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下文件缓冲详解

来源:岁月联盟 编辑:exp 时间:2011-09-15

linux下的文件的缓冲
在linux下高级文件编程中也讲到:
   所谓文件写缓冲,是指文件流在执行输出操作时,并不立刻将数据写入文件,而是先把数据累计到缓冲区,再以块为单位批量输出到文件中,同理,文件读缓冲是指 文件流在执行输入操作时,以块为单位读取文件内容,多余的数据存储在内存中。如果下次读操作的内容刚好在同一块中,则可以直接返回结果,避免一次输入操 作。通过缓冲技术,可以减少低级I/O函数read和write函数的调用次数,从而大大提高软件执行效率。
  1)缓冲模式
   标准文件编程库采用FILE类型描述文件流,与低级I/O函数相比,最大的特性就是应用及增加了缓冲功能(低级I/O函数只使用了文件系统自带的缓冲功能),文件的输入输出以"缓冲块"为单位批量完成,并且根据"缓冲块"大小,提供了三种缓冲模式。
   (1)全缓冲(_IOFBF):一般读写普通磁盘文件采用全缓冲模式。
   (2)行缓冲(_IOLBF):比如调用fgets函数从标准输入流stdin中输入字符,当且仅当客户输入回车换行时,函数才返回。
   (3)无缓冲(_IONBF):比如stderr采用无缓冲模式;
2)缓冲函数
#include<stdio.h> 
void setbuf(FILE *stream,char *buf); 
int setvbuf(FILE *stream,char *buf,int type,size_t size); 
int fflush(FILE *stream); 
    setbuf设置文件流stream的缓冲区,参数buf指向一个大小为BUFSIZ的内存块,调用成功后,文件流stream使用该内存块作为新的缓冲区。倘若buf是空指针NULL,文件流stream的缓冲将被完全关闭。缓冲区内存块的定义一般为:
   char buf[BUFSIZ]; ---其中BUFSIZ是stdio.h中的常数,代表缓冲区的大小,常为256的整数倍。
   setvbuf设置了文件流stream的缓冲区和缓冲模式,缓冲模式由参数type确定.
_IOFBF(满缓冲):当缓冲区为空时,从流读入数据。或者当缓冲区满时,向流写入数 据。
_IOLBF(行缓冲):每次从流中读入一行数据或向流中写入一行数据。   _IONBF(无缓冲):直接从流中读入数据或直接向流中写入数据,而没有缓冲区。
   任何时候,都可以使用fflush刷新缓冲区,并将缓冲区的内容强制输出到文件中,参数stream指明了更新的 文件流,当其值为NULL时,系统将刷新全部文件流的缓冲区。
  实例:
#include<stdio.h> 
void main() 

  printf("1---1"); 
  /*fflush(stdout);*/ 
  fprintf(stderr,"2---2"); 
  printf("3---3/n"); 
  fprintf(stderr,"4--4/n"); 

 编译运行:
root@qingcheng-virtual-machine:~# gcc -o buf1 buf1.c
root@qingcheng-virtual-machine:~# ./buf1
  2---2    1---1    3---3 
  4--4 
如果去掉fflush的注释,则结果如下:
root@qingcheng-virtual-machine:~# gcc -o buf1 buf1.c
root@qingcheng-virtual-machine:~# ./buf1
  1---1    2---2    3---3 
  4--4 
这是因为stdout是行缓冲,stderr是无缓冲,仔细理解。
作者“pst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