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子思学派对礼的理论诠释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彭 林 时间:2010-09-06
  1995年,湖北荆门郭店1号楚墓出土一批竹简,内容除《老子》、《太一生水》两篇外,其余均为为先秦儒家。李学勤先生最先指出,该墓所出《五行》、《缁衣》、《成之闻之》、《尊德义》、《性自命出》等篇是久佚的《子思子》①,是子思子学派的作品,得到国内外大多数学者的认同。墓葬的年代为战国中期偏晚(约公元前300年左右),竹简的年代当更早于此。这批儒书中有关心性问题的论述,是子思撰作《中庸》的前期材料,有赖于此,我们得以重构子思学派的礼学思想体系。

一、 性与天道 
  《论语·公冶长》云:“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这段著名的文字,曾被《史记·孔子世家》、《汉书·眭宏夏侯胜传赞》、《汉书·外戚传》师古注、《后汉书·桓谭传》等引用,影响相当之大。 

  性与天道,孔子为何罕所言及?后世学者颇多推测。《史记·天官书》云:“是以孔子论六经,纪异而说不书。至天道、命,不传;传其人,不待告;告非其人,虽言不著。”《正义》云:“待,须也。言天道性命,忽有志事,可传授之则传,其大指微妙,自在天性,不须深告语也。”认为天道性命,“大指微妙,自在天性”,所以不传;也有可能是传而不告。《天官书》此语,使孔子罕言性与天道的问题带有几分神秘色彩。 
  《后汉书·桓谭传》注引郑玄《论语注》:“性谓人受血气以生,有贤愚吉凶。天道,七政变动之占也。”钱大昕承郑氏之说,认为“古书言天道者,皆主吉凶祸福而言”,②故圣人难言之。但程树德批评郑氏之说:“郑氏兼学谶纬,其以吉凶祸福解天道,亦为风气所囿。”③程说甚是,故钱说也不可从。 
  皇侃引太史叔明云:“六籍即有性与天道,但垂于世者可踪,故千载之下,可得而闻也。至于口说言吐,性与天道,蕴藉之深,止乎身者难继,故不可得而闻也。”④顾炎武踵其说:“夫子教人,文行忠信,而性与天道在其中矣,故曰不可得而闻。”“夫子之文章,莫大乎《春秋》。《春秋》之义,尊天王,攘戎狄,诛乱臣贼子,皆性也、皆天道也。故胡氏以《春秋》为圣人性命之文。”⑤若如其说,则孔子的“礼”也一以贯之于六籍及文行忠信之中,子贡为何没有“不可得闻”之叹?可见其说不可从。 
  又,太史叔明以子贡之言乃是“夫子死后,七十子之徒,追思曩日圣师平日之德音难可复值”,⑥此说不为无理,耐人寻味。所谓夫子言性与天道不可得闻,当是孔门后学颇喜讨论性与天道,子贡乃追思孔子生平言论,发觉夫子罕有言及,故发此议论。作为七十子之一的子思,最早在《中庸》中提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的著名的心性论命题。检阅文献,孟子、荀子以及大小戴《礼记》,无不谈性与天道,当是子思影响之所及。性与天道又恰恰是郭店楚简最重要的话题。《性自命出》“性自命出,命自天降,道始于情,情生于性”所表述的思想与《中庸》所论完全相同。可见性与天道,是子思学最先派着力开拓的思想领域。

  大凡家在提出其社会学说时,为使其学说具有最强的针对性,往往着意寻求人类最普遍的特点,孔子所谓“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⑦,此之谓也。孔子将“礼”作为最切近于人类的社会普遍之道,要求人们“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⑧循而勿失。孔子提出了一个正确的原则,但是,他没能系统地回答“为什么人必须遵循于礼”的问题,换言之,孔子并没有建立起礼的理论体系。

  孔子殁后,子思学派对礼的理论探索,是从研究治世之道开始的。它们认识到,治必由道,“[不]由其道,虽尧求之弗得也”。① 

  “苟不从其由,不反其本,虽强之弗内矣。上不以其道,民之从之也难”。②“凡动,必顺民心,民心有恒。”③认为礼的基本内涵是人性,是最近于人的“道”。《尊德义》云: 
  圣人之治民,民之道也。禹之行水,水之道也。造父之御马,马之道也。后稷之艺地,地之道也。莫不有道焉,人道为近
  尽管当时戎狄交侵,世事纷乱,子思学派并没有将人的血统、地域或种族的特征,而是将人性作为其治世之道的基础,认为要建立和谐的社会秩序,就必须顺应人性。在子思学派看来,所谓人性,是与水、马、土地等所具有的特性一样,是与生俱来的属性,是人类最普遍的特征,“四海之内,其性一也”。④ 

  因此,对人性的把握,可以推己及人;又由于能把握普遍的人性,就可以上推命与天道,而知所当行之人道,所以说“□者出所以知己,知己所以知人,知人所以知命,知命而后知道,知道而后知行”,⑤ “知己而后知人,知人而后知礼,知礼而后知行”。⑥ 

  子思学派将人性作为治道的基础和主体,提出“道始于情,情生于性”的理路,⑦ 认为孔子的礼治思想发端于人情,“礼因人情而为之”。⑧情是性的外显,情与性相为表里,道始于情就是始于性。所谓人性,是指喜怒哀乐之情,《大戴礼记·文王官人》所云“民有五性,喜怒欲惧忧也”即是。 
  子思学派高扬人性,是对周公、孔子以来,周代人本主义思想的传承与。武王克商、殷周革命之后,周公鉴于纣王失德亡国的教训,提出“明德慎罚”⑨ 的口号,要求统治者“无于水监,当于民监”,⑩,奠定了人本主义的基础。孔子深化了周公的思想,倡行“仁”的学说,提出“仁者,人也”,⑾ “仁者,爱人”。⑿ 的论题。而要爱人、以人为本,就必须尊重人性。《尊德义》说“民可导也,而不可强也”,“可导”的是人性,“不可强”的也正是人性。人情有天然合理的因素,只要是真实之情,就应该得到理解和尊重。《性自命出》云: 

  凡人情为可悦也。苟以其情,虽过不恶。不以其情,虽贵不难。苟有其情,虽未之为,斯人信之矣。 
  关于这段文字,陈来先生解释为:“一个治民者,如果与人民有感情上的沟通,虽有过失,人民也不会嫌恶他。他对人民有情,即使他没有做事,人民也相信他。”陈先生没有解释“不以其情,虽贵不难”一句,又将“过”解释为“过错”,认为此文主旨是“强调治民者内在情性的修养”。⒀细绎文意,我们得不出陈来先生的结论。我们认为,此文乃是针对普遍的人性而言,而并非仅仅是治民者。文中的“过”应解释为“过犹不及”之过,是过度之意。大凡人情总是可以令人接受的,所以说“凡人情为可悦也”;悲喜好恶之情,只要真实,即使过度,也不会令人厌恶,所以说“苟以其情,虽过不恶”;伪作之情,即使其表演的难度再大,也无足称道,故“不以其情,虽难不贵”;只要有真情,即使尚未行动,人们也会相信。《性自命出》说“(道)始者近情”、“礼作于情”,离开情就无所谓道,无所谓礼。子思学派对人性的重视,于此可见一斑。 
  平心而论,孔子也曾提及性或天道。关于性,孔子曾经说过“性相近,习相远”,① 在回答鲁哀公“君子何貴乎天道”之问时,孔子说:“贵其‘不已’。如日月东西相从而不已也,是天道也;不闭其久,是天道也;无为而物成,是天道也;已成而明,是天道也。”②   天笼照大地,哺育万物,是人类的生命之源。它昼夜交替,寒往暑来,具有不可逆转的力量。是为孔子的天道观。子思学派从两个方面对孔子的天道观作:其一,认为天不仅是宇宙的主宰,而且是万物之“道”的渊源。“知天所为,知人所为,然后知道,知道然后知命”。③“圣人知天道也。知而行之,义也。行之而时,德也。”④ 

  天道无所不在,天道形诸于地,即为地道;形诸于水,即为水道;形诸于马即为马道;形诸于人,即为人道。因此,人性得自天命,人性即是天性。其二,是将性与天道相打通,不仅说明了人性的来源,而且为人性说取得了形而上的依据,尽管其中少有玄学的成分,但却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这恰恰是孔子思想所未曾涉及之处。 

  在获得上述认识之后,我们再读大小戴《礼记》,发现有关性与天道的论述甚多,如《礼记·大传》云:“圣人南面而治天下,必自人道始矣。”《大戴礼记·礼三本》云:“礼有三本,天地者,性之本也。”《礼记·祭义》云:“是故君子合诸天道。”《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云:“故君子莅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达诸民之情,既知其以生有习,然后民特从命也。”《中庸》云:“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礼记·礼器》:“天道至教,圣人至德。”《礼记·礼运》:“夫礼必本于天,动而之地,列而之事,变而从事,协于分艺。……故礼义也者,……所以达天道、顺人情之大宝也。”朱子说《中庸》立言之旨在说明“道之本原出于天而不可易”,⑤可谓深得其要。根据笔者的研究,大小戴《礼记》主体部分的撰作年代,与郭店楚简大致相当。⑥ 将郭店楚简与大小戴《礼记》参阅,即可了解性与天道的讨论,在七十子之徒中是何等热烈。
《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率”,郑玄释“循”,至确。此说与《性自命出》所论,正相吻合。有学者释率为“长”,似不可从。⑦ 

  “率”字在先秦中习见,多训为“循”。《尔雅·释诂》云:“率,循也。”《诗经》屡见“率”字,如《大雅·假乐》“不愆不忘,率由旧章”,郑笺:“率,循也。”《小雅·北山》“率土之滨①,莫非王臣”,毛传:“率,循也。”《小雅·沔水》“鴥彼飞隼,率彼中陵”,郑笺:“率,循也。”《小雅·吉日》“悉率左右,以燕天子”,郑笺:“率,循也。”《大雅·緜》“率西水浒,至于岐下”,毛传:“率,循也。“《尚书》此字也习见,如《大禹谟》“惟时有苗弗率”,传:“率,循也。”《君奭》“丕冒海隅出日,罔不率俾”,传亦训率为循。如此之类,均不得训长。孟子引《诗》“不愆不忘,率由旧章”云“遵先王之法而过者未之有也”,也以遵释率。(郭店简《性自命出》云“羕性者,习也;长性者,道也”。 

  “羕”,整理者释为“养”。有人认为,此“长性者,道也”,长应该解释为君长之长,意即“领导性的是道”。鄙见,“羕”字不得释“养”,因为习非养性而得。羕当释“永”,永,久也,永久其性即成习,俗云“积久成习”是也。此“长”字或可释为“长养”。《诗·小雅·蓼莪》:“长我育我”,长,养也。能长养其性者方为道。 
  “率性之为道”,意即遵循常人之性,庶几乎为道。儒家重亲亲之道,故以孝悌为本,亦即以人性为本。《六德》云:“先王之教民也,始于孝悌。”《成之闻之》云:“天降大常,以理人伦。制为君臣之义,著为父子之亲,分为夫妇之辨。是故小人变乱大常以逆大道,君子顺人伦以顺天德。”《语丛一》云:“父子,至上下也。”“兄弟,至先后也。”“丧,仁之端也。”后儒说“圣人之治本于道,而道本于身,身本于心,心本于孝。”⑧ 最中肯綮。 ①《先秦儒家著作的重大发现》,《》20辑,辽宁出版社,1999年。
②《十驾斋养新录》卷三,《天道》。
③《论语集解》卷九,《公冶上》。
④《论语集解义疏》卷二。
⑤《日知录》卷七,《夫子言性与天道》。
⑥《论语集解义疏》卷二,皇疏引。
⑦《中庸》。
⑧《论语·颜渊》。
① 此语引自《郭店楚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8年)一书的《六德》篇,。以下凡引此书者,均只标篇名。
②《成之闻之》。
③《尊德义》。
④《性自命出》。
⑤《尊德义》。
⑥《语丛一》。
⑦《性自命出》。
⑧《语丛一》。
⑨《尚书·康诰》。
⑩《尚书·酒诰》。
⑾《中庸》。
⑿《论语·颜渊》。
⒀ 陈来:《荆门竹简之〈性自命出〉篇初探》,《中国哲学》第20辑。
①《论语·阳货》。
②《礼记·哀公问》。
③《语丛一》。
④《五行》。
⑤《中庸集注》。
⑥ 彭林:《郭店楚简与〈礼记〉的年代》,《中国哲学》第21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
⑦ 廖名春:《荆门郭店楚简与先秦儒学》,《中国哲学》第20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 
⑧ 朱彝尊《经义考》卷二百二十七,《孝经管见》钓沧子自序。
上一篇:施琅史事探微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