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总分馆制下的乡镇图书馆建设
[关 键 词] 总分馆制 乡镇图书馆发展 根本途径
近年来,随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不断深入和国家发改委、文化部《“十一五”全国乡镇综合文化建设规划》的下发,各地在建设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同时,把乡镇图书馆纳入建设规划,并先后新建或改建了面积、藏书、设施不等的乡镇图书馆和村落图书室,图书馆(室)成了农民求知、求乐、休闲的好去处。然而,轰轰烈烈的图书馆(室)建设热潮仅仅过去几年时间,有的便成了开关室,有的成了藏书室,出现了门可罗雀现象。究其原因,虽然有多种因素造成,但图书经费后劲不足,藏书资源单一是造成图书馆门可罗雀的主要原因。那么,怎样才能使乡镇图书馆(室)可持续发展呢?笔者在宁波市鄞州区各镇乡(街道)图书馆调查后,初步得出结论,实行总分馆制,打造“十五分钟图书阅览圈”是镇乡(街道)图书馆(室)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1.实行总分馆制后所取得的实效
鄞州区自2007年试行总分馆制至今,已建立分馆13个,其中镇乡(街道)7个,占镇乡(街道)万册图书馆40%。分馆的建立,不仅让读者就近获得了公益文化服务,打造了“十五分钟图书阅览圈”,而且使图书资源得到共享,读者借书还书像银行取钱一样便利。公共图书馆实行总分馆制是深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要模式,是镇乡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取得明显实效。
1.1馆室增加,“十五分钟图书阅览圈”初具规模。鄞州区共有常住人口150余万人,其中户籍人口78万人,22个镇乡(街道),辖409个行政村,30个社区。据区图书馆2008年统计年报,镇乡有图书馆19个,藏书250165册;村村建有藏书千册以上图书室,藏书750103册;每个社区建有图书阅览室,藏书136180册;全区总藏书1136448册(不包括区级、企事业单位和学校图书馆藏书)。按户籍人口,每3.9万人拥有一座公共图书馆,超过发达国家图书馆拥有量标准。现在农民去图书馆(室)借书阅览,只要走上十五分钟路程就能到达,比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公共图书馆服务发展指南》:“在城市和近郊,利用私人工具到达最近的图书馆的时间不超过15分钟……。”居民与图书馆的距离要缩短很多。图书馆,像家里书房一样方便。
回望鄞州区各镇乡(街道)图书馆发展历程:上世纪70年代,各乡镇成立文化站时便建立了图书室,藏书百余册至近千册不等。90年代中期,随着浙江省“东海文化明珠”工程的创建,各镇乡纷纷建起了万册图书馆,一时出现了读者白天借书排长队,晚上灯火通明阅读到深夜的辉煌景象。进入新世纪后,随着发展的转型和镇乡文化活动项目的不断增添及镇乡财政对图书购置经费的多年不投入或投入较少,图书馆功能逐渐退化,读者数量大幅度减少,有的图书馆只守着破旧的万余册藏书,过着门可罗雀的生活;有的镇乡为了解决村级图书室藏书不足,干脆将这些旧书赠送给了村里,图书馆成了“空壳”。近几年,为打造“十五分钟文化圈”,图书馆建设又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重视,鄞州区政府下发了《关于实施全区图书馆城乡服务一体化的实施意见》文件,对总分馆制设置的工作目标、主要任务、经费保障等都作了明确的规定。运行两年多来,不仅90%以上镇乡修建和扩建了图书馆,而且100%行政村、社区新建和改建了图书室,十五分钟图书阅览圈初具规模。
1.2书源共享,镇乡图书馆(室)虚拟藏书增加。概括分馆的功能,不仅是乡镇图书馆图书借阅与流通的窗口,还是乡镇文化、、休闲综合服务的窗口,在多种层面上实现总分馆间的资源共享。从鄞州区已建立的13个分馆运行情况看,一是书源增加。过去新增图书只有一个单位的数量,现在十几个单位一起购置,书源便增加了十几倍甚至几十倍。这是因为,不仅总馆每年在新增图书,各分馆也在新增图书,总分馆制下的图书是流通的,且总馆每月有一次图书流通车到各镇乡流动点供读者挑选,大家根据爱好能阅览到自己喜欢的书籍,无形中镇乡图书馆虚拟藏书量增加了。二是解决了镇乡图书经费不足。过去由于图书经费有限,经济不怎么富裕镇乡一般没有图书专项经费或只有少量图书经费,购不起图书。久而久之,图书馆室便成了藏书室。就连经济发达的邱隘、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