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组织的交往伦理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王兴尚 时间:2010-06-30

   内容摘要:组织是超越市场和两分法的复杂组织形态。网络组织的形成,一是通过在垂直的层级制企业之内缩减层次而形成水平化的网络结构,二是通过在分散的企业之间建立信任关系而形成聚集型网络结构。世界上典型的网络组织形态是华人的家族网络、日本的“系列”社群网络、东南亚的“关系”裙带网络、美国的企业家网络。网络组织形成了不同于市场与层级制的交往伦理:一是网络组织以非强制价值观和非正式行为规范作为彼此交往的基础;二是网络组织以超理性的、富有人情味的相互恩惠作为彼此交往的规则。网络组织交往伦理的精神实质是一种形式的非理性主义和实质的功利主义。

  关键词:网络组织 交往伦理 非理性主义 功利主义
  
  市场、层级制与网络组织
  
  企业组织可从两个维度来理解,一是从纵向的或垂直的维度来理解,它以“权力-控制”、“命令-服从” 为核心,形成垂直一体化的层级制组织,这种组织是标准化大量生产和市场垄断状态下的大公司的形态。二是从横向的或水平的维度来理解,它以非强制的价值观或以非正式的社会规范为基础,以“委托-受托”关系为核心,在企业内部或企业与企业之间形成一种网络组织。
  福山等人指出,马克斯•韦伯将层级官僚制看成是化的实质,然而,到了20世纪下半叶,无论在上,还是上,层级官僚制都走向了衰落。有人认为,21世纪,垂直一体化的层级制组织将向横向联系的网络组织演变。在这里,网络组织既区别于层级制组织,又区别于市场。层级制组织是通过权力、命令以及内部形态相应的规章制度来协调的;市场是通过冷酷无情的价格信号以及相应的市场规则来协调的;网络组织则在权力之外考虑文化因素,在价格之外考虑感情因素,它通过非强制的价值观、非正式的行为规范来实现不同经济主体之间在商品、服务、信息方面的交易。
  
  网络组织的演变和类型
  
  网络组织的演变过程有两种情况:在垂直的层级制组织之内缩减层级层次,将权力下放,组织分散,并加大横向联系,形成水平化或扁平化的网络组织;通过独立的、分散的企业之间加强合作,相互协调,彼此建立稳定的长期的信任关系,结成跨行业、跨地区、跨国界的横向聚集型网络组织。网络组织的形成是一个很复杂的现象,既有前现代的网络组织,也有现代的网络组织,还有后现代的网络组织。这与企业所在国家或地区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状态存在着密切关系。在世界上,有几种网络组织的类型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
  华人社会以家族为基础的网络。华人企业组织的关键元素是家族。公司往往是家族财产,公司的成功就是家族的成功,于是,当积累了足够的财富之后,便由家族成员分享,投资在与原公司活动无关的其他企业上。
  日本的“系列”类型的层级化社群网络。它是由互相拥有股份的公司网络组成企业集团,而其中的主公司由经理掌管。这种网络有两种类型:企业集团网络。这是以大公司的市场连接为基础的水平网络。大型专业化产业公司网络。它是围绕着“会社”而建构的垂直网络,也称为“系列”。它们涵盖数以百计的供料厂商,以及相关的子公司。
  东南亚“关系”类型的裙带资本主义企业网络。这种关系类型广泛存在于泰国、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裙带资本主义是商界和政府通过合作使国民福利最大化,但其副作用是会造成监管不力和贪污盗窃等道德风险。被系统揭露出来的马科斯执政时期的菲律宾以及苏哈托执政时期的印度尼西亚,是裙带资本主义的两个典型案例。
  美国“思科”类型的依托全球互联网经营的企业家网络以及“硅谷”类型的在创新中出现的企业家网络。思科公司的生产力、获利力、竞争力的关键,是把顾客、供应商、伙伴和员工关系全部组织在电脑网络里,同时,通过绝佳的工程、设计、软件将大部分的互动予以自动化。还有美国“硅谷”类型的在创新氛围中浮出的企业家网络。在美国的信息技术产业里,硅谷中小公司不计其数,这种表面上是激烈无序竞争的企业家个人主义,其实在其背后有一系列网络把他们联系在一起。
  
  网络组织产生的原因
  
  网络组织的产生是全球信息化经济的内在要求,因为20世纪70年代之后,世界各国都从化向以高科技和信息化为基础的生产形式过渡,工业化时代垂直一体化层级官僚制的组织形式在信息处理方面出现了危机;工业化时代处于边缘状态的小型厂商,在新的技术、新的生产与新的市场条件下已无法通过自由市场独立完成任务;为了适应全球信息经济的要求,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家,原有的组织形式被迫进行变革。垂直一体化层级官僚制逐渐向水平化、扁平化方向发展;处于资本主义边缘的中、小厂商也在根据各自的文化或社会资本在市场之外结合成为系统的、聚集的网络组织。
  过去通过市场和层级制组织无法解决的问题,现在可以通过网络组织加以解决,尤其是对于组织内外的信息及其交流的问题,网络组织比市场和层级制组织具有更高的效率。因为物资的流动,是由正式的权力结构来决定的,而信息则不同。通过网络组织可以快速感知企业内外的各种信息 ,而且网络组织中信息的交流不需要付费,不会产生交易成本。技术专家、工程师掌握着复杂的工艺或实用知识,对这些人的管理如果由烦琐的官僚主义规章制度来管理,就会失败。因为这些知识是内在的、自主的,大多数软件工程师对自己工作的了解要比他们的管理人员知道得多得多。所以,对知识的管理也只能采取非正式的管理,或让他们自我管理。随着内部生产方式的复杂化以及外部市场商品服务的复杂化,网络组织比等级制更能节约内部交易成本和外部交易成本。与此相适应,信息技术也为网络组织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条件。价格低廉、无处不在的信息技术可以降低市场关系中涉及的交易成本,因而相应地减少了建立层级官僚制组织的积极性。
  

  组织的交往伦理
  
  网络组织是一种超越传统的关于市场与两分法的复杂的组织形态。网络组织的交易和社会交往具有独特的交往伦理。
  人们在网络组织中的交往关系与在层级制组织中的交往关系的基础是不相同的。在理想的层级制中,人们的交往关系是建立在正式的、合法性、合理性的“权力-服从”关系的基础上的。人与人之间有明确的职务或专业的分工。有成文的和不成文的组织规章制度和条例以及公开的奖惩方法,组织按照正式的、合法的、合理的“命令-服从”程序进行运作。人与组织通过明确的或隐含的契约来规定劳动职责、薪资报酬、以及其他权利义务关系。在层级制组织成员之间的交往,只是依照工具理性的原则行事,无须有其他的非正式的价值观或非正式行为规范。
  然而,在网络制组织中,人们的交往关系超越正式的、合法性、合理性的“权力-服从”关系,进入到广泛的非正式的社会交往关系的领域;这种非正式社会交往关系可以建立在亲缘、地缘、物缘、业缘、神缘以及恩惠、友谊、爱情等基础之上;在这种网络组织中交往的成员彼此分享非正式价值观或非正式行为规范,这些非正式价值观或非正式行为规范将网络成员联结在一起;彼此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顺利实现信息和物资的交流和交换。这种非正式的、超越“权力一服从”关系的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是网络组织成员之间特有的交往伦理之一。
  人们在网络组织中的经济交易与在市场中的经济交易的基础也是不相同的。市场交易是一种匿名的交易,可以发生在不知对方姓甚名谁、互不相识的陌生人之间,也可以发生在不同习俗、不同信仰、不同语言、甚至在情感上相互厌恶的人们之间,这是一种超越感情关系的交易。
   网络组织中人们的经济交易则不同。他们必须有一种共同的知识,彼此了解对方的详细情况;都能给予对方以一种恩惠而并不期望立即得到回报;并且知道一方暂时的损失会在以后的交易中得到对方的补偿;人们在交易中更注重长远利益,更注重交换中的人情味;共同的习惯、信仰和价值观给人们一种感情的满足,并赋予交换一种感情的目的。所以,网络中的交换不象市场中的交换那样要进行认真仔细的成本利益核算。在网络关系中,为了共同的兴趣,人们甚至不计较得失,为其有实质性的价值目标而贡献自己的财富。这种非正式的、超理性的、具有人情味的行为是网络组织特有的又一交往伦理。
  
  网络组织交往伦理的精神实质
  
  形式的非理性主义。网络组织不排斥血缘、地缘的关系,甚至依托感情、习俗、传统的关系所产生的信任来凝聚人力,吸收资源,共享信息。小到企业内部非正式组织的文化网络,大到一个国家的或跨越国界的政商之间合法的或不合法的,道德的或不道德的经济网络都可能以形式的非理性主义而达成一种实质上的理性。所以,由于网络组织所处的民族文化的背景不同,在文化上有可能恢复前的一些文化理念,如家族中的孝敬、忠诚,或宗教中的信仰、直觉;或传统社会中的道义、良知、名誉、声望、献身牺牲精神等。这些非理性的观念有时就可以成为一种网络组织的共同价值观或行为规范。当然,一个民族如果经过、民主、自由、平等观念的洗礼,排除非理性的习俗、迷信对人的影响,祛除神祗魔力、超人魅力等等巫魅的崇拜,那么,网络中的共同价值观或者行为规范则可能是的、经济的理想,道德、审美的追求。如“产业报国”、“民族复兴”、“爱国主义”,或者是“个人自由”、“个人尊严” 等等。上述这些情况往往表现出一种地方的、民族的特色,呈现出价值上或规范上的多元主义。从宗教背景上说,有天主教的、东正教的、犹太教的、基督教新教的、儒家的、道家的、神道教的多种价值观。但是,随着互联网的全球化沟通,一种新的文化符号世界已在政治、经济、文化的交融中,在进行“创造性破坏” 的创新中被创造出来,这使得网络主义的精神表现出一种异彩纷呈的景象。
  实质的功利主义。由于很难将知识、资源定位于某个组织的界域之内,这些知识、资源分布于不同个人、不同企业组成的网络之中,所以,网络组织功利主义的基本单位不是个体利益最大化,也不是集体利益的最大化,而是网络群体利益的最大化。由于“权力-服从”关系很难延伸到企业之外的其他个人或企业中去,所以权力不可能集中于某个人或某部分人手中,而只能通过向雇员授权、向某些特别的项目小组授权,才能使网络组织相互协调、正常运行。而对于网络组织中的管理者们来说,更为需要的是进行战略规划、组织协调、信息交流、共享知识以及相互合作、联手解决问题、管理网络组织中复杂的价值链。
  网络组织中利益和权力关系的改变,也使得企业组织之间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市场竞争观念发生改变。传统的市场竞争观念认为企业之间基本上处于敌意的环境中,与周围竞争对手的关系是一种敌我关系,而把对手当作伙伴进行合作被看成是偶然的例外。网络组织的实质功利主义观念改变了这种市场竞争观念,与伙伴的合作被认为是合乎惯例,而相互的敌意则被认为是一种例外。网络组织的成员之间从过去的相互敌视转变为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共赢”成了一种实质功利主义组织观念。
  
  :
  1.[美]弗朗西斯•福山,刘榜离译.大分裂[M].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2.[西]曼纽尔•卡斯特,夏铸九译.网络社会的崛起[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