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30名青年及中老年人健康体检心电图对照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赵长安,谢梅 时间:2010-07-14

【关键词】  心电图;青年;中老年;对照

    心电图已成为临床上对心血管疾病诊断的一个最常用的无创性检查方法,它对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有重要的价值,对心室肥大也有一定的意义,在查体中是一个必查项目。本文把参加健康体检的公务员及老干部按年龄分为青年组及中老年组,进行心电图对照分析,揭示心电图异常改变与年龄、性别以及与其相关疾病之间的关系,为心血管疾病的和预防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为2006年到我院健康查体的公务员及老干部,除去先天性心脏异常的病例,共筛选出2 830例。按年龄分为青年组和中老年组,青年组年龄20岁~45岁,平均年龄(31±6)岁,共计1 450例,男性930例,女性520例;中老年组年龄46岁~70岁,平均年龄(59±9)岁,共计1 380例,男性890例,女性490例。

  1.2  方法 

  心电图描记采用日本光电9130P型心电图机,患者安静状态下常规描记12导联心电图,根据需要必要时加做附加导联,心电图的诊断按第5版《临床心电图学》诊断标准。统计学处理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心电图异常改变发生率 

  见表1。表1  青年组与中老年组心电图异常改变发生率(略)表1显示中老年组心电图异常改变发生率明显高于青年组,其差异性有非常显著意义(χ2=78.31,P<0.01)。

  2.2  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异常心电图分类 

  见表2。表2  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异常心电图分类例(略)

   心电图异常表现可以是表2中的一项或多项异常同时存在。表2可以看出,青年组心电图异常主要表现为ST?T改变、心律失常以期前收缩多见,ST?T改变的发生率女性高于男性。中老年组心电图异常发生率明显高于青年组,男性异常率高于女性,以ST?T改变为主要表现,其次为各类型的心律失常、心室肥大、心肌梗死及其他异常改变。

  2.3  心电图的改变与原发病的关系 

  对体检心电图异常病例进行病史追踪及进一步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根据需要部分病例行冠状动脉造影进行确诊。青年组72例心电图异常,9例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5例诊断为冠心病,2例为高血压型心脏病,其他56例接受体检者各项检查均为正常,器质性病变者占心电图异常总数的22.22%。中老年组205例心电图异常,其中153例有原发病存在,诊断为冠心病、心肌病、以及与冠心病相关的糖尿病、高血压及高脂血症等,器质性病变者占心电图异常总数的74.63%。

  3  讨论

  心电图检查是对心脏电生理活动的反映,引起其异常改变有包括多种原因,同一种心电图改变引起的原因不同,临床意义是不一样的,这就需要临床医生通过病史和相关检查综合分析,才能做出一个正确诊断,为临床的进一步提供依据。引起ST?T异常改变有多种原因,在青年组中,排除有器质性心脏病变,各项检查均为正常而仅有心电图异常者,80%为青年女性,ST?T异常主要表现在Ⅱ、Ⅲ、AVF导联,追问病史有失眠、多梦、心悸等症状,应用β?受体阻滞剂或调节植物神经类药物后症状缓解、心电图改善,符合β?受体反应亢进综合征或心神经官能综合征(Da Costa综合征)诊断[1]。所以,在青年人中,特别是青年女性,临床医生常不能仅仅依据心电图异常,即诊断心肌缺血、心肌劳损、心肌炎等,以免给患者造成心理压力,疗效也不佳。中老年组心电图表现较为复杂,ST?T改变、心律失常、异常Q波、左心室肥大等,可以是一项或者是多项异常并存,作进一步检查,74.6%心电图异常者都有原发病存在,在老年组中,缺血性心脏病是引起心电图异常改变最主要的原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一旦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可发生心肌梗死。而冠心病的发生与多种易患因素有关,高脂血症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因果关系,糖尿病可加速动脉硬化的[2~4],据调查,60%~70%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有高血压的存在,高血压可引起左心室肥大,还能使患冠心病的概率比血压正常者增加4倍。年龄对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是一项很强的危险因素[5],冠心病的发生率基本上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性别方面,由于女性雌激素水平的作用,50岁以前男性比女性患冠心病的概率高3倍~4倍,这种差别随着年龄的增长而缩小。所以,对中老年人的心电图异常要尤为重视。通过青年组和中老年组的心电图对照,发现两组心电图异常率有明显差别,中老年组明显高于青年组,中老年心电图异常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有密切相关,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与年龄及多种危险因素成因果关系,所以干预危险因素是预防冠心病发生的重要方案,预防从青年时期就开始,注意饮食习惯,患有高血压、糖尿病要及早治疗,从而降低冠心病的发生。

【】
    [1]冯海新,吕聪敏,张丽华.临床心电学及图谱详解[M].第1版.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211?213.

  [2]Osei?Hyiaman D,Hou L,Mengbai F, et al.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risk in Chinese type 2 diabeties: is there a role for paraxonase 1 gene (Q192R) polymorphism[J]. Eur J Endocrinol,2001,144(6):639?644.

  [3]Gerrity RG, Natarajan R, Nadler JL, et al. Diabetes?induced accelerated atherosclerosis in swine[J]. Diabetes,2001,50(7):1654?1665.

  [4]Henning B, Toborek M, McClaia CJ . High?energy diets, fatty acids and endothelial cell function: implications for atherosclerosis[J]. J Am Coll Nutr,2001,20 (2Suppl):97?105.

  [5]姬尚义,沈宗林.缺血性心脏病[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46.