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的几点启示
摘要:本文从新课程改革的初衷出发,对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剖析,表达了自己的见解,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相信只要同仁共同努力,抓住新课改的精髓,一定会探索出一条有特色的教改之路。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观念;教育评价体系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相对于以前封闭、孤立、凝固、僵化的课程有了很大的改观,改革给教学实践带来了一些新的气象和新的变化,然而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也凸显出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的整体素质跟不上课改的步伐
教师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然而,继新课程改革进行以来,我们的教师在观念和实际操作方面还远远不够。主要体现在二个方面:
1、有些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浮于表面,不能深入进去。他们在教学方法上尤为欠缺,不懂得如何将理论转变为可操作的方法,要么“穿新鞋走老路”,要么“弄巧成拙”。比如说,新课程改革在转变教学方式方面特别将“自主、合作、探究”作为重点进行倡导。但是“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究竟是怎样的课堂呢?这就需要每位教师进行长期的实践。然而在很多“新课改公开课”“研讨课”上,一说 “合作”就是小组学习,什么课都是小组讨论,什么问题都要通过小组来解决,而很少考虑这样的问题是否有讨论的价值。从组织形式上来说,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先进的学习模式,这是一个小型的学习型组织,但我们在课堂上常常看到小组学习处于一种“无政府状态”,没有游戏规则,乱成一团,很少有实质性的讨论。结果,“小组讨论”成了课堂上的“放羊”。课堂气氛好像活跃了,但是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我们应该改改观念,热闹的课堂未必是成功的课堂。
2、教师教学理论与跨学科知识结构的缺乏。我们通过座谈、个别谈话及问卷调查了解到,中小学教师普遍存在长期以来的习以为常的做法———上面说什么他们做什么,对于新教育观念不假思索的接受或者经验主义的反对。由于的原因,很多一线教师普遍缺乏教育理论素养,加之中小学教师工作紧张,业余时间有限,他们很少读教参和教材以外的书,也谈不上学科知识的更新及教育理论的学习。此外,教师普遍缺乏跨学科的知识结构,对新课程提出的研究性学习,综合性学习很少能够胜任。多数教师对教材的运用亦步亦趋,普遍缺乏创造性的驾驭教材的能力。他们的做法是“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能力、教育素质亟待提高。在课程改革的全过程中,始终要注意教师观念的转变,消除教师在改革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障碍,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和紧迫感,注重教师的集体学习和个人自我提高。目前在课程改革中注重教材的改革,却忽略教师的提高。孰不知,运用教材的人———教师,始终都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提高教师自身素质迫在眉睫。
在课程改革过程中,虽然也进行了各级骨干教师培训,但是教师素质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所以不能期望短期的培训能解决多少问题。教学问题十分复杂,教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性格各异的人,我们可能通过短期培训掌握某些非常复杂的工作流程或操作技术,但不一定能解决如何教学的问题。所以教师应该自觉地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真正的课程改革的要求。
(二)新课程改革教材过于城市化,过于深奥
1、新教材过于城市化。
像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等有些内容不够贴近生活实际,很多内容需要上网去查找,去拓展,这对农村学校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很多农村学校至今无一台电脑,怎么去查?要想弄懂,更是天方夜谭。
2、新教材过于深奥。
像小学中的《》,教材中的知识,涉及很多物理化学现象,这对于还没有接触物理化学的小学生来说,听课就像听天书,背题就像囫囵吞枣,不但没有学到知识,还产生了厌学情绪。
总之,新教材对于知识面窄的农村教师和学生有些适应不了。
1、许多不是在考学生,而是在通过给老师排名,导致老师为了应付考试而教学,不能真正落实新课程。
2、对学校的评价仍以升入重点学校的学生人数为主,高考、中考制度与新课程不能同步进行。学校开设的各种课程就不可避免地要在某种程度上受考试目标的影响。例如,新课程改革强调对学生能力的全面培养,而高考中考在内容和方式上都仍然偏向于学生的知识方面,这就使得新课程改革的宗旨得不到很好的体现。
3、新课程提出学生的除了“知识与技能”。还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除了学习目标,还有一般性发展目标;除了学业成绩,还有学习态度、创新精神、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探究的精神以及健康审美情趣等等。其中很多方面都是无法通过考试的方式加以考查,更难以用量化的方式进行准确、客观的描述。这就给教师的具体操作带来了一定难度,并且效果也不太理想。
二、新课程改革中应把握的基本走向
从以上问题可以看出,课程改革是一个渐进过程,是一个继承和革新并存的过程,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也还有待于在继承与创新中进一步完善。在此,我们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其走向: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对中外课程改革的经验、教训、事实及材料,进行认真的梳理和系统的研究,并结合建构主义、多元智力、后主义等理论从课程改革的动因、条件、范围、过程、模式、策略、方法等方面进行综合与整合,构建符合我国实际的课程改革理论框架和实践模式,建立有特色的课程教育。
(二)以教师专业发展作为课程改革的一大突破点。教师是新课程的重要参与者,对教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要立足现在,面向未来,坚持不懈,行之有方。教师应有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者向批判者、反思者、建构者等角色转变。首先,教师要有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开发者(尤其是校本课程的开发)和课程知识的建构者(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其次,教师要有学生的“控制者”变为学生的“引导者”。此外,教师还应是自身教育教学实践的“批判者”和“反思者”。教师应利用个人的课程意识和教育理性为依据对其课堂教学行为进行批判和反思。
(三)让课堂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新的学生观认为,学生是有着完整生命表现形态的发展中的人,具有生命的整体性和发展的能动性。因此,我们应该尊重学生,树立为学生发展的服务意识。这就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在学习方面的思考,尊重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把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四)校本课程开发应深入发展。受城乡差别的影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更加强调校本课程的开发。各个学校可以在国家、地方的课程框架下,依据本地特色、学校、文华传统、本校的办学理念,创造一种积极、和谐、进取的学校文化,构建出有特色的校本课程。这生动体现了课程的个性化、多样化、生活化和社会化,满足了不同地区、不同学生的需要。
(五)要建立与课程改革相协调的评价体系,要将高考、中考的指挥棒围着新课程改革转,在人才选拔上要废除一张试卷订终身的传统模式,要建立一整套学生整体素质评价体系,真正将“德、智、体、美、劳”及“创新精神”、“动手能力”等方面取代单一的智育评价标准。
总之,新课程改革给我们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勃勃生机,但任何新生事物都有一个发展完善的过程,我相信全国上下教育界同仁身体力行、积极推进,并倍受国民关注的课程改革一定会结出累累硕果,一定会探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教改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