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季常见病害的发生及防治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邓小芹 时间:2015-01-02
  摘要介绍了月季常见病害如月季黑斑病、月季白粉病、月季枝枯病、月季根癌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以期为月季病害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月季;常见病害;发生;防治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环境意识的加强,市容市貌的美化绿化逐渐被公众所接受和重视,观赏植物栽植的品种、花色日渐增多,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随着观赏植物进入千家万户,其防病治虫便摆上了重要的日程,人们有必要了解和掌握其核心技术。月季是众多观赏植物中的一种,它花容俊美,千姿百态,芳香馥郁,四季常开,而且品种繁多,易于繁殖和栽培,被人们誉为“花中皇后”,是我国十大名花之一;但月季病害常导致其生长不良,甚至死亡,严重影响其观赏价值。现针对月季叶、枝、根等主要部位病害进行研究,并提出防治方法。
  1月季黑斑病
  1.1发生特点
  月季黑斑病也称褐斑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我国各地均有发生。是月季最主要的病害。该病除危害月季外,还危害蔷薇、黄刺玫、山玫瑰、金樱子、白玉棠等近百种蔷薇属植物及其杂交种[1]。此病为月季的一种发生普遍而又危害严重的病害。常在夏秋季造成黄叶、枯叶、落叶,影响月季的开花和生长。该病主要侵害月季的叶片,也侵害叶柄、叶脉、嫩梢等部位。发病初期,叶片正面出现褐色小斑点,逐渐扩大成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直径为2~12 mm,黑紫色,病斑边缘呈放射状。后期病斑中央组织变为灰白色,其上着生许多黑色小粒点,为病菌的分生孢子盘,嫩梢上的病斑为紫色的长椭圆形斑,尔后变为黑色,病斑稍隆起。叶柄、叶脉上的病斑多为圆形病斑。该病由半知菌亚门、腔孢纲、黑盘孢目、放线菌属、蔷薇放线孢菌和半知菌亚门、盘二孢属的蔷薇盘二孢属侵染引起。蔷薇放线孢菌的分生孢子盘着生于表皮下,呈放射状。分生孢子近椭圆形或长卵形,无色,直或稍弯,有1个隔膜。4中旬开始发病,7—9月为发病盛期,主要发生在叶片上,严重时叶柄和嫩枝也受害。老叶较抗病,新叶易感病,展开6~14 d的片最易感病。多雨、多雾、多露,雨后闷热,通风透光不良均有利于发病。植株生长不良,尤其是刚移栽的植株易发病。病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露地栽培,病菌以菌丝体在芽鳞、叶痕或枯枝落叶上越冬。温室栽培以分生孢子或菌丝体在病部越冬。分生孢子也是初侵染来源之一。分生孢子借风雨、飞溅水滴传播危害,因而多雨、多雾、多露时易于发病。据试验,叶上有滞留水分时,孢子6 h内即可萌芽侵入。萌发侵入的适宜温度为20~25 ℃,pH值为7~8,潜育期10~11 d,老叶潜育期略长,为13 d。多从下部叶片开始侵染。气温24 ℃,相对湿度98%,多雨天气有利于发病。在长江流域一带,5—6月和8—9月出现2次发病高峰期。在北方一般8—9月发病最重。
  1.2防治方法
  秋季彻底清除枯枝落叶,并结合冬季修剪剪除有病的枝条。在休眠期可用1%福美砷药沙进行土壤消毒,方法是:将福美砷与河沙按1∶99比例混合均匀,铺在花园地表面,可隔离或杀死地面落叶上的病菌,能显著推迟病害的始发期,降低致病性,也可在春季发芽前对植株和地面喷洒3°Bé石硫合剂,以杀死越冬病菌。改善环境条件,控制病害发生,浇水切忌喷灌,浇水时间最好选择晴天的上午,注意通风透光,增施有机肥、磷钾肥,控制氮肥施用量,使植株生长健壮。越冬植株采用重修剪措施。加强栽培管理,尤其是要加强新栽植小株的肥水管理,提高植株抗病能力。栽植或选育抗病品种。生长前期加强化学药剂防治,阻止病菌侵染,如喷布50%代森铵1 000倍液,或50%多菌灵1 000倍液,或波尔多液(1∶1∶200)等。改善浇水设施,防治昆虫,以减少病菌传播。发病后可选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喷洒叶片,以后每隔15 d左右喷1次,喷药次数依病情而定。另外,也可喷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700~1 000倍液。盆栽时不要放置过密,最好不直接放在地面,以免地面积水时盆土过湿,最好放在阶梯形的植台上。改进浇水方式和时间,应从盆沿浇入,避免喷浇。不在晚间浇水,以免叶片上有水时不能很快干燥,有利病菌入侵
  2月季白粉病
  2.1发生特点
  全国各地都有发生。发病严重时造成落叶、花蕾畸形,严重影响切花产量和观赏效果。白粉病是月季最易染患的病,患上此病后,叶片上出现菌丝,在叶片表面生长出1层白色粉状物[2]。患病初期,嫩梢嫩叶顶端出现白粉状小点,以后逐渐蔓延扩展,受害叶片翻卷皱缩,最后遍及全株。白粉病菌可侵染叶片、叶柄、花蕾及嫩梢等部位。初期,病叶上有褪绿黄斑,逐渐扩大,边缘不太明显。叶背病斑处着生1层白色粉状物。嫩叶染病后,叶片易反卷、皱缩、变厚,有时变为紫红色。叶柄及嫩梢染病时,被害部位稍膨大,反向弯曲。花蕾染病时,表面覆盖白粉霉层,花姿畸形上的白粉层很厚,难剥离,花蕾布满白粉层,病轻的花蕾开出畸形花朵,病重的萎缩干枯。病原为蔷薇单囊壳菌,属子囊菌亚门,单丝壳属。病菌主要以菌丝在寄主植物的病枝、病芽及病落叶上越冬。闭囊壳也可以越冬。翌春病菌随病芽萌发产生分生孢子,病菌生长适温为18~25 ℃。分生孢子借风力大量传播、侵染,在适宜条件下只需几天的潜育期。1年当中5—6月及9—10月发病严重。温室栽培时可周年发病。该病在干燥、郁蔽处发生严重,温室栽培较露天栽培发生严重。月季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墨红、白牡丹、十姐妹等易感病,而粉红色重瓣种粉团蔷薇则较抗病。多施氮肥、栽植过密、光照不足、通风不良都加重该病的发生。灌溉方式、时间均影响发病,滴灌和白天浇水能抑制病害的发生。
  2.2防治方法
  秋季清除枯枝落叶,或结合修剪整枝除去病梢、病叶,并集中销毁或填埋。用2 000倍五氯酚钠水溶液或1%硫酸铜溶液杀死越冬病菌;发病初期,可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剪除病枝、病芽和病叶;冬季修剪时,注意剪去病枝、病芽,发现病叶及时摘除;休眠期喷2~3°Bé石硫合剂,发病季节喷20%三唑酮乳油1 500倍液。防病要注意通风,不宜栽植过密;避免空气过于潮湿;增加光照;多施磷肥。发病期可喷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也可喷0.3~0.5°Bé石灰硫磺合剂防治。
  3月季枝枯病
  3.1发生特点
  月季枝枯病是世界性病害,可引起月季枝条干枯,甚至引起全株枯死。病害主要发生在枝干和嫩茎部,发病部位出现苍白、黄色或红色的小点,后扩大为椭圆形至不规则形病斑,中央浅褐色或灰白色,边缘清晰呈紫色,后期病斑下陷,表皮纵向开裂,病斑上着生许多黑色小颗粒,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发病严重时,病斑常可环绕茎部1周,引起病部以上部分变褐枯死。病原菌为伏克盾壳霉(Coniothyrium fuck-lii Sacc.),又名蔷薇盾壳霉,属真菌半知菌亚门、腔孢纲、球壳孢目、盾壳霉属[3]。病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器在枝条的病组织内越冬,翌年春季在潮湿条件下,分生孢子器内的分生孢子大量涌出,借风雨和浇灌水滴的飞溅传播,成为初侵染来源。病菌通过休眠芽或伤口侵入寄主。剪、嫁接以及枝条摩擦、昆虫危害等造成的伤口是病菌侵入的主要途径。管理不善、过度修剪、肥料不足、树势衰弱则发病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