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新观念 迎接新课程改革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王新荣 时间:2010-08-14
  摘要:新课程改革是对传统教学观念的挑战,做为教师必须适应新形势,树立新观念,用先进的教学历年去迎接新课程教学。教师应有主导者变成引导者,有管理者变成组织者,有控制者变成帮助者,有实施者变成开发者,有教书匠变成研究者。
  关键词:传统教学;新课程;新观念
  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对传统教师角色的最好概括。教师和学生之间是单纯的传递和接受关系,学生很少能够从其他渠道获得知识。随着社会,机及信息技术也广泛的应用到新课程教学中来,师生之间已经不完全是单纯的传递和接受关系,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必须转变。
  下面谈谈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观念的转变。
  一、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就是简单的教师“单向传输”和学生“被动接受”的关系。在新课程学习的过程中,由于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惟一源泉,教师角色必须做出适应开放式的转换:既是知识的传授者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
  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应该能够根据学生的智力高低、学习风格、学生个性等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并引导学生通过自己亲自进行的学习活动,主动而不是被动地获取知识,真正得引导和促进学生的发展,引导他们进入更深层次的探索和更高阶段的学习。
  凭直觉我们可能从问题的结构中去寻求性,但这显然是知识经验所产生的负迁移。这种思维定势的干扰表现为思维的呆板性,而深刻地观察、细致的分析,克服了这种思维弊端,形成自己有创见的思维模式。在这里,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深入观察,发现题中所显示的规律只是一种迷人的假象,并不能帮助解题,突破这种定势的干扰,最终发现题中隐含的条件,从而能迅速地得出问题的答案。
  二、教师既是知识的给予者,更是学习方法的给予者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较多给予学生的只是数学知识本身,很少关注人们发现数学和发展数学的历程,这样的数学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用多种方法自主地获取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在信息社会终身教育的背景下,教师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都教给学生,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才是最必要的。只有拥有学习方法,学生才能真正自主地学习和创新。由此,教师的角色必须做出适应终身教育的转换,既是知识的给予者,更是学习方法的给予者,方法才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特别是终身学习的关键。在帮助学生形成合理知识结构的基础上,要特别注意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并能够创造性地运用学习方法。
  三、教师是学生创新能力的促进者
  传统的数学教学是知识的教学,其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习前人出的数学概念、定理和公式,以便学生能够解决将会重复出现的问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则被忽略。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要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获取间接知识经验被视为获取直接知识经验的基础和手段,教师将越来越多地重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应该树立创新是教师职业基本要求的信念,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当作职业对自己的基本要求。教师应该通过自己创造性的工作为所有学生提供一个宽松、愉快、向上的有利于创新的环境,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为学生提供一个榜样和赶超的目标,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发和创新能力的。
  教师应该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特别是以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在亲自动手、动脑的主体性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例如:在直线l上同侧有C、D两点,在直线l上要求找一点M,使它对C、D两点的张角最大。
  本题的解不能一眼就看出。这时我们可以这样去引导学生:假设动点M在直线l上从左向右逐渐移动,并随时观察∠α的变化,可发现:开始是张角极小,随着M点的右移,张角逐渐增大,当接近K点时,张角又逐渐变小(到了K点,张角等于0)。猜想,在这两个极端情况之间一定存在一点M0,它对C、D两点所张角最大。如果结合圆弧的圆周角的知识,便可进一步猜想:过C、D两点所作圆与直线l相切,切点M0即为所求。然而,过C、D两点且与直线l相切的圆是否只有一个,我们还需要再进一步引导学生猜想。这样随着猜想的不断深入,学生的创造性动机被有效地激发出来,创造性思维得到了较好地培养。
  四、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
  教师首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在新课程数学学习中,学生研究的课题各不相同,教师对学生课题最后得到的答案事先并不很明确,因此所谓的“标准答案”事实上已不复存在,将学生引导到早有的标准答案上的指导策略已不能再用。那么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指导什么呢?归结起来主要有:研究思路的指导,方法的指导和信息资料来源的指导。这种指导要求教师一方面能抓住学生可贵的研究意向;另一方面则是运用老师的知识积淀、经验和智慧,给学生一些点拨和启发,即所谓的“点到为止”,将思考和想像的空间留给学生。
  教师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学习中学生的活动是相对分散的、自主管理的。由于学生自控能力的差异会导致各组活动的管理组织和活动质量有较大的不同,会出现不同的困难、问题,在小组研究中学生还会发生各种意见分歧和情绪波动,等等,这就需要教师在指导学生的同时,还要做好学生学习的组织协调工作,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树立信心,树立团队意识,协同作战,保持强烈的求知欲和积极性。
  例如,在讲授反正弦函数时,教者可以这样安排讲授:
  ①对于我们过去所讲过的正弦函数Y=SinX是否存在反函数?为什么?
  ②在(-∞,+∞)上,正弦函数Y=SinX不存在反函数,那么我们本节课应该怎么样研究所谓的反正弦函数呢?
  ③为了使正弦函数Y=SinX满足Y与X间成单值对应,这某一区间如何寻找,为什么?
  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质疑,使学生对反正弦函数得到了创造性地理解与掌握。在数学教学中炼就与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
  在新一轮国家基础课程改革中,特别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因为如果学生的学习方式依旧,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就是一句空话。教师要想适应这个时代进步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求知的需要,就只有适应新形势,对自己的教学观念进行一番改造,和学生一起学习探索新知识。新课程教学实际上就是给了教师一个新的施展空间,也把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从被教师长期霸占的手上还给了学生。
  
  :
  [1]郑琉信 数学教育的发展[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0 .1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普通高中数学课标准(实验)[M]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3
  [3]吴洪成 现代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河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