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德》零釋(一)
一、“明王無思”
簡1有“天供時,地供材,民供力,明王無思,是謂三德。”這里的“明王無思”,意爲“明王”即優秀的統治者不必操心思慮。“無思”之用例,如下所示,多見於道家系統的文獻。
故至智棄智,至仁忘仁,至德不德,無言無思,靜以待時,時至而應,心暇者勝。……故曰君道無知無爲,而賢於有知有爲,則得之矣。(《呂氏春秋·任數》)
是故大丈夫恬然無思,澹然無慮。(《淮南子·原道》)
聖人無思慮,無設儲。(《淮南子·詮言》)
德人者,居無思,行無慮,不藏是非、美惡。(《莊子·天地》)
黄帝曰:無思無慮,始知道。無處無服,始安道。無從無道,始得道。(《莊子·知道北游》)
所以貴無爲無思爲虚者,謂其意無所制也。《韓非子·解老》
盡思慮,揣得失,智者之所難也。無思無慮,挈前言而責後功,愚者之所易也。明主慮愚者之所易,不責智者之所難。故智慮力勞不用而國治也。《韓非子·八説》
聖君則不然,守道要,處佚樂……不思不慮,不憂不圖,利身體,便形躯,養壽命,垂拱而天下治。(《管子·任法》)
這些用例多將“無思”和“無爲”聯系在一起,《三德》的確没有論述“無爲”,但如筆者《〈三德〉與〈黄帝四經〉對比研究札記(一)》[1]及《〈三德〉與〈黄帝四經〉對比研究札記(二)――兼論《三德》的竹簡編聯》[2]所指出的那樣,《三德》在整體風格上與《黄帝四經》非常接近,而《黄帝四經》對執道者(即統治者)之無爲有相當多的論述。在此僅擧一例。
故執道者之觀於天下殹,无執殹,无處也、无爲殹,无私殹。是故天下有事,无不自爲刑名聲號矣。形名已立,聲號已建,則无所逃迹匿正矣。
這是説“形名”“聲號”一旦建立了,執道者就可以無爲而治了。《三德》雖然没有正面論述“無爲”,但如果把它視爲具有黄老思想傾向的作品,説它也崇尚“無爲”就不足爲奇。所以這句話可以這樣解釋,統治者把握了“天時”、“地材”、“民力”,就可以無思、無慮、無爲了。與“天時”、“地材”、“民力”相關的“德”稱之爲“三德”。
二、“孫子”
簡3有“其身不没,至於孫子”。“孫子”的意思就是“子孫”,但不必專門改爲“子孫”[3]。因為這是押韻的需要,例如《詩經·皇矣》“比于文王,其德靡悔。既受帝祉,施于孫子”中的“孫子”的意爲“子孫”,在這里,“悔(讀喜)”、“祉”、“子”同屬之部。《三德》的“孫子”的“子”和前面“敬者得之,怠者失之……皇天將興之……上帝將憎之……忌而不忌,天乃降災。已而不已,天乃降異”(簡2)的“之”、“忌”、“災”、“已”同屬“之”部,和“異”是職之合韻。
三、“過而改〔之〕”、“臨民以仁,民莫弗親”
簡5最後三字爲“過而改”,李零先生將其與簡6相聯,讀爲“過而改新”,然先秦文獻中幾乎不見“改新”之用例。陳劍先生將簡22和簡6相聯,讀爲“臨民以仁,民莫弗新(親)”[4],這樣不僅押韻(眞部),而且意思也通順了。“仁”和“親”相聯,在先秦文獻中比較多見。
汎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