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阳初与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之比较及对新农村教育的启示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张学博 尹娟 时间:2010-08-15
  摘要:推进新建设,必须推行新农村,提到新农村教育,不能不论及20世纪二三十年代声势浩大的乡村教育运动,其中晏阳初与梁漱溟领导的乡村教育最长,影响最大。对二人的乡村教育思想加以比较,可以得出对今天实施新农村教育的重要启示。
  关键词:晏阳初;梁漱溟;乡村教育;新农村教育
  
  晏阳初与梁漱溟
  乡村教育思想的相同点
  
  相同的乡村教育思想出发点晏阳初与梁漱溟在思想教育的出发点上存在一些重要的共同之处。首先,他们走上这条艰苦的乡村建设之路,主要原因是他们都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在当时的特定历史背景下,既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不满,又拒绝共产党的阶级斗争学说,因而谋求和平改良的途径。其次,他们都认为问题的实质不是和问题,而是文化和教育问题。再次,他们都认识到了中国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性,痛惜农村经济的惨状,试图在现有制度下,以农村为切入点,以教育为手段,通过社会组织的改进、生产技术的改良振兴农村,从而达到以乡村带动国家发展,解决中国问题的目的。
  相同的教育目的:改造乡村再造民族面对中国农村经济的全面崩溃,“全国上下似乎有一种共同的觉悟,就是要救济中国,必先救济中国的农村,要建设中国,必先建设中国的乡村,因为乡村是中国社会的基础,一切问题的重心。”①基于这样的认识,乡村教育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乡村教育运动应运而生。晏阳初与梁漱溟便是这场运动的领头人,希望通过各自的乡村建设活动达到改造乡村的目的。其活动的开展主要有以下特点:(1)成立不同形式的教育社团作为组织机构,如晏阳初主持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1923年)和梁漱溟创办的乡村建设研究院(1929年)。(2)创办大量的实验区,如晏阳初的河北定县乡村改进实验(1929年)和梁漱溟的山东邹平实验区(1931年)。(3)形成特色各异的乡村教育思想,晏阳初把平民教育与乡村改造结合起来,以期达到“除文盲,做新民”的目的,而梁漱溟则从文化伦理本位的高度谋求乡村建设的和谐统一,他们都抱着一个共同的信念与追求,即通过乡村教育达到改造乡村,再造民族的目的。
  相同的教育理念:大教育乡村观乡村改造是一项复杂而漫长的社会工程,晏阳初与梁漱溟在改造中都从教育入手,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因素综合起来进行整体改造,体现了“大教育乡村观”的共同教育理念。晏阳初关于“四大教育”与“三大方式”相结合的乡村教育思想,颇具社会综合治理的色彩。实施“四大教育”的目的是使农民成为具有知识力、生产力、强健力、团结力的“新民”,而“三大方式”则发挥着教育的整体功能作用。他的乡村改造目标,就是为了实现教育、经济、政治、卫生等建设的整体进步,以达到振兴民族,复兴国家的目的。梁漱溟认为乡村建设是乡村自救运动,是重建中华民族的新组织构造的运动。1931年,他在山东邹平开办的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重点研究乡村建设问题,培养乡村建设人员,探索民族自救之路。具体途径是在乡农学校中对农民进行知识教育、精神陶冶、生产劳动与自卫训练等,以此组织农村,推进社会,达到“政教合一”的目的。
  相同的结局:乡村教育实验的失败晏阳初与梁漱溟的乡村建设实验最终都失败了,失败的原因虽然不尽相同,但由于都是在旧政治制度中的改良主义性质的运动,所以存在着基本的共同点,最根本之处在于他们都没有认清中国社会的本质,如他们对帝国主义和军阀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理智的估计,忽视了中国的土地问题在乡村建设中的重要性,不承认中国社会是一个阶级社会等等,因此在乡村建设运动中,不可能解决农民的实质问题,在动机与效果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反差。晏阳初将解决中国问题的全部希望寄托在教育上,认为教育可以改造一切,这在当时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幻想;而梁漱溟则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村土地革命持反对态度,其错误是不言而喻的,乡村建设只能是一场不成功的实践。
  
  晏阳初与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的不同点
  
  乡村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不同晏阳初乡村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是现代民族政治观。晏阳初继承了“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传统儒家民本主义思想,并赋予其时代意义和实践价值,形成了现代民本政治观。晏阳初从小接受传统的儒学开蒙教育,儒家的民本主义思想在他的头脑中扎下了根,在进入香港大学和耶鲁大学学习期间,殖民地气氛和美国的排华倾向使他不堪忍受,在为华工服务期间,他体会到中国平民因文化水平有限而地位低下,国家依然是政客当道,百姓苦难与日俱增。在意识到自己有责任为改变中国的社会现状贡献力量时,遂于1920年毅然回国。回国后,他进一步认识到农村教育对救国救民的重要性,于是投身于平民教育。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是新儒学政治观。梁漱溟的新儒学政治观是他反思资本主义弊端的结果,他从中国的传统出发,对中国的基本国情、社会性质等问题以儒家的理性伦理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以此寻求中国现代化的生长点。1921年,他发表了《东西文化及其》一书,在该书中,他通过对中西文化的历史考察,构建了他的西、中、印“文化三期重现说”,根据这一文化观,他对中国社会的现状与构造进行了分析,并以文化复兴为理念,结合中国当时的国情,认为中国问题的实质是由外部引起的极严重的文化失调,救治的办法就是进行乡村建设,开展乡村教育,从此拉开了乡村教育运动的序幕。
  乡村教育的内容不同晏阳初的乡村教育内容是“四大教育”,即以文艺教育治“愚”,培养知识力;以生计教育治“穷”,培养生产力;以卫生教育治“弱”,培养强健力;以公民教育治“私”,培养团结力。梁漱溟所倡导的乡村教育的教学内容是实施两类课程,一类是各校共有的课程,包括识字、唱歌等普通课程和精神对话,精神对话尤其得到重视;另一类课程是各个学校根据各自生活环境需要而设置的课程,如成立农民自卫武装组织进行自卫训练等。  乡村的实施形式不同晏阳初乡村教育的实施形式是“三大方式”,一是学校式教育,包括初级平民学校、高级平民学校、生计巡回学校,同时还设立了儿童实验学校、妇女平民学校教师训练班等,以此弥补普及教育的不足;二是社会式教育,是对一般群众及有组织的农民团体实施教育的一种方式,如成立读书会、演说比赛会、自助社、农业展览会等,使平民学校的毕业生继续受教育;三是家庭式教育,是针对的社会结构而采取的一种方式,主要是将各家庭中不同地位的成员以横向联系的方法组织起来进行教育,如家主会、幼童会、主妇会等。梁漱溟乡村教育的组织形式是通过设立乡农学校和乡学、村学贯彻实施乡村建设的各项工作。乡农学校由学长、学董、教员、学众组成,由众学董组成学董会,为乡村的办事机构;学董会推举“老成厚重”、“品学最尊”者为学长,作为一村一乡的师长;教员是在乡村建设研究院受过专门训练的乡村建设者;学众则是乡村中的一切人,主要指成年农民。乡农学校分村学与乡学两类,文盲和半文盲学众入村学,识字的成年农民入乡学。村学是乡学的基础组织,乡农学校是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的统一体。
  
  晏阳初与梁漱溟乡村教育
  思想对新农村教育的启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做出的具有远见卓识的战略部署,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推行新农村教育。20世纪两位大家晏阳初与梁漱溟的乡村教育实践,对今天实施新农村教育仍具有一定的启示。
  将优先农村教育视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晏阳初与梁漱溟改造乡村、再造民族的教育实践启示我们: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居多,农村是化建设的主阵地,把农村教育放在整个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是远见卓识之举,优先发展农村教育意义重大。晏阳初与梁漱溟的共同信念是“要救济中国,必先救济中国的农村,要建设中国,必先建设中国的农村”。当前,振兴农村教育依然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民族振兴、国家发展的要求。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农村教育工作担负着重要使命,也面临着种种挑战,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重新认识农村教育的重要性,体现了晏阳初与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的拓展与延伸。
  把培养新型农民作为新农村教育的核心任务中国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没有农民的参与,没有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新农村建设将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新农村建设要求培养观念新、有文化、讲文明、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在教育内容上,培养新型农民应强调实际知识技能的掌握,晏阳初的“四大教育”可资借鉴。但是在强调掌握技术、技能的同时,丝毫不能放松对农民进行精神陶冶,梁漱溟提倡的“精神陶冶”,就是要培养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与素质。在教育方式上,农民技能培训要结合正规训练和非正规培训。正规培训如晏阳初的“学校式教育”、梁漱溟的“知识教育和精神陶冶”;非正规培训如晏阳初的“家庭式教育”、“社会式教育”与梁漱溟的“生产劳动和自卫训练”等都可以借鉴。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突破传统的体力训练的束缚,而代之以各种职业技能培训、科普知识宣传、文化宣传等现代方式,对农民来说既简单,又实用。
  建构适应农村发展的课程体系晏阳初与梁漱溟乡村教育的内容都强调服务于乡村建设,紧密结合农村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这对当今农村教育的课程设置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虽然新课改倡导教材多样化,但在多样化的教材中很少看到适合农村教育的。目前我国农村学校的课程设置忽视了城乡差别和地域差异,课程的开设不是根据农村发展的需要,而是取决于应试教育的需要,这显然不符合现阶段农村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农村地区的大部分初高中毕业生,毕业后仍然要回到农村,由于农村基础教育与农村生产经营实际需要的脱节,使这些青年不能尽快适应农村的生产和经营,导致劳动力的巨大浪费。因此,为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从农村的实际需要出发,改革课程设置,建构适合农村经济发展的课程体系。
  树立正确的农村教育观晏阳初与梁漱溟乡村建设实验的失败原因主要是,没有认清当时农村存在的根本问题,没有认识到当时中国社会的本质,仅靠乡村建设不可能解决农村、农民的根本问题。当前,要进行新农村建设,必须看到农村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陈旧的教育观念。长期以来,教育观念严重滞后一直是困扰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读书只为升学的应试教育观导致传统教育观念的恶性循环,接受高等教育的农民越多,离开农村的人就越多,农村就越落后。因此,使农村留住人才,让更多的人才进入农村,变革阻碍农村教育创新的落后观念,是对当前新农村教育提出的挑战,也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出路。
  
  注释:
  ①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60.
  :
  [1]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李文珊.晏阳初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比较研究[J].学术,2004,(3).
  [3]张彬,李更生.中国农村教育改革的先声——对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乡村教育再认识[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版),2002,(5).
  [4]冯雪红,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的当代启示[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5]张菊霞,夏金星.梁漱溟乡村社会教育思想与新型农民培养[J].职教论坛,2007,(1).
  [6]宋丽娜.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与当今农民教育改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