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民族教学点生存状态和发展路径的几点思考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黄建雄 林美冠 时间:2010-08-15
  [摘要]民族教学点独特的外部特征和长期单一的教师任用、管理、津贴和流动制度造成民族教学点长期处于教师素质不高、教师工作动力不足、教学秩序不正常、质量低下的教育生存状态,这成为制约民族地区教育均衡、建设新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瓶颈。因此,通过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加大投入以促进现阶段民族教学点健康发展成为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
  [关键词]民族教育教学点 生存状态改革建议发展路径
  
  民族地区教学点长期以来处于基础教育的边缘,是一个关系人群数量庞大和影响区域辽阔的弱势群体。民族教学点的健康发展关系着整个民族地区教育、和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为教学点的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符合“以人为本”、全面的教育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内容。
  
  一、当前的生存状态
  
  1.教学点校点多、布局分散、点均学生少、设施简陋、地处偏远、学生家庭贫困面大。这是民族地区特别是广大西部农村地区民族教学点显著的外部特征。比如广西某山区民族县,人口约21万.在经过三次撤点并校后,目前仍有291个教学点,大部分教学点人数在10人以下,每年度教学点在校生近4000人,约占全县该年级段(即小学一、二年级)在校生总数的一半。校点地处位置偏僻.信息闭塞,有的校点在方圆六七公里之内没有村屯。另外,由于教学点服务范围大都是地处偏远、居住分散、经济落后的小村寨,所以,学生大多来自于贫困家庭。
  
  2.教师素质低、教师工作动力不足、教学秩序不正常、教育质量低下。这是民族教学点较为普遍的教育生存状态。(1)教学点教师整体素质低下。首先,不少教学点教师都有代课民办史,他们的大半生甚至一生都在教学点工作,起点低、接受专业培训机会少、缺乏比较意识、竞争压力小,业务水平一般都在“教学最低温饱线”上下波动。其次,当前新教师的任用机制具有“下基层”特征,新教师一般都先下教学点锻炼,他们缺乏经验,缺少骨干教师的帮扶提携,职业成长比较缓慢。再次,与其他级别学校的教师相比,教学点教师在外出观摩学习、研讨交流方面,所获得的机会都很少。最后,教师流动具有“单向性”特点,高素质教师都往上流动,素质较差的教师最终下沉到教育链条的最底端,即教学点。(2)教学点教师工作动力普遍不足。主要原因有三点:其一,教学点条件艰苦,有些点的艰苦程度是一般城镇人无法想像的。艰苦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以及长期处于信息闭塞的环境必然影响着教师的工作心态、精神风貌和工作积极性。其二,教师队伍中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和竞争压力。我国基础教育历来具有“精英”倾向,管理部门和社会更多关注好的学校和好的教师,对长期处于弱势地位的教学点及其教师给予的关注和帮助不足。另外,教师职务终身制也是造成教师职业压力和工作动力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三,一些教学点成为“问题教师”的收容地,这部分教师一般都有着抵触情绪,工作上缺乏热情和动力。(3)教学点教育教学秩序失范。由于教学点远离管理中心、监督难度大、教师职务终身制给校长对教学点教师的监管带来制度性难题,加上很多教学点教师的爱人多是农民,他们常常担负既教书又务农的双重重担,无法专心教育工作。据了解,在教学点,上午9时上课10时半放学,下午3时上课5时半放学是司空见惯的事情。(4)教学点教育质量低下。这是上述三点的必然结果,主要表现在:学生学业水平低,升入高年级时在学习上感到困难,容易导致学业失败和辍学;学生知识面比较窄、视野不开阔。据一些完小和中心校的老师反映,从教学点升上来的学生与本部的学生相比,基础水平比较差,辅导起来很吃力,容易成为学业上的新的弱势群体。
  
  二、现阶段的改革建议
  
  《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教基[2005]9号)和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的相继出台,明示了中央政府努力改变基础教育中弱势群体的不利地位、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决心。为此,笔者提出现阶段发展民族教学点的几点改革建议。
  
  1.在教师任用方面,实行教师适度本地化和轮换相结合制度。长期以来,教学点的教师任用主要采用本地化和委派相结合的简单方式。前者指中老年教师一般是主动申请或被安排到本村屯的教学点任教,而且大多是单职工的教师,后者指将新录用或“问题教师”派到教学点工作。这种做法的缺点是,单职工教师常常因农务和家事而无法专心教学工作,或新教师由于缺乏交流学习和业务携领机会而难以取得较快的专业成长,或“问题教师”因有抵触情绪而怠慢工作。另外,教师长期在教学点任教易产生思想保守、观念固化等问题。因此,在现有条件下,采用教师任用的适度本地化和轮换相结合的制度是最佳的政策选择。前者指选择责任心强、自觉性高、素质较好、在本村(屯)群众中比较有声望且愿意回本村屯服务的教师回本村屯教学点任教,任期时间可以比较长。后者有如边防部队轮换制一样,对于条件艰苦无人愿意去任教和无本村籍教师的教学点,采用轮换委派的方式,从村完小或中心校选派责任心比较强、业务比较好的教师到教学点服务一定的年限,并在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后就可以按期回本部。同时,对于乐意终生服务教学点的教师,在点上服务超过一定年限后也要轮换到本部服务一至两年再回点。教学点教师适度的流动有利于教师开阔视野、接触新东西和业务充电。但值得注意的是,成功实行轮换制的前提条件是制定科学合理和可执行的教师业绩考评制度和回报制度。
  2.在教师专业成长方面,实行挂钩帮扶责任制度。建立挂钩帮扶责任制度是提高教学点教师思想修养和业务技能、增强责任感和上进心的有效途径,也是他们开阔视野、学习新知的重要渠道。比如,中心校和完小的领导和骨干教师都划点包干负责一个或若干个教学点教师,通过定期听课评课、交流研讨等方式,帮助他们提高综合素质,促进职业成长。
  
  3.在教师待遇方面,实行与绩效挂钩的教学点教师津贴和奖励制度。“教师的待遇、条件及地位是实施全民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政府不仅要为教学点教师提供更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还要在上给予他们某种“艰苦性”补偿,并奖励有突出贡献者,也就是推行与绩效挂钩的教学点教师津贴和奖励制度,即教学点教师每年按要求完成的教育任务就可以顺利领取教学点津贴,做出突出业绩的可以获得额外奖励。这既可以减轻教师的经济负担,将更多的精力用于教育上,也可以弱化教学点教师在与其他级别学校教师进行收益(包括隐性收益)比较时所产生的不公平心理。
  
  4.在教育空间的组织方式上,采用远程教育和面对面教育相结合。国家大力远程教育,建立遍布乡村所有校点的远程教育,形成覆盖全国的公共教育服务体系。远程教育中所提供的典型的教育案例、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和宝贵的教育信息通过灵活多样、动感直观的教育方式呈现给学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了解和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有利于学生快速成长。将远程教育和面对面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利于民族教学点的教育做到传统与现代、民族与国际、田野与实验、过去与现在以及未来的相互融合,加速民族教学点教育从狭窄的单纯厚重的民族性走向广阔的丰富多彩的现代性。
  
  5.探索教学点的教育承包形式。由于教学点远离教育权力中心,难以监控或监督成本很高,在这种情况下,采用一般的管理方法难以奏效。因此,实行教学点的教育承包制是一种可行的选择,即教育主管部门在制定教育结果的等级标准、教育过程的应急措施和大体的监控框架前提下,将教学点的教育任务向教师们发包,签订契约,两者之间建立起新型的委托代理关系,这样既可以减少管理过程的监督成本,也可以强化教师个人责任,激励教师斗志,既有利于教师提高业务水平,也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
  
  6.加大资金投入,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和资助贫困生。一方面,加大用于改善教学点的办学条件的投入,为师生们提供良好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环境。另一方面,政府垒出更多的经费资助贫困生,政府要负起总责并统筹各种助学力量,健全长效助学制度,做到不让一个学生因为家庭贫困而辍学或背负着沉重的心理压力来上学。
  
  7.整合各种功能,将教学点建设成村屯的教育、科普、文化和健康娱乐中心,做到资源共享,发挥综合效益。教育部门与政府相关部门相互联合,共同协作,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共建多功能模式的教学点,使教育和科技、文化、宣传、娱乐等关系密切的其他要素汇聚一起,相互融合相互促进。这样既可以利用其他资源来发展教育,也可以放大教育的功能,也更容易获得家长对教育的支持。
  
  三、未来的前途命运
  
  教学点资源分散的特点决定了在提高教学点教育教学质量和提高办学效益方面,其空间总是有限的,因此,教学点的未来发展最终走以下两条道路:
  
  1.并入寄宿制学校。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条件的不断成熟,建设更多的寄宿制学校或扩大现有寄宿制学校的覆盖面将成为可能。采取以下方法可以扩大寄宿制学校的覆盖面:(1)扩大校舍面积和建筑面积,添置更多的仪器设施,增加教学教师和生活教师编制,提高管理、教学和生活服务质量。(2)改善村校之间的道路状况,条件成熟时政府应提供学生往返学校和家长探望孩子的交通工具。(3)实行相对灵活的教学制度和学生家长团聚制度。
  
  2.通过建设民族新村取消教学点设置。政府在相对优越的地理位置,统一规划建设民族新村,通过宣传和提供优厚条件,动员或吸引居住过于分散、寄宿制学校难以覆盖的村屯居民到民族新村落户定居,集中资源在民族新村建设新学校,通过适度的村镇化来解决教学点问题。到了那时候,教学点将因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而退出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