它要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不仅对优秀学生和一般学生要尊重,而且对后进学生也要尊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尊重和信任学生,在诚挚和热情的关怀下提出严格的要求,才能取得学生对自己的信任和尊重,才能激发学生自身的积极性,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使学生乐于接受教育者的要求和引导,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尊重学生是最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方法。人对尊重的需要是人的较高层次的社会性需要的一部分,满足尊重的需要会使人产生快乐、信心和力量,相反则会产生悲伤、自卑和无能的消极感觉。教师有意无意不尊重学生,就会给学生留下不好的甚至是恶劣的印象,造成一些学生的误解和反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因此,教师要真诚和平易近人,要彻底转变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要以朋友的身份和学生平等地进行交流,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及时了解和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

  第二,关心学生、服务学生,努力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思想理论课教学要以人为本,就必须关心学生,关注学生的思想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学生需要的满足来源于耐心细致、优质周到的服务。当代大学生能积极响应社会政治的趋向,理性地对待国内外重大事件,愿意参加政治理论学习,积极要求加入共产党,拥护祖国的和平统一;但也有不少学生存在一些负面东西,正如《意见》指出的: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淡薄,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普遍关注诸如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贫困学生资助问题、毕业生就业问题等实际问题。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中要及时了解大学生的特点,真正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牢固树立教育就是服务的思想,强化服务意识,对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和困难,要热情服务和帮助,将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第三,相信学生、为了学生。大学生是成长中的群体,已经具备了自我教育的能力,并且具有表现自我的强烈欲望。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一方面,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另一方面,通过积极创设各种条件,引导学生以主体身份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成为互动,让学生真正走向学习的“前台”,以实现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第四,为了学生、学生。以人为本,客观上要求以学生为价值主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否有成效,关键在于是否满足了学生的真正需要。无论从人的身心发展的,还是从教育使命和时代需求,追求发展都是当代大学生最根本的需要。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自己的根本使命,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从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手段和方式的创新、学生考核方式的选取、课程体系的完善等各个方面,均要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
  三、在教育效果上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强化质量意识
  坚持以人为本,归根结底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包括人的需要、人的素质和人的能力在内的各种关系和存在方式的全面发展,是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是人的文明程度、生活质量、道德修养的极大提升。《意见》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之一就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应该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自己的基本价值取向和根本着眼点 。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应强化质量意识,做到:
  第一,坚持教育内容的思想性和知识性的统一。在传授学生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文化知识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政治觉悟。成才先成人。教师既要教给学生知识,即“成为某种人的学问”,又要教给学生“成为人的学问”,即给学生讲授做人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使其具有做人的基本素质,成为一个具有完全人格的人。
  第二,注重对学生的智慧开发与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培养的统一。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和结论,更应该教给学生方法,培养大学生学会学习。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加快大学生社会化进程,培养他们自我学习、终身学习的意识,提高他们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其具有克服挫折和失败的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塑造他们健康的人格和自我保护的能力等,促进大学生全面、可持续的发展。
  总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我们应当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精神,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并将之贯彻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去,不断强化育人意识、服务意识和质量意识,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实现。

【】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M].2004.
       [2]李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11).
       [3]那亚非.来自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第一线的启示[J].求是,2005,(24). 
       [4]郑邦山.以人为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