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博楚简《孔子诗论》释读管见
本人对《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所公布的这批资料和其中的许多问题虽然极感兴趣,但由於古文字修养欠缺,时间投入又有限,本文所谈只是研读《孔子诗论》过程中产生的一些粗浅想法,尚未来得及作深入的考订,希望借此机会得到行家的批评指正。
寺
第二简:“寺也,文王受命矣。”
“寺”周凤五读作“时”。按,似可读作“诗”,郭店楚简《缁衣》:“寺员:誓(慎)而(尔)出话。”“寺员”即“诗云”。[1]
坪德
第二简:“讼,坪德也,多言後。”
“坪德”周凤五、何琳仪、冯胜君等读作“旁德”。按,马承源读为“平德”,应是,但将“平德”解释为“平成天下之德”,则有“增字解经”之嫌。刘信芳谓:“……则‘平德’正乃天下歸往之德,其字用其平正義,又包涵有成德而天下歸往之義。……西周時政权與神权合一,凡有大事,平而成之於宗廟,則《詩論》謂《頌》为‘平德’,字不可移。”似也嫌迂曲。“平德”与下文“盛德”相对,当指平常、普通之德,并无太多的深意。
尃观人谷安(焉)
第三简:“邦风,其内(纳)物也,尃观人谷安(焉),大敛材安(焉)。”
或读“尃”字属上(如周凤五),作“其纳物也尃,观人谷安(焉),大敛材安(焉)”,恐非。“某某(邦风,或雅、颂),某某也”乃《诗论》之固定句式,如第二简:“讼,坪德也,多言後。”“大雅,盛德也。”
“人谷”马承源读作“人俗”,或谓当读作“人欲”。应以後说为是。“谷”读作“欲”,《诗论》中即有内证,如第九简“《黄鸟》则困而谷(欲)反其古也”,第十六简“见其美必谷(欲)反其本”。又,《缁衣》篇有两处上博简作“谷”,而郭店简作“ (上谷下心)”(欲),构成异文。[2]《信阳楚简》一·0一八:“其谷能又弃也。”何琳仪云:“谷疑读欲。”[3]皆其证。
与
第四简:“曰:‘《诗》其犹坪(平)门,与 (并两戈)(贱)民而 (左谷右兔)之,其用心也将何如?’”
或读“与”字属上句,看作句末疑问语气词。[4]恐非。“门”字下原文有一小墨钉,是断句符号,可见“与”字不应属上读。
害(曷)
第七简:“怀尔明德害(曷),城(诚)谓之也。”
此句可补足并重新断句如下:
“〔帝谓文王:〕怀尔明德。”害(曷)?城(诚)谓之也。
“害(曷)”是疑问代词,後面应改用问号。周凤五即标点作“怀尔明德。’害?”,是。他处亦有同类之例,如第十简:“《关雎》之改(左从巳),《樛木》之时,……《燕燕》之情,害(曷)?曰:童而皆臤於其初者也。”
命
第七简。
此简“命”字共5见,作名词和作动词写法不同,分用划然:名词下加二横画,动词则不加。第六简“昊天有成命”之“命”字也是下加二横画。包山楚简“命”字亦有此二形。[5]何琳仪云:命字“齐系文字或作 ,加o繁化(或释 )。楚系文字或作 、 ,加=为饰。”[6]按,所加的笔画恐怕未必是无义的装饰,而是有区别词性的作用的。
(上矣下心)=
第八简:“《小旻》,多 (上矣下心)=,言不中志者也。”
“ (上矣下心)=”马承源释读作“疑矣”,周凤五标点作“〈小旻〉,多疑矣!”,均恐未确。愚意以为当读作“疑心”,=为合文符而非重文符,与“昊天”作“昊=”同例。出土简帛中重文符和合文符通常使用同一种符号,须根据上下文灵活处理。“疑心”一词先秦典籍中有用例,如《管子·法法》:“上无固植,下有疑心。国无常经,民力必竭。数也。”《墨子·备城门》:“適人恐惧而有疑心因而离。”此诗朱熹《诗集传》云:“大夫以王惑於邪谋,不能断以从善,而作是诗。”此盖即“《小旻》多疑心”之谓。
(宀下贵)咎於其也
第九简。
马承源读“ (宀下贵)”为“贵”。按,“ (宀下贵)”宜读作“归”;“其”当读作“己”(周凤五即如此读,但“ (宀下贵)”字仍依马读)。“归咎於己”正是说的《伐木》诗“微我有咎”句。上博简中凡“其”字均作“丌”,“己”则作“其”或“ (口下己)”“ (己下其)”,如《缁衣》“则民至(致)行 (己下口)(己)以兑(悦)上”,陈佩芬释文即云:“ (己下口),‘己’之异体,……郭店简作‘ (己下其)’。”(182页)
黄 (鸟口);
第九简:“黄 (鸟口)则困而欲反其古也,多耻者其 (上方下心)之乎?”
“黄 (鸟口)”,马承源云:“篇名,即‘黄鸣’。简本从鸟之字,鸟皆在字之左旁。篇名疑即今本《毛诗》之《黄鸟》。《小雅·黄鸟》诗句云:‘此邦之人,不可与明’、‘不可与处’、‘言旋言归,复我诸兄’、‘诸父’。似与本篇有关。”按,此篇名即《黄鸟》,殆无可疑。简文“鸟”字有从“口”作者,如第二十一简篇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