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龙唱和词》手稿修复工作札记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孙永平 时间:2014-06-25
   2.2.3 浆糊的调制。
  (1)修复所用浆糊的调制[2](即以石灰溶液来调制)浓度控制在0.05~0.1%之间;(2)制作经折装范本及包装袋所用浆糊的调制;
  (3)用等量的黄柏、花椒、胡椒和辣椒浸泡、熬汁[3];
  (4)用汁调制出较稀的浆糊托裱宣纸,制成经折装,规格为290×170mm;再托裱广西产砂 纸(又称土棉纸)制一包装袋,盛装修复之后的“手稿”及竹片、牛皮纸信封;
  (5)用汁调制出较稠的浆糊,把绢托在两块木板上,作为经折装的前、后封皮。
  2.2.4 修复及喷水倒平。将“手稿”破损之处修补后,用喷壶盛0.05%的石 灰溶液均匀喷洒在“手 稿 ”纸张上,并覆以吸水纸,然后倒平。这一环节,对“手稿”纸张进行了第二次脱酸处理。
  2.2.5 将“手稿”装入经折装范本。将“手稿”按原样——正面相对而折,依所排之顺序, 在背面点浆贴于经折装的折页上(见 图2)。
   3 “手稿”整治后的情况
  3.1 脱酸情况
  经过前后2次脱酸处理,每张手稿的PH值均大于7.0,呈弱碱性,从而使“手稿”纸张的柔韧 性和强度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延长了“手稿”的寿命。
  3.2 装帧形制对“手稿”的保护情况
   “手稿”本无固定的装帧形制,经折装使“手稿”的纸张不致外露,但笔者并没有满足于 此,而是进一步对经折装的制作材料进行了“染潢”和“浸椒”的同步处理,不仅使其外表 美观,也起到防虫防酸的作用。此外,还以同样处理方法制作了一包装袋,增加了一 层防虫防酸和避光避尘的保护。
   在“手稿”修复过程中,兼有“2次脱酸”(揭托裱纸、喷水倒平)、“2层保 护”(经折装、包装袋)等功效。
  4 一点收获
  4.1 经折装是保护手稿、信札等珍贵史料、文献较好的装帧形制
   可使手稿或信札的任何一边都不致外露,此外,也使外表富丽堂皇,增色不少。
  4.2 古籍修复工作应增强保护的“主动性”
  毫不讳言,时至今日,我们的古籍修复工作仍停留在配纸补洞的初(低)级阶段,其根本原因 在于古籍修复工作的指导思想没能够与时俱进。笔者以为,我们的古籍修复工作必须增强 保护的“主动性”。要做到这一点,可以从纸张的脱酸和防虫入手。而在这方面,我们的老 祖宗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经验,如:染潢、浸椒,等等。
  [参考文献]
  [1] 孙永平.浅谈古籍修复中的纸张脱酸[J].今日科苑,2008(24):66.
  [2] 孙永平.浅淡古籍修复中的古籍保护[J].图书馆界,2008(2):69—70.
  [3] 孙永平,李家翠,邓艳琴.浅谈古籍修复防虫防蛀水预处理方法[J].图书馆界,200 2(4):35—36.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