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好学生”过度角色化的思考
[关键词]“好学生” 越轨行为 过度角色化 压力
当今,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家,青少年犯错、犯罪等越轨现象都呈上升势头。当人们研究这一问题时,通常涉及到的是那些问题少年、问题青年以及他们的问题行为。而对同样出现越轨行为的“好学生”却缺少更多的了解和认识。“好学生”的身心问题也应该引起我们深入的探讨。
一、“好学生”及其越轨行为
“好学生”通常指的是那些在学校中成绩好、品德佳、乖巧听话、不惹是生非,在各个方面都是周围同学学习榜样的学生。这类学生一直生活在一种学校奖励、老师表扬、家长惯宠、同学钦羡的环境中。然而,在这些“好学生”身上,却发生了诸如偷窃、抢劫、自杀、杀人等(通常被认为与问题青少年密切联系)令人瞠目结舌的越轨行为,2000年浙江17岁“品学兼优”的中学生徐力用锤子杀死母亲,2002年清华大学“好学生”刘海洋将硫酸泼向动物园里的狗熊就是两个典型的例子。在一些发达国家,“好学生”的越轨现象也是具有一定普遍性的社会问题。在美国,2001年12月,《人物》杂志专门报道了麻省理工学院的高才生们的种种问题行为。这所名牌大学的学生大多数是美国社会中那些家庭条件优越、聪明好学,各方面都出类拔萃的学生,但这所学校居高不下的自杀率却成了一个困扰校方的大问题。哈佛大学学生精神失常率居全美之首,学生到附近杂货店买酒,必须说明是为了煮菜用,否则老板会怀疑是“沮丧酗酒”,他们人人似乎都有烦恼,“因此报摊、杂货店、酒吧就变成他们闲聊、吐苦水的集体心理场所”。[1]在日本,这些年来,“好学生”的恶性犯罪现象已经是一个令人瞩目的严重社会问题:一些名牌大学的硕士、博士们成为反社会宗教团体奥姆真理教的骨干。
然而,这些愈益增多的事实并未引起人们更为深入的探究。即使有些许思考,也多是围绕家庭贫困、自尊受挫、环境影响等表面原因,而很少从社会层面,从这些“好学生”所负载的角色方面加以思考。
二、“好学生”的角色化及过度角色化
(一)“社会化”和“角色化”
所谓“社会化”,是指人“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包括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下逐渐独立地掌握社会规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妥善自治,从而客观地适应社会生活的心理发展过程”。[2]人的社会化,乃是个人参与正常社会生活、成为社会成员的必要途径,它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它不仅要受到该社会已经形成的文化、社会规范等因素的深刻影响,还要受制于所处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3]角色化是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们之间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差别就是,社会化的目标旨在形成完整的自我,而角色化却以角色的学习、模仿、认同等作为其惟一内涵。
学校教育之于学生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不断促进学生的社会化。但是,目前我国的学校教育,由于专注于社会价值的传递而不是学生的发展,在实践上就出现了明显的以“角色化”取代“社会化”的倾向。这种角色化是以社会需要为惟一定向的,它更多的是指向社会,而不是个人,它强调的是个人对社会规范的遵从和对社会期待的满足。中国学生几乎从出生起就置身于家长、教师所设定的角色的规范、期待和要求之中。对于学生来说,这些社会规范和社会期待是外烁的,为了达到这种“外烁”的目的,学校、家庭、社会要求学生必须刻意模仿、整合或顺应预定的角色。学生成为各种角色意义的被动接受者,从而形成“过度角色化”的现象。
(二)“过度角色化”带来不良影响
“过度角色化”是指社会角色对人的过度整合,它主要表现在:(1)角色意义的高度规定性与角色承担者的被动认同性和消极执行性矛盾地存在于个人身上并体现出来;(2)“过度角色化”带来的角色压力往往被完全忽视或者受重视程度不够,并且缺乏相应的疏解渠道;(3)角色意义得不到实现时往往会引起角色承担者过度的角色失败感。在角色承担者“角色化”的过程中,这三个方面构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圈,给角色承担者带来了或大或小的负面影响。当这种情况出现在那些“好学生”身上时,就呈现为一种高高在上的沉重的外部压力,这种压力使得他们(自愿地或非自愿地)为了实现自己被指定的社会角色——“好学生”而努力学习,好好表现。
在现今“应试教育”占主流的大环境下,学业成绩成为评价、衡量和选拔“好学生”的标准。高分数、高期待、强竞争力往往是加在“好学生”们身上的沉重压力,他们的一切(学习和生活,现在和未来)都被这些社会期待所左右,任由其塑造着自己的个性,引导着自己的身心、人格的发展。对他们来说,“角色化”的规定使他们过早地进入了社会激烈、残酷的竞争机制(学业竞争),而且,为了保持良好表现,维护榜样形象,他们或者自觉或者被迫地将那些正常的生理、心理欲求(如交友欲求、活动欲求等)甚至其他任何稍微偏离应试要求的欲求深埋心底或者彻底清除。而当这种情况持续发展下去时,就很可能使他们一直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某些缺陷爆发出来,结果便出现了一系列出乎学校、老师、家长意料的问题。
三、“过度角色化”给“好学生”带来的问题
“过度角色化”容易给“好学生”带来沉重的压力——身体上的或精神上的。而这些压力又缺乏相应的疏解渠道——学校只把目光投于应试而缺少足够的身心健康;父母只将关心放诸学业而缺少相应的理解交流;其他的如媒体、社团等,尽管提供了些许宣泄的渠道,但却缺乏应用性或者不能得到合理充分的利用;结果,压力越积越重,最终对他们的身心起了严重的阻碍甚至破坏作用。
(一)过度角色化给“好学生”带来不良躯体症状
被过度角色化的“好学生”往往会出现一些焦虑、紧张的情绪,他们对自己已经获得的“好学生”这一声誉小心保护,惟恐于某日突然丧失,于是情绪转移到身体上,就表现为一些躯体症状:头痛、失眠、目眩、胃痛等。
(二)过度角色化使“好学生”存在心理隐患
浙江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的两位老师在与优秀学生的长期接触,包括心理测验、日常观察、访谈以及心理咨询中发现,在那些“品学兼优”的学生中,有不少人的心理发展并不健全,40%~60%的优秀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优秀学生心理综合症”特征。[4]具体表现如:(1)过分追求完美——“好学生”不仅对自己期望和要求过高,而且对他人和环境的期望也过高。在这种情况下,倘若目标得不到实现,便会出现不安、焦虑的紧张情绪,严重的可能患强迫症;(2)过分注重自己的不足——“好学生”由于一直生活在高期待的压力下,往往不能容忍自己的失败,这表现为他们在评价自己取得的成绩时,往往会只看消极面而不关注优点及取得的进步;(3)过分注重自己的形象和别人的评价——出于前两者的原因,“好学生”一直努力保持自己的“好学生”形象,不想让别人对自己有任何不光彩的评价,因而他们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以及别人的眼光和言语评价。久而久之,强迫症有之,紧张症亦有之。其他的,表扬依赖症、害怕并不敢正视失败、嫉妒别人成功、患得患失等心理偏差现象都在“好学生”身上有所体现。
(三)“好学生”的越轨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归源于过度角色化
越轨行为是过度角色化带来的所有问题中最突出的表现。大致可以分为自虐和他虐这样两种极端行为。前者将导致自闭、自杀等倾向或行为;后者将导致暴力倾向或行为,甚至反社会倾向或行为,如伤害动物、杀害他人、参加非法组织等。这些越轨行为虽其形式各异,但原因却是一致的。被“过度角色化”的“好学生”早已迷失了真实的自我,自己不再是“自己”,而只是具有高要求的社会角色的被动承担者和执行者,完全丢掉了自己的积极主动权。他们获得了诸如“高材生”、“优等生”、“好学生”等赞誉,然而,这是以他们个性发展和心理发展方面的许多隐患为代价的。
四、如何解决“过度角色化”带来的问题
被“过度角色化”的“好学生”并不会都成为现实社会中的问题青少年。但由此带来的问题对青少年身心成长的影响是可以预想的。解决“过度角色化”给“好学生”带来的问题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的合力。他们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一定要认定学生是“人”,是普普通通的人,是正在成长的人,不能将过高的期待和要求施于他们尚未成熟的身体和心理上。
(一)从社会方面看,应该首先坚持以学生为本
无论是教育政策还是社会舆论,都应该给学生们足够的自由空间去发挥自己的特长,挖掘自己的潜能。社区教育、团体教育等非制度化教育应该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从精神、交际、道德等方面教育孩子们。对于“好学生”,则应该尽量避免制造过度的褒扬氛围,以防给他们造成沉重压力或使他们自骄自大、不思进步。
(二)从学校方面看,应该改变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轻能力、重智力水平轻心理素质的不良倾向
学校应该适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人格教育、道德教育,甚至挫折教育、合作教育等。对于“好学生”,则应该给以恰当评价和正确引导,同时避免过度的表扬及过高的期待,避免人为制造“好学生”和“差学生”的差别。另外,对于“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等荣誉称号的评价标准也可以适当做些许更改。只有这样,学校才能造就知能两全、身心健康的“好学生”。
(三)从家庭方面看,责任更为重大
现今的父母们人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想尽一切办法让孩子把全部时间和精力转移于学习之上。无论是“择校”还是请名师做家教,都体现出父母对孩子的期待(很多情况下是过高的期待)。父母们不应该仅仅以“成绩好”、“听话”作为评价“好孩子”的标准,而应该顺应孩子的天性,尊重他们的兴趣,发挥他们的特长,并且要注意发现他们隐藏在成绩和才能背后的心理和品格,引导他们清醒地认识、分析和把握自己,而不是把家长的判断、认识和过高的期待强加于他们身上。
(四)从学生个人方面看
首先要正确认识自己的实际能力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并适当降低对自己的期望,变追求完美为扬长避短、不断提高。同时,也要正确对待外界的评价和期待,不因此而盲目地给自己添加过重的压力。
总之,只有在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的合力下,才能正视“过度角色化”在学生们身体上、心理上及行为上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并且找寻恰当有效的方法将其解决。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1] 吴咏慧.哈佛琐记. [M] .北京: 三联书店, 1997: 1
[2] 王振宇.儿童社会化. [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2
[3] 吴增基.社会学. [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1
[4] 胡彬.谈谈“好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教育措施. [J]德育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