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冲击下的文学之路
【内容提要】
文学、观念、市场冲击、现实、职业化命 题:文学、市场,一对关系越来越密切的共同体。市场的介入使文学创造了更多的价值,也同时引发了文学边缘化、低俗化等诸多问题。在市场环境下,在变革中的文化体制下,文学应以怎样的面目求,求繁荣?文学与市场,怎样达到双赢?
路 径:坚持社会效益第一,适应市场变化,从作家到出版社等各环节,出文学精品,出顺应时代的大作品。
讨学与市场的关系,必须置于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之下。孙中山先生有一句名言:“时代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现在世界上80%的人口实行的是市场,这就是时代潮流,正是顺应了这个时代潮流,才可能在经济上如此高速发展。当经济发生深刻变化的时候,必然要影响到上层建筑,必然要影响到意识形态,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文化体制改革是大势所趋,是的必然!
以前我们习惯于将文化当做一种宣传工具,甚至是阶级斗争的工具,而实际上文化也是一种产业,是能产生巨大经济效益的朝阳产业。文化体制改革比经济体制改革更困难、更复杂,它包括宣传、新闻、文学,还有出版,这都属于意识形态范畴。我主要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与体验,谈一谈在市场冲击下,文学应该怎样改变,应该走上怎样的发展道路。
市场环境里的文学态势
■提示:文学边缘化、低俗和私人化写作、文学是否在自娱自乐?伴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经历着社会转型的深刻变化,文学的位置在哪里?我们应有怎样的文学观念?
在我国目前的文化体制下,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单位将逐步分开并区别管理。作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之外的经营性文化产业单位,就是文化,首先要养活自己,要赚钱。这就有一个问题,文学到底属于公益性事业单位还是经营性产业单位,至今还不太明确。我们很直接地向中央有关部门反映过这个问题,如果进不了公益性的事业单位,就是经营性的文化企业,这就非常严峻了:市场对文学的冲击,究竟有多大呢?
我说一组数字:全国期刊9000多家,文学类期刊约占10%,这八九百家文学期刊中,能勉强生存的占不到10%,90%以上的文学期刊陷入生存危机或者经营困境。说不好听,有时还到处向企业化缘……市场对文学的冲击是非常巨大的,这里有很复杂的社会原因。
很早以前我提过一个观点,文学界很多朋友不赞成我这个观点,主要是问题提得很残酷。我说(传统的)文学实际是农业文明的产物!为什么呢?我们放眼西方,在市场经济发达的西方世界,文学的生存一样是很艰难的,许多文学期刊基本上是靠大财团养的,或是传媒财团,或者是影视财团,或有大的企业家来资助,政府或许有少量拨款,但数量极有限。
社会进步了,经济发展了,(传统)文学这一块反而变得非常艰难。我没做过专门研究,仅仅请大家去思考这个问题:当我们进入社会和高科技社会,甚至是信息化社会,文学的位置在哪里?
很多人都说文学边缘化,文学边缘化由很多因素造成。比如媒体革命:以前只有纸介媒体,后来出现了广播,又出现了电视,现在又出现了互联网,再后来又有手机短信和手机文学。我们的观念是不是该改一改了?前年中国作协全委会在云南昆明召开会议的时候,中宣部分管文艺的副部长李从军同志到会讲话,他在讲话中提出一个问题:我们的文学到底是强势还是弱势?他在台上突然点名要我回答,我说文学是强势,我们要有大文学概念。这个很重要,如果仅仅以传统意义来理解文学,那就是散文、小说、报告文学、诗歌、评论等等。大文学的概念一定要包括影视,影视是强势媒体。美国文化产业产生那么高的经济效益,他们的好莱坞大片与电视剧抢占了世界影视市场70%的份额。而我们现在的纯文学界往往对新的文学形态采取不认可的态度,或者干脆说是抵制的心态。这就有点像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穿着破长衫,吃一碟茴香豆:“多乎哉不多也。”文学就是纯而又纯那么一小块?高科技已经进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影视已经强势地介入每一个家庭,我们却不愿意承认也不愿意参与,更不愿利用这种新文学形态的优势。文学走向边缘化,意思就是已经受到市场挤压,生存空间已经很小,我们怎么来更新这种传统的文学观念呢?
当然,文学的困境还因为眼下一部分文学直接走向了低俗化或私人化写作。
粉碎“四人帮”以后,我们的文学还有过一段风光无限的时期,比如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人民文学》发表,《人民日报》转载,全国人民争相传阅,全国人民议论纷纷。那时的阅读倒不是中宣部或者是政府来组织的,而是老百姓自觉的,文学起着突破禁区的作用。
那个时期的文学,用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也已经不是纯粹意义上的文学,包括《于无声处》那样为天安门“四五”事件平反的话剧,包括雷抒雁那首赞颂张志新的《小草在歌唱》的长诗。包括荣获过茅盾文学奖的熊召政,当时写了首诗也挺有名的——《举起你森林般的手,制止!》。全国都在朗诵这些诗歌,那时的文学在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在真理标准的讨论,拨乱反正,启动中国改革方面起到了冲锋陷阵的作用,起到了新闻媒体和其它意识形态部门所起不到的作用。但今天回过头来看,这种地位也是不正常的,因为承载了太多文学以外的其它社会功能。现在文学是归位,你该坐在哪里就坐在哪里。市场经济如火如荼地推进,文学如果不能适应新的形势,当然就慢慢地走向“边缘”。
还有一个问题,我们的文学是不是真正关注了现实生活?市场对文学
的冲击是非常巨大的,据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统计,每年国内长篇小说出版量是800到1000部,加上书商操作那一块,加起来就是1000多部长篇小说,但在全国真正有反响的不过十几二十来部,大量的小说都是自费出版,真正印数超过1万册的小说少之又少,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仅仅是自娱自乐!这些书是无法进入市场的。
■小结:文学正在“归位”,在市场的环境中寻找其应有之地位。树立大文学的观念,拓出更广泛的生存空间,才是文学的强势之路。
“畅销”的文学
■提示:文学与市场是否是两个无法相容的概念?答案是否定的。文学在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同时,一样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
文学为什么进不了市场?是不是老百姓真的不需要文学了,那也不是,为什么呢?关于这个,我想必须强调两点:
一、精品文学的市场还是巨大的。比如陈忠实的《白鹿原》,印了几十万册,加上盗版,那就是100多万册。王安忆的《长恨歌》,发行20几万册,加上盗版,也是近百万册!王安忆写旧上海写得很细腻,是非常纯粹的小说,就因为它是精品,所以发行量高。还有余秋雨的散文,争议虽然大,有一点你是必须承认的,它绝对是文学散文而且是(有一定文化含金量的)大散文。他的《霜冷长河》和《千年一叹》,发行量都超过60万册,这种发行量的散文,现在再也找不出第二个人。
再举个例子,王朝柱编剧的电视连续剧《长征》。长征故事我们早已耳熟能详烂熟于胸,所以当中央电视台播出这个电视剧时,根本没有引起我的注意。有一天没事,偶尔看了一集,大吃一惊,长征的故事和人物拍得这么精致。我吩咐驾驶员马上给我买光碟,结果他跑遍北京城所有的书店,光碟都卖完了。中宣部并没有下文,是老百姓自己买光了!这就叫做市场!连长征这样大家已很熟悉的革命题材,老百姓也这样爱看,就因为它是精品,是文学精品!再比如贾平凹的小说也是很畅销的,一开机就是20万。他为什么畅销?有一个现象是可以探讨的,主要是因为他写了《废都》,当时引起的争议已经大大超出文学的范畴,成为全社会关注的事件,也就是说作品出来已经不单单是文学界关注,而是整个社会的读者群都在同时关注!
二、关注老百姓现实生活的作品,它是肯定有销路的。中央提出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其实作家写作贴近生活是不需要中央来号召的,文学是人学,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我们正处于大变革时代,社会关系错综复杂,应该说这个时期的文学是要出大作品的,这个时代是要出大作家的,问题是你有没有去研究你所处的大变革时代,去研究你所处的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这方面写作做得最好的一是张平,二是周梅森,还有陆天明、柳建伟等作家。
张平写了长篇小说《抉择》,改编成电影《生死抉择》的票房价值当时在中国仅次于《泰坦尼克号》,也许你会说这是因为有中央领导的批示,那么扣除这些因素排除一半或排除2/3,剩下的1/3是老百姓自己掏钱去看的,那也是当时中国电影市场中票房价值最高的!因为它关注现实,老百姓痛恨腐败,老百姓议论腐败,老百姓也希望反腐败!张平非常尖锐地揭示了当今社会确实存在的深刻矛盾,引起全社会关注和共鸣是顺理成章的事。
周梅森每年在作家出版社出一本书:《中国制造》、《最高利益》、《绝对权力》、《国家公诉》、《我主沉浮》、《我本英雄》……一共出了6 本,每本书印数都超过20万册。《中国制造》揭示了一个非常深刻的矛盾,就是我们目前的干部管理体制的某种缺失。当时我正在中央党校学习,带了几百本送给我的同学们,他们恰好都是地市级领导人,正是周梅森笔下的主人公。所有的同学都说写得太真实了,太好了,我们每天都处于这种工作和矛盾之中。当时还有一批省部级干部在那里学习,又要走了200本,看完之后也认为小说对我们的官场写得太深刻太真实了,这样的小说拍成电视剧后无论在哪里播放收视率都会是高的。
我们要求关注现实,关注当下生活,变革大时代呼唤大作家大作品,怎么理解呢?我们现在正处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时期,我们国家的正处于一个最好时期,同时也是引发众多矛盾的时期。整个社会在转型,我们作家对这些究竟了解多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确立以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这是翻天覆地的转型;由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转型促使我们国家由农业社会形态,快速进入社会乃至后工业社会,同时进入信息社会进入高科技社会,这样的转型和变革是惊心动魄的。作家们如果能把握这些本质的东西,能深刻表现这种变革的历史进程,那么你的作品不但能得到当代人的欢迎,还可能流传于后世。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好时期:那么多的辉煌,那么多的成就,那么多的矛盾,那么多的困难,纠集在一起,这正是最能出好作品、出大作家的时候呀!关键在于我们的作家能不能走出书斋,能不能真正深入社会思考问题!
■小结:文学实际上可以创造很多财富,可以做到品质和市场的双赢。变革的时代呼唤精品,呼唤深刻表现社会本质的精品。关键在于作家们能不能把握时代,思考现实,升华思想。
谁来为文学买单?
■提示:在外力作用越来越消退的情况下,文学走向市场,要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谁来为文学买单?答案仍然是市场,作家职业化呼之欲出。
在一次小范围的文学座谈会上,我曾提出过谁来为文学买单这个命题。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时候,文学是斗争的工具,当然是政府买单;改革开放发轫之初,文学为思想解放运动和关于真理标准大讨论冲锋陷阵,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全社会都乐于为文学买单;现在文学归位,一部分作家走进象牙塔,走进书斋,整个沸腾的社会生活似乎跟他们毫无关系,那么谁来为文学买单呢?
如果文学一味地走进象牙塔,你疏离了社会生活,读者当然同时疏离了你的所谓文学作品,文学脱离生活,这是一个严峻的事实。我每年去鲁迅文学院讲课,学员都是各省市、各行业推荐来的优秀青年作家。我对他们开门见山地说,党没有要求你当作家,政府也没有求你当作家,我们经常把作家给宠坏了,以为自己肩上担着教化天下的重任,不完全是这么一回事!当作家是你个人的一种职业选择。
当你真正选择以作家为职业的时候,首先要考虑能不能养活自己,你的作品能不能走进市场,你的作品能不能受到大众的欢迎。所以,除了会写小说,你的小说还要很受欢迎,这就是当作家的能力。
职业化写作在北京已经出现。我曾遇见一位女作家,因为离异来到北京。既没工作单位,当然也没有住房、没有福利、没有医疗保障等等。她生活还比较时髦比较讲究,一个月下来没有5000块钱是绝对不够的。她是怎么生活的呢?北京有许多媒体,市场竞争非常惨烈,她就给这些媒体写稿,做专栏作家,写社会热点新闻,月收入可达五六千甚至七八千。因为写了大量的社会热点新闻,她又对当下生活非常了解,拥有了大量的生活素材,她将这些鲜活的素材很快就变成了小说,这样的素材写成的小说肯定畅销,小说一出来电视台马上就关注……这就是作家职业化写作一种最常见的模式。
我曾和铁凝一块出国到以色列访问,我们是中国作家代表团,以色列作家协会宴请我们的时候,是当着我们的面AA制,凑份子请我们的,他们并没有感到不好意思或者丢脸。你说他们国家没钱,不,人家很有钱。我们国家的人均GDP这些年已经飙升得很快了,到现在也才2000多美元,人家是人均3万多美元,也就是说他们是很有钱的,没有人管这一块而已。
我们国家现在已经很开放很宽松。周梅森、张平、陆天明等作家写的小说揭示的社会矛盾已经够尖锐、够深刻了,不但允许发表,还得了五个一工程奖及国家图书奖,比如《中国制造》,参评茅盾文学奖一直角逐到最后。所以,这样的小说,文学界是肯定的,政府是接纳的,老百姓更是欢迎的。
当然,不可否认现在一些职业写手有一味迎合市场的低俗化倾向,也有可能他们经济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不需要为钱而写作,就会写出格调比较高的作品。这都不能一概而论,每个人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去做最佳选择。
出版的底线是什么?首先不能违背中央、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关于出版管理的相关条例,有些内容是不能登载的,有十几种题材的图书需要专题报批,这是国家规定的意识形态的底线,这是不允许碰的!另一个底线是市场的底线,如果你出的书全部堆在库房里,总有一天出版社会发不出工资,总有一天自己要破产!中央已经发文了,全国的出版社,除了人民出版社及个别少数民族母语出版的出版社保留事业性质以外,其它出版社统统将转制为,所以现在我们必须特别强调两点:第一,要坚持政治底线,你不能出那些反动的、攻击党和政府的图书,还有黄色淫秽的图书……总之,社会效益永远是第一位。第二,你要想方设法转换经营机制,主动进入市场,市场竞争是越来越残酷、越来越惨烈的!
■小结:在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的前提下,转换文学观念,同时关照精品的纯文学并最大程度地贴近现实,是在急剧变化的社会中文学的生存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