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隋唐时期我国田园诗的产生和发展(6)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陈文华 时间:2010-09-05
  柳宗元(773—819年),字予厚,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人。贞元九年(793年)进士曾官至札部员外郎,因参与改革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后迁为柳州刺史。47岁时死于任所。他在被贬永州时,官闲事少,有机会接近农民,写有《田家》三首记述当时所见情况。
    其一:    
    “蓐食徇所务,驱牛向东阡。
    鸡鸣村巷白,夜色归暮田。
    札札耒耜声,飞飞来乌鸢。
    竭兹筋力事。持用穷岁年。
    尽输助徭役。聊就空自眠。
    子孙日已长,世世还复然。”
    其二:
    “篙落隔烟火,农谈四邻夕。
    庭际秋虫鸣。疏麻方寂历。
    蚕丝尽输税,机抒空倚壁。
    里胥夜经过,鸡黍事筵席。
    各言官长峻,文字多督责。
    东乡后租期。车毂陷泥泽。
    公门少推怒。鞭朴咨狼籍。
    努力慎经营.肌肤真可惜。
    迎新在此岁,唯恐踵前迹。”
    其三:
    “古道绕蒺藜,萦回古城曲。
    蓼花被堤岸,陂水寒更渌。
    是时收获竟,落日多樵牧。
    风高榆柳疏,霜重梨枣熟。
    行人迷去住,野鸟竞栖宿。
    田翁笑相念,昏黑慎原陆。
    今年幸丰年,无厌饘与粥。”
    三首诗意思连贯,又各有侧重。第一首写农家早起吃了饭就赶着牛下田耕地,此时天刚蒙蒙亮,公鸡在啼鸣,直到天黑才回来。整天只听到犁铧耕地的札札响声,乌鸦不停的在身后飞翔。终年这样尽力的劳动,为的是能够度过穷日子。结果收获的粮食都缴纳官府助徭役。只好守着空屋睡大觉。眼看子孙一天天长大,农民生生世世都是老样子,无法改变命运。第二首是写隔着篱笆的邻舍晚上聚集在一起聊天,院子里秋虫在啼呜,农妇们疏理麻皮时发出“寂历”声音,蚕丝全都交了官府的租税,织布机只好靠在墙壁歇息。突然乡间的小吏夜晚经过这里,只好杀鸡煮饭来招待他。大家都说当官的很凶恶,官府的文书也多是责骂农民的话。东边乡里缴纳租税误了期限,运粮的车轮陷进泥潭。公家的人从来很少宽恕百姓,凶狠地将农民鞭打得体无完肤。还是努力准备好该缴纳的租粮,免得又受皮肉之苦。今年又要迎接新上任的长官,唯恐他的作为还是老一套。第三首則是用古道、蒺藜、蓼花、寒水、风高、柳疏、霜重、野鸟等等的景物来烘托作者悲凉的心情,达到情景交融、超神入化的程度。最后还是乐观的老农劝他留下来过夜,说幸好今年是个丰收年,尽管交了那么多租税,一碗稀粥还是有的吃。短短一句话,也道尽了农家的辛酸。
    白居易(772—846年),字乐天,原籍山西太原,生于河南新郑。贞元十六年(800)进士,官至刑部尚书。曾因触怒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后来出任杭州、苏州刺史。白居易的诗语言通俗晓畅,能使老妪皆懂,故流传很广,影响很大,是继杜甫之后的一个伟大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许多有关农业的诗歌都真实的反映了当时农民的苦难生活。如《观刈麦》: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垅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馀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此诗是白居易任河南周至县尉观看农民收麦时写的,真实地反映了农民们劳动的艰辛和生活的困苦。难得的是他看到终年辛劳而不得温饱的农民,能想到自己没有什么功德.又不从事农桑,却饱食禄米,于是心感惭愧,久久不能忘怀。表现出一个有良心的知识分子的可贵品质.
    另有一首《杜陵叟》更是强烈地斥责那些贪官污吏:
    “杜陵叟,杜叟居,岁种薄田一顷余。
    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
    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干。.  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征求考课。
    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何如?
    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    .
    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
    不知何人奏皇帝,帝心侧隐知人弊。
    白麻紙上书德音,京畿尽放今年税。
    昨日里胥方到门,手持敕牒榜乡村。
    十家租税九家毕,虚受吾君蠲免恩。”
    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旱灾严重,翰林学士李绛、白居易上疏请求减免租税,宪宗颁布了免税令,但是贪官污吏们仍旧急征暴敛,广大农民们没有得到丝毫好处。白居易因此极为气愤,作此诗大加鞭笞,为农民申冤出气。
    白居易还有一首《采地黄者》,也是描写饥荒年月农民们的悲惨生活:
    “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
    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
    采之将何用,持以易餱粮。
    凌晨荷锄去,薄暮不盈筐。
    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
    ‘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
    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
    诗中描述因旱灾而禾麦无收,年底没有口粮,只好上山去采集地黄,用它来换取富贵人家喂马剩下的饲料粮,揭露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社会现实,读来令人恻然心酸。
    再看白居易的另一首(观稼):
    “世役不我牵,身心常自若。
    晚出看田亩,闲行傍村落。
    累累绕场稼。喷喷群飞雀。
    年丰岂独人,禽鸟声亦乐。
    田翁逢我喜,默起具杯酌。
    愧兹勤且敬,杖藜为淹泊。
    言动任天真,未觉农人恶。
    停杯问生事,夫种妻儿获。
    筋力苦疲劳,衣食常单薄。
    自惭禄仕者,曾不营农作。
    饱食无所劳,何殊卫人鹤。”
    此诗描写作者傍晚出去在田间散步,看到一片丰收景象十分喜悦。田翁热情款待,彼此非常融洽。闲谈之中才了解到他们终年辛劳而不得温饱,对比自己饱食终日无所事事,好像是春秋时期卫懿公豢养的那只白鹤一样(3,。心中深感惭愧。与前引(观刈麦}一样,白居易在穷苦农民面前又一次感到惭愧,可見这并不是他偶尔触景生情的感觉,而是他一贯严于律己的真情流露。
    李绅(772—846年),字公垂,亳州(今安徽亳县)人。元和元年(806年)进士。任过滁州、寿州刺史、浙东观察使、宣武节度使等职,官至宰相。在任地方官时能关心人民疾苦,颇为政绩。他有首(五绝}: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这是一首流传很广的名诗,诗虽短,但用强烈对比的手法,揭露了封建社会中农民的悲惨生活,是代表劳动人民发出愤怒的呼喊,因此历来受到好评。
    元稹(779—831年),宇微之,河南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元和初年应制策科,名列第一,升左拾遗,历监察御史。太和初,为尚书左丞、检校户部尚书。与白居易为挚友,常相唱和,同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有首《田家词》:
    “牛吒吒,田确确,旱块敲牛蹄趵趵。
    种得官仓珠颗谷,六十年来兵簇簇,月月仓粮车辘辘。
    一日官军收海服,驱牛驾车食牛肉。
    归来收得牛两角,重铸锹犁作斤斯。
    姑舂妇担输促促,输官不足归卖屋,愿官早胜仇早复。
    农死有儿牛有犊,不遣官军粮不足。”
    此诗描写农民长年累月为政府运送军粮,所种的粮食都得填满官府的仓库。有时交不了租税,还得卖牛卖屋,负担是极为沉重的,最后只好怨愤的说反话:“农死有儿牛有犊,不遣官军粮不足。”
    姚合(生卒年不详),陕州硖石(今河南陕县南)人。元和十一年(816年)进士,任武功县主簿,后官至秘书少监。在任武功主簿后曾在农庄闲居一段时期,写了一些反映情况的诗,较有社会意义。如《庄居野行》:
    “客行野田间,比屋皆闭户。
    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
    官家不税商,税农服作苦。
    居人今东西,道路侵垄亩。
    采玉上山颠,探珠如水府。
    边兵索衣食,此物同泥土。
    古代一人耕,三人食犹饥。
    如今千万家,无一把锄犁。
    我仓常空虚,我田生蒺藜。
    上天不雨粟,何由活蒸黎?”
    由于唐朝政府重商轻农,导致农民都弃农经商,造成“如今千万家,无一把锄犁”的严重局面,因此作者大力呼吁,希望引起政府的重视。
    温庭筠(约812—866年),字飞卿,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人。屡试进士不第,只做过县尉之类的小吏。他诗词皆工,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他有一首《烧歌》:
    “起来望南山,山火烧山田。
    微红久如灭,短焰复相连。
    参差向岩石,冉冉凌青壁。
    低随回风尽,远照檐茅赤。
    邻翁能楚言,倚锸欲潸然。
    自言楚越俗,烧畲为旱田。
    豆苗虫促促,篙上花当屋。
    废栈豕归栏,广场鸡啄粟。
    新年春雨睛,处处赛神声。
    持钱就人卜,敲瓦隔林鸣。
    卜得山上卦,归来桑枣下。
    吹火向白茅,腰镰映赪蔗。
    风驱槲叶烟,槲树连平山。
    进星拂霞外,飞烬落阶前。
    仰面呼复嚏,鸦娘咒丰岁。
    谁知苍翠容,尽作官家税。”
    此诗描写唐代南方楚越一带烧畲的原始耕作方法,先描写眼前观察到的情景,后通过邻翁
  的介绍,把烧畲场面和过程写得细致生动,形象鲜明,语言丰富多彩,很有表现力。使读者如身
  临其境。最后两句笔锋一转,点出主题思想,抨击当时赋税苛重的弊政,表达了对楚越之民的
  同情。
    司马札(生卒年和生平不详),《全唐诗》辑其诗一卷,质朴沉郁,多愤慨之词。其《锄草怨》
  为:
    “种田望雨多,雨多长蓬蒿。
    亦念官赋急,宁知荷锄劳。
    亭午霁日明,邻翁醉陶陶。
    乡吏不到门,禾黍苗自高。
    独有辛苦者,屡为州县徭。
    罢锄田又废,恋乡不忍逃。
    出门吏相促,邻家满仓谷。
    邻翁不可告,尽日向田哭。”
    诗中通过一个贫苦农民之口叙述自家与邻家不同的境遇:邻家既不服劳役,又不交田赋.
  粮食满仓,酒醉陶陶。自家常服劳役,结果田地荒芜,出门吏逼,家室空空,满腔怨愤,无处申
  诉,只有“尽日向田哭”,以泪洗面。此诗深刻地揭露了阶级对立社会的不公平,同情农民的悲
  惨境遇。
    皮日休(约834一约883年),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咸通八年(867年)进士,曾任著作郎、
  太常博士。参加过黄巢起义军,被任命为翰林学士。他出身农家,世代务农,自己也参加过田
  间劳动,因此熟悉,了解农业生产情况,写了不少有关农村生活的诗歌,反映农民的疾苦。
  抨击统治阶级的腐败,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如(椽媪叹):
    “秋深橡子熟,散落榛芜冈。
    伛偻黄发媪,拾之践晨霜。
    移时始盈掬,尽日方满筐。
    几曝复几蒸,用作三冬粮。
    山前有熟稻,紫穗袭人香。
    细获又精舂,粒粒如玉挡。
    持之纳于官,私室无仓箱。
    如何一石余,只作五斗量?
    狡吏不畏刑,贪官不避赃。
    农时作私债,农毕归官仓。
    自冬及于春,橡实诳饥肠。
    吾闻田成子,诈仁犹自王。
    吁嗟逢橡媪,不觉泪沾裳。”
    本篇是作者《正乐府》十篇之第二篇。在总序中叙述写作动机是“尝有可悲可惧者,时宣于咏叹”。使“闻者足以戒乎政。”正是此诗的主旨。诗中从一个踏着晨霜在荒岗上拾橡实充饥的老年农妇写起,接着写贪官污吏肆无忌惮地残酷剥削农民的事实,揭示出农民忍饥受饿的根本原因。然后笔锋一转举出春秋时期的田成子用人斗出小斗进的办法收买人心以取得齐国政权的故事,暗示将会出现官逼民反的社会动乱,最后以“吁嗟逢橡媪,不觉泪沾裳”作结,表达他对贫苦农民的深切同情以及关心唐朝日薄西山的命运的內心痛苦。由此亦可想见皮日休参加黄巢起义军是有思想基础的,并非偶然。
    (正乐府>第四篇为《农父谣》:
    “农父冤辛苦,向我迷其情:
    ‘难将一人农,可备十人征。
    如何江淮粟,挽漕榆咸京?
    黄河水如电,一半沉与倾。
    均榆利其事,职司安敢评。
    三川岂不农,三辅岂不耕?
    奚不车其粟,用以供天兵?’
    美哉农父言,何计达王程!”
    诗中借农父之口具体而强烈地反映了江淮粮食漕运到京城所造成的巨大损失和农民的怨愤情绪,提出停止南粮北调、实行就地收粮的正确主张,批评了死板执行漕运法的弊病。但是又因为没有办法让这一主张被朝廷所采纳而感到茫然。
    皮日休在咸通七年(866年)落第后回寿州途中看到逃荒的河南灾民饿病死亡的悲惨情景,写了《三羞诗》三首,其第三首为:
    “天子丙戌年,淮右民多饥。
    就中颖之汭,转徙何累累。
    夫妇相顾亡,弃却抱中儿。
    兄弟各自散,出门如大痴。
    一金易芦萄,一縑换凫茈。
    荒村墓鸟树,空屋野花篙。
    儿童吃草根,倚桑空羸羸。
    斑白死路旁,枕土皆离离。
    方知圣人教。于民良在斯。
    厉能去人爱,荒能夺人慈。
    如何司牧者,有术皆在兹。
    粤吾何为人,数亩清溪湄。
    一写落第文,一家欢复嬉。
    朝食有麦健,晨起有布衣。
    一身既饱暖,一家无怨咨。
    家虽有畎亩,手不秉镃基。
    岁虽有札瘥,庖不废晨炊。
    何道以致是,我有明公知。
    食之以侯食,衣之以侯衣。
    归时恤金帛,使我奉庭闱。
    抚己愧颖民,奚不进德为。
    因兹感知己,尽日空涕澳。”
    诗前的序文说:“丙戌岁,淮右蝗旱,日休寓小墅于州东。下第后,归之。见颖民转徙者,盈途塞陌,至有父舍其予,夫捐其妻,行哭立丐,朝去夕死。呜呼!天地诚不仁耶?皮子之山居.柂有袭,鍑有炊,晏眠而夕饱,朝乐而暮娱,何能于颖川民而独享是?为将天地遗之耶?因羞不自容,作诗以唁之。”诗中表达了他对灾民的深切同情和对地方官吏严重失职的愤慨,又因自己有“明公”照顾过着不劳而温饱的生活,深感有愧于颖川灾民。感情真挚,语言明快,读来令人感慨不已。
    聂夷中(837一约884),字坦之,河东(今陕西永济)人。咸通十二年(871年)进士。出身贫寒,及第后也只做了一任华阴县尉这样的小官,故了解民间疾苦,体会深刻,因此揭露、抨击社会黑暗也就比较尖锐、有力。他写过许多反映生活的诗歌,其中当以《田家}最为深刻:
    “父耕原上田,予斯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锄田当日午,汗滴禾下土。
    谁念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秋谷。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
    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
    此诗知名度很高,长期为人传颂,连清朝的乾隆皇帝也经常提到它。乾隆在《烹雨前茶有作》诗的注释中提到贡茶采制过早给茶农造成沉重负担时说:“因忆聂夷中‘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之句,为之心恻。”在《雨前茶》诗申也写道:“更忆夷中诗,可怜我穷民。”连皇帝都“为之心恻”,可见此诗的影响何其深远。不过其中5至8句,《唐诗纪事》载为李绅之<悯农二首)之第二首。《全唐诗》則作为聂夷中作品,宋代陈景沂《全芳备祖}亦列为聂夷中作品。
    杜荀鹤(8<6—904年),字彦之,池州(今安徽石埭)人。居九华山。大顺二年(891年)进士,没有得到官职,复回九华山。唐亡入梁,被授为翰林学士,知制诰。其诗平易近人,明快有力,不为声律所束缚,后人称为“杜荀鹤体”。因出身寒微,了解下层社会,同情农民的苦难。有不少诗篇反映了唐末的社会矛盾和农民悲惨命运。其中很有名的一首是《山中寡妇》:
    “夫因兵死首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
    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
    时挑野菜和根煮,选斫生柴带叶烧。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此诗描述因田园荒芜靠野菜度日的寡妇。躲到深山里还照样要服徭役,遣不出苛政的魔掌,非常典型地揭示了晚唐社会动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是对黑暗统治的有力控诉。
    其《题所居村舍》则描写唐末藩镇割据连年战乱给人民带来沉重的负担:
    “家随兵尽屋空存,税额宁容减一分。
    衣食旋营犹可过,赋输长急不堪闻。
    蚕无夏织桑充寨,田废春耕犊劳军。
    如此数州谁会得,杀民将尽更邀勋。”
    其《乱后逢村叟》则刻划了一个无依无靠的老人形象:
    “经乱衰翁居破村,村申何事不伤魂。
    囚供寨木无桑柘,为点乡兵绝子孙。
    还似平宁征赋税,未尝州县略安存。
    至今鸡犬皆星散,日落前山独倚门。”
    战乱之后,千村薜荔,万户萧疏,一片破败凋敝的景象,只剩下一个孤苦伶丁的老翁在倚门怅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此外,唐末福建泉州人颜仁郁和四川丹棱人可朋(俱不详其生卒年)的两首短诗也写得很有意思。
   颜仁郁的《农家》是:
  “夜半呼儿趁晓耕,羸牛无力渐艰行。
    时人不识农家苦,将谓田中谷自生。”
    可朋的《耕田鼓诗》为:
    “农舍田头鼓,王孙筵上鼓。
    击鼓兮皆为鼓,一何乐兮一何苦!
    上有烈日,下有焦土。
    愿我天翁,降之以雨。
    令桑麻熟,仓箱富。
    不饥不寒,上下一般。”
    颜仁郁以冷峻的讽刺嘲笑那些四体不勤不识五谷的城里富贵人家。可朋則用低沉的音调和强烈的对比直抒农民的心声和自己良好的愿望。传说可朋的好友欧阳炯与同僚宴集于亭林,可朋见农民正在烈日下敲打田鼓挥汗耕耘,而宴会上則击鼓奏乐,触发他的灵感,当场写了这首诗献给欧阳炯,欧阳炯读过之后深受触动,命令撤筵而散。
    以上我们引用了这么多唐人的农事诗歌,几乎都是以辛辣的笔墨来揭露当时尖锐矛盾,感叹农民的悲苦境遇,读来令人心情沉重。但是大唐盛世自有其光明积极的一面,并非全是一片黑暗不见天日。农民们的耕耘生涯也自有其安居乐业的时候。所以诗人笔下的生活也不可能总是这样凄风苦雨阴霾连天。现在就让我们以两首情绪欢快的田园小诗来结束本文的论述吧。
    一是韦庄的《稻田》:
    “绿波春浪满前陂,极目连云摆征肥。
    更被鹭鸶千点雪,破烟来入画屏飞。”
    二是王驾的(社日}: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埘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这两首诗都是描写江南稻乡安静富庶的田园风光,由此亦可看见,唐末的战乱对北方的破坏较大,长江以南和四川地区相对较为安定,农家一年辛苦,遇到丰收年头的节日。理所当然地要庆祝一下,他们的情绪也会感染诗人们,反映到他们的作品中,其笔调也就轻松明快了(4)。
 
注释:
    (1)袁高没有诗文传世,《全唐诗》中也仅有此首《茶山诗》而已。
    (2)诗中的“刀”是指锄,唐代苏南一带称一种四齿铁锄为“刀”,并非真正用普通的铁刀砍草。
    (3)事见《左传·闵公二年》:“狄人伐卫,卫懿公好鹤,鹤有乘轩者。将战,国人受甲者皆曰:‘使鹤,鹤实有禄位.余焉能战。
    (4)本文在解释诗歌时曾宁业高、桑传贤选编的《历代农业诗歌选》(农业出版社,1988年第一版)一书,特此说明.并致谢意。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