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鄰,中国中世紀中國關於西非洲的記載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王颋 时间:2010-09-06
提要:《通典》所記“摩鄰”故國的勘同,長期以來,學者們意見不一。本文通過對相關敍述的重新考察,提出:符合“拂菻西南度大磧行二千里”而後至、“馬食乾魚”、“其人黑”等條件的地區,非位元於今撒哈拉沙漠迤南、有著寬闊內陸三角洲的尼日爾河上、中游地區莫屬。當中世紀,“加納”、“馬里”、“桑海”等相繼在當地建立燦爛文明,所稱的“摩鄰”正是當地曼迪人對王國的泛稱“馬里”。“摩鄰”的三“法”:“大秦”指的是早期受到羅馬文化影響的柏柏爾人,“大食”指的是近期入侵的阿拉伯人,“尋尋”指的是包括曼丁哥、索寧凱、桑海等土著黑色人種;而“尋尋”正是“桑海”一詞變形後的譯寫。以上資料來源於《經行記》,而該書作者杜環,曾經到過瀕臨“西海”的北部非洲。
 

 
《新唐書》卷二二一下〈拂菻傳〉中有關於“摩鄰國”的記載:“自拂菻西南度磧二千里,有國曰磨鄰,曰老勃薩。其人黑而性悍,地瘴癘,無草木五穀,飼馬以稿魚,人食鶻莽。鶻莽,波斯棗也。不恥烝報,于夷狄最甚,號曰尋。其君臣七日一休,不出納交易,飲以窮夜”1。然而,檢索杜佑《通典》卷一九三,對於這個和人文都頗爲奇特、又被寫作“摩鄰”的國度,則有內容更爲詳盡的章節:“拂菻國在{苦}[苫]國西,隔山數千里,亦曰大秦。其人顔色紅白,好飲酒,尚幹餅,多淫巧,善織絡。或有俘在諸國,守死不改鄉風。琉璃妙者,天下莫比。王城方八十里,四面境土各數千里,勝兵約有百萬,常與大食相禦。西枕西海,南枕南海,北接可薩突厥。又曰:摩鄰國在秋薩羅國西南,度大磧,二千里至其國。其人黑,其俗獷。少米麥,無草木。馬食幹魚,人餐鶻莽。鶻莽,即波斯棗也。瘴癘特甚,諸國陸行之所經。山胡則一種,法有數般。有大食法,有大秦法,有尋尋法。其尋尋烝報,于諸夷狄中最甚;當食不語。其大食法,以弟子親戚而作判典,縱有微過,不致相累。不食豬、狗、驢、馬等肉,不拜國王、父母之尊。不信鬼神,祀天而已。其俗每七日一假,不買賣,不出納,惟飲酒謔浪終日。其大秦善醫眼及痢,或未病先見,或開腦出蟲”2。
    在閱讀了馬端臨史作引録的相似內容文字後,夏德(Fried-rich Hirth)曾在《大秦國全録》(China and the Roman Orient)〈考證-摩鄰及老勃薩〉文中,以“食魚民族”爲搜索主線進行了所在爲今埃及紅海省會烏爾代蓋市一帶的勘同:“諸國陸行所經”之“諸國”,“也許可以推斷位於紅海西岸,遠至古代傳說食魚的民族特羅格盧底或伊底育菲支。我當然更偏向於埃及東岸的不毛之地,因爲供給大量幹魚來飼馬一事,在這些地方比非洲內地的某些地區更有可能。古代旅行家馬可孛羅和伊本巴圖特曾經遊歷過俄曼(Oman)沿岸的某些部落:前者注意到以棗及魚爲食品,大量消費。後者則注意到以各種小魚飼畜的奇俗。不幸俄曼在拂菻的東南而非在西南,且距離拂菻太遠,因此不能即指爲其地。唯有轉向埃及沿岸來找尋,因而勘定爲苗司霍爾姆司(Myos Harmos)附近的地域。開姆桑(Kempthornc)在他的〈波斯灣東岸測探記〉(載《皇家地理學會會刊》第5卷)中談到對面的海岸說:居民仍舊完全依靠魚來生活,因爲土地完全不毛,沒有任何草類。此地及阿拉伯,許多地方因日炙的沙地草木稀少,都完全以幹魚和棗混雜而飼畜”。至於所涉相關專名:“秧薩羅國”,“或即耶路撒冷的對音”,而“拂菻西南之磧”,“無疑是這指西奈(Sinai)半島的沙漠而言”3。
已故張星烺先生,又曾在其《中西史料彙編》第二冊第二編〈古代中國與非洲之交通〉的註文中提出了一項論證更爲嚴密的新說4:“秋薩羅即‘Castilia’(卡斯提利亞)譯音,西班牙[中部]之古名也。摩鄰,即‘Maghrib el Aksa’首一字之譯音。此三字爲阿拉伯文,其義猶今人所稱之泰西,蓋其地爲奉回教者最西之地也。又簡稱麻格力伯(馬格里布),宋代稱木蘭皮,即今摩洛哥”。“《新唐書》所記可與《通典》互相參證,蓋秋薩羅亦古羅馬之一部也。其爲今西班牙,毫無疑義。《新唐書》與《通典》並似取材于杜環《經行記》,原文或即以秋薩羅爲拂菻之一部,故歐陽修等修書時,不稱在秋薩羅西南,而曰在拂菻南也。拂菻之指羅馬帝國全境,不僅東羅馬一隅,此方亦可爲諸證據中之一端也。老勃薩之名,不見杜佑記載,或爲其所刪也。根據白洛克爾曼(C.Brockelmann)《回教古今史》(Der Islam von Seinen Anfangen bis zur Gegenwart)附圖,阿拉伯人稱摩洛哥以東之地方,自西經二度至東經五度,皆爲‘Tlemssen’。西經二度、北緯三十五度,有城亦同名。今代地圖有譯作特林森者,實則此字讀音應作脫勒姆森(特累姆森)。老勃薩爲其之訛音,可無庸疑。磨鄰與之並列,皆在拂菻西南,可知兩地必相鄰。讀音與事實,皆相符矣”5。
逐一核對相關記載,不難發現:以上兩種意見于行文都不能完全符合。夏德的主張:基礎雖在於“供給大量幹魚來飼馬一事”,而“秧薩羅國或即耶路撒冷的對音”、“自拂菻西南度磧之磧無疑是指西奈半島的沙漠而言”,實爲其論點的主要支撐。可是,在這位學者所引《文獻通考》卷三三九的相關引文中,此國名乃“秋薩羅”而非“秧薩羅”6。而西奈半島,據侯賽因·凱法菲等《埃及》附易蔔拉欣·艾敏·加利《埃及西奈的土地和居民》,總面積才四萬餘方公里;所稱“沙漠”,其實是“紅色、深灰色和綠色的砂岩構成的大的高地平原”7。張星烺的主張:以今西班牙爲“秋薩羅”,今突尼斯、摩洛哥和阿爾及利亞北部爲“磨鄰”,今阿爾及利亞同名省會特萊姆森市爲“老勃薩”。從西班牙到馬格里布諸國,中間只有“大海”而沒有“大磧”;所行方向,除今拉巴特市西南一隅外,皆南或東南。馬格里布諸國,儘管沿海盛産海洋魚,但遼闊的內陸縱深部份則不然。特萊姆森城,曾經是入侵伊比利亞半島南部安達魯西亞的哈里發將領塔里克的駐地8。不過,就其在歷史上曾爲著名的都會而言,據亨利·康崩(Henri Cambon)《摩洛哥史》(Histoire du Maroc)第一部份《古代摩洛哥》第二章《阿拉伯人的入侵》,蓋在十三世紀當地建立了同名王國以後9。
 
註釋:
1 北京,中華書局標點本,1975年,頁6261。
2 北京,中華書局重印《萬有文庫》《十通》本,1984年,頁1041下。
3 北京,商務印書館朱傑勤中譯本,1964年,頁81、82。
4 又,戴聞達(J.L.Duyendak)《中國人對非洲的發現》(China’s Discovery of Africa),北京,商務印書館胡國强、覃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