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网站除了抢版权还能做点啥?社群互动、大数据个性化定制是趋势

来源:岁月联盟 编辑:exp 时间:2014-06-12

  【视频网站的拼爹大战终于告一段落,但是却又受到来自传统电视台进军互联网的冲击。但视频网站未来的发展,除了对版权的争夺之外,还有那些可利用的点呢?本文作者就跟我们探讨了这个问题,分别论述了视频网站未来的可发展的方向。】

  

 

  某种意义上,优土靠上阿里是视频行业大局初定的标志——TAB加上一个全链条的乐视,各有盘踞。僵持之下,深耕领地成为必然,而这正是这两年各大视频网站加大内容建设的背景所在。2014被冠以“自制剧元年”称号也源于此。

  下一个问题是,内容之后呢?

  在此之前,被宏大叙事遮蔽的基本事实是,内容本身是不具持续粘性的。这就好比电视台,单纯内容的集合,本质上扮演的还是渠道角色——观众只“观看”内容,而没有“连接”平台。为了建立这种“连接”,电视台做了诸多尝试。比如,基于电话、短信、微博、微信等方式的即时互动,甚至最新还用上了微视互动;不满足于此的做法是,建立持续性互动平台——电视台视频网站,努力将客厅的观众变成实时的用户;激进如湖南卫视等,开始以内容独播战略,图更深的绑定关系。

  相较电视台的互联网思维改造,网络视频网站与用户的“连接”似乎会更简单。但这个看似简单问题的处理水平,却可能决定着在接下来视频行业持久战中的战略地位。

  评论功能的升级。评论是实现“内容与用户间关联”的最简单方式,是所有内容平台的标配。它的升级展现方式最早体现在“热点评论”。现在,随便点开一家视频网站的热播视频,在评论中总会凸显几条热点评论,要么观点精彩异常,要么点赞人数超多。总之,热点评论在扁平化评论体系的基础之上突出了特殊内容部分,找出了评论中的“意见领袖”,在影响观看人群上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

  最新的演进方式是“弹幕”。在观看视频时,弹幕可以给观众制造一种“实时互动”的“错觉”,某种意义上已经脱离了评论的范畴,而是一种以评论为表现的社交方式。区别于此前的杂乱无章呈现,弹幕在表现形式上更具创意性,且强化了对好友评论的推送,在“评论社交化”上做出了更进一步的探索。由于与节目属性高度契合,弹幕表现突出,在互动层面为节目增分不少。“弹幕”说不定会成为各家视频网站交互式内容的标配。

  基于大数据的个性化定制是大势所趋。通过大数据抓取,分析用户习惯与喜好,从而推送针对性内容已经不是互联网应用上的新鲜事。但视频网站在这方面的用力整体上还不够,基本上停留在热门内容编辑性推送的阶段。

  但大数据对内容和视频平台的意义还不仅限于此。基于数据挖掘,视频网站等内容平台不仅能更好提升用户体验,增强粘性,更能倒逼内容导向,催化出更酷的内容生产模式。国外,如美国电视剧《纸牌屋》的成功,就是基于数据分析“订制”电视剧的模式打开想象空间。《纸牌屋》项目中,拍什么、谁来拍、谁来演、怎么播,都由出品方兼播放平台Netflix数千万观众的客观喜好统计决定。从受众洞察、受众定位、受众接触到受众转化,每一步都由精准细致高效经济的数据引导,从而实现大众创造的C2B,即由用户需求决定生产。

  社交与圈子。如前文提及,要想根本上改变内容平台粘性不足的软肋,就要建立一个基于内容的关系体系。该体系其一表现在建立“内容与用户的连接”;而最终表现则是,基于内容的人与人的社交。

  目前来看,基于影视剧类的社交体系表现形式,最典型的就是豆瓣。豆瓣表面上看是一个评论网站,实际上它却提供了影视推荐,及基于共同兴趣的社交等多种功能。基于兴趣的圈子间内容推荐,在热门内容之外能很好地起到激活个性和垂直内容的作用,让PV分布有均衡化可能——这与基于大数据的个性化内容推荐殊途同归。

  总之,内容建设与用户体验的提升,是视频行业进入僵持阶段后致胜的关键所在。前者为根,硬功夫、大场面;后者是本,细功夫、慢活计。两相结合,才能吸引并留住用户,从而在更长时期内获得和巩固行业地位。

  【视频网站这些发展的点,都是可以拓展的方向。但是就目前来看,对视频网站而言还是要先解决好内容的问题,毕竟视频网站依靠传统电视台输入内容的方式还是比较容易受制于人。】

  作者:第三只眼,互联网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