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信息化与信息悖论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李希富 时间:2010-06-30

摘要:信息化是信息化社会的必然,但信息悖论现象的存在,却制约着会计信息化的进程,文章在论述了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和信息44悖论现象存在的基础上,分析了信息悖论的成因,进而就流程重组和会计软件系统实施的总体思路进行了探讨。

  关键字:会计信息化;信息悖论(InformationParadox);企业流程重组(BusinessProcessReengineering);会计软件(accountingsoftware)


  在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之际,由信息技术引发的全球信息化浪潮冲击着传统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信息化已成为这个时代的主旋律。在企业内部,基于因特网的机和商务正促使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的转变。然而,由于“信息悖论”现象的存在,我们必须清醒、全方位地看待与利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的管理思想,建立新的利益实现理念,才能真正发挥信息技术的效用。
  
  信息化社会与会计信息化
  
  “社会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会计作为社会计量的支柱,从其内容到形式体现着各个时代经济发展的主要面貌,它的不断发展标志着社会文明和经济管理的进步。传统的会计模式需要打破,作为社会的会计需要与系统工程学、电子计算机科学和信息科学等学科融合,才能有所发展。特别是随着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发展与应用,以作业自动化为己任的会计电算化已凸显出来,一些有识之士敏锐地认识到这种发展趋势,并把实际工作与理论研究的焦点聚集到一个新的领域──会计信息化。
  会计信息化是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会计模型进行重构,并在重构的现代会计基础上建立技术与会计高度融合的现代会计信息系统。也就是说,会计信息化是会计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过程,是将会计信息作为管理信息资源,全面运用以计算机、网络与通讯为主的信息技术对其进行获取、加工、传输、存储、应用等处理,为企业经营管理、决策提供充足、及时的信息。
  通过建立现代会计信息系统,将会计与信息技术完美地结合起来,进而为整个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和现代化奠定基础。
  
  信息悖论
  
  信息技术正革命性地改变着供应、生产、管理、分销、营销和服务,其影响决不亚于大部分行业整体供应链的根本性重构和重大的经济转型。然而由信息技术造成的快速的、范围广泛的变革带来了管理上的困境,人们难于看到信息化投资与经营成果之间的直接关联,这就是“信息悖论”。这一悖论在20世纪80年代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人们原本认为,信息以及对信息技术的投资是件“好事”,然而,人们见到的大多数情况却是:信息化投资与商业利益关联模糊甚至毫不相关。
  根据有关方面调查,在前两次管理信息化热潮中,我国企业在应用MRPII系统方面已投资过80亿元人民币,但是应用成功率不到10%,达到预期目标的更是寥寥无几。此外,还有一大批企业组织开发适用于自己的管理信息系统(MIS),几乎无一成功,开发者称之为MIS“泥潭”。时到今时,仍有一大批继续在“泥潭”中跋涉的企业还不明白其中的缘由,一大批尚未尝试“泥潭”滋味的企业还准备踏上通往“泥潭”的道路。
  根据美国的一项统计,在80年代,美国企业在电子信息技术应用上投资了10000亿美元。尽管投资巨大,但管理效率实质上并没有发生变化。企业在电子信息技术应用上的巨额投资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经济学家们称这为“生产率悖论”,而众多的企业则认为他们在电子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投资掉进了“黑洞”。
  为了更好地理解信息悖论,可以从“信息技术价值观”的角度就信息技术在会计中的应用(会计信息化)进行分析。
  根据前面所述,在早期,会计电算化的重点在于改善人工核算,在于利用计算机代替人工进行算账、记账和报账工作,对价值的测量不甚重要。随着信息技术“能力”的增长,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就产生了问题:用于获取、加工、存储和传播的能力不断提高,使信息的数量急剧增长。与自动化的帐务核算系统相比,基于业务重组的ERP和因特网的计算机、电子商务更令人振奋,后者有更为广泛的商业影响,也是充满风险的信息技术应用。此时的利益是潜在的,但也比较模糊,难以预测。
  
  信息悖论的成因分析
  
  在当前全球企业投资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已超出其他资本投资的情况下,这种现象尤其不合情理。毫无疑问,电子信息技术应用提高业务处理效率的潜能是存在的,但问题是如何才能释放这种潜能。这里笔者从思维理念和业务两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1、传统的利益实现思维。时代的思维和理念被称为对信息技术商业力量的“银弹思考”,即孤立地考虑信息技术与商业价值。通过急速购买商品化的商务方案、企业级(管理型)会计软件和其它能用的信息技术解决方案,认为利益就在技术之中,投入了技术就会产生利益。“银弹思考”忽略了关于复杂性的关键难度:连接(预期投资回报与企业战略和其他活动的关系),延伸(投资引起变革的宽度),人员(对不同的人进行激励与干预),时间(对实现利益的所有方面设定时间),这些基于不完全的信息和未经验证的假设,被认为是许多大规模经营活动成败的原因之一。

  在核算领域,人们应有差异地工作的“思想集合”是简单而易行的。因为这一阶段对环境的要求简单,业务处理流程规范,系统的结构化水平高。随着转向知识经济,以及会计信息化的进程,业务处理流程越来越复杂,出现了很多半结构化或非结构化的管理决策问题,对环境的要求变的越来越苛刻,而此时就需要一种新的利益实现理念。
  2、简单的业务流程重组。信息技术应用没有释放其潜能的原因之一就是在应用信息技术时,总是沿用旧的或业已存在的方式做事,而不是注重工作应该怎样做,然后考虑应用电子信息技术手段来辅助实现它。
  在应用电子信息技术为顾客提供服务方面,由于人们必须按照机的要求工作而不是按照顾客的要求办事。在应用电子信息技术之后,通常都又因改变计算机系统的成本太高和太费时间而被搁置。
  在应用电子信息技术实现管理信息方面更是伤痕累累。改变各部门原有工作流程、协调各部门间的工作方式阻力重重;对原有的手工业务处理模式难以更新,信息一致性与共享机制难以形成;原有业务处理流程与计算机信息处理流程间的矛盾难以解决;员工素质难以大幅度提高,团队精神难以形成。种种原因最后导致管理软件系统难正常运行,众多企业最后不得不丢弃计算机而恢复手工作业。
  
  会计软件系统实施的总体思路
  
  信息悖论告诉我们,对信息化的利益实现不能想当然,如何提高对信息技术投资的胜算是一个严峻的管理难题。会计软件系统是一个功能强大、数据关联非常复杂的一种应用软件系统,需要正化培训才能掌握操作。只有通过有步骤规范化的“实施”过程,会计软件系统才有可能真正运行起来。会计软件系统的实施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重要的是要面向管理,在实施过程中应将两者结合在一起,以期真正改善企业管理绩效。
  第一,企业在手工管理方式下应用化计算机手段,需要考虑计算机化管理的特点对传统的管理模式进行改造,这就是会计软件系统实施过程进行业务流程重组的内容之一。另一方面,任何一个会计软件系统内含的先进管理模式也未必完全符合特定企业的管理要求,因此需要考虑行业背景与行业管理模式对软件功能作适当调整,以适应特定企业管理的特殊要求,这就是会计软件系统实施过程客户化工作的内容之一。从两个方面的改造与调整最终建立企业先进的管理模式。
  第二,企业手工业务处理流程必然存在很多重复或无效的业务处理环节,处理方式也不符合计算机信息处理的要求,为此需要对手工业务处理流程进行重组。另一方面,在重新设计出企业新的业务处理流程后,需要对软件功能按新的业务处理流程进行客户化设置或调整,这也是会计软件系统实施过程中客户化工作的内容之一。从两个方面的改造或调整,最后达到在计算机业务处理方式下的"人机合一"的和谐境界。
  因此,会计软件系统的实施过程既要精通软件产品,还要精通管理理论与管理实务,熟悉行业管理模式。会计软件开发商一般只能注重技术产品,传统的咨询公司只通晓管理而不懂电子信息技术,惟有既精通管理模式与业务流程又精通会计软件产品的现代管理咨询公司组织对会计软件系统的实施,才能实现会计软件系统应用的预期目标。
  
  主要:
  [1](加拿大)约翰·索普(JohnThorp)著,陈劲主译.信息悖论:信息技术的商业利益[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2]朴顺玉,陈禹.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3]甘仞初.信息系统开发[M].北京:经济出版社,1996.
  [4]方美琪.电子商务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5]薛华成,汪授泓.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8.
  [6]邝孔武.企业过程重组与管理信息化[N].科技日报,1997-10-25.
  [7]李琪.中国电子商务[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
  [8]袁树民.电算化会计[M].上海:三联书店,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