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濛初死事考辨
【内容提要】
本文通过相关史料的梳理和考辩,对凌濛初的死事进行了考辩。笔者认为凌濛初死于崇祯十六年(1643)十二月十二日,《墓志铭》、方志等史籍的记载多有舛误。学者贾三强先生所主张的凌濛初死于崇祯十七年(1644)五月的说法也是不符合史实的。凌濛初死于程继孔领导的起义军,而不是死于李自成领导的起义军。
【关键词】 凌濛初 程继孔 死事 崇祯十六年
明末著名文学家——凌濛初(1580—1644),字云房,号初成,别号即空观主人,浙江乌程 (今吴兴) 人。.十二岁(万历十九年( 1591 )入学,十八岁(万历二十五年( 1597 ))时补廪膳生。天启三年( 1623 ),他入都就选。崇祯七年( 1634 ),授上海县丞,署令事,后又署海防。崇祯十五年( 1642 ),擢徐州判,分署房村,治河。崇祯末年,在房村抵抗农民起义军呕血而死。凌濛初致力于戏曲小说的创作且成绩斐然,但他一生科举未售,仕途蹭蹬,深为后人所叹惜。有关记载凌濛初死事的史料多散见于一些方志、文集、墓志铭中,而且凌濛初的许多著述多已失传,资料匮乏,且存在一些舛误。关于凌濛初的去世问题,更是众说纷纭,这给我们深入研究凌濛初带来诸多不便。为此,笔者通过研读近来搜集来的有关濛濛初的资料,对此加以考辩。
凌濛初的去世时间,史籍记载不一。崇祯、光绪本《乌程县志》卷十六《人物五》[1]、清同治十三年刻本,汪曰桢纂的《湖州府志》卷七十八、郑龙采撰的《别驾初成公墓志铭》(以下简称《墓志铭》)、郡字号嘉庆乙丑本《凌氏宗谱》卷二和光绪甲辰本《凌氏宗谱》卷八《凌氏谱录》[2] 均言其死于崇祯甲申( 1644 )正月,后世学者多采此说。但对凌濛初去世的具体时刻又有所分歧,《墓志铭》言其死于正月十二日晨,而嘉庆乙丑本《凌氏宗谱》卷二和光绪甲辰本《凌氏宗谱》卷八《凌氏谱录》云其死于正月十二日未时;清同治闵宝梁撰的《晟舍镇志?人物》云凌濛初死于崇祯甲申( 1644 )三月,具体时间却未言。[3]
现代学者贾三强先生通过一系列事件的考证,认为凌濛初去世的时间应在崇祯甲申( 1644 )五月,而不是象《墓志铭》所言的那样,凌濛初死于崇祯甲申( 1644 )正月十二日晨。贾三强先生还运用多种史料考证出凌濛初死于程继孔领导的农民起义军,而不是死于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4] 笔者认为贾先生关于凌濛初死于程继孔领导的农民起义军的考证是准确的,但不赞成贾先生的凌濛初死于崇祯甲申( 1644 )五月的说法,笔者认为凌濛初去世的时间应在崇祯十六年( 1643 )十二月十二日,其去世的时辰因缺乏可靠的资料证明,存疑俟考。
贾先生认为《墓志铭》的记误原因之一可能是:“凌氏家人和《墓志铭》撰者当时不在现场”。实际上,早在凌濛初协助时任淮徐兵备佥事的何腾蛟剿灭淮徐民变时凌氏家人已追随其左右,如郑龙采《别驾初成公墓志铭》中云:“寓卧佛寺,夜将半,方燃炬搦管,何公忽遣人来召公。公语家人曰:‘我固知何公之见召也,故篝灯属草以待耳’”。古代做官者常常携家人赴任以备使唤。在剿灭淮徐义军后,何腾蛟随即被授右佥都御史,代王聚奎巡抚湖广,据《明史》卷二百八十《何腾蛟传》言,这是崇祯十六年(1643)冬事;又据《绥寇纪略·补遗下》 [5] 知,何腾蛟是于崇祯十六年(1643)十月平定淮徐民变后升任湖广巡抚的。由上可知,凌濛初协助何腾蛟平定淮徐民变当在崇祯十六年(1643)十月前不久,离其去世甚近,凌濛初死时,其家人在场是可信的。
贾先生认为《墓志铭》记误的第二个原因可能是:“《墓志铭》撰写时间据凌氏之死较长,记忆不清”。郑龙采的《别驾初成公墓志铭》的写作年代当在顺治十四年(1657)十月初十之后,如文中曾言凌濛初元配孺人沈氏“卒于顺治丁酉十月初十日”,距凌濛初去世的时间的确是比较久了,但该《墓志铭》的作者却给了我们两条很重要的信息:一是“归安郑龙采,为婺川令,道遇楚时,何公为楚抚军,以同举辛酉,相友善,因就谒焉。谈及凌十九同破丰寇事,津津不置。既而伤其节烈,悼惋再三,继之以泣。”“何公”,即何腾蛟;“凌十九”,即凌濛初;二是“忽凌公令嗣入山见访,袖中出一编,乃彭城殉节行略,属余为之志。余思焚笔砚已久,且菲材不足以述公之万一,然非余又无以为公述者。因不揣固陋,而为之志”。前者言及郑龙采与何腾蛟“相友善”,在凌濛初死后曾谒见何腾蛟并谈及凌濛初的事迹和去世事。《墓志铭》又云何氏曾与凌濛初一起镇压过淮徐民变,并在升任湖广巡抚、凌濛初死后遣官致祭,还专为凌氏撰写祭文,这说明郑氏还是对凌濛初的死事比较清楚的。又,郑龙采曾受到何腾蛟的赏识并且与凌濛初是同乡,朱彝尊的《静志居诗话》有其传,传云:
郑龙采,字圣昭,归安人。天启辛酉举人,婺川知县。有《高密堂诗集》。圣昭雅尚清狂,与乌程丁永鉴同举于乡,酒分诗情,最相亲昵。圣昭牵丝入黔,谒楚抚何公腾蛟,公欲留为监纪,辞曰:“朝廷命某宰婺川,不命参公军事也。”及解组过楚,何已殉难。既归祝发入卞山,不复与闻世事。句如“长江无六月,骤雨不崇朝。”“明月几时上,归云未得闲。”“花飞晴见雪,竹密画垂阴。”“残雪重重白,归鸦阵阵圆。”“暗泉蒙间草,惊鸟落山花。”“寺随人意改,身列上方间。”“戍荒迟夜柝,人定话归潮。”非蹈袭者所及。[6]
郑龙采所提供的第二条很重要的信息是该《墓志铭》是应凌濛初后人之邀并在凌氏后人提供凌濛初“彭城殉节行略”之后所撰写的。上面曾言凌氏家人在凌濛初死之前甚至在其死时伴随其左右,只要我们把《墓志铭》和《凌氏宗谱》比较一下,就可以看到它们所记载的凌濛初去世时间是一致的,均言其死于崇祯甲申(1644)正月。他也许从丁氏口中得知一些凌濛初的信息,郑龙采之所以在《墓志铭》中自豪地言“余思焚笔砚已久,且菲材不足以述公之万一,然非余又无以为公述者”。就是因为他掌握了许多关于凌濛初的事迹材料并具有一定的文采,而且他与凌濛初差不多属于同一时代的人,又做过官,对凌濛初又很尊崇,是撰写凌濛初墓志铭的最佳人选,故而《墓志铭》所言的凌濛初的去世时间是比较接近于凌濛初去世的具体时间的。同时,由于郑龙采只是采自与凌濛初共事的官员、同乡及凌氏后人所提供的信息,并未亲自见证事情的原委,而且出于对死者的崇敬和悼念之情,在撰写《墓志铭》时出现了一些与事实不符之处。除了上文所提到的谬误之外,对他较为熟知的凌濛初镇压过淮徐民变及其为抵御起义军而死的具体时间也有舛误。
贾先生认为《墓志铭》记误的第三个原因可能是:“或者其死讯在传抄中因‘五’、‘正’形近而讹”。这只能是贾先生的猜测而已,并不能说明凌濛初死于崇祯十七年(1644)五月。
《墓志铭》曾云及陈小一、扫地王等人及举事状,贾三强先生已考证出陈小一就是程继孔,扫地王的真实姓名为金梁,所论极是。贾氏又多方面论证了崇祯十七年(1644)正月至四月在徐州一带不可能发生大规模的民变或义军活动,据所查史料也正如其言均未见诸如《墓志铭》所言的那样,崇祯甲申(1644)正月至四月在徐州一带有气势汹涌的攻城略地的民变或义军活动的记载。
笔者从一些史书的记载中发现,在崇祯十六年(1643)十二月徐、淮一带有大规模的民变发生。《绥寇纪略?补遗》下曾言,在崇祯十六年(1643)十月,何腾蛟平定淮、徐一带民变后去赴任湖广巡抚时,曾令程继孔随之入楚以防其再行叛乱,但程继孔坚拒不从,马士英遂派兵予以镇压:
于是凤督马士英定计于十二月十八日命其副将杨振宗、庄朝梁同禁旅总兵马得功、参将王进功等共提兵五千从东南一路由宿州攻之徐州;副将金声桓统标中、左、右等营;游击刘世昌等共提兵三千,从西北一路由萧县攻之徐城。义勇亦领乡兵助战。二十四日,大会于南岳集。攻贼巢两昼夜。继孔大败,奔窜于方圆寺洞中。至二十九日始就执。甲申正月,凤督以槛车押至京师。
此即言程继孔降而复叛,凤督马士英分兵两路攻之,将程继孔生擒,此事发生于崇祯十六年(1643)十二月中下旬。《明实录·崇祯实录》曾云:
崇祯十六年十二月乙丑(初五),总督何腾蛟奏言,湖南永顺、保靖,黔南铜仁、黎平,西粤柳全其土司皆可用---徐州副总兵金声桓肝胆可用,其部下刘世昌、夏国基皆可与战,乞加声桓援剿总兵,以示鼓励。从之。[7]
增兵徐州一带,主要是用以镇压程继孔再次发动的民变:
贵州镇草营参将梁胤林攻桃固山洞,擒贼首程继孔。继孔反覆,扰徐、邳间,胤林以除夕出不意,擒之,山寨悉平。[8]马士英时任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卢、凤等处军务,一直至崇祯十七年三月仍总督卢、凤;而路振飞则任右佥都御史、总督漕运,巡抚淮、扬。《明史》均有传。《明季南略》又提到路振飞亦参与镇压并擒拿程继孔事:
及清兵大入,蹂躏燕、齐,烽燧至淮北;流寇横于中州,徐、泗之间,盗贼窃发,道路多梗。上知其才,癸未遂擢佥都御史、总督漕运,巡抚凤阳。公至年,遣兵破擒土贼张方造、王道善、程继孔等。[9]
《明实录·崇祯实录》曾言及王道善、程继孔等人发动的民变,金声桓参与了镇压淮、徐民变的行动:
徐州副总兵金声桓讨萧、砀诸盗,平之。初,萧县盗王道善等陷县城,焚徐州,桃源盗程继孔合之,永城余寇朱安世、燕青等相煽誉于徐、宿、永间,声桓以九月丁巳会兵分讨,继孔请降,以兵守之。是日拔诸寨,斩二千八百。[10]
从上述记载可以看出徐州副总兵金声桓在崇祯十六年(1643)九月参加的会兵分讨淮、徐民变的行动,这正是何腾蛟与凌濛初一起平定的那次淮、徐民变的战役。据赵吉士的《寄园寄所寄》卷九记载,在这次军事行动中,淮抚路振飞也派兵参与:
崇祯十六年(1643)六月,淮徐道右参议何腾蛟议讨之。徐州副将金声桓、游击刘世昌、守备卓圣,又归永参将丁启光、丁启胤、丁承烈,皆以兵会。而淮督路振飞,命标将文怀忠、王心粹佐之。[11]
《寄园寄所寄》所记载的关于徐、砀、萧一带的两次民变及被平定始末与《绥寇纪略·补遗》下和《明实录·崇祯实录》基本相同。崇祯年间,高级官员的设置往往重叠,其管辖的范围和职责权限也常常如此。如由上可知,马士英和路振飞均有管辖淮、徐一带的职责,金声桓等部均属其部下。
从以上史书的记载可以看出,程继孔再次发动的民变规模比较大,以致使得朝廷不得不派重兵围剿,马士英和路振飞一起参与了镇压再次发动的民变,这两次淮、徐民变发生的情形及围剿起义军的战况与《墓志铭》所言的情况相似,日期也比较符合。第一次围剿淮、徐义军当在崇祯十六年(1643)九月丁巳前后,第二次在崇祯十六年(1643)十二月下旬。平定第二次淮、徐民变的时间接近于《墓志铭》、方志等史料所记载的凌濛初死于崇祯十七年(1644)正月。程继孔是在崇祯十六年(1643)十二月二十九日始被俘,崇祯十七年(1644)正月,被凤督马士英以槛车押至京师。这说明在崇祯十六年(1643)十二月中下旬,淮、徐民变已被镇压下去了。凌濛初殉职的消息可能是在平定第二次淮、徐民变之后才被通知到凌氏家中(此时曾追随凌濛初左右的家人可能已随凌濛初一起殉难),造成凌濛初死于崇祯十七年(1644)正月十二日的误传,或出于其它因由,使凌氏家族误认为凌濛初是死于崇祯十七年(1644)正月十二日。
至于《墓志铭》及其它方志、家谱等记载的凌濛初死于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可能是由于程继孔曾率所部投奔李自成的属下武愫所致。《绥寇纪略?补遗》下曾云程继孔被俘押至北京后,“会国变,脱归徐州,再纠众为乱。”《平寇志》卷十一又云:“(崇祯十七年(1644))壬子,武愫赴徐州,土寇程继孔率其党卫之。”[12]《绥寇纪略?补遗》下云崇祯十六年(1643)十二月围剿程继孔再次发动的民变时,“义勇亦领乡兵助战”。这说明此时已有组织团练之事,《平寇志》卷六曾记载在崇祯十六年(1643)四月,崇祯帝诏谕将士组织团练事:
土寨人等纠众抗贼,保守地方,远非得以。特颁诏书,遣官宣谕,赦罪录功。但能擒斩伪官即与授职,能收捕贼徒即与给赏,能恢城献俘即与超擢,其余部曲编成乡勇,一体团练。[13]
这与《墓志铭》记载的在凌濛初去世之前“分署练习乡兵”相符合。而贾三强先生认为组织团练之事在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二十七日之后,即在凌濛初去世之后,这是不符合史实的。
同治闵宝梁撰的《晟舍镇志·人物》所云的凌濛初死于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的说法也是不准确的,虽然闵宝梁与凌濛初同为晟舍镇人。因为在崇祯十七年(1644)正月初至四月下旬,淮、扬一带有明军的重兵集结:崇祯十七年正月初,李自成出潼关,镇守晋南的明军高杰部兵败,高杰率溃兵南下徐州一带,如《明实录·崇祯实录》载:“崇祯十七年正月癸巳(初四),高杰南下,江北大震。”《平寇志》卷八又云:“大清顺治元年(1644)正月戊戌(初九),高杰溃兵南下,江北大震。”《明实录·崇祯实录》与《平寇志》卷八的记载,虽在具体日期上略微不同,但都言崇祯十七年正月初高杰部溃兵南下徐州一带。高杰号称拥兵四十万,除了将少量兵马部署在河南沁阳外,大都到达徐州一带;《明实录·崇祯实录》云高杰于正月二十六日:“安其家口于徐州官厢。”《平寇志》卷八云:“戊午(正月二十九日)士英遣副将庄朝梁防守徐州,令中军副守兵”,“赴徐安插高杰家口于关厢。”二月,高杰赴徐州,如《平寇志》卷八云:“二月辛未(十二日),庄朝梁纵高杰至徐州,士民惊扰。”《淮城纪事》又云:“三月初九日,黄得功、刘良佐、刘泽清、高杰四家兵皆南下”,“高杰兵在徐州”;《平寇志》卷八亦云:“三月乙酉(二十一日),刘泽清兵顿宿迁,高杰兵顿徐州,连舟欲南下。”直至四月下旬,高杰兵才离徐州,如《扬州变略》云:“广昌(刘良佐)自宿迁南行,驻兵瓜州,而兴平(高杰)亦垂涎维扬之盛,尾刘而来。”[14] 在这种明军重兵集结徐州一带的情形下,不可能有象《墓志铭》所言的那样大规模的民变或义军攻城略地的活动发生。
由上面的考析可知,凌濛初去世时间可能在崇祯十六年(1643)十二月中下旬,崇祯、光绪本《乌程县志》卷十六、清同治俞樾等纂《上海县志》、《墓志铭》、嘉庆乙丑《凌氏宗谱》卷二和光绪甲辰本《凌氏宗谱》卷八《凌氏谱录》等所记载的凌濛初死于崇祯十七年(1644)甲申正月的说法及《晟舍镇志?人物》所云的凌濛初死于崇祯甲申(1644)三月和贾三强在其《凌濛初晚年二事考》一文中所推断的凌濛初死于崇祯甲申(1644)五月等说法未必确切。
注释:
[1] 崇祯《乌程县志》,书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光绪《乌程县志》,清光绪六年刻本。
[2] [明]郑龙采《别驾初成公墓志铭》全文见于郡字号嘉庆乙丑本《凌氏宗谱》卷五《碑志》。叶德均先生向凌氏后人凌廷华借阅的嘉庆乙丑本《凌氏宗谱》因其未归还,几成绝响,今人难以见到此宗谱,笔者有幸于2002年五月在上海图书馆查阅资料时见到此谱,因目前尚处于整修阶段,故尚未对外开放,笔者在上海图书馆谱牒研究中心陈乐民先生的帮助下,得阅全谱。据此宗谱卷首所载《领谱字号》知,原嘉庆乙丑本《凌氏宗谱》共六十册,编号用记,以杜窃谱转售之弊,遇春秋祭祀,子姓咸聚之时,持谱至公处,共瞻观。上海图书馆所藏嘉庆乙丑本《凌氏宗谱》系郡字号。另外,现见藏于浙江安吉县安城镇横塘村的凌氏后人凌积明先生家中的光绪甲辰本《凌氏宗谱》亦收录此谱;《学林漫录》第五集《曲目丛拾》之《红拂妓》,(中华书局,1982年版)亦刊发了周绍良先生从《凌氏宗谱》中所抄录的《别驾初成公墓志铭》,只是周氏未注明其抄录的《别驾初成公墓志铭》出自何种版本的《凌氏宗谱》。上述三者所辑录的郑龙采《别驾初成公墓志铭》,除了个别字句有差异外,内容基本相同。
[3] (清)闵宝梁:《晟舍镇志》卷五,《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辑)第 24 册,上海书店,1992年影印本,第1064页。浙江图书馆藏有闵宝梁《晟舍镇志》抄本,已收入《中国地方志集成?乡镇志专集》第24册,上海书店、江苏古籍出版社曾分别于1992年、1997年影印。
[4] 贾三强:《凌濛初晚年二事考》,《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 1990年第三期。已收入西北大学文学院编《古代文学论集》,中国社会出版社,2002年版。
[5] [清]吴伟业:《绥寇纪略》,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6] [清]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卷十八,姚祖恩编,黄君坦校点,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561页。在朱彝尊的《明诗综》卷六十六亦有其传,内容完全相同,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刻本,第 17页。
[7][8][10] 《明实录》附录之《崇祯实录》,卷十六,总第 507--508页;卷十六,总第 510--511页;卷十六,第492-493页;民国二十九年长乐梁氏影印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本 《明实录》第88册,
[9] [清]计六奇:《明季南略》,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24页。
[11] 赵吉士:《寄园寄所寄》卷九。参见谢国桢《明代农民起义史料选编》,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第197-198页。
[12][13] [清]彭孙贻:《平寇志》卷十一,第256页;卷六,第132--13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14] 《东南纪事》上海书店,198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