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谁学习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赵宏伟 时间:2010-08-14
  摘要:无论哪个时代,“为谁学习?”都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我要学是为己,要我学是为人。说到底还是一个目的、态度,或者说是一个教养问题。
  关键词:为谁学习;反思
  Abstract: Regardless of which time, “studies for who?” Is the question which is worth pondering. I must study am oneself, wants me to study is the manner. Is in the final analysis a goal, the manner, or is an education question.
  Key words: studies for who; reconsiders
  
  香香和爷爷在家。
  爷爷问香香:“你实话实说,从你的内心来讲,你为谁学习,是为了爸爸妈妈还是为了你自己?”
  香香认真地想了一会儿,郑重其事地回答:“为了我自己。”
  爷爷追问:“为什么?”
  香香说:“因为我爸妈都是大学生,他们什么都会,不用我给他们学。只有那些父母不是大学生的孩子才为父母学呢。”
  这是我在网上看到的一则对话,它让我的思绪又回到一个月前孩子学校高三第一次月考后的家长会。会议一改以往领导老师一讲到底的模式,安排了家长和学生的发言,虽然最终家长的“教子有方”因为时间关系没有亮相,但学生的“学法探秘”已经让本次家长会有了亮点,而且,我绝对相信肖磊同学的发言掀起了在座所有家长情绪的波澜。他谈的就是“为谁学习”的问题,不同的是与香香的回答截然相反,让我着实吃了一惊,倦怠的情绪迅速兴奋起来。
  “我的学习是为了我的父母,因为他们对我太好了!”看得出来,肖磊是鼓足了勇气说出这句话的,在说之前,他有一个挠头的动作,语气迟疑,但不乏真诚。如果他不是班上品学兼优的学生,如果他不是站在严肃的家长会讲台上,如果不是那一脸的诚恳,我会以为这只是哗众取宠或者玩世不恭,毕竟“学习是自己的事”,“只有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学习,才会成功。”这是谁都明白的道理。
  肖磊的话犹如一颗流星刺破漫漫夜空,惊讶之后引起我深深的思考,用香香的话来解释,有些学生的学习不过是在为父母完成一个年轻的时候没有实现的理想。不知道肖磊的父母听到儿子的这一番表白,心中作何感想,同为家长,我是理解的,甚至是羡慕的。没有哪位父母不希望孩子好,一个崭新的生命诞生,总是会让父母沉浸在无比的喜悦和希冀之中,只是在这种沉浸之中会不知不觉混淆了自己与孩子作为独立的人的界限,忽视了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一个需要被尊重的人。我们一味地希望孩子在未来能够走上一条比较宽广的道路,希望孩子能够继承自己成功的事业,甚至希望在孩子身上能够弥补自身的缺陷,而长期厚重的期望使得父母陷入一种与孩子“共生”的误区,心的解释是:“两个不完整的人在一起时,他们的本能是要求对方来弥补自己的缺憾,而没有余力去肯定对方。”这样不满足地要求、要求、再要求,可能是培养了一个人云亦云不会独立思考的傀儡,更大的可能是导致极端的叛逆,在亲子之间发生一场激烈的人权斗争,而斗争的结果往往是父母战败。或许是自己亲身体验得太多,我倒很羡慕肖磊父母的幸运,因为实在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像肖磊这样“领情”,这样“感恩”。一句鼓足勇气说出来的话,让我感受到的是孝心的温暖,是压力释放后的轻松,是渴望沟通的真诚,这又让我想到了“学会沟通”是多么重要!写这篇文章,也是想和孩子有一个沟通。   再回到主题上来,“为谁学习?”是每一个学习着的人都应该弄清楚的问题,只有解除疑惑,才能调整好心态。有这样一个故事:
  A君在一所学校里学习了一年,由于不满意自己的学习和学校,他忿忿地对朋友说:“我在学校里学习是最差的,老师也不把我放在眼里,如果再这样下去,总有一天我会退学的。”
  “那你把学过的知识都弄明白了吗?”他的朋友问道。
  “还没有!”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我建议你先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地学习,把该学的知识都学到手,再一走了之,这样做岂不是既出了气,又有许多收获吗?”
  A君听从了朋友的建议,一改往日的懒散,开始认认真真地学习。一年之后,那位朋友偶然遇到了他。
  “现在你大概都学会了,可以退学了吧?”
  “可是,我发现近半年来,老师对我刮目相看。说实话,不仅是老师,连同学也越来越尊敬我了!”
  我们该羡慕A君,他只用了一年时间就深刻体会到了一个我们可能穷尽终生都无法明白的人生哲理:只有抱着为自己学习的心态,才能心平气和地将手中的事情做好,也才能最终获得丰厚的知识,赢得学校的尊重,实现自身的梦想。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为人为己,一字之差,泾渭分明。为己者,但求自我充实,尽得风流,“人不知而不愠”,“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为人者,装腔作势,借以吓人,故作深刻博学,巧言令色以悦人。圣人概括古今学风,是就一般情形而论,事实上,古代翰林不尽是为己,学者也不全是为人。无论哪个时代,“为谁学习?”都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换一种问法“到底是我要学,还是要我学呢?”我要学是为己,要我学是为人。说到底还是一个目的、态度,或者说是一个教养问题。
  笔者一直认为“教养”是因为教化而养成的习惯,它不应该是一个特别贬义的词。我们经常看到有人在红灯的时候照样横穿马路,如果你问他为什么?他会回答:“因为没有警察!”好像他遵守规则是为警察遵守的。我们同样经常看到我们的孩子在“检查”中写到“我对不起老师的之情,对不起家长的抚育之恩。”似乎他们整天的学习是在为老师学,为家长学。实在是可悲!然而更可悲的是我们看到以上的“检查”,可能就以为孩子真的已经悔改了。那么,我们是不是和孩子一样,都属于没有“教养”的范围?
  所以,不仅仅是孩子,我们都应将心态回归到零,把自己放空,抱着严谨的态度,静静反思一下这个简单而又包含着深刻人生意义的问题——“为谁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