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迭扇的输入与流播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9-06
一
与近世书画、曲艺有着密切关系的折迭扇亦“摺扇”,系从与中国一水之隔的日本传来,已为学术界大部分同仁所认可。自从所称“中世”以来,主要由冬季持用的“桧扇”和夏季持用的“蝙蝠扇”所组成的“摺扇”系列风靡这个由列岛构成的国度,成为无论老少、无论男女常年佩携的器具。《古事类苑》《服饰部二十五》:“扇ニ二种アリ、一ヲ桧扇又杉目扇ト云フ、木片ヲ以テ造リ、丝ヲ以テ编ム、面ニ金银泥ヲ涂リ、花鸟草木等ノ彩画アリ、冬季之ヲ持ツ、但シ束带ノ时、及ビ老人ハ、夏日犹ホ之ヲ持ツ、一ヲ蝙蝠扇ト云フ、竹木ヲ以テ骨トシ、张ルニ纸ヲ以テス、其画样ハ桧扇ニ同ジク、或ハ诗歌等ヲ书ク事アリ、其骨ニハ涂骨、雕骨、莳绘骨、猫间骨等ノ别アリラ、骨数ハ五骨ヨリ二十五骨ニ至ル、夏日之ヲ用ヰルニ因テ、夏扇トモ云ヒ、又摺扇スルニ便ナルヲ以ラ、支那ニラハ之ヲ摺扇トモ云ヘリ”。“妇人ノ扇ヲ持ツ事、及ビ其使用モ男子ニ异ナテズ、中古ノ俗、男女扇ヲ交换ツテ所持ツ、或ハ互ニ相寄赠スルユトアルニ依シバ、制作モ男子ニ同ジカリシガ如シ、后世ニ至リ女房ノ扇ハ、垂绪长ク、或ハ造枝ヲ著ケナドシテ、装饰殊ニ多シ、要スルニ、蝙蝠扇ハ我邦ノ发明ニ出デテ、盛ニ贸易ノ用ニ供シ、誉ヲ海外ニ驰ヤシガ”1。
扇面用木料制作的“桧扇”,确确实实地可以追溯到很早的时代,成为所持者身份尊贵的象征。《续日本纪》卷二四《淳仁天皇》:“天平宝字六年八月,御史大夫文室真人净三,以年老力衰,优诏特听宫中持扇、策杖”2。扇面用纸制作的“蝙蝠扇”,传说始于曾经发起第一次“三韩征伐”的神功皇后,因见到蝙蝠的双翼受到启发;这就是后世日本军队“常备”作战器具之一的“倭扇”。不过,这种说法只是出现于很晚的记载。《古事类苑》《服饰部二十六》:“《和汉三才图绘》卷二六《服、玩具》:神功皇后三韩征伐时,见蝙蝠羽始作扇。今军中所用扇,大抵一尺二寸,片面纸金色以朱画日轮,片面纸朱色以金画月轮。其竹骨八枚或十六枚,有纽,长可六寸,随家传有小异”3。不过,无论是“蝙蝠扇”还是“桧扇”,大概在中国五代时期以前就已在日本列岛上十分普及,以致曾经渡海来访的源顺,在著作中将其简单地归之于“扇”而已;而由中国传入的“团扇”,则单独列条。《倭名类聚钞》卷一四《调度部》:“扇:《四声字苑》曰:扇,式战反;和名阿布歧,风也。《玉篇》作笧,在竹部;《兼名苑》云:扇,一名箑,音棰,字亦作菨”。“团扇:《唐令》曰:团扇、方扇。团扇,和名宇知波”4。
立国于今韩半岛的高丽与立国于今琉球群岛的琉球,也以生产“摺扇”闻名。《东文选》卷一一崔诜《谢文相赠扇》:“扇剪黑、白二纸交织成纹,两面书画甚奇,形如松扇。谁为新榉扇?黑白大分明。不用齐纨制,浑将剡纸成。方圆二体具,书画一时呈。剪刻专偷巧,裁缝几费精。手中孤月满,席上好风生。忽被贤侯赐,尤为众客惊。却思三伏住,岂要九秋迎。谢相蒲增价,曹生竹有名。奉扬期不忝,藏袭永为荣。感德徒为切,何当报以琼”5?中国前往二国的使臣,也曾提到过这种工艺品。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卷二九《供张》:“白摺扇,编竹为骨,而裁藤纸絻之。间用银铜钉饰,以竹数多者为贵。供给趋事之人,藏于怀袖之间,其用甚便”。“松扇取松之柔条,细削成缕,槌压成线,而后织成。上有花文,不减穿藤之巧,惟王府所遗使者最工”6。陈侃《使琉球录》《使事记略》:“嘉靖壬辰(十一年)春,予等(给事中陈侃、行人高澄)至馆,王亲一员同长史来馈仪物。厉色麾之,长跪不起。不得已,姑各取扇、布二物,以答其诚,馀不之受”。“王(尚清)持泥金倭扇二柄来曰:天使远来,此别不复再会,挥此或可以系一念耳。予等悯其情受之,各答以所持川扇。彼喜不自胜,再拜而去”7。
应该说明:无论高丽还是琉球,所产“摺扇”仍然属于“仿制”。郭熙《图画见闻志》:“谓之倭扇,本出于倭国也。近岁尤秘惜,典客者盖稀得之”8。琉球的“摺扇”以“倭扇”名,已见上引;而高丽“摺扇”,有的种类,原料来自日本。《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卷二九《供张》:“画摺扇,金银涂饰,复绘其国山林、人马、女子之形。丽人不能之,云是日本所作,观其所馈衣物,信然”。“杉扇不甚工,惟以日本白杉木劈削如纸,贯以采组,相比如羽,亦可招风”9。就是到了后世,高丽制作的同类产品,质量仍然不及原产国,因此,“摺扇”的名字径被列入日本天皇“馈遗”李氏“朝鲜国王”物品的名单。释周凤《善邻国宝记》卷中:“永享十二年(明正统五年),彩画扇壹佰把,金铜装饰大刀伍拾把,大红漆木车碗大小计捌拾事,大红漆浅方盒大小计贰拾事,红漆和漆杂色木桶贰个”。“文明四年(明成化八年),别幅装金屏风贰张,綵画扇贰佰把,长刀壹拾把,大红漆木车碗大小计柒拾事,大红漆浅方盒大小计贰十事,莳绘砚匣壹个,镜台壹个,酒壶壹只,铫子提子一具”。“文明七年,马肆匹,散金鞘柄大刀贰佰,硫黄壹萬斤,马脑大小贰拾块,贴金屏风叁副,黑漆鞘柄大刀壹佰把,枪壹佰把,长刀壹佰柄,铠壹领,砚壹面并匣,扇壹佰把”10。
二
早在北宋前期,日本的“折叠扇”即已流入中国。首先,由僧人奝然作为“进奉物”来献。《宋史》卷四九一《日本传》:“[端拱元年,僧奝然]又一合纳参议正四位上藤佐理手书二卷,及进奉物数一卷、表状一卷。又金银莳绘扇筥一合,纳桧扇二十枚,蝙蝠扇二枚”11。接着,商人以“舶来品”在店铺里出售。江少虞《宋事实类苑》卷六○《日本扇》:“熙宁末,余游相国寺,见卖日本国扇者。琴漆柄,以鵶青纸厚如饼,揲为旋风扇,淡粉画平远山水,薄傅以五彩。近岸为尽芦裒蓼,鸥鹭伫立,景物如八、九月间。舣子舟渔人披蓑钓其上,天末隐隐有微云飞舄之状。意思深沉,笔势精妙,中国之扇画者,或不能也。索价绝高,余时苦贫,无以置之,每以为恨。其后再访都市,不复有矣”12。由于数量很少,时人每以“珍藏”视之。邓椿《画继》卷一○:“倭扇以松板两指许砌叠,亦如摺叠扇者。其柄以铜,黡钱环,又黄丝绦,甚精妙。板上罨画山川、人物、松竹、花草,亦可喜。竹山尉王公轩,惠恭后家,尝从明州舶官得两柄”13。也有文士以此为题吟咏,苏辙《栾城集》卷一《杨主簿日本扇》:“扇从日本来,风非日本风。风非扇中出,问风本何从?风亦不自知,当复问太空。空若是风穴,既自与物同。同物岂空性,是物非风宗。但执日本扇,风来自无穷”14。
几乎同时,中国的士人也从高丽使臣手里得到“松扇”和“摺叠扇”。张世南《游宦纪闻》卷六:“[张]世南家尝藏高丽国使人状数幅,乃宣和六年九月,其国遣使、知枢密院事李资德,副使、尚书礼部侍郎金富辙至本朝谢恩进奉。私觌之物,则幞头纱三枚、松扇三合、摺叠扇二只、白铜器五事而已”15。所称的“摺叠扇”,盖“排筠贴楮”,亦贯列竹条然后粘上纸片的“高丽扇”。华镇《云溪集》卷九《高丽扇》:“排筠贴楮缀南金,舒卷乘时巧思深。何必月团裁尺素?自多清爽涤烦襟。挥来振鹭全开羽,叠去栟榈未展心。利用已宜勤赏重,更堪精制出鸡林”16。这种凭借使臣之手流入的“纸扇”,扇面上大多有精心制作的绘画,故而又被称作“画扇”。《图画见闻志》卷六:“彼(高丽国)使人每至中国,或用摺迭扇为私觌物。其扇用鸦青纸为之,上画本国豪贵,杂以妇人、鞍马,或临水为金沙滩,暨莲荷、花木、水禽之类,点缀精巧。又以银涂为云气、月色之状,极可爱”17。“画扇”之纤美,还可从时人的诗章中细细品味。黄庭坚《豫章集》卷九《谢郑闳中惠高丽画扇》:“会稽内史三朝扇,分送黄门画省中。海外人烟来眼界,全胜博物注鱼虫”。“苹汀游女能骑马,传道蛾眉画不如。宝扇真成集陈阜,史臣今得杀青书”18。
至于“松扇”,文、诗皆有涉及。《画继》卷一○:“高丽松扇,如节板状,其土人曰:非松也,乃水柳木之皮,故柔腻可爱。其纹酷似松板,故谓之松扇。东坡(苏轼)谓:高丽白松理直而疏,折以为扇,如蜀中织棕榈心,盖水柳也”19。陆深《春雨堂随笔》,:“东坡(苏轼)谓:高丽白松扇展之广尺馀,合之止二指许。正今摺扇,盖自北方已有之”20。张耒《张右史集》卷一二《谢钱穆父惠高丽扇》:“三韩使者文章公,东夷守臣亲扫宫。清严不受橐中献,万里归来两松扇。六月长安汗如洗,岂意落我怀袖里。中州翦就霜雪纨,千年淳风古箕子”21。《豫章集》卷二《次韵钱穆父赠松扇》、《戏和文潜谢穆父松扇》:“银钩玉唾明茧纸,松箑轻凉并送似。可怜远度帻沟娄,适堪今时褦襶子”。“丈人玉立气高寒,三韩持节见神山。应得安期不死草,使我蝉蜕尘埃间”。“猩毛束笔鱼网低,松柎织扇清相似。动摇怀袖风雨来,想见僧前落松子”。“张侯哦诗松韵尽,六月火云蒸雨山。持赠小君聊一笑,不须射雉彀黄间”22。苏轼《东坡集》卷前一七《和张耒高丽松扇》:“可怜堂堂十八公,老死不入明光宫。万牛不来难自献,裁作团团手中扇。屈身蒙垢君一洗,挂名群家诗集里。犹胜汉宫悲婕妤,网虫不见乘鸾子”23。“团团手中扇”,盖展开如半圆的“摺扇”24。
南宋和元,折迭扇仍从日本、高丽源源不断地输入。浙西的临安府、杭州路成为该物品的最大集散地;以致“流寓”于后一城市的周密,径在《癸辛杂识》卷续下《倭人居处》记下兹类“信息”:“其聚扇,用倭纸为之,以雕木为骨,作金银花草为饰,或作不肖之画于其上”25。这种通过海道进入的扇子,做工精细,还引发了居住在以上二地墨客的神奇思绪。韩弈《韩山人集》《题三韩扇上画竹》:“几迭湘縑上,檀栾影欲浮。清风吟自卷,不怨箧中秋”26。贡性之《南湖集》卷下《倭扇》:“外番巧艺夺天工,笔底丹青智莫穷。好似越裳供翡翠,也从中国被仁风”27。吴莱《渊颖集》卷二《东夷倭人小摺叠画扇子歌》:“东夷小扇来东溟,粉笺摺叠类凤翎。微飙出入挥不停,素绘巧艳含光荧。银泥蚌泪移杳冥,锦屏罨画散红青。皓月半割蟾蜍灵,紫云暗茏鲛鱼腥。徐市子孙附飞舲,奝然家世杂焚经。文身戴弁旧仪形,对马绝景两浮萍。殊方异物须陈廷,富贾巨舶窥天星。祝融嘘火时所订,岛滨卖箑送清泠。白龙浸皮暑欲醒,玉阶涵水夜扑萤。蓬莱仙人降辎軿,扶桑茧丝结彩綎。祖洲芝草酿绿醽,穹龟巨鼋动遭刑。海神惜宝轰雷电,鄙夫卧病临虚扃。蒲葵百柄称使令,冰浆蔗液但满瓶。石榻被发气自宁,新罗一念终飘零,凃修雉尾吾何铭”28。
三
随着中国、日本民间、官方贸易的开展,当明朝代祚以后,折迭扇的输入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蔡汝贤《东夷图像》:“日本产金、银、水晶、琥珀、珠玉、螺钿、倭屏、倭扇、犀、象之属,得中国丝绵、锦绮、瓷器、针线等物,喜不自胜”29。郭光复《倭情考略》《倭语》:“扇,黄旗。泥铜扇,法古黄旗。泥金扇,空楷泥黄旗”30。文震亨《长物志》卷七《扇、扇坠》:“今之摺叠扇,古称聚头扇,乃日本所进;彼国今尚有绝佳者。展之盈尺,合之仅两指许。所画多作仕女乘车、跨马、踏青、拾翠之状。又以金银屑饰地面,及作星及人物,粗有形似。其所染青绿奇甚,专以空青海绿为之,真奇物也”31。薛俊《日本国考略》:“洪武四年,国良怀遣使僧祖朝贡。七年,复来,以无表文却之。其臣亦遣僧贡马及茶、布、刀、扇等物,以其私贡亦却之。十四年,国王遣僧贡方物,不恪,却其贡,僧人发陕西、四川各寺居住。至三十五年(建文四年),复来,诏定为贡,期约十年一贡”32。不过,从仕履于洪武朝的张羽所书来看,明太祖也曾接受过折迭扇的进献。《静居集》卷一《赐倭扇》:“东夷来语嗢咿□,圣人当天九有服,小臣蝼蚁将安归?万夫伐竹扶桑涘,夜捣冰苔成侧理。制为鹊尾扇参差,再拜入献金门里。君王垂衣坐法宫,天飙谡谡清秋同”33。
来自日本国的“走私”武装,早在明太祖接受并“改组”浙东方国珍沿海部署之际,一度肆虐于中国东部。稍后,朱氏将卒在剿灭这明初“倭寇”的过程中获得“倭扇”,并以此为战利品贡奉给皇帝。朱元璋《明太祖集》卷一九《倭扇行》:“沧溟之中有奇甸,人风俗礼奇尚扇。卷舒非矩亦非规,列陈健儿首按献。国王无道民为贼,扰害生灵神鬼怨。观天坐井亦何知?断发班花以为便。浮辞尝云卉服多,捕贼观来王无辨。王无辨褶裤笼松,诚难验君臣,跣足悟蛙鸣,肆志跳梁干天宪。今知一挥掌握中,异日倭奴必此变”34。“倭扇”也曾是“倭寇”战斗的传令器具之一;逮到嘉靖中,无论是“真倭”、还是实为中国“海盗”的“假倭”,都沿袭了这一“传统”。李言恭、郭杰《日本考》卷一《寇术》:“倭夷惯为蝴蝶阵,临阵以挥扇为号。一人挥扇,众皆舞刀而起,向空挥霍。我兵苍皇仰首,则从下砍来”35。朱九德《倭变事略》:“嘉靖三十二年五月,是贼既胜,意气扬扬。有称二大王者,年二十馀,每战辄挥扇,用幻术惑众,独衣红袍,骑而行”。“贼战,每摇白扇。僧识为蝴蝶陈。乃令军中各簪一榴花,僧手撑一伞以行,但作采花状。贼二大王者望见僧,即若缚手然,盖以术破之也。僧以铁棍击杀之,并杀勇战者十馀贼”36。
却因所获数量不在少数,明朝的天子径将“倭扇”作为“珍稀”赐予臣下。于是,部分受到特别惠顾的将臣得以在酷暑携带折迭扇出入宫殿当值、列廷。这种举动,不仅在于以向受赐者显示不寻常的“恩宠”,还在于“象征”华夏的“强盛”、四裔的“归化”。《静居集》卷一《倭扇》、卷六《赐倭扇》:“赐从天苑秘,来涉云涛远。入握体还藏,向风机自展。岂无白团扇?能舒不能卷。洗马手中持,终朝陪凤辇”。“万国扶桑外,年年贡扇来。皇都无酷暑,赐与拂尘埃”。“小国贡来东海外,尚方分给午门前。终身永宝君王宠,总遇秋风莫弃捐。青宫甲观倚云开,侍从如云总俊才。昨暮传宣容握扇,丹墀清晓谢恩来”37。夏原吉《夏忠靖集》卷四《两蒙恩赐倭扇欣戴之馀赋此》:“远夷敦职呈倭扇,圣主覃恩赐侍臣。捧处九霄红日近,挥来一片白云新。蒲葵侧是瞻馀景,蝉雀甘心立后尘。荡荡皇风从此播,炎氛清绝万方春”38。当然,无论南京、北京,即使有折迭扇取凉,也仍不足消除夏季的炎热。所以,“无酷暑”、“清绝万方春”,皆是臣下的阿谀之词。还有“御赐倭扇”的咏诗,称赞其的“节义”。吴伯宗《荣进集》卷三《咏御赐倭扇》:“来经三岛外,赐出五云中。但保琅
上一篇:忽必烈汗远征日本史事补正
下一篇:后现代主义与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