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流行文化研究:概念、历史与理论(下)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夏建中 时间:2010-09-05

4.女性主义的流行文化研究

女性主义是超学术文本和实践的东西,从根本上讲,它关心的是妇女受压迫和授权给妇女的方式和手段。文化研究中的女性主义研究对流行文化研究有巨大贡献,比起其他任何研究来讲,女性主义与文化研究传统的决裂可说是最彻底的。这种传统就是流行文化研究一直是从一个"相当的“距离来研究”其他人们"(或其他阶级和阶层)的文化,而女性主义是对自己的研究。与意识形态理论研究中的主要观点相左,女性主义理论扬弃一般意义上的意识形态主要指阶级的意识形态的看法,认为流行文化是父权制意识形态的一种形式,它本质上代表的是男性利益并反对女性的利益,隐瞒、歪曲现实社会的社会性别关系,将部分真理说成是全部。

由此不难看出福柯对女性主义的影响。福柯关心的是知识(文化是其一部分)与权力之间的联系,以及这些关系是如何在他称之为口头或书面表达的组织形式和概念框架---即话语中活动的。福柯认为,话语就是在服务于某种类型的权力关系的背景中组织知识的特定方式,这个概念框架允许某些思想模式而排斥其他思想的可能性。他借用尼采的观点:知识是作为权力的武器而发挥作用的。福柯不是将权力看做消极的力量或某种否定、施压的东西,他认为权力是生产性的力量。"我们不应再从消极方面来描述权力的影响,……实际上,权力能够生产。它生产现实;它生产客观的领域和真理的仪式。"19福柯结合性的详细描述了权力的程序与礼仪,他认为权力不是统治阶级的所有物,而是策略、角逐的领地,是有权的人与无权的人不平等关系的集中展示?quot;哪里有权力,哪里就有抵抗"20。女性主义认为福柯的分析模式可以使女性主义者以更详细、更具历史感的分析,来解释代表特殊利益的权力运作和分析抵抗这种权力的机会。

具体来看,对女性与流行文化之间关系的研究首先是由T.摩德丝吉(T.Modleski)做出的。她认为,流行文化常被界定为女性气质的,而高雅文化则被界定为男性气质的。而且,今天人们还认为,妇女应当对大众文化(MassCulture)和流行文化的出现负责。父权制为中心的传统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深厚的看法,即将女性气质与消费、阅读联系起来,而将男性气质与生产和写作联系起来。摩德丝吉进一步完整地勾勒了这一对立的模式内容:高雅文化/流行文化,男性气质/女性气质,生产/消费,工作/闲暇,理智/情感,主动的/被动的,写作/阅读。

另一位女性主义者I.安戈(IenAng)在她的一部著作中对美国黄金时间所播映的肥皂剧《豪门恩怨》进行了分析21。安戈在该书中定义了她所说的"流行文化意识形态",这就是根据这种意识形态,肥皂剧像其他流行文化的例子一样,都是资本主义文化产业根据两个目的而生产出来的商品:意识形态的物品和利润的增殖。安戈尖锐地将这种东西看成是马克思分析的资本主义商品的一个扭曲的版本,交换价值完全掩盖了使用价值。像马克思一样,安戈坚持不可能从它产生的手段来看出一个商品是怎样被消费的。

J.莱德蔚(JaniceRadway)的《阅读罗曼史》也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她在书中将注意力集中在浪漫故事读者---"普通妇女"身上。作者调查了42个妇女(大多数结婚并有孩子)的阅读实践,这些人长期读浪漫故事。通过一系列的社会学和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和程序,莱德蔚构建了一个实际阅读罗曼史的模式。她发现了妇女为什么阅读、怎样阅读和为什么阅读罗曼史小说,以及她们怎样分辨"真实"的和虚假的罗曼史。她认为,罗曼史阅读在文化意义上是矛盾的,一方面,如果分析文本,罗曼史阅读看来像是对父权制的投降,是在抑制女性的反抗意识,这种阅读把她们引向浪漫化的消极期待之中,从而使她们安于现状;另一方面,如果注意她们的行动,罗曼史阅读则意味着一种"温和的反抗",是对现实社会不满和渴望改变现状的表现。在这方面,"行动"的意义与"文本"意义之间的张力成为她的关注点。

莱德蔚在研究中并未沿用文化商品支配消费者,消费者被动地接受这些商品这一通常所认为的流行文化消费模式。她认为,流行文化的消费不能完全等同于普通商品的消费过程,人们对文化不仅仅是"消化和吸收"。她赞同文化人类学家格尔茨的观点,主张文化是一个系统,它决定人们的生活方式并赋予其意义,文化是"体现于象征符号中的意义模式,……人们以此达到沟通、延存和他们对生活的知识和态度"22。

5.后主义的理论

后现代主义者认为高雅文化与流行文化已经再也没有区别,他们声称所有的文化都是后现代主义文化。他们反对流行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的关键区分,认为所有的文化都是商业性文化。

后现代主义反叛现代主义,认为现代主义再也不是令人震撼的东西,它已失去了动摇和抨击资产阶级的能力。而从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性边缘中出现了令人惊骇的替代品,其代表人物如布瑞特(Bertolt Brecht)、艾利奥特(T.S.Eliot)、乔依斯(JamesJoyce)、沃尔夫(Virginia Woolf)、皮卡斯(Pablo Picass)等人的著作即充满着摇撼和破坏的能力。后现代主义否定现代主义的文化精英主义,虽然后者经常引用流行文化,但它对所有通俗的事情又都持深深的疑虑。由于它求助于社会精英、并与社会精英存在同质性关系,所以它作为官方文化进入博物馆和学术界无疑要更加容易,尽管它曾宣称资产阶级对一窍不通。

50-60年代美国、英国的pop运动以及它拒绝在平民文化和高雅文化之间做出区别,可被看做是后现代主义的第一声文化啼叫。pop运动的第一位理论家阿罗维(LawrenceAlloway)这样讲道:"大众生产的城市文化有:电影、广告、小说、pop,我们没有感到在大多数知识分子中对(这种)商业文化标准的厌恶,而是作为一个事实加以接受,仔细地讨论它和热情地消费它。我们讨论的一个结果就是将pop文化从逃避现实、十足的享乐、消遣的王国中分离出来,以艺术的严肃性来对待它"23。从这个观点可以看出,后现代主义是从反对高雅的现代主义范畴的确定性中产生的。坚持在高雅文化和流行文化之间划出绝对的界限,已被他们看做是较老一代人"过时的"想法。

70年代,当后现代主义的话语从英、美转到法国时,它的声调已越来越缺少乐观主义。在《后现代性的条件》中,利奥塔将后现代主义定义为"对元叙事的十分怀疑"。他的意思是,后现代主义是对所有阐述普遍主义理论(在他看来,诸如马克思主义、基督教义、"科学进步"这些组织和评判不同叙事的表述都是元叙事)的整体性模式的坚定拒绝。在利奥塔看来,元叙事性通过包容与排斥策略,将异质性整理并同质化入有秩序的王国中;它总是以总目标或普遍原则的名义力图使其他声音、其他话语沉默。

后现代主义被说成是所有普遍主义元叙事性崩溃的象征,代之而起的是他们所说的从边缘产生的多元性观点的声音正不断增长,他们坚持差别性、文化多样性以及异质性高于同质性。麦克若碧指出,这已授权给整个"新一代知识分子"。这些人来自社会边缘,他们从不同地位、不同群体中发出的声音在理论上向那些在高雅文化和流行文化之间做出区分的元叙事性话语提出了挑战。

J.博德里拉(Jean Baudrillard)与其他后现代主义者的观点有所不同。他更具洞察力地将流行文化特别是电视或媒体的内容定义为"模仿"和"过度现实的世界"。他认为,流行文化体现了大众传媒功能的深刻变化,这就是它的淡化或抹煞影像和现实之间区别的功能。西方资本主义已停滞为奠基于商品生产、想像与信息生产之上的。这是一?quot;模仿"的社会,模仿物是没有源泉的一模一样的复制品。"过度现实"的结果是,真实的和模仿的成为没有区别的体验。在这种社会中,真实的男人和女人像肥皂剧中的角色演出般地求婚;电视荧屏上扮演歹徒的演员在街上会被人们警告小心他们歹徒行为的可能性后果;电视节目中医生、律师的扮演者和导演在电视节目以外会不断收到要求帮助和提供咨询的请求。

在《后现代主义,或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和《为60年代分期》这两篇非常有影响的中,詹姆逊坚持马克思主义可以解释后现代主义。他认为后现代主义远不止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类型,其最重要的是晚期或多国资本主义的一种"文化统治"。后现代主义是资本主义最纯粹的形式,已成为以往所有资本主义阶段不可能达到的社会组织形态的有机组成部分。詹姆逊还认为,后现代主义已被赋予模仿拼凑和浅薄的文本特性,被打上了精神分裂症的标记;正是在这种文化中,"真正"的历史被怀旧所取代。他的例子是他称之为"怀旧电影"的东西,这种电影从风格上和气氛上都---根据观众的经验---提供了过去的感受,即使这部电影是为了表示将来。

6.布迪厄的研究与影响

在《差别》这本名著中,布迪厄阐述了他关于"文化"的差别(不管是被理解为文本、实践还是生活方式)的观点,他认为这是一个社会中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斗争的重要主题。布迪厄展示了专断的嗜好和专断的生活方式是怎样逐步变为合法的嗜好和合法的生活方式的。他写道,"差别"的错觉从根本上讲是建立在统治权力通过自己的生活方式并强加于该方式一个"优秀"评价的基础之上的,而这种生活方式只不过是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布迪厄认为,口味是一个深刻的意识形态话语:它作为一个"阶级"的标记发挥着功能。文化的消费有着一种"倾向性的、有意识的、蓄意的……来履行将社会差别合法化的社会功能"。布迪厄的目的是要审视文化差别的形成怎样保障并使根源于经济不平等的权力和控制合法化的过程。对于真正的差别他并不太感兴趣,这些差别如何被统治阶级用来作为社会再生产的手段才是他真正感兴趣的问题。

霍尔(StuartHall)也提出了同样的看法。他认为文化领域是意识形态斗争的场所,这种斗争部分?他指出,统治文化与流行文化之间的差别是"形式"而不是"内容",必须被监督的是范畴的差别。这些范畴的内容可以改变,并且已经发生了改变;而正是范畴形式上的区别,或更重要的是这些范畴的占据者(因为最终来讲,是"社会"范畴而不是"文化"范畴)之间的区别成为最重要且须不惜一切代价加以监督的。

受布迪厄的影响,挪威的文化批评家J.格瑞普思若(Jostein Gripsrud)否定了"后现代"的"在高雅文化和流行文化之间的区别事实上已过时"的观点。他认为,提出这种主张的学术界正在进行意识形态性的活动:因为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参与对高雅文化和流行文化的评判,能够参与高雅文化和流行文化的评判或编码以及游走于这两种文化之间,应当说是知识分子阶层的一种特权。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两个领域之间实际存在的社会区别不复存在。

布迪厄的影响在威利斯的研究中也能看到。威利斯发展了布迪厄的"自然嗜好的意识形态"的理论,指出统治文化力图将大多数人民定格?quot;没有文化的","无知的、无感受力的",不具有那些能真正欣赏文化的人们所具有的较好鉴赏力的阶层来加以诘难。自然嗜好的意识形态的效果是将"文化"做成看起来像是自然---是文化化的自然:"天生就好"。这就产生了一种情境,在这种情境中,那些在日常生活中原本是创造文化的人反而自觉地、心悦诚服地将自己看成是没有文化的。

从以上的概述可以看出,在流行文化的研究中存在两大阵营,即批判主义或悲观主义的立场与平民主义的立场。属于前者的阵营包括阿诺德、利维斯、麦克唐纳、威利斯、罗兰·巴尔特、阿尔都塞、法兰克福学派、哈贝马斯、安戈、博德里拉等,属于后者的阵营包括英国文化主义理论、福柯、后现代主义理论、布迪厄等。需要提醒的是,以上的讨论,主要是西方学者对资本主义社会中流行文化的探讨。

从一般意义上,流行文化确实存在一些共同的特点:(1)首先是前述威廉斯对流行文化的观点,即许多人追随或参与、质量不高、蓄意制造和自娱。(2)商业性或商品的特点,交换价值超过了甚至完全掩盖了使用价值。(3)主要目的是获得商业利益,主要功能是满足更多人的娱乐,作品的社会责任感很少或不强。

流行文化之所以成为90年代以来西方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其社会和学术背景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分析。

第一,从流行文化本身的社会历史背景来看,它是化、城市化和大众传媒产生的结果,如同威廉斯在《文化与社会》的前言中所说:"在其一般现代用法上,文化这个词进入思想界是在工业革命期间?quot;24因此,文化和流行文化的研究要立足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从根本上改变了文化发展图景中的文化关系。例如,在简单社会中只有一种文化,人人共享。到工业革命之前,欧洲国家存在着两种主要文化:即或多或少被所有阶级共享的普通文化与由统治阶级生产和消费的精化。作为工业化的结果,发生了三件事,它们共同影响了文化的进程。首先,工业化造成了两大阶级的产生---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因此,也出现了代表社会两个主要阶级的文化。一些学者认为,如果说民俗文化是前工业社会的中下层阶级的文化,大众文化是工业社会的中下层阶级的文化,那么,流行文化就是后工业社会的文化。而从本质上看,流行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区别并不那么明显。其次,工业化推动的城市化产生了阶级在居住上的分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只有工人阶级居住的城镇和城市的区域。如同农业社会的村落产生民俗文化一样,工人居住聚集区域也自然产生他们自己的文化。再次,20世纪20-30年代,广播与廉价报纸的出现,推动了社会某种文化现象的流行,使得过去地区性的亚文化迅速成为全社会关注或知晓的文化,从而为文化的大规模模仿和流行提供了传播工具。这三种因素结合起来,产生了不同于以往文化家长制主义之外的文化空间,导致了脱离统治文化控制性影响的流行文化产生的基础。

第二,战后美国的商业性流行文化扰乱了传统的文化等级制,它的好莱坞电影、电视节目、可口可乐、摇滚乐、蓝色牛仔裤以及后来的MTV、购物大街、有专题娱乐活动的公园等的文化输出,对输入国特别是年轻人产生了极大影响,也引起不少国家和人们的反感。某些文化研究者认为,流行文化不过是一种强迫性和贫瘠的文化,或者是进口的美国文化。在文化研究的理论构架中,认为流行文化就是美国文化的看法有很长的,它的术语就是"美国化"。因为在美国,流行文化一直处于主流地位,欧洲出现这种情况要晚得多,而且美国文化的影响又遍及全世界。这种状况促使有长期文化历史传统的欧洲学术界进行思考和批判,一些学者如汤林森将美国向其他国家以及发达国家向家的文化输出冠之以"文化帝国主义"。

在美国文化的影响下,流行文化已成为一个产业,成为一种与其他影响产业发展的因素如?刀睢⒗?蟮冉裘芟嗔?亩??它服从于市场化的商品营销策略和完全物质化的生活方式的变化,以便产生消费者的需求。同时,由于社会大众传媒对视听率、广告份额和利润追求的内在动力,与流行文化的结合越来越紧密,不但借鉴其形式,还吸收其内容和思想,这种结合必然会出现一些有商业价值但不一定有价值的流行文化(常常打着"文化"的旗号);它可能拥有大量的读者或观众,有很好的票房纪录,但不一定是优秀的、有社会意义和有文学地位的作品。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不难理解在当代社会,某些一流作家的作品有可能不被人欣赏,而有些三流作家由于善于炒作和迎合反而成为一时的流行。

第三,战后,特别是90年代以来,信息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因特网和全球化使得流行文化的传播更加广泛、深远。如果我们接受前述吉登斯关于流行文化的定义,那么就应当承认正是在这些媒体上的节目更可能成为流行文化。通过这些媒体而传播的电视节目、、通俗小说、广告、时尚、娱乐和活动超越了地区、国界,覆盖世界各地,它们跨越时空,极大地影响着无数人们的日常生活,改变着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改变着他们的思维方式即定义我们真实生存于其中的现实世界的观点25,改变着这个世界的社会面貌。而且,我们不知道这种流行文化将会向何处发展、发展到何种程度、对人类和世界的最终影响是什么。

第四,最后,从学科角度看,不少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认为,社会学的创建者包括马克思、韦伯和杜尔凯姆对流行文化影响人类和社会的作用几乎都未给予重视,他们研究的文化更多的是传统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而信息通信技术、因特网和大众传媒的发展,已使流行文化对社会和人们行为的影响越来越大;流行文化已越来越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现象或杜尔凯姆所讲的"社会事实"。正如英国社会学家D.斯萃纳梯(D.Strinati)所指出的,流行文化的研究成为大学中的课程,并吸引人文和社会领域中许多学者的关注,其主要原因是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们受其影响越来越大。因此,文化研究的主要对象也从传统文化、高雅文化转向流行文化甚至大众传媒。

90年代以来,文化取向的社会学在迅速成长,许多社会学家将自己视为"解释社会学"而不是科学。在人类学界,随着G.马尔库斯和M.费彻尔的《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及J.克利福德的《书写文化》的出版,传统的人类学被倡导为文本的或解释的人类学,特别是当代人类学巨匠格尔茨的解释人类学著作对人类学和社会学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受到广泛的引用和重视。

社会学家被文化所吸引在学科发展上有着重要意义:第一,它标志着这门学科对现代社会精化和流行文化重要性的全面认识以及对流行文化与消费主义、与从个人到民族及世界层次上的社会认同、与社会变迁的更广阔进程联系的特别关注。第二,它强调了对社会学中几乎所有真实领域---从性别、群体、民族到科学技术、国家和全球化的理解。它意识到,为了理解社会的这些方面,必须研究文化。第三,由于流行文化是社会阶级或阶级内部阶层凝聚的一个重要因素,社会学家可以通过这扇窗户看到和了解公众意识。

流行文化的社会学研究一般是与亚文化、青年文化、意识形态、闲暇和大众传媒的研究相重叠的,内容包括流行文化、大众文化、民俗文化和高雅或精英文化(特别是联系其生产、评价和接受)的类型、功能、意义与特点,文化霸权、文化资本和文化差别(特别是与社会分层有关),文化或流行文化的相对自主性,文化产业与大众传媒,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全球化,观众或读者分析,人的自我认同以及超现实社会与日常人际互动关系等等。目前,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围绕三大热点展开:第一,是什么或者谁决定流行文化。即流行文化的来源,它是作为人民利益和经验模式的自动表达而来源于人民自身,还是由统治阶级作为社会控制的一种形式而强加给人民的?它是从"底层"人民中产生,还是从"上层"精英中堕落下去的文化,或者是两者互动的结果?第二,商业化和产业化对流行文化的影响。即以商品形式出现的文化是否意味着利润和市场标准优先于质量、艺术性、社会责任感和思想性?或者当流行文化被产业化地制造出来,并被按照市场和利润标准销售的时候,商业或者质量两者谁获得了成功?第三,流行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即确实存在着向人民进行灌输、并使他们接受和遵循那些能确保特权阶层继续统治的思想和价值观的流行文化吗?或者流行文化是对当前被普遍遵守的社会秩序的反叛和对抗吗?不管是怎样细微、巧妙和刚刚萌芽,流行文化是否表达了对权力集团的反抗和对统治性思想与行为方式的颠覆?等等。

注释:

1、泰勒:《原始文化》,连树声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1页。

2、Terry Eagleton,The Idea of Culture,BlackwellPub?lishersandPolity,2000,I-II.

3、4、R.Williams,Keywords,Fontana,1983,p?237.

5、转引自汤林森《文化帝国主义》,冯建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0页;也可参见R.Williams,TheLongRevolution,Harmondssworth:Penguin,1965,p?57.

6、Gordon Marshall,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Sociology,1994,403.

7、A.Giddens,Sociology,the third edition,1997,364.

8、D.Strinati,AnIntroductiontoTheoriesofPopularCulture,London,1995,xvii.

9、Graeme Turner,British Cultural Studies:An Introduction,London,1990,p.197.

10、J.W.Carey,Communication As Culture:Essays on Media and Society ,London ,1989,p.97.

11、Pierre Bourdieu,Distinction: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Harvard Univ ersityPress,1984,p.5.

12、转引自弗雷德里克·詹姆逊《快感:文化与》,王逢振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02页。

13、该中心已经更名为"文化与社会学研究中心"。

14、Stuart Hall and Paddy Whannel,The Popular Arts,London,Hutchinson,1964,p.276.

15、转引自弗雷德里克·詹姆逊《快感:文化与政治》,第406页。

16、该词直译应为"质询",此处意译为"强加"。

17、J.Storey,Cultural Theory and Popular Culture- A Reader,London,1998,10.

18、D.Macdonald,A theory of massculture,in Mass Culture,editedbyB.Rosenbergandd.M.

   White,NewYork,p.60.

19、参见福柯《规训与惩罚》,刘北成、杨远婴译,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218页。

20、福柯:《性史》,姬旭升译,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83页。

21、I.Ang,Watching Dallas:Soapopera and the melodramatic imagination ,Methuen ,1985,p.12.

22、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纳日碧力戈等译、王铭铭校,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03页。

23、S.Frith and H.Horne,Art into Pop,London:Methuen,1987,p.104.

24、R.Williams,Culture and Society,Harmondsworth:Penguin,1963,p.11.

25、这就是近年来发达国家社会学界关于"时空"与"社会时空"的热点研究。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