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与舞蹈课程融合教学的思考与构建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郭立楠 时间:2010-08-31

内容摘要:在综合化改革大潮的推动下,开展声乐与舞蹈学科融合教学模式构建,是适应社会审美需求的变化的客观需要。 

关 键 词: 舞蹈 融合 教学模式 发展 
 
在人们文艺视野不断拓展,欣赏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强调各门类学科之间的联系与综合,已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艺术课程改革的一种趋势。如在美国、新西兰等国家将音乐、舞蹈、戏剧与视觉艺术作为艺术学科群来架构;韩国小学低年级把音乐、美术、三科整合,叫做“快乐活动”课程。这些艺术课程涵盖了数门不同专业领域的艺术学科,使教学过程丰富有趣,教学效果更为理想。这是因为艺术门类之间的融合和借鉴能够分别给予这些艺术门类更多、更强大的发展空间。因此,探讨专业艺术领域教学模式的发展也应该把目光放在与姊妹艺术的融合借鉴上,努力从姊妹艺术中寻求可汲取的艺术营养来拓展自身的艺术发展之路。 
声乐是以人体为乐器,以人的嗓音为音源,由人自身唱出的音乐,也即人声的音乐。作为其基础、内涵或外延的关联学科可以为声乐的学习提供帮助。比如,视唱练耳和乐理的教学效果影响演唱者熟悉作品的准确度和速度。和声、复调课可以帮助演唱者通过歌曲及其伴奏理解作品的内涵。声乐学基础理论可以帮助学生地理解声乐生理、声乐心理、声乐艺术表现等问题。各类艺术名作欣赏课程对于扩展艺术视野,培养艺术感觉,熟悉各类艺术风格是最好的启发。 
对声乐表演专业教学产生最为直观影响的是表演课和形体训练课,它们的教学效果直接对歌唱者的台风、气质以及作品情感表现力发挥作用,并且决定了其能否胜任歌剧、音乐剧的演出。目前大多数音乐专业院校都对音乐专业的学生开设形体课和表演课。学生可以在形体课上获得初步的,针对身体柔韧度、舒展度、灵活性、动作表现力的训练。但是课程内容偏重于技能训练,没有从专业领域的角度把声乐表演专业进行区别对待。因此,这对声乐这一强调视觉和听觉效果同样重要的学科不能起到针对性的作用,学生还是不知道如何应用肢体语言去阐释歌曲表达思想感情。而这种技巧和实用脱节的问题主要由两方面原因造成:首先,形体课的师资通常来自于舞蹈教育或表演专业,他们中的大多数不了解声乐专业知识,因此不能针对声乐作品的演唱表演给予贴切适度的肢体语言指导。其次,声乐专业的生源大多数没有经过舞蹈训练,动作协调性差,无法在短时间内掌握形体语言的使用要领。舞台表演课也存在同样的脱节问题,没有针对性,教学周期短。该如何让学生在歌唱中体会角色、表达情感? 
舞蹈是以人体为物质材料,以动作姿态为语言,在时间的流程中以占有空间的形式来表达思想和情感的符号。舞蹈具有动作性、抒情性、节奏性、造型性、综合性等特点。在教学综合化模式发展的现今专业艺术教育中,将舞蹈学科与声乐学科相融合是符合客观的教学新模式。 
1.融合性 
自古以来,歌唱与舞蹈两种形式之间就存在着紧密的联合传统。据《礼记·乐记》记载,音乐一类的事物是人的精神世界的产物,人的思想感情从“声”上表现,声音互相应和,产生高低变化,并有了一定的规律就叫做“音”,唱奏“音”的同时拿起盾牌、斧头、鸡毛、牛尾进行舞蹈,就叫做“乐”。古人所谓的“乐”,即是指乐舞而言。由此可见,音乐诞生的最初模式就是歌、舞、乐的综合体。这种三位一体的乐舞形式是人类共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并且一直延续、渗透到文明时代的各种艺术活动中。后来,虽然音乐、舞蹈、诗歌都各自有了独立的发展,但是歌舞结合、载歌载舞的艺术表现手法一直为观众所喜闻乐见,被艺术家们传承发展。 
2.内容统一性 
声乐与舞蹈艺术作品在内容上都包含两种因素: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客观因素是指作品在表达内容上都是以客观存在的社会生活为表现概要。主观因素是创作者和表演者对客观存在的社会生活表现的情感和态度。所以作品的内容都是既表现客观的社会生活也渗透着创作者和表演者自己对生活的爱憎之情和独特感受。因此,声乐艺术和舞蹈艺术之间存在着内容的统一性。 
3.形式互补性 
声乐艺术主要是以歌声为物化媒介,通过歌声线有节律的运动,把人们带进在时间中展示、演化、发展、回旋、终止等丰富多彩的听觉世界。而舞蹈艺术则主要是以形体动作为物化媒介,通过动作线有节律的运动,把人们带入在空间中展示、演化、发展、升华、终止的视觉世界的。这说明声乐艺术是一门时间性极强的艺术,它与舞蹈艺术的空间性特征,形成了一种非常默契的二维空间互补,它们的艺术融合在形式上还综合了两种艺术形式的听觉性和视觉性特点,使声乐与舞蹈产生最为直观、清晰的综合艺术欣赏模式,丰富了艺术表现,丰满了艺术形象。 

另外,声乐与舞蹈艺术都是通过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它们综合了文学、、戏剧等多种多样的表现因素,以挖掘观众的形象思维来表情达意,使观众对作品表现感情产生共鸣。它们在表现形式上共有的综合性、形象性、表情性也是二者融合的基础。 
综上所述,音乐与舞蹈的融合可以充分调动二者的艺术功能,加强艺术表现力,更鲜明地塑造艺术形象,充分表达作品的主题思想。作为新世纪专业艺术者应当更加充分地认识到:声乐舞蹈艺术观众是一个人数广泛、构成复杂、趣味多样的庞大群体。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灯光电声技术的飞速和广播传媒的广泛覆盖,特别是在社会物质生活水准得到大幅度提升的当今,人们对于包括声乐和舞蹈艺术在内的精神生活的需求也日益高涨。声乐舞蹈艺术的结合形式非常广泛,从大众娱乐普及性的歌伴舞表演,到景点常见的民族歌舞表演,再到流行歌手及组合热情的载歌载舞,还有集多种艺术元素为一体的歌舞剧、音乐剧都已经成为观众喜闻乐见的艺术欣赏形式。这种歌舞表演多样化的态势更好地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也督促着专业院校的教学工作为声乐、(转第41页)(接第48页)舞蹈艺术形式的融合教学提供可行性模式和发展空间。如何建构声乐舞蹈课程之间融合性的教学呢? 
1.在对学生分别进行声乐和舞蹈课程的初级教学基础上,开设歌舞表演综合实践课。以实践为基础和教学模式,立足于充分发挥两门学科的优势,对专业技能亏盈进行综合衡量和共同挖掘。以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为主旨,通过对学生进行声乐与舞蹈的协调性、节奏感和音乐感的统一性、想象力与表现力的融合性的训练,使之最终能够胜任歌声线和动作线的协同表现。使专业院校培养方向更好地适应文艺市场对高技能、广技术人才的需要。 
2.广泛征集多技能人才,综合声乐、舞蹈、表演专业教师进行综合化课程研究,为满足歌舞表演综合实践课的教学需要积累师资队伍。采用双教师编制同时进课堂的教学模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融合教学而不是偏向某一学科的片面化教学。 
3.为专业院校招生环节制定更合理的尺度:对有舞蹈和表演特长的考生优先录取,或者考虑到大众欣赏水平和方向的不同,在保留为严肃声乐艺术服务的生源录取的基础上,也为能够胜任歌舞表演的具有综合素质的考生留出一定的录取比例。从而丰富专业艺术院校的培养方向,适应社会全方位、多层次的审美需求。 
4.目前,专业艺术院校声乐专业大部分学校仍然保留着从上世纪50年代延用至今的教学模式。从事的技能技法训练比较集中地体现在声乐课上,保留着专业方向上的单一化倾向,以胜任传统艺术歌曲或者歌剧咏叹调的演唱为学习目标。可是,这种技能、技法上的高、精、尖、窄的专业模式不能够适应日益高涨的社会精神文明发展的需要,甚至是滞后于当前大众日益发展的审美需求的。当然,也可以欣喜地看到,有些专业院校已经提前关注到这个问题,作了一些歌舞表演、音乐剧专业的尝试和努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从总体专业教育体系看,还应当充分利用多专业的教学资源优势,将融合教学的改革形成常规、体系和专业技术团队,以适应符合世界审美趋势发展的综合艺术培养方向的要求。 
5.在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大潮下,普及性音乐教育也朝着综合化的方向拓展。中学音乐课程已改革为由声乐、舞蹈、乐器、欣赏等模块进行的综合化教学。据调查,由于师资力量不足,现今有些中学音乐课还没有严格执行多模块综合教学,有些中学音乐教师还无法胜任这种教学。专业音乐院校应抓住这个良好的就业契机,将音乐舞蹈融合教学模式进行推广应用,培养多技能人才,以满足教学改革带来的师资缺乏问题,并使艺术类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得到缓解。另一方面,这些为普及性音乐教育服务的、拥有多方面专业技能的新生力量,也将带动音乐教育专业化倾向的进程。 
综上所述,开展声乐与舞蹈学科融合教学模式构建,是适应社会审美需求的变化发展的迫切要求,也督促着我们在专业艺术领域为声乐和舞蹈学科融合教学开拓思路、拓展领域。只有继续努力探索,求新、求全,我们的艺术综合化道路才能走得更远。 

 
: 
[1]石惟正著.声乐学基础.人民音乐出版社. 
[2]余笃刚著.声乐艺术美学.人民音乐出版社. 
[3]刘再生著.古代音乐史简述.人民音乐出版社. 
[4]隆荫培著.舞蹈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 
[5]董锡玖著.中国舞蹈艺术史图鉴.湖南教育出版社.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