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订注释全宋词》中若干状元词人小传正补
[摘 要]文章认为《增订注释全宋词》收录的21位状元词人中,有12位的小传都多少有点不够准确或不够完整,并提出了订正与补充意见。
[关键词]《增订注释全宋词》;状元;词人;小传;订正;补充
《增订注释全宋词》[1](下称《增注》)集中了130多位学人的智慧,堪称巨著,笔者对词学研究甚少,没有资格论其短长。不过,由于自己十余年来一直在研究历代状元,对宋代状元词人的生平资料也就较为熟悉①。近期,打算通过《增注》研究一下宋代状元对宋词的贡献。《增注》中收录的词人中有状元21人(《全宋词》[2]收22人,《增注》去掉了王曾,不知何故),在反复研读他们相关资料的过程中,发现其中12位的小传都多少有点不够准确或不够完整。因此,拟就搜寻所得,依科第先后对这些状元小传做点订正与补充,意在使它更为完善,并藉此讨教于编者及天下方家。
苏易简
《增注》第一卷第3页《苏易简小传》云:“苏易简(958——996),字太简……历官知制诰、给事中、参知政事,后出知陈州。身后赠礼部尚书。”据《宋史·苏易简传》,他并不是直接由参知政事出知陈州的,而是于至道元年(995年)因嗜酒,被劾,罢为礼部侍郎,出知邓州,又移知陈州的。《续资治通鉴》卷一九载,太宗至道二年(996年)“十二月,乙巳,礼部侍郎、知陈州苏易简卒。”既是“十二月”,那么应是公元997年元月,则《小传》的卒年有误。
王拱辰
第一卷第159页《王拱辰小传》结尾云:王拱辰“……神宗元丰初,累官武池军节度使、彰德军节度使。”其中“武池军”不确。虽然《人物辞典》[3](P286)亦作“武池军”,但《中国文学家大辞典》(P593)则作“武汝军”,而《宋诗记事》(P296)、《中国人名大辞典》(P107)、《宋史·王拱辰传》均作“武安军”。查《宋史·地理志》及《中国历史地名辞典》,均无“武池军”,亦无“武汝军”,《中国历史地名辞典》有“武安军”,但解释文字为“唐、五代方镇名。唐光启元年(885年)以钦化军改名,治所在潭州(今湖南长沙市)。北宋初废。”可见宋代并无“武安军”。《宋史·地理志》无“武安军”,却有“安武军”(《中国历史地名辞典》未录),其地在冀州。其《王拱辰传》云:“元丰初……再判大名,改武安军节度使。”同书两处地名不一,我们且说“安武军”。《续资治通鉴》卷七五载:元丰三年九月乙酉,“诏拱辰判大名府,拱辰辞曰:‘臣老矣,不足以任事。’帝曰:‘北门重地,卿旧治也,勉为朕行!’”王拱辰于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曾出知大名府兼北京留守,所以《传》中说
注释:
①笔者曾写过《宋代状元奇谈·宋代状元谱》一书(紫禁城出版社,1999年版),为写此书,跑了十几家图书馆,手抄或复印了所有能找到的宋代状元的生平资料。
“再判”,此处言“旧治”。就北宋而言,“冀州”、“大名府”、“北京”其模糊含义是相通的,就是“安武军”所辖之地。可见,“武池军”、“武汝军”、“武安军”均为“安武军”之误。
此《小传》中“天圣八年(1030)进士第一,通判怀州。后拜御史中丞。因逐王益柔、苏舜钦,以倾范仲淹,为公议所薄。神宗元丰初,累官武池军节度使……”等文字与《中国历史人物辞典》完全一致,此似即致误之源。该辞典还误称王拱辰为“开原咸平(今辽宁开原东北)人”;“彰德军”误为“新德军”,短短一段文字讹误多处,殊不足为据。
许将
第一卷第308页《许将小传》结尾说:许将“……徽宗时,以资政殿学士知河南府。卒谥文定。”叙述有错误,且这样介绍不完整,给人以许将卒于知河南府的错觉。据《宋史·许将传》、《宋大臣年表》[4]及《北宋经抚年表》[5]等,许将于徽宗崇宁三年(1104年)是因被御史弹劾,才以资政殿大学士出知河南府的。御史继续攻击,又降为资政殿学士,知颖昌府,改调大名府。6年后,稍升奉国军节度使。政和元年(1111年)卒,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文定。可见他“知河南府”时职衔并非“资政殿学士”,而是“资政殿大学士”;带“资政殿学士”衔时是“知颍昌府”;知河南府”后,还任过多种职务,最后是死在“奉国军节度使”任上的。
时彦
第一册第393页《时彦小传》:时彦“……累迁至集贤校理,左司员郎,提点河东刑狱。”
首先“左司员郎”应为“左司员外郎”,脱“外”字。再者,据《宋史·时彦传》及《续长编》卷二八四、二九七,时彦于哲宗元祐八年(1093年)五月,由著作郎升为兵部员外郎兼集贤校理。绍圣(1094——1097年)间升左司员外郎,因出使辽国失职,被罢免。不久,仅恢复其先前的集贤校理衔,让他提点河东刑狱,左司员外郎的资格已被罢掉。《小传》的叙述含混不清。
蔡薿
第一卷第595页《蔡薿小传》:蔡薿“……崇宁五年(1106)举进士第一。累官翰林学士,礼部尚书,房州安置。”蔡薿仕历颇复杂,这样叙述过简,且颇费解,好象“房州安置”也是一种官职。据《宋史·蔡薿传》及《续长编》,蔡薿由于巴结蔡京,及第后9个月内即被越次提拔为中书舍人,次年6月再升给事中。被弹劾,出知和州,一年后,加显谟阁待制,知杭州。被蔡京召回,仍为事中,升翰林学士。蔡京稍失势,他即被罢为提举洞霄宫。蔡京势力略张,他又被起用知建宁府。不久召为翰林学士承旨,进礼部尚书。蔡京又稍失势,他便被弹劾,贬为单州团练副使,房州安置。宣和三年(1121年)复职为龙图阁直学士,再知杭州,为政残酷激起民变,次年再被削职,提举南京鸿庆宫,最后以徽猷阁待制卒。资料是现成的,《小传》不写这么详细,至少应勾画大概,不然叫人摸不着头脑。
王昂
第二卷第62页《王昂小传》:“王昂(1190——?)字叔兴,成都人。一作江都人。徽宗重和元年(1118)进士第一,除秘书省校书郎。高宗绍兴二年(1132)二月,以尚书工部员外郎守起居舍人。同年八月,由徽猷阁待制知台州降为秘阁修撰,主观江州太平观。”这段叙述中,籍贯有问题,仕历不衔接,且未提供其卒年。其实其卒年亦可考。
其籍贯,虽然《宋人传记资料索引》也说王昂为成都人,但姓王名昂者不止一人。《古今同姓名大辞典》(P83)指出,宋代状元王昂为江都人,成都乃其祖籍。
其仕历与卒年,《全宋词》(P1072)说:王昂“……绍兴二年(1132)秘书少监。除起居舍人,以疾不拜,改秘阁修撰,主管江州太平观。”而《江都县志》[乾隆]则曰:“……高宗即位,除尚书工部员外郎,迁起居舍人,秘书少监……(提出整理国家图书的建议后)除徽猷阁待制,知台州,寻奉祠卒。”《扬州府志》[雍正]所载大抵同《江都县志》,唯最后说:“除徽猷阁待制,知台州,寻奉祠江州,卒于家。”而《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五一、五二、五七云,绍兴二年二月丁亥“尚书工部员外郎王昂守起居舍人”;六月戊申“起居舍人王昂并试中书舍人……昂以疾不拜”,二日后“改徽猷阁待制知台州”;八月甲寅罢秦桧,“降徽猷阁待制新知台州王昂为秘阁修撰,主观江州太平观,亦以秦桧所引故也。”《小传》省掉《要录》所载当年六月的职务任免,所以不衔接。而《全宋词》和《江都县志》所云王昂曾任“秘书少监”之事则不实。同时,既前有“以疾不拜”中书舍人、后有“寻奉祠卒”和“寻奉祠江州,卒于家”的记载,即可肯定王昂当年(1132年)就去世了。
张孝祥
第二卷第669页《张孝祥小传》:张孝祥“……三年(1167)知潭州。四年,移知荆南湖北路安抚使。五年,致仕,旋卒。”这里“荆南湖北路”的提法不妥,“荆南”是府,宋代没有“湖北路”,只有“荆湖北路”;再者,他年龄不大,为何“致仕”,怎么死的,从《小传》中均看不出。《宋史·张孝祥传》所云:“……复待制,徙知荆南、荆湖北路安抚使……请祠,以疾卒,孝宗惜之”等语似更准确。
黄定
第二卷第709页《黄定小传》云:黄定“……十年(1183)以直谟阁出知温州。”“直谟阁”应为“直显谟阁”,脱“显”字;“温州”当为“潮州”。关于这段履历各书说法不一。《中国历史人物辞典》及《宋词四考》有关部分说是“知温州”,然《宋人传记资料索引》、《中国人名大辞典》、《中国文学家大辞典》、《永福县志》[乾隆]有关部分皆云“知潮州”,《永福县志》(P310-311)还记载说后来其子黄自求嘉泰(1201——1204年)间亦曾知潮州,颇关心,“父子并称贤守,祀名宦焉,亦祀乡贤祠。”再《夷坚志》[6]第1116页所载:“福唐黄司业定为潮阳守,往访之……”,洪迈所记乃自己的行动,当不致出错,则“知潮州”乃确有其事,“知温州”为误记。
另外《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九《状元特任子》条说,“淳熙中”,黄定终于承议郎、直显谟阁,朝廷特官其一子。又《永福县志》(P310-311)云:黄定“官终国子祭酒、直显谟阁、广东提举。”《宋人传记资料索引》(P2843)亦云:黄定“累官知潮州,官终广东提举”。这说明“知潮州”3年任满,是死在“广东提举”任上,则死于1186-1189年之间。考虑“淳熙(1174-1189年)中”的“中”字,则死于1186年或1187年。
邹应龙
第三卷第328页《邹应龙小传》云:邹应龙“……三年,进资政殿学士,知庆元府,兼沿海制置使。罢,提举洞霄宫。”“罢”字不妥。《宋史·邹应龙传》载:“进资政殿学士,知庆元府,兼沿海制置使,依旧职提举洞霄宫。”可见是带职奉祠,未曾“罢”。
徐元杰
第三卷第875页《徐元杰小传》只提供了徐的卒年,其生年个问号。其实其生年有现成的资料。《历代四季风景诗三百首》[7]第52页载:
徐元杰(1196——1245),字仁伯,上饶(今江西上饶市)人,官至工部侍郎。他的即景抒情诗,写得新颖活泼。
《宋人传记资料索引》则云:
徐元杰(1194-1245),字仁伯,一字子祥,号梅野……
两处提供的生年不同,似应取专治宋人传记资料的后者。
其结尾部分,《小传》说:“……权中书舍人,拜工部侍郎,谥忠愍。”这不够准确。其实,他这个工部侍郎是“特拜”的,“等于“赠官”,实际他一天也没有当过。因为他“拜太常少卿,兼给事中、国子祭酒,权中书舍人”后,有一天大家正等他上朝议事,突然“以暴疾谒告。特拜工部侍郎,随乞纳禄,诏转一官致仕。夜四鼓,遂卒。”死后,“帝震悼”,其家人和朝臣都以为有人下毒谋害,朝廷还下令调查了许久(《宋史·徐元杰传》) 。依《中国文学家大辞典》的简介似乎更合理:“……拜工部侍郎,转一官致仕,得疾暴卒。谥忠愍。有《梅溪集》……”
徐俨夫
第三卷第1006页《徐俨夫小传》:“徐俨夫 字公望,号桃渚,平阳(今属浙江温州)人。淳祐元年(1241)进士第一,淳祐十二年(1252),著作郎兼礼部郎官、兼沂靖惠王府教授,除秘书丞。”仕历只有半截,而且其生卒年亦可推定大概。
徐俨夫《宋史》无传,《宋人传记资料索引》、《全宋词》、《宋诗记事》、《宋词四考》、《宋史·欧阳守道传》、《南宋馆阁续录》等有零星记载,而《平阳县志》[民国]卷三五《人物》四则有较详的传记。综合上述各资料可得徐氏较完整的仕历。
他是平阳县亲仁乡桃湖人,早年高才博学、善书法。中状元后,初授某军签判,任满,添差绍兴府通判。淳祐九年(1249)升校书郎,十年十月转秘书郎。十一年正月转著作佐郎,十月迁著作郎兼礼部员外郎,兼沂靖惠王府教授。十二年正月迁秘书丞,再迁礼部郎中,兼职依旧。宝祐(1253——1258年)间因得罪丁大全,退职还乡,杜门不出。开庆元年(1259年)十月丁被罢免。景定元年(1260年)俨夫得以起知抚州,未赴。又召为礼部侍郎。未几,卒于任。
关于他最后的情形, 《宋人传记资料索引》(P2044)云:“景定中,起为礼部侍郎,卒。”《平阳县志》云:“景定初起知抚州,召为礼部侍郎,卒。”他既卒于礼部侍郎任上,则其时在1261年前后。设他活了60岁左右,其生卒年可写为1200?——1261?。
姚勉
姚勉《宋史》无传,问题主要在于其籍贯诸说不一。《增注》第四卷第73页《姚勉小传》云:姚勉“……高安(今属江西)人,宝祐元年(1253)廷对第一。除校书郎、兼太子舍人、有《雪坡词》。”《宋诗记事》、《全宋词》、《归田诗话》也都说是“高安人”。但《宋人传记资料索引》、《中国人名大辞典》又都说是“新昌人”,而《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宋词四考》则两存其说。高安、新昌为邻县,哪一个对呢?
《新昌县志》[同治]卷一六《名贤》有《姚勉传》,曰:
姚勉,字成一,一字飞卿,号雪坡,天德乡灵源人,少颖敏,日诵数千言,理宗宝祐元年状元。当时儒臣阅其试卷,称之者有曰:“洋洋万言,奏对得体,议论本于学识,忧爱发于忠忱。张程奥旨、晁董伟对、贾陆忠言,皆具于此篇。”初授平江节度判官。丁父忧,服阙除正字。时有太学生因论丁大全而被逐者,勉上言:“斥逐学宫之士,以禁天下之言者,此蔡京、秦桧所为,今日岂宜有此?”遂归。除通判处州,辞不就。及吴潜入相,召为校书郎兼太子舍人。论对朝廷,纲领惟在用人、听言,又及守帅数易之弊。后上过东宫,勉讲《否卦》因指斥权奸,无所顾忌。忤贾似道,讽孙附凤劾勉为吴潜党,归。勉体貌丰伟。胪传日,理宗见而喜曰:“真状元也!”故事,状元授职承事郎,以本州解额狭,愿降授文林郎,增举额一名。在东宫当转官,以祖守常四举不第,愿以所转官授之。师事蔡杭,固守朱氏之学。著有《雪坡集》,年四十七卒。(《省志》)
此《传》道出了具体乡里,叙其事迹也较详细,并注明来自《省志》,应该可信,姚勉当为新昌人。同时,也可看出:姚勉官虽不大,但两起两落,都是因为反抗权奸,《小传》的介绍失之过简,看不出起落,也就看不出其个性。
[1]朱德才主编. 增订注释全宋词[M]. 北京:文化出版社,1996.
[2]唐圭璋编. 全宋词[M]. 北京:中华书局,1965.
[3]吴海林,李延沛编. 人物词典[M].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
[4](清)万斯同撰. 宋大臣年表[M]. 北京:中华书局,1955.
[5](民国)吴廷燮撰. 北宋经抚年表(二十五史本)[M]. 北京:中华书局,1955.
[6](宋)洪迈撰. 夷坚志[M]. 北京:中华书局,1981.
[7]历代四季风景诗选注组选注. 历代四季风景诗三百首[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