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人源流和巴文化考辨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9-06
从20世纪30年代巴史的近代研究开始,迄今已有70多年的历史。70多年来,从历史学、人类民族学和考古学研究巴史的论著可谓成千上万,其中不乏真知灼见者。①本文无意对以往的巴史或巴文化研究成果的得失作一评头品足,只是企图在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作一些笔者倾向性的梳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抛砖引玉,冀望在21世纪巴史和巴文化研究中,能籍助三峡考古新获的珍贵出土资料,在所有致力巴人历史和考古学文化研究者的共同努力下,釐清文献记载的一些迷雾,获得一个更接近历史原貌的突破。
一.巴人源流考辨
有关对巴人源流研究产生分歧意见的原因,事实上都是基于对有关文献记载内容的理解和解释不同而造成的。研究巴人历史所本的主要早期文献著作有《山海经》、《左传》、《世本》、《华阳国志·巴志》、《水经注》和《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等书。
根据对文献的不同理解和解释,目前学术界至少在巴名字的来源、巴字的含义、巴族的起源、巴国的出现、巴人早期的活动区域等等问题上提出了多种不同的观点。因篇幅关系,在此就不一一赘述。这些不同的学术争鸣无疑对深入探索巴人的渊源流变史具有重要的裨益。
最早记载巴人事迹的古文献是《山海经》。
《山海经·海内经》说:“西南有巴国,大皞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
《山海经·大荒北经》:“西南有巴国,有黑蛇,青首,食象”。
《山海经·海内南经》说:“夏后启之臣曰孟涂,是司神于巴。人请讼于孟涂之所,其衣有血者乃执之。是请生,居山上,在丹山西,丹山在丹阳南,丹阳,居属也。”
《今本竹书纪年》也有:“(帝启)八年,帝使孟涂如巴涖讼”的记录。与《山海经·海内南经》的记述如出一辙。
后代学者在注解前述记载时或认为丹山西,即今重庆巫山县境的巫山。②
至于巴人“廪君”,在《山海经》中并没有见到直接的记录。
《山海经·大荒南经》说:“有
上一篇:清前期治边思想的新变化
下一篇:宋代社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