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那些“门”外隐私的受害者

来源:岁月联盟 编辑:猪蛋儿 时间:2012-02-25

  最近网络上关于腾讯窥探隐私的话题沸沸扬扬,可能有很多人不明白,我就上网聊天看新闻,有什么隐私被泄露了呢?泄露了又会怎么样呢?

  2005年,ASC(反间谍软件联盟)提出了一个概念:间谍软件(spyware),一种可以秘密地收集有关你计算机信息的软件,并且可能向一些未知网站发送数据,包括“键盘记录软件”或“按键捕获寄生虫”(不要与“恶意软件(malware)”混淆,恶意软件包括病毒、蠕虫和特洛伊木马程序)。

  后来不少公司推出了不少查杀间谍软件的工具。包括微软(MicrosoftAntiSpyware)。但很多时候,这种软件并不怎么影响电脑的正常使用,也就没有引起重视。慢慢的,大部分安全类软件或多或少带一些间谍软件的查杀能力,间谍软件这个词慢慢的被大家淡忘了。

  但不容我们忽视的是,随着我们对电脑和网络的逐渐依赖,这类软件对我们隐私侵犯的影响也越来越大。间谍软件大多是单独的程序,可以说是只是隐藏,并没有“易容”掩盖,如果这些“间谍”被赋予一个其他正常身份的光环后呢?我们就很不容易发现他们了。

  电影《剑雨》里,黑石暗杀组织每个杀手都有正常的职业,平日里都是很平凡的人。甚至头目都只是个送信的太监。但是他们的另一个身份是杀手,影响着很多人的命运。表面上风平浪静,但暗地里却另有一套规则在运行。

  若是我们使用的正规软件里面有间谍成分,杀毒软件因为其用户数量庞大,而加入了其信任的规则里,那该怎么办呢?或许我们从未怀疑过。也需有人该问,没见到自己的隐私被盗用啊,没见到有什么影响啊。

  其实不然,一家大公司想要发展,既然有这个能力在看不见的地方调查用户想要什么,当然会去调查,这比投入大笔资金去搞市场调查填市场问卷省时省力的多。知道了用户想要什么,才能更精准的投放广告,研发新的对应用户胃口的相关产品。

  或许你在有一天会很惊讶,为什么大部分广告都是自己想看到的内容。为什么某一类型的游戏为什么这么有吸引力。甚至为什么会有陌生人知道我叫什么,是哪里人,喜欢什么东西,做过什么,我的一些资料怎么会莫名其妙的也出现在了网络上。对于我们这些网民来说,某些软件和产品不得不用,隐私问题也就无法规避。

  纵观网络无数“门”事件就知道,究其原因大多是他们的隐私没有被保护好。但是这些“门”事件涉及的隐私大多初衷都不是为了经济利益。而我们大多数人被侵犯的隐私都是被利益集团或个人拿去谋利。

  下面我们盘点几起非“门”侵犯隐私的事件,让我们更加的注重自己的隐私不被侵犯。

  谷歌公司开除了一名叫做巴克斯代尔的雇员,原因是他涉嫌进入儿童的Google语音的帐户。

  香港六家银行被指出卖客户数据,最近两个月,香港市民忽然发现,原来自己的隐私一直被商业机构“卖来卖去”,成了别人的金矿,导致经常接到各个行业打来的促销电话,接到促销电话的也包括香港特首。

  中央电视台的“3,15”消费者权益日晚会,中央电视台揭露移动公司员工出卖大量客户资料,客户信息,用于垃圾信息群发,等等其它方式,用于牟取暴利。

  或许你填写了银行信用卡申请表后,填写简历后,填写某商品调查问卷后。就接到了无数骚扰电话和短信,那这个时候请您一定要明白,您的个人隐私被侵犯了!

  我们的隐私虽不是什么“门”事件,但是我们依旧有扞卫自己隐私的权利。在我们畅游网络时,一定要注意保护好个人的隐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