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王金伟 时间:2010-08-11
  摘要:马克思主义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在特定时期提出的具有时代特征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概念的提出解决了在中国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问题,也是指导中国实现革命胜利的保障。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和国内形势下,中国共产党也适时调整了相应的策略,对这一概念进行了不同时期的解读和理解。经历了半个世纪的沉寂之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概念又重新被提起,而且又赋予了新的时代特征和历史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传统思想;中国化
  Abstract: The marxism Chinese, is the Chinese Communists proposes in the specific historical period has the historical characteristics guiding principle. The Marxism Chinese, this concept proposed how has solved in China the question which unifies using the Marxism and the Chinese concrete national condition, is also instructs China to realize the revolutionary victory safeguard. Under complicated and diversified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situation,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t the right moment has also adjusted the corresponding strategy, has carried on the different time explanation and the understanding to this concept. After having experienced the half century quietly, Marxism Chinese this concept again is also mentioned, and has entrusted with the new histor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historic importance.
  key words: marxism; traditional thought; chinese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提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概念经历了不同时代变迁,又重新被提起且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首次提出,是由于中国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和国际背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正式提出,这一命题是毛泽东在1938年9月11日召开的中共六届六中全会《论新阶段》的报告中正式明确提出的。”[1]在国内和国际上,中国受到各种不利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迫切需要通过寻求适合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来引领中国的。
  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人第一次运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早是由毛泽东提出来的,目的是为了反对‘左’、右倾机会主义,反对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的词句和盲目崇拜共产国际和苏联的经验,强调要按照中国的特点应用马克思主义与共产国际和苏联经验”。[2]
  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念,并没有从理论上做出深入的探索。局限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下,这一概念在较短时间内就不再提起。“早在1938年,在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法就已经在毛泽东、张闻天等人的报告中出现,但是1948年共产党情报局通过决议谴责南斯拉夫共产党之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法在党的领导人讲话和党的文件中便不再出现。毛泽东在1952年《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出版前亲笔改掉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法,改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3]
  当时的历史环境中不允许中国对“马克思主义”有丝毫的修改和变化。在只有完全按照国际共产主义的要求去实行马克思主义才是正确道路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只有放弃对概念名称上的追求,转而实施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实际上中国所探寻的道路一直就是在中国土地上结合中国国情的道路,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产生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就是在不同时代条件下产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一直没有出现过中断,而是随着时代的不同,更加加强了“中国化”的程度。虽然在半个世纪中,中国共产党人没有正式提起这个概念,但是,却始终没有放弃对这一理论的追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提出,始于2001年7月1日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3]站在新的时代的高度,中国共产党人审时度势的再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概念,充分反映出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不懈追求,也产生了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的成果。一系列成果的产生也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好的诠释和解读。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质上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社会的具体化过程。在这一具体化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根据不同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进行了不断的调整来适应中国具体的国情。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本身也获得了丰富和发展,展现出新的理论内涵。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也是有比较长的历史过程,当时的仁人志士为了实现民族的复兴,从西方学习和介绍马克思主义的精髓。经历了长时间的磨合而形成的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理论体系。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早也不是共产党人所主张实施的,而是由资产阶级革命家孙中山先生积极主张的。“孙中山最早主张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但不是他最早在中国介绍马克思主义。湖南志士赵必振最早介绍马克思主义,而最早以的形式阐明马克思主义的要点的是一代宗师马君武”。[4]
  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不断的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适应,也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的革命和改革的过程中,不断吸取马克思主义的优良品质而形成了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理论体系。我们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又要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和历史传统。只有这样,才能使得马克思主义能够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坚持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邓小平说:“我们多次重申,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但是,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5]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成长历程表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历史传统有着明显的区别,但是又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马克思主义指引中国走出了一条无产阶级领导中国革命胜利的历史和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中国共产党是遵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导,但不是教条式的按照理论去实践,而是通过不断的创新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这个具有深厚文化传统的国度中具有强大生命力。   中华传统文化中憧憬的美好社会是大同理想。大同理想在孔孟思想中就有某些萌芽,明确形成于儒家经典之一的《礼记》中。《礼记•礼运篇》中写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疲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者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己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马克思主义的理想社会形态——共产主义社会,也是追求社会的公平与正义,追求人的全面自由的。马克思指出:“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在迫使个人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6]
  不同的背景下,的传统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形成和发展。两者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轨迹。“大同”理想是具有小农思想在内的浅显理论,“共产主义”理想在论证的基础上发展出的,具有无产阶级特色的革命和建设理论。但是,两者并不是完全对立的,而是有着相互融合的过程。马克思主义被引到中国来以后,中国的革命和国家建设方面有了科学的理论作指导。江泽民指出:“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这两大理论成果,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既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7]
  
  3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中国正处于世界历史风云变化的时代,中国的发展方向决定了中国必须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这样一个历史环境下,中国的发展的壮大离不开指导中国发展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
  中国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引下走向了成功,同样,中国的发展也是在这一指导思想下进一步发展壮大的。中国的发展和壮大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同样也离不开中国自己的文化传统。“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个‘结合’有着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说,近的中国革命没有马克思主义不行;二是说,有了马克思主义不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也不行。只有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的实践,并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才能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8]
  只有将马克思主义继续深入的结合中国社会发展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够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马克思主义这个本质是必须要坚持的,并且必须与中国的现实情况相结合,在批判和吸收中国发展过程中的优秀成果。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的传统思想不能丢,这也是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背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相结合而产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它批判性的吸收了中国的传统思想,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从这个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具有创造性理论。同样,现阶段中国的发展和变化也离不开具有创造性的理论作支撑。必须站在中国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去发展和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使得这一理论能够为中国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促进中国的不断向前发展。
  
  
  1 http://theory.people.com.cn/GB/41038/4485782.html
  2 陈荣明、李俊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3 张 云.重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意义.理论视野, 2009(6):13
  4 唐代望.中国谁最早介绍马克思主义.广东行政学院学报, 2003.6(3):91
  5 北京市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光明日报,2007.11.24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305~306
  7 江泽民文选.人民出版社,2006:270
  8 http://theory.people.com.cn/GB/41038/44852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