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水文化视野下的圣母女娲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潘世东 时间:2010-09-05

  [摘 要] 竹山这块土地和人民与女娲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对女娲的感情也是非常独特的。在这里,女娲神话及女娲文化完全被日常化、生活化、世俗化、地域化和节令化了。其融合普及的深度和广度,就是女娲神话和女娲文化在这里延续、普及的深度和广度。综合各种根据,我们似乎可以有充分的理由向世人宣布:竹山是最有可能的女娲炼石补天处,竹山应该成为女娲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和中心之一!

  [关键词] 汉水文化;圣母女娲;形象形成;文化英雄;冠名权;冠名权权属

   Abstract:Zhushan and its inhabitants maintain a close relationship and special feelings toward Nuwa. Here, Nuwa myths and NuwaCulture are closely connected with people’s daily activities, lives, customs, and local festivals. The integration of Nuwa myths and Nuwa Culture with local culture is profound, and so is its spreading and communication. Based on sufficient evidence, we declare to the world: Zhushan is the most credible place where Nuwa refined colorful stones to mend sky, and Zhushan is one of original centers of Nuwa culture.
 
   Key words: Han river culture; the goddess Nuwa; image formation; cultural heroine; claiming of nameplate; evidence
  
  马克思曾说,要认识一个民族和一个民族文化真正的本性,最好从他的神话开始[1]。因为,任何神话都是一个民族作为新生婴儿的第一声啼哭,只有神话才是最深厚、最本源的东西,民族文化的根在这里埋得最深、最远。同样,要认识汉水流域人民和汉水文化真正的本性,就必须深入到汉水神话,从汉水神话开始。汉水流域最早的神话人物应该追溯到伏羲和女娲,尤其是圣母女娲在汉水流域竹山县留下了丰富而深厚的文化遗存。
  
  一、女娲形象的形成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众所周知,中华民族悠久的是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开始的。也就是伏羲、女娲、神农—炎帝为三皇;五帝呢?是黄帝、颛顼、帝喾 、尧、舜。女娲时代属史前时期,是我国上古史的一个组成部分,距今已有七千八百年的历史。
  女娲是中华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母亲。女娲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是史前文明和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是已经开展的史前文明探源的重要研究对象。
  女娲形象有一个不断、成熟的过程,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以屈原《天问》和《山海经》为代表,主要强化女娲的造化功能:“女娲有体,谁制匠之?”[2]即追问女娲的身体是谁造的,说明在先秦战国时代女娲造人的故事就在流传了。在《山海经·大荒西经》中有“女娲之肠”化作十个神人的记载,已经显示出女娲造化万物之神力。东汉王逸《楚辞章句》作注道:“传言女娲人头蛇身,一日七十化”。许慎《说文解字》释“娲”为“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在《太平御览》中说她一日造鸡,二日造狗,三日造羊,四日造猪,五日造牛,六日造马,七日造人。可见在汉代民间传说中,女娲已明确具有了化生万物的始母神神格。
  第二个阶段以《淮南子·览冥训》为代表,强调女娲造化万物之外的历史业绩。对女娲形象作了轮廓的勾勒和内容的丰富:“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焰不灭,水浩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女娲炼五色石(青、黄、赤、黑、白)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3]——炼石、补天、斩杀猛兽、治理洪水。
  第三个阶段以《风俗通义》中进一步具体化、世俗化(阶级化):“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为人,剧务,力不暇给,乃引绳绠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也,贫贱凡庸者绠人也。”女娲形象被赋予浓重的阶级色彩[4]。
  第四阶段以南阳汉画砖、唐帛画和明清仕女画为代表,对女娲形象进行修复。由人首蛇身赤发到清雅秀丽的窈窕淑女。在南阳出土的汉画像石刻和四川新津汉石棺画像均如此(与伏羲在一起,女娲手托月),在明代肖云的《离骚图》中为窈窕仙女,清代任伯年的《女娲炼石图》中又画为楚楚动人的仕女。
  这个过程是一个由模糊到清晰、由简单到复杂、由人兽同体、险恶陌生到神人同体、亲切熟悉的过程。这是一个对女娲逐渐认识、丰富,逐渐圣化、美化和世俗化的过程,也是女娲形象逐渐强化普及、深入人心的过程。
  
  二、女娲作为文化英雄的历史业绩
  
  女娲的崇高地位取决于她所建立的齐天盖地的丰功伟绩。对此,《淮南子·览冥篇》云:“考其功烈,上际九天,下契黄垆;名声被后世,光辉熏万物”。考察她的伟业和影响,上冲云天,下入九泉,比天高,比地深;名声可以覆盖千秋百代,光辉可以普照宇宙万物。这个评价简直是无以复加了,有如曾经有过的对伟大领袖的迷信和崇拜:最最最最,伟大伟大,万岁万岁。但是对女娲来说一点也不过分。女娲的功业在于:一是抟土造人,创造了人类;二是炼石补天,拯救了人类;三是兄妹成婚,繁衍了人类;四是制定了婚姻制度,教化了人类;五是创造了笙簧,娱乐了人类。这五大功劳,旷古烁今,无一神一仙可比,无一皇一帝可比,都是空前绝后的创造、空前绝后的义举、空前绝后的功德,都有空前绝后的影响。正因此,她得到了中华民族广泛而长久的崇拜和尊敬,被炎黄子孙公认为创世神和始祖[5]。
  
  三、女娲圣地命名权的当代之争
  
  女娲是古往今来在中华大地流传最广泛、最普及、影响力最大的神话人物之一。女娲文化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传统文化和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据杨利慧博士统计,在全国各民族、各省份中,明确有女娲出现的神话和故事有247个,女娲文化遗存1 439个,几乎遍及全国各地和各个民族,甚至世界各个民族对她都有认识和了解。可以说,无论什么时代,什么社会制度,什么观点的人都对她充满了钦佩和仰慕之情,给予了普遍而广泛的认同和尊重。
  时至今日,在中国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全国各地都在争抢对女娲圣地的所有权,都想将女娲圣地据为己有。争得最凶、喊得声音最高的是六家:一是陕西平利,平利县应是女娲文化的发祥地,这个县的女娲山就是传说中的“女娲治所”。二是河南周口女娲城。文物部门根据民间传说和史书记载,经过长期勘探,发掘了该古城址。该城址呈正方形,分内外两层,城墙多为分层夯筑而成,今残存城墙最高点3米,宽8米,挖掘出大量釜、罐、鬲、瓮、瓦等春秋时期遗物,可见当时城池壮伟,居民殷盛。这一珍贵的古文化遗址,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是山西省,认为女娲氏的重要活动区域,是在山西太行山上的黄土高原,因此,太行山又以“女娲”或 “皇母”命名。据《地理通释》记载:太行山连亘河北诸州,为天下之脊,一名“皇母”,一名 “女娲”。经笔者实地考察发现,在山西太行山地区,已发现的女娲活动的著名遗迹就有八处:长治市东南天台山,有女娲“炼石补天”处“望儿台”;晋城市东南的浮山北谷,有女娲“炼石补天”的“娲皇窟”;长子县西发鸠山,有女娲氏所化“精卫填海”的遗迹;黎城县西南广志山,有女娲足迹所至的“娲皇庙”;平定县东南40里东浮化山,有女娲补天的“补天台”;平定县西70里“西浮化山”亦有女娲“炼石补天”遗迹;临汾地区吉县西60里清水河畔的柿子滩,更发现了距今一万多年以前的中石器时期的“女娲补天、造人”岩画……四是女娲陵在山西赵诚侯村。他们有3 000—5 000年历史的猴头柏作证的女娲陵庙。五是甘肃天水女娲庙。地处天水秦安县城北45公里的陇城镇,相传为女娲出生地,“女娲,风姓,生于城纪,长于风台,是伏羲的妹妹,母系氏族社会的首领”,据《水经注》记载:秦安县城北面,北有女娲洞,此地有以风姓命名的风沟、风谷、风台、风茔等地名,还有娲皇、凤尾、龙泉等,传说女娲生于风沟,长于风台、葬于风茔。在风沟悬崖上至今还有一处深不见底的女娲洞,城北门外有一口大井,也称龙泉,据传是女娲捏土造人用水之泉。镇南门有一座气宇轩昂、画栋雕梁的女娲庙,大殿正中有女娲氏塑像,生动地再现了女娲“炼石补天”、“捏土造人”的情景。现陇城女娲庙为海内外华人“寻根访祖”线上的重要景点之一。六是山西晋城泽州:宣传较弱,建有“华夏女娲文化园”。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奇怪的现象,关键问题在于,在市场条件下文化资源已由一种软性资源变成了一种紧俏硬性战略资源而已。较之从前,文化名人的资源价值已身价百倍。一则可以借重,使地方成为名人的家属、亲属和乡邻,抬高地方的门第、血统,神化地方的文化出身,二则可以张显,创造名人效应,带来丰厚惊人的广告价值。三则可以贵卖,既然高贵闻名,就要贵货贵卖,就能够、就可以、就应该卖出高价。广元市一张邓小平纪念陵园的门票卖到80元,面积小,建筑少,投入不大,每年门票收入几个亿,一个贫困小县很快因此升格为地级中型城市。陕西黄陵县凭着一个黄帝陵,每年净得10亿元以上的门票收益,等于十堰市所有县区税收的总和。四则可以长利。历史人物是姓历史的,历史延续到什么时候,历史人物带来的经济利益就会延续到什么时候。而且,随着人们文明程度的提高,这种利益只会有增无减。一年两个亿,十年、百年呢,再加上利上滚利,简直不可想象!所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育成熟,全国各地争夺名人、名胜之战已经蔚然成风,且有愈演愈烈之势,以假乱真者有之,捕风捉影者有之,无中生有者有之,见缝插针、以斑代豹者有之,明抢暗夺、巧取豪夺者有之,总之,荒唐滑稽,不一而足。这种带有很强政府色彩的见利忘义、弄虚作假、颠倒黑白,不仅是对学术历史的亵渎,更是对诚信和社会风气的污染,值得文明社会的每一个成员警惕和深思。但另一方面,这也带来了全社会、尤其是各级领导对文化软实力的高度重视,并不同程度地掀起了各地对文化保护与建设的热潮,同时,也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可以说,既是一种不妨一试的策略,也是历史学术所面临的不幸中的大幸[6]。
  
  四、女娲在汉水的文化历史遗存及女娲圣地冠名权属汉水流域的依据
  
  都想给女娲定位归宗,都想使女娲圣地落地生根、归为己有,但女娲究竟应该花落谁家呢?由于女娲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人文始祖,因此有女娲传说的地方有很多——这也说明女娲得到广泛的认同、爱戴和崇拜,但神话和传说往往有中心和发源地,要确定这个中心和发源地,必须要有王国维所主张的二重证据法(即将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相互参证)和当今的三因素法(即典籍记载、物质历史遗存形态和精神文化形态)三个方面的因素相佐证。  

  1.从古代典籍看,支持女娲炼石补天在竹山的证据有十:一是唐司马贞的《补史记·三皇本记》。二是五代蜀杜光庭著《录异记》中: “房州上庸界,有伏羲女娲庙,云是抟土为民之所,古迹存焉”。按上庸即今湖北竹山县,与陕西平利相接,以上诸说实指一地。907年-979年是我国上的五代十国时期。当时北方相继有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南方及山西则有吴、南唐等十国。本书作者为五代蜀人,无论是前蜀还是后蜀,都在十世纪上半叶,因此可以说这是最早记录女娲庙的文字之一。三是《郧阳府志》明正德版称:“俗传女娲炼石补天即此,山下有女娲庙”。四是清陈梦雷、蒋廷锡著《古今图书集成》的有关记载为证:“女娲山,去县(竹山)西九十里俗传女娲炼石补天处,下有女娲庙”。五是清人王象之诗:“女娲山下少人行,涧谷云深一鸟鸣”。六是明徐道的《神仙全传》,其中涉及炼石补天细节:“共工头触天柱,倒倾缺坏,山南一带行人不能周匝,故曰不周山。其旁百姓为共工怨气结滞,阳和不达,一望空黑,常有凄风惨雨,难以存活,乃奔告女皇。女皇因想郁华有言正气亏缺,炼石可补,即同众往竹山中,仍见巨石累累。令人运至山顶,按色分五方排列,聚本植于旁,候东风起,纵火烧之。令童女、男各一,持巨扇鼓扇,不时添木助火。炼一七日,气成五色缕,随风散布空中,西北不和之气,得阳气冲去,阴翳消灭,依然覆帱无垠(今郧阳竹山县有女娲山,其上最平,故秦曰上庸)”。七是“竹山是传说女娲造人、补天圣地”之说也得到当代女娲研究权威杨利慧、康丽、吕微等专家的认同。八是清代的《康熙字典》以及神话学权威袁珂的《神话大辞典》,特别是《康熙字典》(可信度最高和最严肃的国家典籍),都明确标明了女娲炼石补天和抟土造人的地方是竹山宝丰的女娲山(《康熙字典》丑集下·女部·娲字条下曰:古神圣女,化万物者也。又女娲始制笙簧。《史记·五帝纪》:“女娲炼五色石补天”。又,女娲山在郧阳竹山县西,相传“炼石补天处”)。九是《郧阳府志》(康熙版)、《竹山县志》(同治版)均有记载,“娲山青锁”为竹山县的八景之一。十是东晋常璩《华阳国志·汉中志》(公元354年)“又有作道,九君抟土作人处。”刘林注:“作道”在今陕西平利县东。而平利与竹山仅只50公里之遥。
  2.从物质形态看,女娲神话在竹山有其广泛的物质历史遗存形态流传,它所依托的物质形态极具代表性的有八:一是竹山县女娲山地处古老的汉江流域。生命缘水而生,文明缘水而兴。汉水早于长江和黄河七亿年诞生,也是最古老的生命诞生地,这里考古发现有6 500万年前的恐龙蛋化石,有距今180万年前的郧县人头盖骨化石。从逻辑上讲,最早产生生命的地方,应该是最先关注生命、最先追溯和回答生命起源的地方,当然,也应该是最适宜女娲造人神话产生的地方。二是竹山县地处古地质青峰断裂带,四周断壁冲天、山高谷深,群峰连绵,是地壳剧烈运动、火山爆发过的突出特征。而在女娲山附近四周则是赭红色的火成岩构成的丘陵和略显赭色的黄土。这些地质地貌特征与女娲造人补天所需要的客观条件一一对应。可以想见当时的情景:剧烈的火山爆发,引发强烈的地壳运动,一时间,天昏地暗,山摇地动,天塌地陷,给人世界末日的感觉。巨大的地质地理变化,也打断了界的生物链条,长期蛰伏在深山密林中的老虎野猪、巨蟒老鹰因为惊恐,四处奔腾而出,为害生灵。三是以竹山宝丰的女娲山为中心的一系列女娲自然社会文物遗存。这些遗存既有实地和实物,又有后来的建筑,如双龙井:双龙协助女娲造人处、高望山:女娲遥望伏羲归来的山岗、打儿窝:当地人们投石入穴向女娲求子处、打儿庙:当地人们虔诚献祭向女娲求子处、圣母山:圣母女娲显圣处与藏宝处、花栗树是当年女娲砍木燃炉的木材场、凤凰堰是女娲为炼石补天的同盟军凤凰吹笙奏簧的地方、摇钱树是女娲上天之前为防儿孙冻饿而植下的可以摇下铜钱的宝树等[7]。四是有建于晋代的女娲庙遗址和保存至今的“女娲炼石天真”古碑。五是在竹山县武陵峡里发现了尚待坐实年代的伏羲传经洞和伏羲女娲双修摩崖石刻。六是在女娲山及其周围存有大量被传为女娲补天的五彩石——绿松石,这种宝石晶莹玉润,玲珑剔透,荧光闪烁,真像是经过了冶炼一般,被称为东方圣玉[8]。七是与绿松石矿毗邻,发现有大量米黄玉矿石,其晶莹剔透也堪比天边的云霞。八是在同是汉水流域、据竹山县女娲山直线距离不足50公里的陕西省平利县也发现了女娲山和伏羲山,而且有碑、有殿、有庙。据传据证,无论是在包括夏商的史前时代或先秦时代,还是在秦统一天下后的秦汉六朝,在相当一个历史时期,竹山和平利都隶属于上庸古国和上庸郡,而上庸古国和上庸郡的国都、郡治都在今日的竹山县。
  3.从女娲神话流传的精神形态看,竹山有大量的关于女娲的民歌、民谣、民间故事、民风、民俗以及对女娲娘娘的祭祀活动。一是发源于堵河流域,流布于鄂西北各地的,被誉为汉民族创世史诗的民间丧鼓歌《黑暗传》。在其第四部分“人祖创世”中,唱女娲的诗有500多行。从女娲出生到逝去一一铺叙,几乎包括古代典籍中有关女娲神话的所有内容。“抟土造人”叙述得精细传神:“女娲出世一美女,身高一丈有余零。出世学会观天象,又察地理手段能。……九山九海无人住,需要传衍子子孙孙。起个念头心中喜,不如挖泥做泥人。比着自己一般样,泥人泥手泥眼睛。有牙齿,有眼睛,有腿有脚无灵性。……女娲要用自己血,一点一滴做成人,有血有肉有灵性。比自己,画人形,先画眉毛并七孔,五脏六腑画完成,画上三百六十人骨节,又画血脉身上存。九十画得四肢出,汗毛十万八千根,顶头额角都画尽,十指连肺手连心。”《黑暗传》对女娲伏羲兄妹合婚诞育人类也有铺叙:“说起女娲哪一个?她是伏羲妹妹身,洪水泡天结为婚。盘古之后她为尊,兄妹二人已成婚。统天统地统三光,包天包地包乾坤……阴阳会合真造化,造化天地产贤能。结胎原是卦爻定,胎漏产出众黎民。”女娲炼石补天,在《黑暗传》中写得尤为精彩动情:“共工撞倒不周山,上方倒了擎天柱,下方袭了地与井,洪水泛滥又混沌。好个女娲有手段,忙炼彩石去补天。一把彩石手中拿,口水喷在彩石上,一把一把补天漏,又吹冷气冰固凝。……哪里天穿哪里补,哪里缺了哪修整,彩石片片随心意,北边天地才补成。彩石补天止天漏,止住天河往下淋,天柱折了来接住,昆仑山高作磉礅。多亏女娲易变化,一双巧手补天庭,时化大鹏飞上下,时化巨龙绕昆仑……造土造人多辛勤,劳累而殖民多地平。女娲逝后化地母,后土载物养黎民。土生万物也生人,世代不忘地母恩。”[9]对女娲神话的完整保存和广泛普及,说明女娲神话和女娲神话传统在此流传既是古老久远的,又是深入人心的。
  二是在竹山,由女娲神话派生出来的风俗就特别丰富、普及、持久。风俗是文化传统深厚与否的突出表征。风俗稳固顽强是某一文化传统深远强大的表现。比如,在竹山民间婚嫁的婚俗中,新娘子的脸面在早年都要搭上红盖头。而盖头的起源,在竹山是有与女娲相关的来历,也即女娲在与哥哥成婚之际,非常害羞,临时由太白金星想了个遮羞的办法,伸手在天上拽下一片红云搭盖在女娲的头上,遂称之为盖头。而后世所有新娘子在成婚时都有害羞的感觉,也都自然而然用上了盖头,形成了一项固定的民俗。再比如新婚新人的新房,称作洞房,这是因为女娲成婚的时候,还没有现成的房屋,只能够在山洞里成婚,于是就形成了“洞房”这一专用名词。随着时代的和社会历史的演进,在竹山虽然不用盖头了,但是把新人新房叫做洞房的称谓至今没变。再如在丧俗中,某一个家庭中做丈夫的去世了,在竹山做妻子的哭诉有专门的腔调,开腔哭诉的第一句话类似于戏曲中的叫板:“我的姊妹呀,我的哥呀,我的人呢……”这个叫板以后,各人再哭诉她们各自不同的境况。从这一风情中我们很容易联想到的,女娲伏羲是兄妹成婚,而女娲作为妹子和妻子的双重身份和双重情分,于既是哥哥又是丈夫去世的悲痛时候,在大庭广众之中,确实不好称呼对方,而最妥帖的就是姊妹称呼。所以,竹山民间哭丈夫亡灵也就沿用了女娲的哭诉称呼方式。从竹山这一民间风俗来看,既说明了女娲为繁衍人类,兄妹成婚已经深入人心;也说明了女娲兄妹是在竹山成婚后对本地人的深刻影响,以至形成妻子哭亡夫为姊妹的习俗,至今没有变更,也无从变更[7]。
  三是在民间文化中,女娲神话也在竹山留下了深重的痕迹。如,在竹山民间有吹打《皇祖点子》的习俗,凡是重大节日和婚丧嫁娶、乔迁祝寿都以吹打《皇祖点子》为荣为乐。关于《皇祖点子》的来历是这样的,天地人有三皇,女娲是公认的人皇,是人类的始祖,竹山人合二为一,称女娲为皇祖。竹山人的祖先对女娲的感情特深厚,在女娲补天献身以后,竹山人为怀念和纪念女娲,编创了以竹山民间锣鼓敲打点子为主,并辅以笙箫丝竹形成套曲,专门用于祭祀女娲的活动,是专门献给皇祖的点子,所以称为《皇祖点子》。由于竹山人对这个点子的特别喜爱,后来则逐渐扩大了演奏范围。《皇祖点子》听起来,既有宫廷的韵味,又有道家音乐的遗风,最鲜明的则是民间特色。年节时候演奏《皇祖点子》,还辅以一大四小一组花灯相伴,大灯是莲花座灯,小灯是四条鱼灯,而这鱼灯则是固定下来的鲢鱼、鲶鱼、鲫鱼、青鱼,象征着和和美美,连年吉庆。这种对乐队的装饰实属罕见,它充分证明了竹山人对女娲的特殊情感,同时也折射出女娲民本思想的光环,为民祈福、造福正是女娲的意愿[10]。
  从以上有关女娲的遗迹和民间风俗的例证来看,竹山这块土地和人民与女娲的关系是密切的,与女娲的感情是独特的。女娲神话及文化完全被日常化、生活化、世俗化、地域化和节令化了。化者,融合普及也;融合普及的深度和广度,就是女娲神话和文化在这里延续、普及的深度和广度。综合上述根据,我们似乎可以有充分的理由向世人宣布:竹山是最有可能的女娲炼石补天处,竹山应该成为女娲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和中心之一!
  
  [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1844年学手稿[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98.
  [2] 屈 原. 楚辞.天问[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69.
  [3] 左 鹏.汉水[M] .南京:江苏出版社,2006:75.
  [4] 匡裕丛.再说女娲[EB/OL] . 今日竹山网,2007:05-29.
  [5] 袁 林.论汉水流域的女娲文化遗存[J].郧阳师范高等专校学报,2007,(03):24.
  [6] 潘世东.论《诗经》时代汉水流域的诗歌和诗人 [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1):27.
  [7] 陈心鸣. 炼石补天话竹山[M].竹山县文化局(内),2002:156.
  [8] 华赋桂.话说堵河文化[EB/OL].今日竹山网,2007:05-29.
  [9] 袁绍北.女娲神话及在鄂西北的传播[EB/OL]. 今日竹山网,2007:05-29.
  [10]陈心鸣.试论竹山女娲遗迹和民俗与女娲的关系[EB/OL]. 今日竹山网,2007:05-29.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