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论学科发展的审视与反思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8-14
2008年6月22~23日,学会教育学分会教学论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暨第二届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生在福建师范大学召开。本届年会由福建师范大学教育与技术学院承办。大会的主题是“教学改革与学校创新”。会议以改革开放30年为契机,在学校教育创新视野下,以大会主题发言、专家学术报告、分组专题研讨、博士生论坛和大会自由发言等形式,围绕教学论的学科发展、教学理论与教学改革、新课程改革的反思、学校变革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学科教学论和课程与教学论整合等议题,进行了研讨与交流。参加本次会议的有来自全国各地的60余所高师院校、综合性大学、科研单位以及出版机构和新闻媒体的代表共300多人,大会共收到学术150多篇。
一、教学论的学科发展
(一)教学论学科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与会者认为教学论学科发展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新课程实施背景下课程论的强势话语。有学者指出,新课程实施以来,有关课程的话语逐步受到重视,“大课程,小教学”似乎成为一种趋势,大有以“课程”替代“教育”之势,而教学和教学研究则处于尴尬的境地。此观点反映了怎样对待课程与教学的关系这一历久弥新的话题,与会者对此也有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教学是研究如何教的问题,而课程的当代问题是教学内容的选择问题,课程与教学既是实践的又是观念的,具有两重性,两者是实然与应然的关系,既要有合理的分界,也要有合法的越界,两者具有不可分割性。虽然在学术表达中需要进一步区分,但在实践领域内却难以区分;与此不同的观点认为,课程与教学要区分,只有区分才能有稳定的理论研究范畴,才能获得各自的发展;还有学者以两者关系回应了教学在新课程强势话语下的弱化,他们认为课程与教学的关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学是主要问题还是次要问题,应该随着课程与教学发展的需要以及社会关注的程度来决定。
另一方面挑战则源自教学论研究自身的“泛教育”化。有学者指出,虽然研究者的理论阐述是有效的,但所论述的问题未必是教学的,可能是教育的、也可能是其他的,即用泛教育的论证取消了教学存在的特殊性,使教学论研究走入“泛教育论”的误区。同时也导致学科的边界模糊。针对这个问题,有学者提出,教学论要关注教学,首先应讨论教学是什么,学校教学的核心任务是什么,以及对教师、学生和师生关系的理解,并从理论研究所需具备条件的角度,提出了教学论的建设方向:学科应有其特定的术语以及由它们组成的共同术语体系;具有独特的研究工具和研究方法;应形成自洽的理论体系。
(二)教学论学科建设的价值诉求
学科建设的价值诉求是当前教学论研究热点,与会者也发表了不同的观点。有学者以回顾教学论发展进程的方式提出,教学论在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科学化、化之后,在90年代关注本土化以及本体论的问题。虽然话语日益丰富,但脱离了教学实践,因此,当前教学论的研究应回归基础、关注实践。也有学者认为,教学论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越关注实践,就越应重视理论建设,思想走多远,行动就走多远;并主张教学论学科建设应以理性反思为手段,以问题为起点,以理论与实践视域融合为原则,对教学论的逻辑起点、基本概念范畴、研究方法、理论基础、理论功效等进行全面、深入、系统的反思和研究,致力于构建具有国际视野和中国特色的教学理论,形成和发展一门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论”学科。还有学者从对教学论的本性分析着手,提出教学论不是抽象的、普遍的学问,而是具体的、的学问,认为教学论从来都是秉赋个性的,如果失掉“自我”、失去个性,也就意味着失去了教学论的创造性,没有了创造性,也就罔谈教学论的价值。教学论作为一门学问,不仅要提供知识,更应该提供思想。因此,教学论并非求器之术,而是悟道之学,践履之学。
二、教学理论与教学改革
(一)对教学理论的重新理解
针对当前教学实践者不理解理论以及理论工作者远离实践的现象,学者们就如何理解教学理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教学理论是一种应用性理论,应关注、引导实践,研究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另一种观点认为,教学理论不仅要回答是什么、为什么,也要回答怎样做,它属于事理研究,需要研究者沉到实践中去。而对实践的关怀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遥远的惦念、贴近的关怀、置身式的互动。
(二)教学改革的价值与思路
以新课程改革推进为契机,课堂教学改革不断深化。与会代表对教学改革应改什么、怎么改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有学者系统梳理了30年来教学改革所经历的阶段,提出课堂仍然是各种教学思想展示的大舞台、较量的主战场。教学改革的价值需要置于学校整体性变革的框架之中才能更凸显其意义,应从“御人”之术走向“成人”之道。在改革的思路上,有学者提出,当务之急是教学改革从“公开(课)”走向“日常(化)”,它要求教师在教学改革中不断提升自觉、不断自我超越,实现教学改革的全员、全科参与,逐步形成精品与特色。
(三)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关系
针对当前理论的繁荣并未带来教学质量的提高这一现实,与会者不约而同地谈到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关系这个传统话题。与以往不同的是,学者们着力探讨的是如何理解“理论”与“实践”的内涵实质,提出理论在本源上不是独立于人的生活实践之外的普遍认识,也不是对纷繁复杂现象的抽象概括,而是“真正的参与一个事件、真正的出席在场”。因此,本源上理论与实践并不表现为距离。同样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关系,也不是简单的指导与反映的关系,而是两者间的互动与生成、调整与创新。 三、对新课程改革的反思
为了继续推进新课程的有效实施,与会者对影响当前我国课程改革健康的突出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第一,教师的专业素质影响教师对课程的理解。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教师对课程的理解。目前的主要矛盾是一方面专家学者极力强调教师对课程要形成自己的理解,而教科书制度和现有管理体制的束缚却不允许教师有自己的理解。同时,在现实中教师也缺乏对课程进行自我理解的意识和能力。因此,既要给予不同层面的教师以专业自主权,也需要对教科书进行相应的梳理以便帮助教师形成对课程的透彻理解。
第二,对教学内容选择标准提出质疑。有学者针对内容选择标准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而有价值的问题:教学内容的选择依据什么标准?不同群体对课程有不同的需要,那么内容依据谁的标准而选择?是否会因课程内容的知识选择标准的不同而产生新的不公平?根据什么标准评价选择内容的合理性?等等。这些问题反映了课程编制中社会需要与个人需要的关系。
第三,如何理解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有学者认为现在有些人把少数专家的观点与《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相关观点完全等同起来,把后主义思想等同于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这其实存在着许多误解。因此,需要为新课程辩护。他们认为对课程理论应做区分,可分为一般课程理论和特殊课程理论。若是存在一般课程理论,应把它找出来,否则每次课程改革都需要从头做起。而特殊理论应是结合我国的国情,要看到我国与其他国家的不同之处。
四、学校变革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与学校变革紧密相关,学校变革必须以教师专业发展为基础,学校变革又要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平台。与会代表就教师专业发展的标准、动力、阻力,以及教师发展与学校变革的关系等发表了自己的见解。绝大多数研究者认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标准应该有一个底线,要在达到底线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发展,而不能直接从优秀教师的教学行为中直接提炼出标准,并提出好教师不仅应具有好的教学行为,更应具有好的教学思维。关于教师发展的动力以及与学校变革的关系,代表们普遍认为,教师发展动力受制于内在与外在两方面的因素,其中关键是教师的文化自觉、专业自觉。学校变革应为教师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应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来设计外在要求与环境,并强化教师的责任感。同时,学校的发展不仅需要教师的成长,更体现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因此,研究者要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一个理论框架,要明确教师发展的研究在教学论研究中所应有的地位,应关注怎么帮助、引领教师的发展,而不是一味地提要求。有学者通过深刻的个案剖析,指出学校的行政文化、消极的人际关系和低层次的职业取向构成了教师发展的“阻力系统”。
五、学科教学论和课程与教学论的整合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科教学论工作者参与教学论问题的研讨,双方都在关注学科教学论和课程与教学论的整合,这也成为本届年会热烈讨论的一个主要话题。代表们从两个角度分析二者的整合:
第一,人员的整合。整合学科首先是人员的整合。关于人员的组织大致分为两类:集中与分散。一部分学校将学科教学论教师并入教育学院,不仅重新整合了研究力量,而且为这些老师的研究带来了新的研究视角;另一种是各个院系的学科教学论教师仍归属原来的院系,但在从事课题或项目研究时,不同专业教师聚合在一起,既拓展了研究领域,又加深了研究程度。不论哪种组织方式,两股力量相互尊重、相互借鉴是促进共同发展的基础。
第二,学科教学论的研究取向。代表们分析了近年来学科教学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当前学科教学论研究中暴露出简单移植、套用课程与教学论原理的弊端,这不仅丢失了对自己学科本质的深入探讨,而且自主研究的对象和话语体系也逐渐消逝,同时研究者的地位也相应地被边缘化了。代表们认为,学科教学论和课程与教学论的整合不能停留在多学科的简单交叉或浅层次的相加,学科教学的研究需要在读懂学科、读懂教师、读懂学生的基础上,确立学科教学论研究的主题,以的方法解决实践中的问题。
本届年会特别开设了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第二届博士生,来自全国各地的30多位博士研究生参与了激烈的讨论。十几位博士生就他们的研究心得或博士选题与大家展开交流与对话。议题涉及教学论的基本理论问题、教学改革中的问题分析、学科教学的整合等。讨论在几位博士生导师的精心组织与点评下形成了一些建设性的成果,也提出了一些有待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重要问题域。此外,本届年会特别邀请了北京师范大学与社会学院院长张曙光教授作了题为《生命哲学的理念及其意义》的学术报告,引起了与会者的热烈反响。
上一篇:新课改教师培训效果调查报告
下一篇:责任教育的基本做法与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