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联盟收益分配的模糊评价方法研究
[摘要] 公平分配是维持研发联盟和成功的基础。本文首先简述了研发联盟的概念和特征,然后论述了研发联盟收益分配的原则、影响因素及其分配方法,并以此给出方法。
[关键词] 研发联盟;收益分配;比例计算方法
一、研发联盟的概念和特征
一般的认为研究开发合作的雏形是1917年在英国建立的“研究协会”(Research Association) 。建立研究协会这一制度的初始目的是为了解决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产生的各种技术问题以及克服研发中的资金匮乏。采用的组织结构是以行业为单位,主要由中小参与的永久联合体。
联盟研发既具有企业独自开展研发的一般特点,又具有自身特性,主要概括为以下几点:(1)联盟研发具有节约企业研发费用的性质;(2)联盟研发具有迅速攫取市场和经营机会以及获得战略优势的性质;(3)联盟研发具有组织学习的性质;(4)联盟研发具有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塑造企业核心技术能力的性质。
关于联盟利益分配的研究也有不少成果,多数是以博弈论、对策论的方式进行讨论的。如合作博弈论对利益分配的大量研究以及一些算法等(如Gillies ,1953;Shapley,1953;Chatterjee,Dutta,1993;Ketchpel ,1994;Zlotkin & Rosenschein,1994;Evans,1997等)。
国内也有一些学者对联盟利益分配进行了研究,多数是以动态联盟为研究对象。孙东川、叶飞(2001)认识到动态联盟利益分配实际上是一个谈判协调过程,试图利用nash谈判模型解决此类问题,并举例说明。张树义等(2002)则运用博弈论基本理论,通过纳什利益分配模型分析了战略联盟的分配问题,导出了n 个企业利益分配的一般公式,指出了利益分配中贴现因子D=1时鲁宾斯坦解与纳什解的一致性,还给出了3 种冲突点确定方法以及多纳什均衡点时的选择原则。杨屹等(2003)提出了一种解决动态联盟合作伙伴收益分配问题的模型及其求解的方法。他们是从nash谈判模型出发,构建效用函数,建立nash均衡方程,使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因素权重,用模糊综合分析法对分配因子的大小进行估计,最后用求解条件极值的方法求解方程得到nash均衡解。沈玉志、王红亮(2003)针对现实企业联盟中存在的不平等性和因信息不完全引致的不确定性问题,引入贴现因子和信任度两个概念,建立了不确定性环境下不平等联盟的利益分配理论模型,全面分析了企业“先动优势”、“后发优势”以及不能结盟的情况。他们所讨论的不平等联盟是指结盟的企业在合作过程中对联盟活动的控制权或影响作用存在不对等的情况,而由此种关系建立的联盟称为不平等联盟。企业联盟中常见的不确定性问题是:一个联盟企业基本上能够判断合作企业有哪几种可选的策略,但它不知道对方策略组合的概率分布,仅对对方所要采取策略的可能性有一个大概的估计。对于这种不确定性,他们定义一种“置信”来表示。卢少华,陶志祥(2004)通过研究供需链上相邻两个企业之间的交易情况对动态联盟的利润分配进行了讨论,指出了动态联盟的利益分配实际上是通过内部供应链上的交易过程得以实现。本文则主要针对研发联盟的收益分配问题进行研究。
二、研发联盟收益分配的原则和影响因素
研发联盟收益分配就是研发联盟企业将在其联盟期间(有时包括联盟期间后)实现的收益,依照一定的比例在各联盟企业之间进行分割和分配的过程。研发联盟收益分配应该不仅仅是所得物质的分配,同时还应该包括该联盟在完成项目期间所得到的其他非物质资源,如技术和专利权等的分配。
建立一个良好的收益分配机制是研发联盟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因为研发联盟是基于市场机遇,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通过一定方式联合起来的,为获取更高收益而组建的状虚拟联盟。收益分配是否能够公平、公正、合理,将直接影响到研发联盟企业合作伙伴的积极性、研制技术项目成功的可能性以及研发联盟的稳定性等问题。对于研发联盟中的企业而言,收益和贡献密不可分。根据前人的关于联盟收益分配的研究,研发联盟收益分配根本原则为“风险分担,收益共享,按劳分配”。
研发联盟收益分配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研发联盟总收益的大小是收益分配的基础,没有收益就没有收益分配。
2.合作企业所投入的资本。这里的资本包括资金、人力资源、时间,等等。
3.合作伙伴企业在联盟中所承担的风险。这里的风险包括联盟目标达成的风险、市场风险、合作风险、技术风险,等等。
4.联盟中各个伙伴企业投入的技术和专利也是收益分配的一个重要因素。这里的技术和专利可以是企业原先拥有的,也可以是在协作研发过程中企业单独开发获得。
当然,还有其他一些影响收益分配的因素,比如:伙伴企业之间的关系问题,各企业在研发联盟中的地位问题等等都会对收益分配问题产生影响。但出于建立模型的简单和方便,我们在这里仅仅考虑以上四个因素。
三、研发联盟收益分配的比例计算方法
(一)假设条件。我们在设计研发联盟收益分配的比例计算方法时,必须有两个假设:(1)研发联盟收益分配可以衡量,但在实际情况下,有时收益的计算有很大的难度,我们也可以把收益看作是单位1,这样有利于计算各伙伴企业的收益分配,而且在实际情况下也是可行的;(2)各成员企业必须有相关的技术和专利投入,如果没有相关的技术和专利投入,则下列计算方法难以成立。
(二)收益分配模型的建立。设一个研发联盟由m个成员企业组成,记E=1,2,…,m为全体企业的集合。假设研发联盟获得成功,那么,V为联盟的总收益,vi为伙伴企业i的分配额。其中ai为伙伴i的收益分配比例,Ri为伙伴企业i所承担的风险的系数,Ii为伙伴企业的投资额(可依据市场价格确定的成本,如资金、设备和人力等资源,但不包括投入联盟中的技术和专利价值),Pi为伙伴企业投入的技术和专利价值系数(i=1,2,…,m)。之所以将技术和专利价值系数Pi单列,主要是考虑在研发联盟中技术因素的影响力较大。
合理设计研发联盟收益分配机制的一个根本原则是“风险分担,收益共享,按劳分配”。所以,伙伴的收益分配与伙伴所承担的风险Ri、伙伴企业在联盟中所投入的资本Ii以及它们投入的技术和专利价值系数Pi是密切相关的,并且成正比关系。综合以上考虑,伙伴的收益分配比例ai由Ri、Ii、Pi共同决定,即ai=ai(Ri,Ii,Pi),于是目标函数为:
vi=Vai=Vai(Ri,Ii,Pi)(1)
其中∑ai=1,
f 0,f 0,f 0,i=1,2,K,m(2)
同时,根据共赢原则,对于研发联盟中的成员企业有:
(1)对于任意的成员,若它的收益vi=0,那么其他成员的收益也都为0。
(2)对于任意的成员,若它的收益从vi>0,那么其他成员的收益也都大于0。
这两条分配的原则是研发联盟收益分配的最基本条件。在上述条件约束下,研发联盟的收益分配额模型可以表示为:
vi=V[(Ri×Ii×Pi)∑(Ri×Ii×Pi)](3)
即研发联盟企业的收益分配额与企业的风险承担系数Ri(这里的风险包括技术风险、合作风险、市场风险等)成正比,与各企业的投资额Ii(包括资金、设备以及其它资产的投入)成正比,与各伙伴企业在联盟运行过程中投入的技术和专利价值系数Pi成正比。
ai=(Ri×Ii×Pi)/∑(Ri×Ii×Pi),i=1,2,K,m(4)
(三)模型变量的分析。确立了研发联盟收益分配的基本模型后,下面就对模型中几个变量进行计算或者确定。
1.风险系数Ri的确定。在确定风险系数之前,我们应该先要识别风险。在研发联盟中,承担的风险主要影响因素有三个方面:市场变化、技术水平、合作程度(在本文中为便于简化计算,仅考虑这三个方面的影响。如果要处理其他因素的影响,也可运用类似的方法)。
识别了研发联盟伙伴承担风险的影响因素后,接下来计算风险系数大小。本文将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来确定伙伴企业的风险系数。
第一步确定因素权重。因为伙伴企业所承担的风险主要受市场变化、技术水平、合作程度三个方面的影响,因此,这三个方面的权重可采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即AHP法)的判断矩阵确定,经过专家的调查和评分,判断矩阵为:
a11a12a13
a21a22a23
a31a32a33
其中:
aij=1/aji,i≠j时;
aij =1,i=j时(i =1,2,3;j=1,2,3)。
aij的取值通常可采用九分法,见表1所示:
aij也可以取中间值,如8,6,4,2,1,1/2,1/4,1/6,1/8。对于判断矩阵要进行一致性检验。一致性检验可通过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λmax来计算一致性指标CI,公式为:CI=(λmax -3) / ( 3- 1 )。并计算CR,公式为:CR=CI / RI,RI为平均随机一致性,可查表得到。如果CR < 0.1,即认为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否则,可按照Satty给出的一致性指标修正方法对判断矩阵进行调整。
求特征向量W的分量:
W1=(a11×a12×a13)1/3
W1=(a21×a22×a23)1/3(5)
W1=(a31×a32×a33)1/3
进而得到权重向量A= W 0, W 0, W 0,其中:
W 0=W1 /(W1 +W2 +W3)
W 0=W2 /(W1 +W2 +W3)(6)
W 0=W3 /(W1 +W2 +W3)
第二步是确定评价指标集。设因素集合U=市场变化,技术水平,合作程度=U1 ,U2 ,U3,评价集M=无,低,较低,中等,较高,高,并赋予评价集各元素以量值M=0,0.1,0.3,0.5,0.7,0.9,表示评价集各元素与风险系数大小的对应关系。
第三步是利用专家评价方法确定i企业的因素评语矩阵R。利用专家组成风险评估小组,参照评价集M,分别对i企业的各因素U进行评价。根据三种因素处于不同评价程度的关系,对各因素的高低进行评价,然后统计所有专家的评价结果,并把每个因素各登记的评价结果折合成[0,1]区间的数值,这样就可以得到各因素的模糊向量,将上述三个因素的评价结果合并成一个矩阵,可以得到从U到M的模糊关系矩阵R。例如,每位专家给几项指标打分时,应满足∑rij=1,打完分后对每项指标在每项评语下的得分分别取平均值,得出最终得分,并以其作为对应的隶属度。
r11r12r13r14r15r16
r21r22r23r24r25r26(7)
r31r32r33r34r35r36
第四步计算风险系数。用权重向量乘模糊评价评判法建立的收益分配关系矩阵,可得:
r11r12r13r14r15r16
r21r22r23r24r25r26
r31r32r33r34r35r36
=[b1,b2,b3,b4,b5,b6](8)
如果B中各分量之和不等于1,则需要对B进行归一化处理,处理后为:
B′=[b′1,b′2,b′3,b′4,b′5,b′6],进而求出风险系数。
Ri=B′·MT(9)
则可以算出研发联盟中各伙伴企业i的风险承担系数Ri。
2.投资额Ii的确定。研发联盟中各企业的投资额,指企业投入研发联盟中所有资源(不包括技术和专利)的市场价值总和。主要为:投入的资金,包括现金、设备等;人力资本的价格,包括企业的各种专家、技术工人、普通工人等人力成本;融资成本,是伙伴企业在投入资金的同时,都存在一定的融资成本,所以,这也是进行收益分配时应该考虑的因素。
3.企业投入的专利价值系数Pi的确定。在这里,专利价值是指各方投入到技术研制项目中的技术和专利价值。计算公式如下:
Pi=λi/∑λi(10)
其中,λi为企业i投入技术和专利的价值。
4.分配比例ai的确定。通过上述方法对伙伴企业的投资额Ii、风险系数Ri、企业投入的技术和专利价值系数Pi的确定,我们就可以应用式(4 ),确定伙伴企业的分配比例ai,进而求出伙伴企业的收益分配额vi=Vai。
:
[1]陈剑,冯蔚东.虚拟企业构建与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卢少华,陶志祥.动态联盟企业的利益分配博弈[J].管理工程学报,2004,(3).
[3]孙东川,叶飞.动态联盟利益分配的谈判模型研究[J].科研管理,2001,(3).
[4]杨屹,林宣雄,陈伟.动态联盟合作伙伴间收益分配模型及其求解方法的研究[J].数量技术经济研究,20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