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战略作用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以下簡稱兵團),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西北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境內。分布在東起東經 95°34',西到東經 75°50',南起北緯 35°30',北至北緯 48°34'的廣大地區,東西和南北相距各1500千米。兵團所轄邊境墾區與蒙古國、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三國接壤,管轄的國界線共計有2 019千米。其中,與蒙古國交界571千米,與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交界1448千米。兵團的邊境農場,絕大多數分布在北疆的中哈、中蒙邊境一線的中國領土上,歷史上長期擔負著守衛中國西北邊疆的重要戰略任務1。
這是一支由參加過二萬五千里長征、延安保衛戰、解放大西北的原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第一兵團的第二軍、第六軍、原新疆三區革命中的民族軍和由陶峙岳將軍率領的原國民黨新疆駐軍起義官兵組成的部隊。成立半個多世紀以來,幾代軍墾戰士忠實地履行著黨和國家所賦予的屯墾戍邊神聖使命,以黨、政、軍、企合一的形式承擔著「生產隊」、「工作隊」、「戰鬥隊」三大戰略任務,成為一支不穿軍裝、不拿軍餉、永不復員的特殊部隊。為新疆的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做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
隨著中國西部大開發戰略步伐的不斷加快,新疆作為歐亞大陸橋頭堡和古絲綢之路中轉站的地位日益凸現,這一地區的穩定問題也受到了來自各方的廣泛關注。
尤其是當前民族分裂主義分子內外勾結,活動猖獗,妄圖在新疆成立所謂「東突厥斯坦」,分裂我們國家的危急關頭,兵團的存在、穩定和發展,對分裂主義分子和國內外敵對勢力是強大的、軍事威懾力量。兵團的形成、發展和作用,也成為研究新中國成立以來,對邊疆地區進行有效行政管理諸問題的重要內容。
一 兵團的成立和對新疆地區經濟建設的貢獻
1949年秋,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取得偉大勝利的前夕,美國間諜派克斯頓和馬克南等人不甘蔣介石集團的徹底失敗和覆滅,積極收買新疆省內的民族分裂主義分子,加緊組織武裝叛亂,妄圖將新疆從中國的版圖中分裂出去,變成西方世界反共、反華勢力向即將建立的新中國進行滲透和顛覆活動的基地。
鑒於上述形勢,黨中央對解放全國的戰略計劃進行了重要調整,決定提前解放新疆。第一野戰軍第一兵團司令員兼政委王震得知此消息後主動請纓,要求率部西征。在得到中央批准後,這支原本將在新中國成立後擔負首都北京警衛任務的精銳部隊,在西北前線調轉馬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向新疆進軍。從而拉開了解放中國最大省份──新疆的歷史大幕。
1949年9月25日,時任國民黨新疆保安總司令的陶峙岳將軍深明大義,率屬部十萬官兵起義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