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患者凝血四项检测结果的分析
【摘要】 目的:检测50例肝硬化患者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的含量(FIB),与正常对照进行比较,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PT、TT、APTT、FIB含量均采用凝固比浊法进行测定。结果:肝硬化患者PT、APTT、TT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1),FIB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结论:肝硬化患者血浆凝血因子异常是加重其疾病的原因之一,患者处于低凝状态且纤溶系统受损,所以对肝硬化患者进行凝血四项的检测,可早期发现肝病造成的凝血机制障碍,对肝硬化患者出血的抢救和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肝硬化;凝血;纤溶系统
Plasma Coagulation Factors in Patients With Cirrhosis
LI Su?liang,YE Yun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i'an Medical College, Xi'an,Shaanxi 710077,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singnificance. Prothrombin time (PT),thrombin time(TT),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fibrinogen(FIB) were detected in 50 samples of hepatocirrhosis.Methods PT,TT,APTT,FIB were detemined by coagulant turbidity method.Results PT,TT and APTT of the patients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FIB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Conclusion The PT,TT and APTT interval, the levels of FIB are abnormal in patients with hepatic cirrhosis,The patients with cirrhosis have hypocoagulability.The fibrinolvsis system suffers injury,they are valuable in identifying coagulation disorders,predicting bleeding tendency and estimating prognosis.
Key words:Cirrhosis;Coagulation;Fibrinolysis system
在凝血机制中,肝脏占有重要地位,它能合成除组织因子和Ca2+以外的所有凝血因子和纤溶因子,并能合成和灭活纤维蛋白的溶解物与抗纤溶物质,在凝血、抗凝系统保持动态平衡中起调节作用。肝硬化是指肝病造成的广泛的肝实质细胞的破坏和再生及纤维组织大量增生导致肝小叶实质结构和血管床的异常重建,病毒性肝炎是引起该病的主要原因,上消化道出血是肝硬化最常见的并发症。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的出血倾向是影响手术效果的主要因素,也是死亡的重要原因,特别是重症肝病患者出血的严重程度与肝功能受损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凝血四项是常用的一组凝血因子的筛选试验,它包括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定量。通过凝血四项的检测可以从另一侧面反映患者肝脏的功能状态。现将我院50例肝硬化患者及50例健康人PT、TT、APTT、FIB检测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仪器为倍肯公司START 4半自动血凝仪,所有试剂均由上海太阳生物技术公司提供。
1.2 对象 肝硬化患者50例,均为本院住院患者,经实验室影像学检查及临床确诊,病理组织学证实。对照组为门诊正常体检的健康者50例,均无心、肝、肾及其他疾病,采血前未服用任何药物。
1.3 方法 采静脉血1.8 ml迅速加入0.2 ml的109 mmoL枸橼酸钠抗凝剂的试管里,充分混匀。3 000 r/min离心15 min,取血浆备用。严格按仪器及试剂说明书操作,检测在2 h内完成。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t检验对结果进行分析,P<0.01,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肝硬化组PT、TT、APTT、FIB较正常对照组均明显延长(P<0.01),FIB含量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见表1。
表1 肝硬化患者与正常对照组的凝血四项结果比较(略)
3 讨论
肝脏是合成多种凝血因子的场所,并能合成和灭活纤维蛋白的溶解物与抗纤溶物质,在凝血、抗凝系统保持动态平衡中起调节作用,肝功能受损可表现为多种凝血功能缺陷[1]。凝血因子寿命短,死亡快,需要肝脏及时合成新的凝血因子供应补充。凝血因子目前包括14种,12种凝血因子肝脏参与合成,除FⅢ存在于全身组织中,其余均存在与血浆中,根据理化性质分为四组。依赖维生素K凝血因子:包括凝血因子Ⅱ、Ⅶ、Ⅸ、Ⅹ,其共同特点是在各自分子结构的氨基末端含有数量不等的r?羧基谷氨酸残基,在肝合成中必须依赖维生素K,这些凝血因子通过r?羧基谷氨酸与Ca2+结合,再与磷脂结合,这是依K因子参与凝血反映的基础。肝硬化患者的肝细胞清除组织凝血活酶和被激活的纤溶因子能力下降,首先是依赖维生素K因子合成减少,引起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接触因子:包括Ⅺ、Ⅻ因子和激肽系统的激肽释放酶原、高分子量激肽原,它们通过接触反应启动内源凝血途径并与激肽、纤溶和补体等系统相联系;对凝血酶敏感的凝血因子;其他因子。慢性肝炎常保存一定的蛋白合成功能,其凝血功能障碍多为PT、APTT时间延长,但一般在正常范围,当肝硬化时,肝细胞充血、水肿,纤维组织增生,肝细胞损害明显,有时伴有肝细胞的缺血坏死,肝细胞坏死得越多、面积越大,蛋白合成能力下降,导致凝血因子合成越少,从而使凝血因子的水平迅速降低。如表所示,肝硬化时PT、TT、APTT明显延长,FIB含量明显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肝细胞严重损害后及门脉高压症等原因导致维生素K吸收障碍,维生素K严重缺乏则导致肝细胞合成羟基化酶减少或羟基化酶与其辅酶维生素K之间的反应减弱,引起机体内多种凝血因子合成障碍,导致多种凝血因子的缺乏[2]。同时肝硬化时肝素酶合成障碍,肝素灭活能力下降,血浆中肝素含量升高,也会导致PT、TT、APTT延长,FIB含量减少。在肝炎后肝硬化时,肝细胞损伤释放出“凝血活酶样”物质,此物质激活内源凝血系统且不能被肝细胞清除,从而使凝血功能出现异常。PT反映凝血因子Ⅰ、Ⅱ、Ⅴ、Ⅶ、Ⅹ的含量或循环抗凝物质存在,不仅是单纯外源性凝血系统的实验指标,也是反映肝脏合成储备病变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PT随着病情的加重而逐渐延长,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PT延长最为明显,表示肝细胞受损严重。APTT测定内源途径凝血因子Ⅷ、Ⅸ、Ⅺ、Ⅻ的活性,同时也受Ⅰ、Ⅱ、Ⅴ、Ⅹ因子的影响。APTT对内源凝血途径因子缺乏较敏感,肝脏受损时95.4%的患者APTT延长,随着病情加重,APTT显著延长[3]。TT的测定值与肝损害程度呈正相关,是预测患者病情的敏感指标,TT主要检测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反应性,肝脏病变时,如出现FIB明显减少或有变性FIB存在,或纤溶活性增加导致FDP增多,TT延长。FIB是肝脏合成的一种急性时相蛋白,机体出血时,在凝血酶的作用下具有增强细胞间的桥联力和减少细胞表面负电荷作用,同时合成纤维蛋白原参与凝血。FIB的降低程度与维生素的摄取利用障碍密切相关,肝炎后肝硬化的患者由于血管内凝血因子消耗与增加,可导致低FIB血症[4]。肝硬化患者处于一个低凝状态,纤溶系统受损,有出血倾向,及时补充凝血因子,对有出血性危险的肝硬化并发消化道出血的患者的抢救有重要意义[5]。因此,联合检测PT、TT、APTT、FIB对肝硬变的诊断病程进展及预后都是一个良好的指标,不仅有助于肝硬化合并出血的诊治,还可以较全面了解肝硬化患者凝血因子的减少程度,可帮助判断肝细胞损害程度,对监测患者出血倾向及指导临床用药有重要价值,对患者预后判断更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1] Benntt and plum.Cecil Textbook of Medicine.zoth edition[M]. Philadelphia:W.B.Saunders,1996,6:37.
[2] 储海燕,王鸿利.病毒性肝炎患者凝血纤溶系统的研究[J].血栓与止血杂志, 2001,7(2):62?63.
[3] 伍孟超.肝胆外[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177.
[4] 李琴,贾继东.凝血酶原时间及凝血因子在肝病中的应用[J].中华肝病杂志, 2004,12(12):767?768.
[5] Youssef W1.Salazar F.Desarathys,et al.Role of fresh frozen plesma infusion in correction of coegulopeathy of chronic liver disease:a dual phase study[J].Am J Gastroenteol,2003,98(6):13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