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自觉之路的回省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9-05
一、中国文化道路的理性选择
中国的和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悠久的传统。中国传统文化曾有过自己的辉煌,它对人类历史的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但是,1840年,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面前,古老中国终于未能守住紧闭的大门。对绝大多数国民和统治者来说,"中央大国"的文化优越感在坚船利炮的轰击下,被扭曲成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对西方文化义和团式的全面拒斥的文化心态。而对少数先进知识分子来说,他们思考更多的是贯穿在整个中国近现代的中心问题,即毛泽东曾精辟地提出的"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关于"中国向何处去"问题的争论,表现在思想和文化领域里,就是"古今中西"的争论。"五四"以前,学习西方,效法西方的文化发展道路模式是中国思想界对文化发展道路选择的主流。"五四"时期,特别是十月革命以后,这种西方道路模式"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古今中西"争论的内容,增加了是坚持中国封建传统,或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还是接受马克思主义,走十月革命道路?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和优秀传统相结合,还是脱离中国国情,照抄照搬,生吞活剥马克思主义等重大问题的争论。在争论中,不同的思想派别对中国文化发展道路提出了不同的设计和方案。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文化自觉的里程碑。"五四"时期,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为首的知识分子,高举""与"民主"两面大旗,对中国传统的封建文化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当时,西方先进文化是他们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武器和价值尺度,"向西方学习"仍然是他们对中国文化发展道路的选择。应该说,新文化运动对东西差异之剖析、对传统之批判是切中要害的。但是,新文化运动表现出的反传统倾向,当时和后来一直受到一些传统文化中心论和文化保守主义者的责难,说新文化运动是数典忘祖,割断历史。这种责难如果不是对新文化运动的失之偏颇的评价就是故意歪曲和中伤。毫无疑问,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一些人绝非没有一点偏激思想和偏激情绪。他们有时为了达到振聋发聩引人注意的目的,不免说话有些夸张;一些人在思想方法上也难免有矫枉过正的倾向。这在当时,从主客观两方面看都是不难理解的。即使如此,我们也应看到,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也并非完全没有分析力,即以"打倒孔家店" 来说,当时人们主要是反对以"孔孟之道"为代表的封建礼教特别是反对军阀袁世凯为了复辟帝制而提倡尊孔复古的逆流,以及当时社会上大量存在的愚昧迷信观念。他们并没有全盘否定传统文化。
随着新文化运动的不断发展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不同思想派别的人们都在对中国文化发展道路模式进行新的反思,并作出新的选择。孙中山等革命派主张在坚持学习西方文明的前提下,寻找克服其弊病的方法。康有为、严复等人意识到中国文化发展应回到自身的特殊道路上来。但是他们认为恢复和维持封建国粹是未来中国文化发展的道路和方向。这样他们就从改良派和积极传播西学的先驱转变为复古主义者。胡适等人仍然坚守"西化"主张,并在同其他派别的互相论争诘难中,最终走向"全盘西化"的极端。以梁启超、梁漱溟等为代表的东方文化派同样强调中国文化发展道路选择的特殊性,他们出于对西方文化的反思和民族文化虚无主义的忧虑,竭力维护中国文化的民族性,反对把文化的民族差异完全归结为时代差异,反对"全盘西化",主张"对于西方文化是全盘承受,而根本改过",要"批评地把中国原来的态度重新拿出来",用"西洋的法子"整理、综合中国文化,以求"创造性转换",使中国文化世界化。他们的"中国民族自救运动",实际上是一条"东方精神文明+西方物质文明"的特殊发展道路。而陈独秀和李大钊等人则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由激进的自由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他们认为俄罗斯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主张中国应该走十月革命的道路。
经过"五四"时期各种文化思潮激烈交锋的洗礼,中国思想史上自由主义西化派、新儒家的文化保守派以及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派三派之间相互争锋的格局基本形成。他们之间的论争共同构成这一时期波澜壮阔的文化景观。这期间所进行的"东西文化论战"、"科玄论战"以及此后的"中国社会史论战"、"中国本位文化论战"等基本上都在这三大阵营之间展开。但是,应当看到,在20世纪上半叶的三大思潮中,马克思主义思潮无疑处于主潮的地位,对中国文化发展产生的影响也是其他思潮无法比拟的。尤其是三十年代以后,马克思主义思潮,主要是它的辨证唯物论实际上已经主导了中国思想理论界,"学者都公认这是一切任何学问的基础,不论研究社会学、学、考古学,或从事文艺理论者,都在这基础中看见了新的曙光。" 马克思主义在史学领域的广泛应用,中国社会史、社会性质问题的科学解决,以及由此带来的马克思主义史学队伍的成长壮大,不仅为马克思主义者开进传统文化论争领域准备了充足的学术研究力量,而且也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前提。马克思主义者以中国思想文化优秀遗产真正继承者的姿态,以千秋功罪由我评说的宏伟气势,运用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传统思想文化展开了全面的、实事求是的清理、研究和批判,从而使关于传统文化的论争进入到一个获得初步解决的新时期。抗战时期,围绕传统文化如何评价的争论达到白热化的程度。现代新儒家用西学对传统意识所做的"创造性转换",国民党集团对传统思想文化沉渣的高扬利用,都从不同角度,把传统文化的评价问题推到学术论争和理论研究的前沿,使马克思主义者不能不考虑与之有关的一些理论问题,不能不表明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立场和态度。因此,这一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把传统思想文化的批判继承,作为其理论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出版了一批有重要影响的学术著作。他们通过对新儒家思想的批判反驳,阐明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对待传统文化的基本原则和立场。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者还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紧迫任务,即如何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思想文化中的优秀遗产相结合,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这方面,毛泽东作出了巨大贡献。他1940年发表的著名的《新民主主义论》及其他一些重要著作,在如何认识与对待民族思想文化遗产,如何认识中西思想文化关系,如何进行新的民族思想文化建设等问题上,系统地表达了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态度和主张,反映了马克思主义者在文化的"古今中西"问题上,已经达到了其时所能达到的理性自觉的程度。
至于曾喧嚣一时的"全盘西化派"的文化选择,本质上是与"五四"时期文化反省的基调及其所揭示的中国文化发展的必然性相违背的。他们感触到了辛亥革命后中国政治和文化的危机,却忽视了由第一次世界大战而暴露出来的西方文明的弊端,对社会主义新文化先是视而不见,继而坚决反对,继续坚持走西方现代化的道路。这种盲目效法西方文化发展道路的做法,反映出他们在文化问题上的不自觉。东方文化派的文化选择,已经突破近代以来中国人争相效法西方文化发展道路的模式,实现了文化选择立足点的根本转移,意识到中国文化发展应该回到自己的特殊道路上来,这在很大程度上揭示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客观。可惜的是,他们所选择的发展方向是"向后转",也是不符合中国国情的。历史实践已经证明,在近代以来中国社会风行的种种思潮当中,马克思主义无疑最富有系统、科学、革命及可操作等特性。而苏联十月革命和中国革命的成功则进一步证明了这一思想体系"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实践性。马克思主义者对中国文化发展道路的选择,代表了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困扰中国人民一个世纪的"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获得了政治解决,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她所奉行的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这就宣告了"五四"之后中国思想界三流并发的状况成为历史,思想文化领域的"古今中西"之争也告一段落。 二、新的文化论争呼唤文化自觉
解放后,共和国走过了三十年的风风雨雨。70年代末,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化建设的不断深入,文化问题又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走过"文革"灾难的人们,开始重新反思传统文化,反思"五四"以来在对待传统文化问题上的经验教训,重新估价的优秀文化遗产和丰富文化资源。与此同时,西方的思想文化思潮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也再一次高涨起来。至八十年代中期,形成了新的"文化热"。80年代以来出现的"文化热",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五四"以来中西文化之争的继续,因为此间争论和研究的主要问题仍然是"古今中西"问题。说明这一问题在实践中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但是,应当看到,新时期的文化论争并不是"五四"以来中西文化之争的老调重弹,而是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提出的新的时代课题,是探索中国式的自主型现代化道路,培育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文化的需要。
值得注意的是,在八十年代的文化论争中,出现了两种不甚协和的旋律:其一是有感于十年"文革"中封建遗毒大量的沉渣泛起,主张重归"五四",彻底抛弃以儒学为代表的所有传统文化,积极迎接世界化(其实就是"西方化")。另外一派则有感于"文革"之际的左倾思潮对于中国两千年传统儒学的大肆践踏,而主张重新评价与定位儒学传统,他们通过儒学"人文主义"精神的大量掘发,寻求中国现代化的根源感以及对西方后社会所生弊端的诊治良方。不难看出,上述两种并生共存的思潮差不多是五四期间西化派和本位文化派的旧话重提。有人把他们称为"新西化派"和"新本位文化派"。 前者的主张到1988年电视政论片《河殇》把否定传统文化的观点推到极端的地步为标志,使"文化热"达到了顶点。由于自身存在明显理论缺陷和实践上的不可操作性,"新西化派"受到学界和社会舆论的批评,而日见衰微,至80年代末期,几乎不再有人提起;后者则演成大观。尽管"新本位文化派"的倾向、思想信仰与现代新儒学不尽相同,甚至相反,但在弘扬儒学传统方面颇为同调。换言之,如果在政治倾向与信仰上降格以求,二者的学术话语是可以沟通的。进入90年代,"新儒学研究"渐乎成为大陆学术界(尤其是界)的"显学",与海外的激烈反传统派在大陆遭冷遇相反,海外新儒家则受到内地学府讲坛的热情接纳。
综观20年来中国大陆的文化热,我们可以看到,80年代的文化热的主调是西化和反传统,表现为一种政治激进主义的话语。但进入90年代,在全球范围内的民族主义全面勃兴的大背景下,悄然兴起的第二次文化热出现了"话语转换",一种"新文化保守主义"悄然生成,其主调是反思和批判激进主义和否定革命。"新文化保守主义"从反思80年代"文化热"中的激进主义到反省"五四"以来乃至整个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激进主义,从批判文化激进主义到批判政治激进主义,反省反思整个中国近代史,否定近代以来的历次中国人民革命,认为太平天国革命、辛亥革命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都是政治激进主义的产物,反帝反封建的人民革命阻碍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总之,中国的革命都搞糟了,中国应该走"改良"、君主立宪的道路。在文化上,文化保守主义批判激进主义主要是否定"五四"新文化运动,否定在思想领域批判封建主义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必要性。有的文章实际上是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激进主义来批判,贬低以至抹煞马克思主义者在批判继承中国文化遗产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20世纪的中国文化运动被看作是一直受激进主义所主导的,因此具有"反文化"的性质。20世纪的文化史成了一部反文化思潮占绝对统治地位的历史,成了一部"反文化史"。和中国近现代文化保守主义一样,当代文化保守主义也表现出一种回归传统的倾向。
近年来,随着新千年和新世纪的临近,人们的神经被一种激情所撩拨,"世纪情结"日益浓烈。在展望中华文化未来前景的话题下,文化领域关于"东化"还是"西化"之争又以相当尖锐的形式重新开战。如至少已流行了十年、被称为"东化论"或"东方文化救世论"的"二十一世纪是东方文化的世纪"的预言,在问世后受到学界不少非议和批评。这种有激而发的言论难免带有一定的情绪性。与之对立,有人提出"全球化论",即把陈序经和胡适的"全盘西化"的口号改为"全球化"。还有的学者主张重评"全盘西化"论,他们很欣赏胡适的"文化惰性"论和"拼命走极端"的战略,提出了"’孙子’战略"。 这种观点与"要当三百年殖民地"论如出一辙,有很强的情绪化特点。由于它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所以得不到广泛的群众认同也在情理之中。
我们赞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重新研究估价,发掘其中有益于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优秀遗产。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在传统文化研究中,特别是在对"五四"以来的文化论争进行重新反思、评价的过程中,许多学者关注的更多的是新儒家的观点和主张,致力于发掘其合理的成分;有的学者则对"五四"运动的反传统主义提出诘难,认为"五四"运动是"全盘反传统",具有感情用事的非理性的色彩,造成了中国的思想危机;有的学者把五四运动跟义和团运动相提并论,说成是偏颇的两极;有学者认为,毛泽东继承了五四的彻底反传统主义,是导致出现"文化大革命"灾难的原因;还有的学者说"打倒孔家店"在中国文化史上带来一股"左"的思潮,形成中国传统文化的"断裂",开启了文化大革命的先河,等等。这些看法起初由海外的一些学者提出来,后来在大陆的一些学者中引起了共鸣。这些观点的传播,加上对"文革"时期左倾思潮给文化带来的灾难的揭露和批判,给人们一种错觉:似乎马克思主义者在对待传统文化问题上向来如此,从来就没有处理好这一问题。实际上,这如果不是一种对历史的误读,就是一种对当代人的有意识的误导。对此,我们必须予以澄清。 三、始终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只要对"五四"以来大陆思想文化的历程稍有了解的人都会看到这一事实,即伴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对"中西古今"问题的认识逐步走向完善和正确,至抗战时期,由毛泽东和提升了党内外马克思主义者对这一问题的认识,系统阐述了我们党在对待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及其相互关系问题上的基本立场和态度,他对一百多年来的文化论争特别是五四以来文化论争的总结及对新民主主义文化的阐述,体现了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在文化问题上的正确主张。可以说,自16世纪以来持续不断的中西文化关系问题的论争,到本世纪三、四十年代,实际上已由中国共产党人和一些党外马克思主义者作出了本质上正确的结论。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最初年代,毛泽东坚持其民主革命时期关于"古今中西"问题上的正确文化主张,并且依据我国需要迅速发展和文化的迫切要求,依据文化自身发展的,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一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但是,5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化建设屡遭挫折,中国文化的发展也受到"左"的思想的干扰,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历程。盛行一时的极"左"思潮,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外来文化包括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文化统统斥之为"封、资、修",一棍子打死,甚至连建国以来建立和发展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成果也一概加以否定。这种文化不自觉造成文化的单一和萧条,一些封建遗毒反而以新的面目沉渣泛起。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拨乱反正,通过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重新恢复和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开启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仅正确回答了"中国向何处去"这一时代的重大课题,而且为当代解决古今中西之争问题奠定了思想基础,这一理论中关于文化问题的一系列论述,大大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的综合创新的文化观。
邓小平强调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在现阶段,尤其强调弘扬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优良的革命传统。因为它们是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的发扬和升华。在对待外来文化的问题上,邓小平一方面强调大胆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要把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作为社会主义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反对全盘西化的观点,明确指出:"属于文化领域的东西,一定要用马克思主义对它们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方法进行分析、鉴别和批判"。 他批评那种对于西方各种、经济学、社会和文学等思潮,不分析、不鉴别、不批判,而是一窝蜂地盲目崇拜的错误倾向。主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且要把外来文化与中国的实际和民族特点相结合,形成一种既为中国文化所理喻,又能使先进文化形态为人民群众所接受的形式。这表明,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邓小平都继承了毛泽东的文化开放思想,使其上升到新的高度。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文化建设的实践中,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邓小平的文化思想,把我们党对"古今中西"之争问题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首先,把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从文化与政治和经济的关系,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时代特征等方面考察文化问题,确定文化建设的地位,提出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的新论断。其次,在总结建国以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文化建设的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总体构想。这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四有"公民为目标,发展"三个面向"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人民;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重在建设,繁荣学术和文艺。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收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上述构想从根本上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怎样建设这样的文化,是"古今中西"之争在当代中国的科学解决,也是中国文化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的根本方向。
由上看出,近代以来,无数先进的中国人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殚精竭虑、费尽心智,但只有中国共产党人才"代表着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因为如此,我们党才能正确回答和解决"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并正确处理思想文化领域"古今中西"关系问题。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中国共产党人所选择的中国文化发展道路是现代中国唯一正确的道路。尽管我们党在文化建设和"古今中西"问题上也曾出现过失误,但是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对中国文化建设的规律和"古今中西"关系的认识却在不断提高,并逐步形成了指导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方针和政策。建国五十年的历程,也正是中国文化伴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而不断复兴的历程。当然,在现实的实践和学术论争中,文化不自觉的现象仍然存在,但这已不是主流。相信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中华民族一定能创造出更加绚丽多彩、充满生机活力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对人类文明作出应有的贡献。
上一篇:中国古代民族区域文化和中华文明
下一篇:两种学术独立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